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Examinatio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大家好 想請教有關投票行為的問題 劉沛《政治學 題醒》中 影響投票行為的變數為 (一)社會學研究途徑 (二)社會心理學研究途徑以「漏斗型因果模型」解釋投票行為,分成 1.政黨認同取向 2.議題(政見)取向 3.候選人取向 (三)理性抉擇研究途徑 但在黃靖的筆記中 候選人取向又被稱「社會分歧學派」(哥倫比亞學派) 政見取向又被稱「理性抉擇模型」 這樣不是矛盾了嗎@@?? 請問哪個才是對的呢? 請解惑 感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4.79.24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Examination/M.1480586640.A.795.html
leolee88: 你可以上部落格直接問老師看看~~ 12/01 20:36
感恩樓上大大 黃靖老師已經回覆我了~~也給各位大大參考~ 如下: 1、首先,劉老師的解題是對的, 特別是密西根的「漏斗因果模型」的確是有關照到政黨、候選人、政見(議題)等 三變數在進入漏斗口後對投票行為所產生的影響。 2、但我上課所表達的也是對的。 因為在上述三個變數當中,密西根派發現, 「政黨認同」對選民的影響是最顯著(注意喔,這不是我自圓其說,連選擇題也是這麼考) 換言之,密西根在研究取向上並沒有對其他兩個變數給出過多的說明。 因此,社會學研究途徑(哥倫比亞學派)由於比較關心「人際網路」帶來的影響 它可以更好地解釋「候選人取向」這個變數; 而「經濟學研究取向」(理性選擇)也由於強調「成本利益分析」 可以更好地解釋「議題或政見」這個變數。 究言之,因為有社會學與經濟學這兩個途徑, 在某種程度彌補了密西根過度側重「政黨認同」而導致的不足。 所以囉,劉老師給您的是「基礎」,而我給您的是「外延」,互補而不矛盾。 ※ 編輯: fox29 (1.164.79.248), 12/01/2016 22:38:16
kame0407: 推… 12/01 2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