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Headphon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看了耳機版好幾年了, 這個版一直有很多版友熱心分享聽感心得。 但覺得這個版應該要有一個深入淺出、易於遵循的Starter Guide。 否則在理解不同的情況下, 很難消化資訊,並且容易被混淆。 以下我將新手可能會有疑問的點,採用Q&A的方式回覆: =============================== 【問題1】 器材和耳機有哪幾種?它們是用來幹嘛的? 器材主要分成以下幾種:   A. 訊源(撥放器、PC等)   B. 數位類比轉換器(DAC)   C. 類比擴大機(耳機擴大機)   D. 以上三者任選混合的一體機 大家都知道,數位檔案是0和1組成。 但是人類只聽得到類比聲波。 因此會需要一個翻譯機,將01的數位語言翻譯成人類聽得見的類比聲波。 這個重要的機器,就叫做DAC。 而翻譯後,還需要將音量放大到人類聽得見的程度。 也就是擴大機。 由於IC產業的進步,它體積很早以前,就縮到極小。 完全融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使得我們注意不到。 (手機裡面就同時有DAC和擴大機喔!) 耳機主要分成以下幾種類型:   A. 動鐵(耳罩耳機基本上沒有動鐵)   B. 動圈(音染重、個性強、定位細緻)   C. 平板(少見、優點多多,大多低阻)   D. 靜電(大多缺少低頻,聲音細緻)   E. 混合型(少見,大多動圈尬靜電迸出新滋味) 基本上大家第一次接觸耳機都是入耳動鐵, 第一次真的入坑耳罩,高達87%都是動圈。 動圈、平板、靜電各有優勢。 你要各種音染或五花八門的聲音,一定要多聽動圈。 耳擴也好處理。 平板耳機通常中、低頻非常飽滿, 要是有機會一定要聽一次Abyss 1266,是其中的指標耳機。 靜電的話,聲音細膩飄渺,如果要有更健康的聲音,耳擴會先傷透腦筋。 混合型的分音和製作難度上較高,以耳罩耳機來說非常少見。 另外,並沒有某一種類型一定比較差的道理。 個人就看過有人從動圈跳到靜電再跳到平板,最後又全賣掉回歸動圈過。 所以我說,天下武功出少林、地球動圈出拜耳,動圈讚啦! 順帶一提,一體機不見得不好, 甚至本版有很長一段時間有個迷思: 『有內擴的DAC就是比較菜。』 https://i.imgur.com/GsdNceQ.gif
但這...只是獅子鬃毛。 https://i.imgur.com/9KF38GE.png
【問題2】 該如何試聽耳機和器材,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嗎? 有,首先你最該注意的是:聆聽音量。 人耳是相對不可靠的測具, 另一方面,通常消費者並不知道自己的聽覺是如何產生的。 一般來說,人們會更加偏好響度(loudness;即音量)更大的聲音。 因此當你在不同的時間、地點,使用不同的器材聆聽音樂時, 可能因為音量的不同,導致你認為聲音比較大聲的耳機比較好聽。 https://i.imgur.com/tpxaEAG.jpeg
這個問題也有可能影響同一個時間、地點的試聽結果。 例如說: 試聽兩支不同靈敏度、不同阻抗的耳機, 這導致兩支耳機發出的響度不同。 若沒有測量兩隻耳機是否同樣大聲,就會產生誤判。 比較簡單的作法是:   使用手機的APP(Sound Meter),   並且透過撥放器,讓耳機播放1khz tone。   貼近耳機中單體,轉動機器的音量旋鈕,   確保兩隻耳機發出的音量相同。 比較嚴謹的做法是:   A. 確保兩個耳機的阻抗相近,     同時都是低阻抗或高阻抗。   B. 使用的機器,盡量是低失真的器材, 以避免混入更多聲音變化。   C. 使用錄音前級或人頭麥克風, 測量兩隻耳機相同聲壓(響度)。   D. 使用兩台一模一樣的耳機擴大機,     避免時間差異帶來的心理變化。 ※ 延伸閱讀: A. 響度戰爭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oudness_war B. 等響度曲線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qual-loudness_contour 上文說的響度會影響的知覺變化,問題可能比你想的複雜。 人的聽力範圍坐落在20Hz~20kHz。 聲音在不同響度時,我們對它的敏感程度不同。 這會影響到我們對於耳機、器材所呈現出來的聲音的價值判斷。 【問題3】 是否我現在聽到的聲音,就是耳機本身的聲音? 我們聽到的聲音,其實是由很多種變因混合而成的。 這些變因分為:   A. 對消費者直觀好理解的。   B. 對消費者不直觀、難以理解的。 對消費者直觀好理解的部分為: 耳機、器材與線材。 這些由於都用肉眼可以看見, 因此我們會認為這主要影響了聲音。 對消費者不直觀、難以理解的部分為: 聆聽環境是否有接地?若沒有接地, 將導致某些器材額外釋放EMI/RFI或導致GND loop noise, 透過你整個器材的地線,影響聲音的品質。 甚至改變你機器輸出的波型。 耳擴接不同的負載(耳機)時,會有不同的失真變化(音染)。 換言之,你在耳機當中聽到的變化,其實不只是耳機本身。 還包含機器帶來的變化。 那麼我該怎麼做? 你或許有以下兩種方式:   A. 盡量選擇低失真的器材,     確保家中電網有安全接地,     讓耳機決定聲音主要變化。   B. 收購兩套以上的器材,     透過不同的測試方式,     找到『對你來說』失真變化(音染)的甜蜜點。 但是(B)這個方法, 可能會因為家中沒有接地, 導致動態變化的EMI/RFI noise改變聲音。 也就是說,只要沒有接地, 聲音就會難以預測且容易改變。 就算你的耳機、器材、線材都沒有改變還是有可能出現變化。 要觀測這個變化, 除了需要專業背景、專門知識及昂貴測具之外, 還要豐富且深入的經驗才能測量、重現的出來。 【問題4】 我可以透過觀看儀測來認識耳機、挑選耳機嗎? 當然可以透過儀測來認識、挑選耳機與器材。 前提是懂儀測所表現出來的數據、圖表後面象徵的意義, 以及是如何測量出來的。 例如: 版上有很多人喜歡看Frequency Response (FR;即頻率響應)來挑選耳機, 更有些人喜歡酸少部分人只看FR來決定要不要購買耳機太過可笑。 實際上很少被人特地提出來的是── 「儀測就是一種實驗;實驗的價值在於可以重現,但是大家的實驗條件不見得一致。」 也就是說,同一支耳機,使用不同的測具、或不同測具的校正測量; 或是使用不同的target curve評估數據,會產生不同的結論。 因此不同實驗條件的結果是不能互相比對著看的。 以下是相同的耳機、相同的測具, 不同的calibration & smoothing產生的結果: https://i.imgur.com/eeirAMv.png
https://i.imgur.com/HXfDJ0R.png
https://i.imgur.com/pE7ozuy.png
就像統計學可以用偷雞的方式營造想要的結果。 某些實驗結果也可以被「客製化」,弄得很漂亮。 或許有人會反對使用儀測的結果來評估聲音, 極端點,會認為儀測結果並不能詮釋任何聲音。 不過這樣的言論,實際上就是在說: 『我們對於人類如何理解聲音,其實一無所知。』 這樣的論調,對於: 『為了工業化大量生產,於是需要制定對料件的規格標準』本身是衝突的。 如果無法利用儀測的各種結果來說明需要的聲音規格, 那跨部門,甚至跨公司要如何認知一致並且協作? 出貨時又要如何QC並且排除公差問題? 儀測的重點,實際上不在數據本身。 就像透過統計或Google Analytics收集到的數據並不是重點。 「重點在你要如何解讀它。」 個人認為這是值得思考的地方。 ※延伸閱讀 -190db 測量結果的秘密 https://www.l7audiolab.com/f/msb-select-ii-90db/ 【問題5】 儀測的結果,對於聲音來說到底重不重要? 有的時候,人總是需要一點音染。 「高音染、低音染都可以很好聽。」 建議必須知道你想要什麼,再去購買。 如果預算充足,真的不要管那麼多,耳機聽起來喜歡買就對了! 不過儀測的結果對於挑選「器材」是很有幫助的, 因為你可以知道它到底有沒有「砸鍋」。 就算要調音,低失真的機器也是能夠調音的! 【問題6】 器材的SINAD是一種音質的指標數據,那麼SINAD = 聲音品質? 不,SINAD只是單一的數據結果。 若說SINAD = 絕對的聲音品質,就犯了倒果為因的錯誤。 但此數據可以快速地讓我們篩選商品。 換個角度來說:『如果SINAD可以決定聲音』的話。 那麼所有相同SINAD的器材,都應該要是相同的聲音。 不過在座的各位都知道並非如此。 因為儀測還有分很多類型,我們應當全部都合起來看。 不能只看單一條件的儀測結果決定一切。 【問題7】 線材到底重不重要?訊號線和電源線會影響聲音嗎? 某些「特殊」的條件下,線材是會影響聲音的。 實際上有讓線材幾乎不影響聲音的做法。 (也不應該要有影響才對) 這也是為何業界人士,有時和音響、耳機玩家見解有所出入。 建議還是把錢多投入在耳機上面比較實際。 因為耳機本身是變因最大的地方。 大到你有很多變化都無法運用耳機發出的聲音來驗證。 (變化被耳機本身的失真給淹沒) 【問題8】 平衡重要嗎?是否我的發燒終點一定需要走差分(平衡)? 耳機是不是用差分(平衡)線一點也不重要, 甚至可能引發其他問題。 如果今天end-game是綁定差分(平衡)的話, 那麼所有耳機廠商的旗艦耳機, 出廠預設線材應該要是差分(平衡)線,而不是單端(非平衡)線。 不過機器與機器間的接駁, 使用差分傳輸訊號存在壓倒性的優點。 【問題9】 RUN耳機重要嗎? 不,一點也不重要。 新品和舊品耳機最主要的變化, 來自於海綿是否完全貼合你的頭型(低頻)。 或單體沒有對準你的耳道,導致聲音變化(高頻)。 因此戴久了,自然就是RUN好耳機了。 ※延伸閱讀 Is Headphones Break-in Real? 120-hour Burn-in Test https://www.rtings.com/headphones/learn/break-in 【問題10】 是否價格等於聲音? 大概是最多人的問題了, 部分消費者會希望投資的金額,能夠換取這個物品的最大『成本』。 『希望價格這個的數字,可以對價換算成聲音的音質等級。』 https://i.imgur.com/QUo0v5n.jpeg
人類對於抽象難以理解的事物, 總是本能地換算為『數字』來類比,方便快速估算優劣。 但除非你是資深業界人士,否則您要如何預料成本比重? 大筆採購可壓低料件成本, 開發的人事成本該算在這台機器的成本當中嗎? 倉儲成本、運輸成本、廣告成本...等 還沒提到在售價其中,每一手預期獲利的比重抓了多少。 這樣的言論本身就是荒謬的。 【問題11】 別人的心得,參考價值高嗎? 我們上面所說的大多問題, 著重在客觀條件上是否可以重現。 實際上不要忽略客體主觀意識和條件帶來的差異。 以Todd Welti and Sean Olive的研究為例, 男性或50歲以下的人(約佔64%人數),喜歡他們實驗設計的target curve。 女性或50歲以上的人(約佔21%人數),更喜歡低頻少些的聲音。 而一部分男性或青少年(約佔15%人數),喜歡300Hz以下的低頻多些的聲音。 你很難評估大家是否使用同一套器材、環境是否正確之外, 也不知道對方的性別、喜好、美學見解。 這些主觀帶來的價值判斷標準是很難參透的。 甚至可能有嚴重聽損,其實你也並不知道。 所以人家叫你自己去聽, 其實有點像幹話但又沒那麼幹話。 https://i.imgur.com/gt6MTqd.jpg
實際上聽感心得還是能參考參考,但絕對不要當蓋棺論定的『正解』。 自己去試聽時,要是碰到難聽的東西,記得也是當暫時的小結論就好。 日後碰到,還是要給人家一個機會。 https://i.imgur.com/YNKkx1H.png
當然這種哈味言論,也有可能只是單純在裝B。 【問題12】 是否老耳機很值得買來聆聽?有可能碰到任何問題嗎? 不同年代背景下,對於聲學研究的理解和目標是不同的。 因此可以得到截然不同的聲音呈現。 若預算允許,何樂而不為? https://i.imgur.com/bjctUzW.jpg
要注意的是,老耳機可能因為年代久遠。 聲學材料會發生劣化,會嚴重影響聲音品質。 導致最後聽到的結果和當年截然不同。 =============================== 本週每天只睡四小時,其他時間都在工作。 好好地星期六假日還睡了整整20小時。 我一定是吃飽太閒才打一堆......。 實際上還有很多問題是可以被提出來討論的, 例如建立環境的Guideline,或是線性電源是不是萬靈丹? 甚至是版上Pinna Filtering Effects、 Free Field Response、Diffuse Field Response...等議題族繁不及備載。 以後有時間、有能力的話再整理一篇詳細一點的吧。 最好的狀況下,應該是和有熱情的業界人士一起處理共筆才對。 當然前提是講了那麼多異端邪說,還沒被版友綁起來燒掉的話。 附帶一提, 認真推薦版主買套JDS lab ATOM西裝,很香。 在日本也不用擔心地線問題。 從低阻到高阻都通吃,也好賣二手。 買來先專心確認要用哪幾隻耳機後,再來挑匹配的器材。 最後,還是得說: 『只要找對方法,不必花大錢也可以有超棒絕美好聲音!』 錢錢適度省下來,買個單眼去旅遊或和重視的人們一起吃大餐也不錯! 我自己估算20k就夭壽夠用了啦...。 耍廢去,各位有緣下次見。 =============================== 以下給google的關鍵字 #新手教學 #指南 #入門 #新入坑 #起手式 #guide #教學 #懶人包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5.55.2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626592379.A.884.html ※ 編輯: clioneurise (114.45.55.20 臺灣), 07/18/2021 15:18:05
LIONDOGs: 先推 07/18 15:19
peterou1236: 推! 07/18 15:20
Reshiram: 太有心了吧 07/18 15:21
evadodoya: 你只想秀梗圖對吧 07/18 15:21
不好說、不好說,嘻嘻。
ultimatevic: 內擴那圖XDDD 07/18 15:23
我自己弄出來也快笑死XD
daniel7894: 先推再看 07/18 15:23
whydan: 大大太有心了,菜逼八學習中QQ 07/18 15:23
大家看到了沒有,資深業界人士出來講幹話XDDDD 我的理解搞不好也有可能有問題,拜託壞蛋出來普渡眾生QQ
mark80219: 推 要不要改一下標題,加一些關鍵字之類 07/18 15:29
壕!說改就改!!
yeven880603: 未看先推 07/18 15:29
LIONDOGs: 我覺得標題可以改一下,新手看到20萬可能就跳過了 07/18 15:31
是我也......嘻嘻。
ultimatevic: XDD 新手的20萬採購指南 07/18 15:32
如果是2000採購指南就很有挑戰性了XD
Reshiram: 20萬 現在新手標準真高 07/18 15:35
addy7533967: 入門要20w,小弟瑟瑟發抖QAQ 07/18 15:35
要我掏出20萬爆刷一頓我還真的刷不下去QAQ ※ 編輯: clioneurise (114.45.55.20 臺灣), 07/18/2021 15:45:18
Jongkook: 建議改標題,把這篇當新手入門的其中一個指南 07/18 15:40
行! 改好惹XD
evadodoya: [建議]20萬怎麼買? c羅:卡刷40萬就對了 07/18 15:50
你乾脆說40萬比特幣Q_Q,捏太大了吧?
rugger5566: 直上009s治百病(被拖走 07/18 15:51
https://i.imgur.com/FMguMqh.png
lyxiang: 感謝用心整理, 增加本版的溫馨度 07/18 15:53
溫馨耳機版,有你也有我>_^ 雖然已經停止註冊了。哭啊。
nonpeople: 好厲害的整理!! 希望改個標題造福更多新手!! 07/18 15:56
沒提到的其實還有很多QQ
storym94374: run耳機的變化我覺得很明顯耶 不覺得是海綿變化導致 07/18 16:00
dzwei: 推用心整理 07/18 16:01
rugger5566: 可是20萬買不到HE1...QQ 07/18 16:01
戰神:貸款200萬不會? 懂?
rugger5566: 是說...這篇改個標題比較好,確實是入門選購的一個指 07/18 16:02
rugger5566: 南或參考 07/18 16:02
咦,我改了啊XD 莫非只有我中了鏡花水月!?
luiseonn: 推 07/18 16:11
ronbaker: 耳機類型建議耳罩耳道分開講 07/18 16:14
說的也是XD 我來修改一下內文。
ronbaker: 外面改了 裡面還沒 07/18 16:16
evadodoya: 貸兩千萬 懂? 07/18 16:17
房子車子vs耳機,高下立判QQ
allan5320: 這篇寫得很好耶 推推 07/18 16:21
該再找個良辰吉日寫一寫。 ※ 編輯: clioneurise (114.45.55.20 臺灣), 07/18/2021 16:25:56  *稍微修改內文、修改標題*  *原標題:Re:[請益] 20萬內的耳機+耳擴+線材組合?* 發現修改標題後,前後文章就失去關聯性了。   希望原po 'pure1121' 會看到這篇:p ※ 編輯: clioneurise (114.45.55.20 臺灣), 07/18/2021 16:27:18
uone: 我要是入坑的時候有這麼好的整理文就好了 QQ 07/18 16:31
我也這麼想O_Q 也是繞了很多歪路噴了不少學費。噴最多真的是DIY那一段。 這段待驗證的東西真的超多,時間和金錢開銷都大。
wafiea708: 推 07/18 16:39
HercuLiz: 推! 07/18 16:41
Atom套裝讚嗎?
powergreen: 推 07/18 16:45
willsonlee: 推 這些花了好多年才搞懂 07/18 16:49
誇張了,我也是拾人牙慧。
shung0503: 推 好詳細! 07/18 16:50
a3619453: 推 U質文章 07/18 16:52
wow123475: 推 07/18 17:05
iamala: 感謝心得 07/18 17:08
enamelcord: 推推! 07/18 17:16
上面好多熟面孔XD
wweraw28: 推~ 07/18 17:18
isley196: 有內擴DAC比較菜有這種說法喔? 07/18 17:21
有,還持續蠻久的。敝人入坑當時吵得沸沸揚揚。 大概是Mytek192後面幾年、Benchmark和Audiolab MDAC還有呼吸的時候。
siguma: 推推,小菜雞學習中 07/18 17:21
沒4沒4,我也小菜雞教學相長。
wsx784512g: 推,下次可以換寫 訊源格式是否能達成無損、人耳分辨 07/18 17:36
wsx784512g: 度 07/18 17:36
聽覺閾值(threshold)這段真的非常值得寫,ASR forum也有一篇整理的非常好, 版友龜龜看到的,疝液回歸本版: https://tinyurl.com/m5pn8px4 (縮網址連到ASR該文章)
lll156k1529: PTT耳機板第一人 C羅 有問題請教這位大大就對了 07/18 17:42
http://i.imgur.com/EEqYBAY.jpg
不要瞎掰好嗎,PTT臥虎藏龍, 很怕出來講話被痛虐洗臉,真的。 當你講話時,看到業界人士都懶得出來說話就知道慘了。
joshuachina: 推心得 07/18 17:45
好久沒看大大發文了XD
evadodoya: 真的 看樣子我們都要讓腎了 07/18 17:45
讓了我才有HE1可以買,快割!
Kowdan: C大這篇太詳細了吧 07/18 17:47
省略蠻多細節可以開展的,但我累惹。 最近工作實在太累人。 下次後面那堆問題應該要多加一些延伸閱讀的地方。
peterrocks12: 究竟這篇會讓人少走歪路還是掉入更大的坑呢.... 07/18 17:53
我猜會爆買耳機,最後被另一半碎唸。像我一樣。 ※ 編輯: clioneurise (114.45.55.20 臺灣), 07/18/2021 18:16:05
ar109982: 推 那有哪些獅子的鬃毛可以分享呢~ 07/18 17:57
太多大概講不完。 對我來說DIY換料本身就是獅子鬃毛其一,在這上面真的花了不少學費。 如果不是Critical的地方,根本浪費錢錢。
nrxadsl: 大推 07/18 18:08
odanaga: 太猛了吧馬林 #TL;DR 07/18 18:09
!!出現了野生的跑分仔!!
Ikaruwill: 先推,有時就是想花錢但又苦惱沒到預期的聲音 07/18 18:22
RC8377: 推推 07/18 18:28
kaj1983: 不要瞎掰好嗎XD 07/18 18:44
yohobasa: 借題問一下,版上有適合新手的常見耳機整理文嗎? 07/18 18:47
貌似沒有XD 對我來說ATH開放式那幾款、飛利浦9500 & X2HR、森海和拜耳都可以買就是。 這也是蠻適合大家一起來共筆的地方。
honelong46: 推優質好文! 07/18 19:04
llw116: 那拜耳先跑3000小時是是run耳罩囉 07/18 19:31
run耳罩海綿無誤。
Reshiram: 是啊(? 07/18 19:34
Rhaegar: 推好文 07/18 19:36
evadodoya: 都有 07/18 19:39
unique0515: 有夠認真,這不推怎麼行 07/18 20:02
大家可以一起來>_^
linyoyo: 真棒的開導文。那請問如果排插到壁插的電源線有接地,插 07/18 21:42
linyoyo: 在排插上的電源線沒有接地,這樣還是有接地的效果嗎? 07/18 21:42
當然沒有:-P
Firstshadow: 很詳細, 原po是要逼死誰== 07/18 21:51
Firstshadow: 開燈還有bonus 人好好 07/18 21:56
啊嘶。
Tony8801: 這篇不推對不起良心啊 07/18 21:58
eltonNi: 推個,這些事項在挑耳機的時候一定要好好複習一遍 07/18 22:39
evadodoya: 不需要 錢夠就好 07/18 22:41
justagame: 接地/儀測/線材 有疑慮 其他推 07/18 22:58
lll156k1529: 那個動圈靜電平板玩一圈又回到動圈的怎麼有點眼熟 07/18 23:33
lll156k1529: 是前陣子剛發L5000心得的大大嗎XD 07/18 23:33
不好說、不好說。 看他何時自己出來自首XDD 目前他還沒出現在這篇推文當中沒錯。
falc0972: 推傳說中的板橋C羅大 aka.板橋金城武 07/19 01:05
稱謂越來越長XD
TimoBoll: 好的 學習了 07/19 02:10
相信您這些早就知道了,太謙虛XD
zerg2150: 優文朝聖 07/19 06:26
vincent323: 多點科學,少點玄學 07/19 06:54
一切都是幻覺,嚇不倒我的QAQ
bh2142: C羅一生推 耳機板明燈 07/19 09:20
冥燈啦齁。
noryb: 推好文!當年入坑時若有這篇文,可少花一點冤枉錢啊... 07/19 09:43
你各位也一起來寫幾篇QQ
PhonexH: 好文章!!! 07/19 10:56
djboy: 推 07/19 12:36
purplesky911: 推好文 07/20 10:50
s961234: 推推 07/20 19:28
ang728: 沒空 07/20 20:42
哭啊!
laelf: 推推 07/21 00:46
※ 編輯: clioneurise (114.45.100.175 臺灣), 07/22/2021 05: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