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Dram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節目名稱: 餐桌上的神話學 時間:2019/3/2 Sat 14:30 買票的時候沒有多想 看到「莎妹」就買了 快要演出時 看到一些視覺 螢光色調為底 食物和生活物件充斥整個畫面 趕緊仔細看了一下導演和編劇的雜誌訪談 覺得不太妙: 「一個來自亞洲島國的導演,要用什麼觀點去述說一則希臘古文明的神話?」 這樣的沉重句子 讓我預感作品會是冗長的 充滿長篇說理、髒兮兮的演員和舞台 戲一開始 六個角色拿著傘、水桶、塑膠袋、雨靴、臉盆、電熱水壺 一邊走入 一邊依序 將容器中的水倒到下一個人手中的容器 過程中水自然有一部分濺到地上 我暗自心想 果然開始弄亂了 沒想到 角色一坐定 來自印度的Sharanya Ramprakash 拿起桌上的圓盤放在頭後面 充滿力量地宣示「I am Athena(我是雅典娜)」 瞬間那個盤子就像雅典娜發光的頭盔 讓我眼睛一亮 因為我是第一次看「物品劇場」 所以對劇中 充滿著這樣使用道具的巧思 覺得很新奇 叉子作為三叉戟、折起的餐巾作為Odysseus(奧德賽)的船 調味罐作為覬覦Penelope(潘妮洛普 Odysseus之妻)的人 菲律賓的沙丁魚罐頭 打開就像我們的蕃茄鯖魚罐頭 由獨眼巨人一口氣倒出來 便充滿血腥味 倒空的罐頭還可以當被挖空的眼窩 導演事後說明 這一段由雅典娜作為主角述說奧德賽的故事的劇本 是根據Mary Zimmerman的劇本 去年在紐約的工作坊中 與當時的演員共同發想而成的 每一個角色的台詞和動作 環環相扣 但角色之間並無對話 全是對觀眾的宣言 這樣的對照讓我覺得有趣 然而(改編過的)文本其實只佔全劇的一小段 演員很快質問 亞洲人為什麼要演這樣的故事 有人提到「Asia」的由來 接著 結束第一篇「英雄」 後面六個篇章 進入「亞洲」話題 接下來的篇章中 還有許多道具的使用 其中以小家電來代表各國人刻板印象 應該是令人印象最深的一段 觀眾席笑聲不斷 每個篇章間 螢幕會播放一小段畫面 我猜主題是 由各個演員拍一段自己喜歡的事 所以韓國人鋪了床、大字型躺下 日本人游了泳 也或許主題是文化傳統 所以菲律賓人參加宗教遊行、印度人全身披掛準備跳傳統舞 更可能是生活日常 所以兩位台灣人 拍了騎機車下台北橋和走往排練室的畫面 雖然各章有一個主題 也有一個主角 但其實各個角色都會針對該主題發言、分享自身經驗 這樣的分享 讓我發現 其實有時我是用西方觀點在理解亞洲 有時甚至是從其他亞洲觀點在理解台灣 這樣的過程就像看萬花筒 目不暇給 看介紹 其實多數演員都不是單純的演員 主要工作是舞者、視覺藝術、行為藝術等 我覺得 印度的Sharanya存在感最強 跟雅典娜一樣 日本的kanako最放不開 (導演事後有說 她很不想演 被導演逼來的XD) 但這一點 跟潘妮洛普的形象又很符合 雖然導演是從自己的朋友中找人來演 演員本身的氣質和呈現出來的角色卻很有說服力 本部戲另一個重點是即時攝影 導演事後說明 單純就是怕大家看不到XD 不過我覺得 因為視角安排巧妙 所以現場跟畫面分別呈現不同意義 很有趣 例如潘妮洛普第一次發言 講到其他男人意圖趁虛而入時 臉側在桌上 畫面拍得就像日本謎片封面 微妙地呈現那種被物化的狀態 還有 韓國人講到不了解父親、意圖模仿父親來了解他 現實中 演員吃那一整餐就無法講台詞了 畫面便播放一個吃飯的完整過程 好像代表他的父親 又好像要指出現實中模仿的過程的儀式性 最後 印度人講述祖母的過程 使用塑膠手套後 埋在象徵家庭的地毯下 雖然觀眾席看過去 是一個低頭跪坐的女性 螢幕上卻是一個用手套搬演的偶戲 另外 音樂除了偶爾堆疊情緒 更多是用恰到好處的頻律 讓長段的台詞不會枯燥 有趣的是 在演員把罐頭、零食 像上供那樣擺在長桌上前 出現2001太空漫遊那著名的開場音樂(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雖說演員擺放的動作就像是太空船登陸 但還是覺得奇怪 接著才想到是因為電影名稱就是A space oddeyssey 很喜歡這樣的小彩蛋 最後 用大片的塑膠袋 像太平洋那樣包容一切 一開始出現的各個容器 接著突破而出 這樣的前後呼應 讓我感覺 亞洲確實是可以有一個可以被想像的共同體 看完的心情很舒暢 話題其實很碎很雜 但是環環相扣 就像跟一個有趣的朋友盡興地聊天 讓人滿足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9.130.5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rama/M.1552104910.A.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