看板 Disabled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腦麻身障者簡伊宬 要作打不倒的巨人           2011/6/10 上午 10:30:00 記者吳佳玲/台北市報導   「我的名字叫簡伊宬,有一位雙胞胎姐姐,媽媽生我的時候,因為難產 而造成腦部缺氧,使我從出生就是一名腦性麻痺患者,從小住在保溫箱, 後來因為要作肢體復健沒有上幼稚園,6歲時才會講話,卻口齒不清, 因此做了很長時間的語言治療,才能講的像現在這樣清楚…」 這是現年29歲簡伊宬的自我介紹。 同卵雙生,從同一個娘胎出生,和姊姊有著近似的外表,卻因為生產時間的 差別,擁有截然不同的人生!相較於姐姐的健康,伊宬的成長與求學之路異常艱辛。 遍求名醫 偏方符水樣樣來   因為出生缺氧造成的腦性麻痺,爺爺奶奶無法完全接受伊宬, 擔心她會拖累父母。所以除了爸媽以外,從小最親的就是外婆與舅媽, 伊宬說:「平日爸媽要上班,都是外婆與舅媽陪伴我到醫院做復健。」 為了避免手腳彎曲萎縮的狀況惡化,伊宬從小就需要「綁著」手腳睡覺, 平時也需要透過很多器材進行不斷的復健練習。為了讓身體狀況好轉, 喝廟裡的符水,遍嚐不同的中藥偏方,各種能試的、能吃的,從未錯過, 「就是死馬當活馬醫」她說。 為了擁有可以行走的雙腳,伊宬也曾跟隨父母到大陸進行針灸醫治, 當時雙腳奇蹟似的可以站起來,但療效兩個月之後一切又恢復如常。 這樣的結果或許讓人感到灰心,但伊宬的父母鼓勵她:「腳只是走路的功能, 但雙手萬能。」因此,開始訓練伊宬使用雙手。 備受歧視的童年 艱辛的求學之路   為了把握黃金治療期,從小伊宬就跟著父母、外婆與舅媽,東奔西跑 進行各種復健治療,一直到9歲才開始上小學。 那個年代,對於特殊教育所知甚少,伊宬也在父母的堅持下,進入小學 普通班級上課,然而求學過程卻備受歧視與欺負,很多老師都認為她是 智能不足的孩子;上了國中,情況不但沒有好轉,反而變本加厲。 「班級導師無法接受我,因為害怕我把全班的成績拉下來,於是我就像顆 『皮球』一樣被踢來踢去,連轉三次班,最後學校就把我丟給一位代課老師。 所以,當我被欺負,同學在我的課桌椅上寫辱罵的言語、用籃球打我的頭、 書包被畫粉筆、輪椅的輪子也被刺破…等,師長都視而不見。」儘管事過境遷, 但回憶過往的伊宬,仍難掩內心情緒,畢竟這是成長過程中很難抹去的灰暗記憶。 這也是讓原本喜愛上學、交朋友的伊宬,因為這些外在因素的影響,變得 不喜歡去學校。「可是書還是要繼續念,因為如果希望未來要如一般人一樣 過生活,就得勇敢面對。」這是父母一直灌輸她的觀念。 直到伊宬考上台北市立士林高級商業職業學校,一切終於有了改變,校園裡 的師長們總是充滿愛心、耐心,給與她不斷的鼓勵及照顧,校長總會說: 「『伊宬』,學校很高興有妳這位學生…」這種有教無類的精神, 至今仍深深感動的她。 考驗接二連三 困難使人堅強   除了求學之路重重考驗外,追求真愛的過程對伊宬來說,也是充滿坎坷。 求學時曾暗戀某位男同學,提請勇氣表白的結果,卻是遭受「拒絕」, 後來兩段「兩情相悅」的戀愛,也總在男方父母的反對與阻止下,無疾而終。 為此,伊宬曾難過的躲在房裡哭泣,三天不出房門,還不斷自問: 「是我真的不夠好,還是做的不夠多…」 即使面對這麼多困難,都沒有打倒她,「我還是要感謝之前曾經欺負過我的人, 讓我成長許多,更讓我有堅定的意志力克服所有困難。」伊宬樂觀而自信的說。 2003~2007年間,因父親工作關係,伊宬陪父母前往大陸,並在上海、蘇州、 昆山等地演講,分享自身的故事與經歷,鼓勵許多失喪者的生命, 也在當地吸引許多媒體報導。 然而,最讓伊宬難以接受的是至愛的外婆過世,她為此躲在家裡不出門。 姊姊的基督徒男朋友見她悶悶不樂,便帶她進了教會。 「神透過經文告訴我,外婆回了天家。」伊宬得知外婆最終的去處後, 不再感到難過,並於2008年12月聖誕主日時,和姊姊一同受洗。 現在的伊宬,積極樂觀面對生命,「上帝讓我變得更勇敢。」她說, 還主動報名擔任伊甸基金會的志工,並在網路報名表的最後寫下 「我很樂意做志工,因為付出很幸福。」她想用自己的生命故事, 鼓勵更多灰心喪志的人,成為他們突破自我困境的力量。 資訊來源:今日報 http://www.cdn.org.tw/News.aspx?cate=13&key=948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3.117.9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isabled/M.1438098244.A.503.html
say721218: 加油 07/29 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