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DummyHisto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kuopohung ((風之過客)在場的缺席)》之銘言: : ※ 引述《revanchist (revanchist)》之銘言: : : 也來玩玩. : : 只針對想當台裔日本人的部分: : : 只是請想想 : : 1. 如果二戰後日本繼續保有台灣, 包括不遣返日本軍隊及日本移民, : : 也不改變日本的治台各種政策, : : 那現在會活得如何? : : 1.台灣仍然是農業社會, 依然貧困落後, 毫無任何現代工業, : : 仍然只是日本的糧食供應地. 台灣人不得隨意入境日本. : : 2.如果認為台灣人將被日本人視為日本人, : : 台灣人可與日本人同樣生活在富裕進步的環境中, 且與日本人毫無區別. : : 或是台灣人不被日本人視為日本人, 但台灣人可生活在富裕進步的環境中. : 3.沖繩 : 沖繩大約有日本本土的2/3 GDP,以及進步的農業和觀光業,工業也不弱 : 台灣大約就是沖繩的翻版 : : 答案在各人心中。 : : 對我而言,如果有人選2, 那代表認知的很多方面都出了問題. : : 2. 如果現在台灣併入日本, 那會活得如何? : : 1.日本瘋狂吸取台灣資源, 就算有任何建設, 最終目的也只是為了日本的利益. : : 2.台灣人將被日本人視為日本人, : : 台灣人可與日本人同樣生活在富裕進步的環境中, 且與日本人毫無區別. : : 或是台灣人不被日本人視為日本人, 但台灣人可生活在富裕進步的環境中. : 3.跟沖繩一樣進步 : 不管日本是不是殖民統治,他依然比戰後來台的國民黨殖民統治更好更進步 : 若退幾萬步不如沖繩,也會比現在好 : : 答案在各人心中。 : : 對我而言,如果有人選2, 很低的可能性不一定代表認知的很多方面都出了問題. : : 因為台灣併入日本絕大多數人受害, 必定有極少數人受益, : : 而那些受益的極少數人會選2. : : 3. 不想說了 : 3.狗去豬來,國民黨來台的難民沒辦法認知自己的爛, : 沒辦法名正言順地說自己對台灣是殖民統治,這就沒什麼好說的 : 不想說了 https://finance.ettoday.net/news/1858703 你口中的難民,曾讓台灣經濟規模相當於半個中國大陸 中華民國於1912年1月1日成立,至今已有109年的歷史,有網友因此好奇,在這些時期當 中,最輝煌的時代是什麼時候。對此,許多網友紛紛認為,台灣最黃金的年代是民國90年 代,當時台灣的GDP(國內生產毛額)甚至還是大陸的一半,「台灣也太猛了吧!」 原PO在PTT發文詢問「台灣最黃金的年代是什麼時期?」有網友認為是1949年至1979年的 蔣經國十大建設時期,也是台灣經濟起飛的時候,「基本上努力一點賺,同時養2到3個小 孩+買2棟透天並不是很難的事」。另一名網友則用數據說話,發現台灣在1993年時GDP曾 經是大陸的一半,驚訝直呼「台灣也太猛了吧!」 有網友認同表示,「應該說整個90年代台灣都很風光」,台灣在1998年的金融風暴中很幸 運的踩對邊走入科技導向,「第一批台商在中國投資也漸開花結果,加上亞洲金融風暴台 灣控管得宜,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GDP成長率一直都能維持4-6%,失業率也都能壓在3% 以下,薪資也都是逐年穩定成長,表現可是相當不錯的」。 對此,許多網友也深表同感,「那時台灣真的可以說四小龍第一沒錯」、「90年代買房的 ,真的是人生贏家」、「經濟表現真的是可以拿來引以為傲」、「那時物價還低,還能存 錢拼間房」、「那時候的台灣是很強沒錯啊,人人買房」。 補充一下: 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27/CH27_SEC05.HTM 第五節 美援與經濟發展   韓戰爆發後,美國所主導的反共圍堵陣線必須在東亞建立更鞏固的防線。台灣的戰略 地位在美國的心目中因此提昇。所以韓戰一爆發,美國立刻主動對台灣提供衣食物資,以 協助台灣因局勢演變而增加的經濟負擔。翌年(1951年)美國國會通過共同安全法案,開始 對台灣提供各種經濟援助。直到1965年6月美國終止對台援助為止,15年間總共提供台灣 將近15億美元的援助,平均每年約為1億美元。具體而言,美援到達金額約佔1951年到 1960年台灣進口金額的40%;佔同一期間台灣投資毛額的38%;也佔當時台灣國民生產毛額 的6%。而1951年到1965年的美援期間,台灣總財政赤字是11億美元,換句話說﹐近達15億 的美援,彌補了台灣這期間的財政赤字。於此可知,在50年代台灣仍相當貧窮的情況下, 美援實在發揮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其影響,概有以下數端:   1.平抑物價:美國經濟援助直接增加當時的物資供給,得以平抑物價上漲的潛在壓力 。同時由於美援物資售價收入所產生的新台幣美援相對基金存款,也有抑制貨幣供給額增 加的作用,間接促進物價水準的安定。所以1950年代台灣得以維持相對物價的穩定,美援 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   2.促進經濟發展:美援對台灣往後的經濟發展,也有相當影響。依當時政府財力,很 難迅速重建或擴張有關電力、通訊、道路、港口等經濟發展的基礎建設。在整個50年代電 力固定資本形成毛額中,美援金額就佔了一半;交通運輸固定資本形成毛額中,美援也佔 了4成,對基本設施的建設,幫助很大。   3.科技移轉:美國經濟援助創造了重要的科技移轉的機會,並支持50年代初期的進口 替代政策。    由於有美援的適時來到,台灣在50、60年代雖然是在白色恐怖的政治陰影之下,不 過經濟發展卻逐漸有了轉機。然而﹐有些學者則對美援有另一番較為負面的解釋。例如文 馨瑩即認為台灣的美援依賴,以軍事模式為主軸,美國並非以發展台灣經濟為援台的首要 目標。美援鞏固國民黨政府在台的統治,強化美國對台控制。至少在1950年代國民政府在 軍備、預算、人事、財經計畫上,無一不靠吃美援的奶水而生存、壯大。美國和國民黨政 府均藉美援的運用吸取更多軍經利益,並藉以掌握更大的控制權力。美國從未利用援助促 使國府解除戒嚴等對自由人權的箝制,也未促成改選中央民意代表等民主參政的擴大。相 對地,透過化解軍事危機、填補財政赤字、提供控制資源、提高行政效能等方式,強化國 府在台的統治實力 無論如何,在美援的幫助下,1953年開始推動第一個四年經濟建設計劃展開,致力於經濟 的發展。此時工業發展的主要目標,以供應國內市場為主,以取代進口,減少外匯支出。 重點工業在紡織、食品加工、合板、肥料等。在經歷50年代的兩次的四年經建計劃之後, 若干工業產品已足夠滿足國內市場需要,且漸有剩餘。    台灣經過50年代的兩次四年經建計畫後,美國以台灣已經掙脫貧窮,要求削減美援 的供應,希望台灣當局提出何時終止美援的說明。因此,當時的美援運用委員會副主委尹 仲容暨所屬,在1959年底作成「加速經濟發展計畫大綱」及19點財經改革措施,以便有效 推動第三期四年經建計畫。1960年(民國49年)9月,行政院公佈「獎勵投資條例」,以租 稅減免為主要手段,希望能在美援停止後,繼續吸取更多外資,促進工業發展,帶動經濟 起飛。獎勵範圍包括公用事業、礦業、製造業、運輸業、觀光旅館業等。   獎勵投資的政策,發揮了相當的效果。自「獎勵投資條例」頒布的1960年起,到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出現)止,平均每年投資增加率為15.5%,而其中民間企業投資均佔半 數以上,且平均每年投資增加率更高達21%。1960年代僑外資仍是台灣投資資金的重要來 源。從美援停止的1965年到1973年的9年間,僑外投資佔國內資本形成毛額的比例提高到 8%。可見僑外資在補充國內資本形成上有其重要性。   在經歷50年代末期積極的進口替代的工業發展策略下,台灣的若干工業產品已足夠滿 足國內市場需要,且漸有剩餘。為拓展產品市場,加速經濟成長,1960年代以後工業發展 重點乃以拓展外銷為主。繼1960年制訂獎勵投資條例之外,為了降低投資者的管理成本, 以便吸引僑外投資人來台投資,1965年開始營建高雄加工出口區,這是亞洲第一個加工出 口區。1969年再設置楠梓與台中兩個加工出口區。 加工出口工業的發展帶來工業高成長。在1960年到1973年止,工業生產指數增加6.9倍, 平均每年工業成長率達17%。以國內生產淨額而言,1963年起,工業產值比例就超過農業 產值比例;1968年起,製造業產值比例也超過農業產值比例,台灣已由農業經濟型態轉變 為工業經濟型態。    自1961年到1973年的13年間,台灣的對外貿易呈現長期持續成長。1971年開始出現 貿易出超,從此就步入了長期貿易出超的新經濟局面。而以1966年為一個重要分水嶺,出 口品結構自農產品及農產加工產品動態發展為勞力密集工業品。   從50年代到 60年代,台灣逐漸由農業社會邁向工商業社會。急速的工業化,吸引了 許多鄉村的勞力集中到都市,甚至鄉村的少女也蜂擁而至。60年代初期,台灣社會流行一 首叫做 <孤女的願望>的歌曲,描寫一位失去雙親的少女,從鄉村到台北的工廠應徵工作 的心情。歌詞中說到「阮想欲來去都市做著女工度日子,也通來安慰自己心裡的稀微」「 人在講對面彼間工廠是不是貼告示欲用人,阮想欲來去」「請借問門頭的辦公阿伯仔,人 在講這間工廠有欲採用人…假使少錢也要忍耐三冬五冬」相當寫實,也為女工的辛酸,留 下歷史的見證。除了 <孤女的願望>之外,尚有幾首歌曲描寫農村青年嚮往都市,特別對 台北趨之若鶩的情形,生動而寫實,例如有一首<省都的一信> (「省都」,指的是 1967.7.1改制為院轄市前的台北市)。歌詞中,描寫主角來到台北之後,寫信勸鄉下的友 人快來台北謀生,還質問友人「不時都 tiam3在農村哪有啥路用 ?」(經常留在農村有何 用 ?) ﹔有一首由黃西田唱紅的< 田莊兄哥 >, 敘述一位青年離開農村家鄉乘火車赴台 北的沿途心情,也表露農村青年投身工業社會的心路歷程。其中,竟然明白表示不願再聞 農村土味、不願再騎犁田的水牛、不願再聽鄉間水蛙的咯咯叫聲,要「趁著機會」到台北 謀生,這個「機會」,就是50、60年代台灣急速工業化的過程;還有一首叫<流浪到台北> ,也是描寫一位到台北奮鬥的鄉下男子,懷念留在鄉間的情人的心情,要情人體諒他到台 北純然是為了他們將來美好的前途。   這些湧向都市討生活的鄉間勞力,來到都市之後,由於當時城鄉之間的交通、電訊尚 未發達,與家鄉之間的距離感仍大,對家鄉的懷念也就較深,因此,懷念故鄉、思念家人 (特別是母親)的歌曲,在60年代頗能引起共鳴,<媽媽請您也保重>、<黃昏的故鄉>正是流 行於此時的重要歌曲。   1960年代左右,台灣的經濟逐漸由進口替代政策轉向外貿導向的經濟,國際貿易更加 暢旺起來,港口也更加忙碌了。因此在這個時期的流行歌謠中,也出現一些與港口有關的 歌謠。少女陳芬蘭用童稚的聲音,輕快地唱出海員的心聲<快樂的出航>﹔文夏播唱的< 再會啊!港都>,透過收音機,也道出船員出海的心情 。<快樂的行船人>等,都與港口 或船員有關。   除了鄉村的勞力湧向都市之外,也出現「客廳即工場」的景象。許多開在社區裡的小 工廠,接下外國訂單,卻又人手不足,於是將一些加工性質的工作發包給附近的家庭主婦 ,讓她們將工作帶回自己家中做,既不需要廠房,又比較省工資。所以60年代的台灣社會 ,許多市鎮出現著「客廳兼工場」的景觀,婦女們帶著小孩在自家的大廳裡做著工廠委託 的按件計酬的加工。那個時代,變成全島皆工廠﹐到處是工人的現象。那是一個台灣人勤 勉生產的感人時代。 -- Das Kapital=左派版的Mein Kampf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3.14.23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ummyHistory/M.1619846099.A.78F.html ※ 編輯: RichardIII (36.233.14.233 臺灣), 05/01/2021 13: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