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Geograph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水利整治、截彎取直,與納莉颱風帶給台北的啟示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3751 內文: 文:雷翔宇 【防災工程的保全與局限】 隨著經濟發展,人口不斷向都市遷徙,形成許多高人口密度的地區,例如大台北盆地就匯 集了多達七百萬人,相當於全台人口的三成。為了確保大量人口的居住安全,都市防災的 議題日益重要,以台北經驗為首的都市防洪經驗,讓我們得以重新認識城市與河流之間的 關係。 內外有別——人與河流被拉開的距離 河流是人類文明的起源,是城市的母親,更是大地的動脈。在遠古時代,人們逐水而居, 靠老天降雨吃飯,不論灌溉、洗滌,無一不與河流息息相關。但曾幾何時,隨著都市化與 現代化快速進展,人們遠離了河流,不再臨溪取水;水庫、淨水場、自來水公司取代河川 ,成為都市人用水的依靠。河川對於人們來說,只剩下排水遊憩的功能和氾濫的記憶。 排水確實是河川相當重要的功能之一。大地承接了雨水以後,除了蒸發或土地吸收以外, 會沿著地面往低處流動,最後匯聚成河入海,完成一趟水循環。這些地面上流動的水,稱 為逕流,小如大雨滂沱後臨時出現的小水流,大如河道裡的巨流,都是一種地表上的逕流 。 不過,當都市文明發展之後,水的自然流動被人們有計劃地區隔開來。為了有效保護市民 免於受到洪水衝擊,堤防劃定了內水與外水的界線,雨水下在水利保護設施(如堤防或護 岸)所保護的區域之內者稱為內水,反之從上游集水區匯流入河川的水則稱為外水。人們 得到保護,卻也加深了與水之間的疏離感。 當大雨降下在城市之中,一般人多希望盡快將討厭的內水排入河川,再趕快排進海裡;雨 下得愈急, 水來得愈快、 愈要有效率地把水排掉,避免水災。因此,大台北地區最早的 防洪建設,就設定在排水與擋水的目標上。 https://imgur.com/3NRlrB5 內水與外水示意圖(繪製:潘澄;參考來源:經濟部水利署) 永不妥協的大台北水利整治 一九五九年畢莉颱風(Billie,西北颱)襲擊北部,台北損失嚴重,之後幾年都有颱風, 造成淡水河氾濫,包括一九六一年波密拉颱風(Pamela)、一九六二年歐珀颱風(Opal) 與愛美颱風(Amy),尤其一九六三年葛樂禮颱風更促成了台北防洪計畫的推動。隨著台 北市擴大升格、精省、六都升格等等變革,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不斷協調,陸續推出好幾 代防洪計畫,嘗試保護人口最為稠密的政經中心。歷代防洪計畫的擬定,與颱風肆虐都脫 不了關係,可以說盆地裡的防洪建設史就是一部颱風災害史。 本來在基隆河與淡水河匯流之處,左岸為五股獅子頭,右岸為關渡;觀音山的岩體綿延過 河至關渡,猶如獅子頭,大屯山山脈向南延伸至關渡則如象鼻,形成天然的隘口,古稱「 獅象捍門」或「獅象守口」。河道中央矗立的獅子頭隘門雖能夠屏蔽潮氾,卻也使得河道 排水出海不易,對於當時期待快速排水而言是一大阻礙。 https://imgur.com/KbISThb 經由數值地形模型(DSM)可以看到淡水河以及大屯山群的地勢(資料來源:中央地質調 查所謝有忠) 一九六三年葛樂禮颱風重創台北,高強度降水、颱風暴潮引發海水倒灌,石門水庫洩洪之 下,河中島嶼社子島在水裡泡了三天三夜,死亡人數多達二百餘人。於是到了一九六四年 ,政府採納美國陸軍工兵團的提議,將隘口炸除,讓河水不再淤堵。為了讓社子島泡水的 慘劇不再重現,一九六五年,基隆河迎來了史上第一次截彎取直(士林段),舊基隆河道 填平為今天的基河路,而跨越基隆河與淡水河之間的支流番仔溝亦填平,讓社子島從完整 的島嶼變成半島。 好景不常,雖然隘口炸毀之後,河水能夠更快速出海,但在漲潮時,潮水長驅直入,拉長 了受到潮汐影響的河段(感潮河段)。時五股鄉洲後村(今五股溼地)首當其衝,大潮一 來就變成沼澤,肥沃的良田變成鹽化的爛地,旋即被劃分為禁建的一級洪水管制區。 另一方面,為了解決淡水河在大稻埕與三重之間河道狹窄的問題,經過長期的規劃調整, 從原本的塭子川疏洪道到一九七九年核定建設二重疏洪道,一步步分擔淡水河的水體。洲 後村與附近村莊在一九八四年遭強制遷村,已不堪種植的沼澤變身疏洪道,最後變成今天 的溼地。 在二重疏洪道核定的同時,翡翠水庫的建設也獲得核定,歷經八年完工,不只具備民生蓄 水與發電功能,在蓄洪上也產生一定的作用,緩解下游的負擔。 淡水河支流——大漢溪、新店溪在石門水庫與翡翠水庫發揮作用、二重疏洪道完竣之下, 再加上堤防建設,已經大幅獲得了整治,但在右側的支流基隆河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https://imgur.com/Gp2iAQ6 由淡水河下游俯瞰的臺北盆地,三條支流一覽無遺。(圖片來源:google_earth) 基隆河第二次截彎取直 隨著大漢溪、新店溪的水路獲得改善,台北市政府起心動念,要汲取士林段的成功經驗, 將基隆河進入台北盆地後塗鴉似的河道截彎取直。一九八七年琳恩颱風降下豪雨,將基隆 河沿岸變成水鄉澤國,更加堅定了台北市政府截彎取直的決心,自一九九一年歷經兩年工 程,拉直了南港、內湖、松山、大直地區的基隆河河道,將原本拐彎的河流,拉成了近乎 直挺挺的線。雖說截彎取直旨在讓河水快速流過,但末代官派台北市長黃大洲自承將截彎 取直視為都市更新開發計畫比較恰當,原因無它,截彎取直後獲得的新生土地,成就了日 後的內湖科技園區等等。當時市政府曉得此舉將減少河川的蓄洪量,因此特地挖深了水槽 ,容納更多的水量,避免水位提高。 截彎取直的結果,確實改善了部分水患的情形,但在本來就常淹水的汐止、五堵等中游地 區,淹水的情形卻變得更加劇烈。水利署第十河川局局長曾鈞敏說,「原本彎曲的曲流間 數百公頃的河川地是可以當成洪氾區滯洪的,經過截彎取直後,這些土地變成了新興工、 商業用地,減少了很大的緩衝空間,不過這也是每個國家在發展時常常面臨到防洪與都市 發展之間取捨的問題。」 事實上,先人的智慧,或許早已埋藏在地名之中,汐止原稱水轉骹(Tsuí-t-kha,清 代方志記載為水返腳或水轉腳),陳培桂《淡水廳志》稱「潮漲至此地」,指古來潮汐自 河口入陸,竟能漫過蜿蜒的氾濫平原,至此方休。雖然這個解釋尚存爭議,因為基隆河的 感潮河段只到圓山一帶,但豪雨若逢大潮,汐止地區確實是容易淹水的。氾濫平原不僅削 減了上游來的水勢,還削減了下游來的潮汐,如今欲使河水快快排出而拉直,如果遭遇西 北颱吹動洪水和海潮沿著筆直的河道而上,水反而排不出去了。 不只是漢文老地名,原住民語的老地名亦凸顯了古人的生活經驗。現今東南亞最大的玉成 抽水站,位於成美橋邊,恰巧位於截彎取直的小彎段(南湖大橋至成美橋)與大彎段(成 美橋至中山橋)之間,鄰近松山與南港的交界處。此處西邊所鄰接的松山火車站、饒河街 一帶,古稱錫口,源於巴賽族麻里折口社,或譯貓里錫口社,社名即指「河流彎曲處」。 今天我們只曉得松山而不聞錫口,蓋因日本人將之改名的緣故。河流彎曲處乃是最容易氾 濫和溢堤之處,截彎取直之後,所需承擔的風險也就由平均分散在他處變成集於一身了。 以今天的知識格局和後見之明來看,就如同炸毀獅子頭改變了台北的水文,我們對於基隆 河截彎取直或許會有不同的看法,但在當時都市發展的脈絡下,截彎取直是人定勝天的直 觀做法,就算歷史重來,或許還是會上演相同的戲碼。因此,盆地防洪的故事無法也無意 義回頭,只能繼續發展下去。 納莉颱風帶給台北的啟示 雖然基隆河完成了第二次截彎取直,但在水患的防治上效果有限,基隆河仍會氾濫,台北 盆地仍會淹水。納莉颱風或許就是一記當頭棒喝,讓台北盆地的居民認識到在災防的領域 不能鬆懈,還有很多努力要做。 納莉來襲當時在台北市養工處任職的陳郭正說, 「納莉會那麼慘,第一個就是上天給我 們的雨量非常得大,再來它的主要原因就是外水溢進來。」 在二重疏洪道的同一份計畫裡,還包含了另一件事——沿河修建堤防或防洪牆。隨著計畫 核定,大台北地區的堤防建設亦如火如荼地展開,並逐步加高以符合重現期兩百年的洪水 位要求。目前堤防在大台北地區已臻完備,並劃定了內水與外水的界線,有效保護市民免 於洪災,直到今天仍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但在納莉颱風來臨時,大台北地區的河堤尚未完整達到大台北防洪計畫所要求的兩百年防 洪保護標準高度,南港大坑溪附近較低 (兩百年防洪保護標準,標高應達一三.○六公 尺),象神颱風之後雖陸續補強,但納莉來襲時,南側尚未完竣。「那時候才剛做,還是 土的樣子,結果沒想到納莉的水位出奇得高,高到把土堤刷了一個洞進來。刷了一個洞, 就像水壩洩了個洞一樣,又因為南港地勢比較高,所以水就沿著鐵路和忠孝東路,順著地 勢一路來到新生大排。」 溢堤在先是主因,抽水站罷工更是雪上加霜。位於松山、南港、內湖交界,號稱東南亞最 大的玉成抽水站,本來努力把內水輸送到堤外去,但在溢堤之後,堤內的水體淹過抽水站 冷卻水塔的馬達,馬達故障,抽水站於焉停擺。「一輛車子,冷卻系統壞了,你想還能開 多久呢?當然不用多久就完蛋了,所以玉成的抽水機掛掉了。」陳郭正說道。「本來是還 可以把水再往外打的,結果現在連往外打的抽水站也掛了,當然相形之下就非常嚴重。大 家一直講是玉成掛了所以納莉才會淹那麼嚴重,其實不是,是先溢堤,然後連帶讓這些抽 水站掛掉。」 納莉颱風給台北市上的寶貴一課,莫過於抽水設施的自保,避免它在關鍵時刻不聽使喚。 堤防高築雖令人安心,卻也令人鬆懈,此前放在堤防內的抽水設備,未曾考量淹水後可能 停擺而失效,但在納莉颱風之後,抽水設施的自保變成防洪的重要策略。陳郭正感慨地說 ,「大家都掛了沒關係,但是它要活得好好的。至少雨停了,我讓它退水,它要可以抽出 去,不然太嚴重了。」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 ------------------------------------------------------------------------------ 備註: 先發這個分類 台北市治水的發展過程就真的是以人工製造出來的銅牆鐵壁,位處盆地本來就是抗洪一大劣 勢,但畢竟是首都才可以用如此高規格的等級與經費來投入治水工作。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137.47.8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eography/M.1566812931.A.BA2.html
hicker: 整套基隆河防洪還有一個重要的東西沒講到-員山子分洪 08/26 18:03
hicker: 截彎取直是防止台北市區淹水 員山子分洪則是防止汐止淹水 08/26 18:05
NiChu: 這篇文章在講台北市的防洪,而非整體流域防洪減洪分洪 08/26 18:40
jack82822005: 覺得員山子分洪要講XD 08/26 22:25
tnfsh11287: 其實真的是該整個大台北一起看 08/27 14:26
jason222333: 員山子分洪真的蠻重要的,直接將洪水排入海 08/28 17:26
pedi: 不停的與河爭地才是需要不斷提高防洪規格的原因 08/28 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