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Headphon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intela60474 (Alber)》之銘言: : 耳機有個技術規格叫做頻率響應,指的是該耳機能夠發出的聲音的頻率範圍。 : 以下列出幾隻耳機作為例子。 : RS1e可發出C中所有音高在30khz以下的聲音,超過的就自動消音。 : T1 50khz : Z7則可發出C中所有的聲音。 : 這就是耳機有沒有支援Hi-Res的差別,有支援的可以多發出一些音(如果有的話)。 極高頻和HI-RES是兩個概念,我分開來講看看 耳機廠商在標頻率響應的時候,不純然是虛標 或多或少會依照IEC或JEITA這類標準去量測 我不太清楚詳細的測量標準,不過大概不是以有足夠音壓為標準 又或者有取巧的嫌疑 舉個例子,HD800是標 14-44100 Hz (-3dB) , 6-51000 Hz (-10dB) 但是就算-3dB那個,多半也是經過自家等響度曲線拉抬之後的標準 不過其實也不需要太在意這個,因為也沒多少麥克風可以錄製到20khz以上的極高頻 就算不幸(?)錄製到了,在錄音製作時通常也會被砍掉 因為你不知道使用者的前端是怎樣,極高頻訊號如果不當的放大很容易損壞設備 訊源端通常會做濾波的動作,數位訊源不濾波不能聽 當然你如果是那種很hardcore的基本教義派,可以參考zandan的"無數位濾波" 前級(假設有的話),也會再做限制的動作 是有不少HI-END級擴大機標榜他們內部的頻寬很高,但那樣的用意通常是 為了強調 1.老子線路很神很快 2.頻寬拉高,可聽帶域的失真可以相對攤薄 經過拉里拉雜的這一堆,到了你的耳朵的時候,通常沒有多少真正的極高頻可言 可能也會有人問 不少喇叭不是也有超高音 這個可以簡單分成兩面來看,外接的超高音實際上是改變了整個系統的負載特性 內建的超高音則是減輕了高音單體的負擔 聽起來很玄就是了 講完極高頻,接著講HI-RES 訊源要真正能發揮高取樣層面的"優勢",通常不會太便宜 像DAC1,DA10這類DAC雖然能支援,但是播放高取樣數位檔案時,失真反而是比 播放普通44.1khz/16bitCD格式檔案還要大的,遑論更低階的器材了 所以我覺得一些網友用電腦foobar還掛src的實在是自找苦吃..... HI-RES的真正意義也不在於格式多麼高多麼好看,而在於它更接近於數位母帶,或者 根本就是數位母帶 大家都知道錄音>後制>壓片的環節是 多隻香爐多隻鬼 這東西也不是Sony的專利 (當然Sony特意註冊了Hi-RES的商標) 大概2000年出頭,音響同好就有在流傳數位母帶了,當時還屬於很小眾的東西 得燒在DVD用寄的這樣,HDtrack這類網站就是這條線索的後續發展 回到耳機上,耳機或其他器材標Hi-RES云云更接近於一種商業宣傳手法, 或者更直白的講:Sony認證 就像當年一堆耳機都要標 "For Digital"一樣,廣告的意義比較多 --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425689242.A.A88.html
jakkx: 推這篇… 03/07 09:08
hydeless: 推這篇 03/07 09:16
JKASON2003: 這篇有內容 03/07 09:28
s90071s90071: 推! 03/07 09:52
donkilling: 好清楚的說明@@ 03/07 10:04
deepinheart: 現在Audiotech也掛HiRes了啊…… 03/07 10:05
verdandy: 有繳$就可掛 03/07 10:09
intela60474: 當然80%是噱頭 但若不幸(?真錄到個極高頻 我上一篇 03/07 10:27
intela60474: 的說法沒啥問題吧? 03/07 10:27
takase: 麥克風轉數位訊號時會做一次低通濾波,DAC接收數位訊號時 03/07 10:32
takase: 會做一次數位濾波,DAC輸出訊號時還會做一次類比濾波 03/07 10:33
takase: 極高頻(諧波)的濾除某個層面而言是安全考量的問題.... 03/07 10:35
intela60474: 取樣時若取樣頻率不足極高頻自然就不見了啊 會變成 03/07 10:46
intela60474: 較低頻率的訊號跟其它訊號混疊 濾波是在濾這個吧? 03/07 10:46
testwindraja: 可是以foobar2000的頻譜圖來看, JPop 22kHz以上出現 03/07 10:54
testwindraja: 的不算少耶? 尤其錄的差的... 03/07 10:54
takase: DAC在數位濾波前先超取樣通常是為了拉高濾波的起點 03/07 10:56
takase: 這樣就可以用曲線比較和緩的低階濾波,減少相位飄移和鈴振 03/07 10:57
takase: 的問題......至於foobar的頻譜我不太清楚就是 XD 03/07 10:57
takase: 然後錄音時用高取樣 最簡單的原因是減少轉換時的損失 03/07 10:58
takase: 跟極高頻沒有直接關連 03/07 10:59
修掉推文...我再想想好了 ※ 編輯: takase (36.233.242.36), 03/07/2015 11:24:04
louis0407: 我不確定MIC是不是一定會過LPF 因為我覺得這作法很怪 03/07 11:25
louis0407: 類比濾波的副作用是個大問題 先假設真的有濾好了 位元 03/07 11:28
louis0407: 深度與採樣率甚至編碼方式是AD的事情 規格越高 能保留 03/07 11:29
louis0407: 下來的資訊就越多 在拿取樣定理出來講之前 要先知道 03/07 11:30
louis0407: 類比訊號是連續的 只能被離散式的逼近 也就是說任何 03/07 11:31
louis0407: 真實世界的音樂訊號 做傅立葉轉換後 有遠高於20k的成份 03/07 11:32
louis0407: 很正常 取樣定理只是在證明 當你的取樣率有限時 1/2的 03/07 11:33
louis0407: 頻寬的成份是能保證無誤的極限 但實際上不會這麼理想 03/07 11:34
louis0407: 同時因為在D-A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鋸齒狀的波形 亦即 03/07 11:42
takase: ADC受限於技術,取樣位元數沒辦法太高 03/07 11:43
louis0407: 電路做動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高頻雜訊 所以要由LPF修圓 03/07 11:44
jakkx: 看文章(推文)長知識… 03/07 11:44
louis0407: 現在主流規格已經是24/96以上摟 不過其實我也不知道 03/07 11:44
louis0407: 要講啥 感覺失焦很久了 03/07 11:45
louis0407: 最後回一下 單體所謂的頻寬吧 以類比性質去思考 那其實 03/07 11:46
louis0407: 是指單體能多快多準確的回應前端驅動 當頻寬越寬時 03/07 11:47
louis0407: 在面對越複雜的類比波形時 震盪的速率/振幅變化能越 03/07 11:48
louis0407: 接近 瞬間 同時也能越準確....簡單概念就是失真低 03/07 11:49
louis0407: 這跟CD的有效頻寬只到22K無關 在真實 複雜的類比波形 03/07 11:50
louis0407: 面前 只有瞬間的變化與失真 只有跟得上與跟不上 03/07 11:52
takase: ADC處理時實際的取樣位元和可輸出的格式應該不太一樣 03/07 12:00
takase: 耳機單體頻率響應上我是沒什麼意見,想講的只有帳面數字 03/07 12:06
takase: 單看意義不大,要不然Grado和R10肯定都不能放Hi-RES了 03/07 12:06
takase: 可能錄音時用高取樣這句話讓你誤會了,或者說錄音時 03/07 12:08
takase: 由DSD轉換成高取樣PCM 或輸出高取樣PCM這樣的講法比較好 03/07 12:08
louis0407: 你是說實際電路/晶片是幾bit嗎? 那個是業界慣例 反正 03/07 12:09
takase: 因為錄音後製實際上是很不衛生,轉換來轉換去的工作 03/07 12:09
takase: 輸出的格式越好,理論上轉換來主換去掉的東西越少 03/07 12:09
louis0407: 進去or出來是24/96 24/192就是了 03/07 12:09
louis0407: DSD轉PCM是為了做後製吧 DSD編碼本身無法做任何處理 03/07 12:11
takase: DSD轉PCM是必要之惡,可以的話格式好一點比較能保存原貌 XD 03/07 12:13
louis0407: 但錄音階段 不會把DSD直接再轉PCM吧 這樣不如一開始就 03/07 12:13
louis0407: 用PCM機器 03/07 12:13
louis0407: 所以 我才覺得Mic做LPF很怪 但我對MIC這塊沒概念 03/07 12:14
takase: 我的意思不是用mic當lpf,或者mic接lpf再接adc 03/07 12:17
takase: 而是adc本身就已經內建了lpf 03/07 12:18
takase: 為什麼adc需要lpf,是因為技術限制,內部取樣精度上不去 03/07 12:20
takase: 需要lpf去整型 03/07 12:21
louis0407: 新的機子還會這樣做嗎? 現在材料技術進步很多 當年1bit 03/07 12:28
louis0407: 是想跳開電阻精度 但現在AD/DA晶片的規格越來越高 雖然 03/07 12:30
louis0407: 內部接收規格依舊是另一回事 但至少出來的數據很好看 03/07 12:31
takase: 就我所知是都有,你要說AD/DA晶片的規格開很高是沒錯 03/07 12:36
takase: 但是根本的工作原理沒有太大改變 :p 03/07 12:37
louis0407: 晶片內我就莫知羊了 但20年前 10年前到現在 我覺得ADDA 03/07 12:41
louis0407: 一直在進步 老機器有老機器的美學觀 但新機器的資訊量 03/07 12:42
louis0407: 進步很明顯 所以技術底層跟宣稱的差異 我是都當作包裝 03/07 12:44
louis0407: 不要太計較 而且就應用面來看 能吃 能出來 不就對了? 03/07 12:46
takase: 應該這麼說吧,現成的方案更多,品質更好了 03/07 12:47
takase: 而能弄非現成的方案的高手也多了起來,今天DAC設計上的選擇 03/07 12:48
takase: 比以往豐富很多 03/07 12:48
boris20050: >20khz 叫做極高頻,不叫超聲波嗎? 03/07 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