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Hiking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s://reurl.cc/Y10XVl 山是最好的老師,讓高山照亮青少年心靈,實踐「永不放棄」的野地精神 ──專訪台灣生態登山教育協會 創辦人 連志展 在故事之前 曾率隊攀登多座八千米高峰的連志展,在少年時期是個自卑的孩子,走入山林後,他找到 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用心聆聽來自大自然的野性呼喚,正因感受到登山給人帶來的正向能 量,婚後他決心與妻子將登山的美好推廣給更多人,期待為社會帶來不一樣的改變。 2010年推行「亞成鳥青少年野地教育計畫」迄今,透過登山,幫助許多高關懷的青少年發 覺自身的獨特,克服來自人際、家庭、學校等障礙,在成長階段中最徬徨無助的時刻,成 為照亮許多迷茫少年少女的一盞明燈。 行駛於宜蘭縣三星鄉的阡陌之間,我們在一棟木造農舍前停了下來,身形高挑而精瘦的男 子早已在門口守候。 他是人稱「展哥」的連志展,初次通電話時,就能從言談間感受到他從容而優雅的氣質, 與本人相見後,更被那股踏實且溫柔的磁場給深深吸引,彷彿是隱身於農田間的瀟灑居士 ,個性不喜張揚,隱隱間卻透出溫暖的光芒,相處起來相當舒服自在。 隱居鄉間、衣著樸素的連志展其實大有來頭,他曾在三年內統籌團隊、完成攀登世界七頂 峰的壯舉,協助臺灣登山者征服多座八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大幅提升臺灣登山者在國際上 的能見度,讓「永不放棄」的在地精神被世界所看見。獨特的經歷讓他獲邀至2012年TED x Taipei 演講,在短短18分鐘的演講中,他分享自己登山探險的故事,在臺上舉手投足 都頗具舞臺魅力,讓人很難想像,以前的他其實是個害羞自卑的小孩。 兒時的他並不像現在這般落落大方,求學時期父親生了重病,無法像一般人一樣出外工作 ,回想起那段時日,連志展苦笑,「小學的時候填寫家庭基本資料,看著父親的職業欄, 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寫,老師問起也不知道該如何表達。」 日常生活的捉襟見肘及根植於心的家暴記憶,讓他的成長之路充滿了荊棘,無形之中更磨 損了他的自信心,不僅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事、說自己想說的話,還經常覺得同儕都比自己 優秀,因而型塑出自卑而退縮的性格。 山林中的連志展(前排右一)與協會夥伴。(圖 / 台灣生態登山學校 臉書) 回想起人生第一次登山,連志展笑著分享:「高中的時候看哥哥去爬山的照片,在一整片 原始的森林中行走,一邊想像著他披荊斬棘的模樣,覺得真是太帥了!」 深受啟發的他,為追隨哥哥的腳步,他報名了建國中學的登山社,不顧母親出於安全顧慮 的反對,邁出了人生登山的第一步,硬是去了一趟兩天一夜的登山之旅。儘管回家後被罵 到臭頭,甚至母親禁止他再去登山社,也沒有讓他心裡的登山魂因此消失。 克服自卑 在山裡找到充滿自信的自己 到了大學的註冊日,連志展興沖沖地報名了登山社──這回再也沒有人可以阻擋他對山的 嚮往了。大學第一次出行,他和社團的夥伴踏上了為期七天的山林探險,也遇見了令他意 想不到的風景。 「看著土地上清晰無比的動物腳印,內心很激動,雖然沒見到腳印的主人,但那種感覺就 像是站在非洲大草原上,看著一整群野生動物從你面前經過。」大自然強而有力的鮮活生 命力,讓他深著迷於大山的魅力。 登山有其迷人之處,卻也存在許多風險。回程的路徑因為人煙罕至,山徑中又高又壯的芒 草,阻礙了動線也讓他們迷失方向,一群大學生就這樣在山上多走了三天。當時沒有手機 可以對外聯繫,山下的家人們無不急得跳腳,還有人拜託警隊展開搜救,而他的哥哥也做 好準備要上山找人了。 「我永遠忘不了當時的情況,我們十幾個人在山上一起吃一包泡麵,因為已經離開溪流, 飲用水也所剩無幾。大家又餓又渴又累,但是我們深知有彼此可以相互照應,所以並不害 怕。路就在前面,只要堅定地走,總會有走出去的時候。」 最後,憑藉著堅毅不拔、相互扶持的精神,眾人順利地返回平地,也在連志展的青春歲月 裡留下難忘的一頁。 即便第一次登山有驚無險,後來連志展又挑戰了好幾座山,累積了幾次成功登山的經驗, 成為學長的他開始帶領社團新生,並在練習成為一名領隊的過程中,逐漸找回遺失已久的 自信心。作為一個典型的都市孩子,大學以前的生活全由家人照料,父母唯一的要求是好 好讀書,課業至上的單一價值,讓形色各異的孩子被迫屈就於同一套標準之下,就算是進 了臺北地區第一志願的他,也沒有因此對自己感到滿意。 「成績好只能說是我比較幸運。我是在爬山以後才找到自己的,因為在山上什麼事都得自 己來呀,沒有人幫得了你。」連志展說,「像我以前沒自己煮過飯,上山後竟然學會了做 料理,特別是身在什麼都沒有的山中,能夠克服惡劣的環境,當下覺得自己真的好棒!」 出發前也有許多準備工作,規劃路線、預想可能遇上的困難,成為領隊後還得學會與人溝 通,面對不再只是自己一個人的問題,也要承擔一群人的安危與壓力,無形間鍛鍊出強大 的心理素質。 連志展把這一切歸功於山,「山的環境很單純,你付出什麼,最後就會得到什麼結果。」 開啟以「山」為起點的珍貴緣分 登山不僅帶給連志展健康自信的心態,也讓他遇見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大學時期同為登 山社社員的陳貞秀與連志展相識十餘年,山友來來去去,他們卻對彼此不離不棄,攜手走 過一座又一座的大山,最後決定以為期五十天的「中央山脈大縱走」計畫為目標,決心踏 入彼此生命中的下一個階段。 兩人以高雄為起始點,一路向北行走,將對心愛之人與臺灣這片土地的熱愛合而為一。第 五十天抵達終點站宜蘭後,於南湖大山上結為連理,更邀集各路親朋好友,上山見證他們 平實而浪漫的愛情故事。 婚姻關係的開啟並沒有為登山的共同嗜好劃下句點,反而促使兩人積極思考該怎麼把愛山 的精神延續下去,「當時覺得事情就這樣結束實在太可惜了,我們很想把登山過程中體驗 到的美好,分享給更多人!」陳貞秀的眼中散發出純粹而熾熱的目光。 婚後的三年間,兩人努力奔走、召集一群愛山夥伴,最終於2005年正式成立「台灣生態登 山教育協會」,開始以課程與活動等形式,向社會大眾推廣「生態登山」的動人與樂趣。 「生態登山」一詞啟發於美國1960年代興起的「無痕山林」(Leave No Trace)概念,展 哥認為登山者不僅該帶走自己製造的垃圾,也應極力降低人在山中活動時對生態帶來的影 響。 山是一所學校 帶「亞成鳥」飛得更好 連志展在山裡找到了自己生存的意義,而今他希望能幫助擁有相似經歷的青少年,勇敢面 對生命中的挫折與徬徨,從登山時「靠自己」的成就感與自我肯定中,挖掘連自己也意想 不到的優點與特質。 協會於2010年推出「亞成鳥青少年野地教育計畫」,聚焦於高關懷的青少年族群,期望讓 更多孩子受惠於「山」這所自然學校的好。喜歡賞鳥的連志展表示,「亞成鳥」是介於雛 鳥與成鳥之間的特殊階段,好比人類之中的青少年介於孩童與成人間,在那樣青澀又充滿 生命力的年紀,任何事件與經驗都容易引起意想不到的巨大變化,進而影響他們的一生。 陳貞秀接著分享,有一回帶領孩子們上山,眾人走到半山腰時,一個孩子突然喊說胃痛走 不動了,小小登山隊被迫停了下來。由於協會帶團向來同進同出,只要有人要終止行程、 返回平地,全員必須一起行動,確保大家的安全。「不管是不是真的需要下山,我們認為 只有當事人才有辦法衡量自己對疼痛的耐受程度,所以我們能做的是全然相信他說的話, 並且同理孩子的感受。」 站在杳無人煙的山林裡,最壞的選擇是停在原地不動,既看不見後頭壯麗的美景,也無法 立即回到平地的舒適圈。正當大夥兒為是否繼續登頂而僵持不下時,另一名孩子提議:「 我可以幫你多揹一點東西!如果你還撐得住,我們繼續走好不好?」 其他孩子們聽到了夥伴的聲音,紛紛轉而表示自己可以為受傷的成員多分擔一些。感受到 來自大家的關心,原先走不動的孩子表示願意繼續前行,最後一行人成功的登上山頭,孩 子們也在過程中收穫了同理他人與團隊合作帶來的甜美果實。 從自身經驗出發 同理青少年的內心需要 對許多登山者來說,行走在充滿野性的山林裡,從都市生活的盤根錯節中抽離,置身於大 自然的懷抱是最令人感到放鬆的事。它是一趟特別的旅程,也是充滿驚喜的冒險,可以看 見不同於都市叢林的壯麗風景,更能讓人看見更多面向的自己。這樣的療癒過程,讓山成 為了一面鏡子,映照出人們內心的真實模樣。 每一次帶領血氣方剛的青少年上山,總少不了爭執與衝突的極端情況,一言不合就大打出 手、惡言相向的情況從不少見,爬到一半喊累就不走了也經常發生。 「情緒上的憤怒或意志上的薄弱只是最後呈現出來的結果,一定是面臨心中的某些缺乏, 也許是不被關心,也許是不斷遭受否定,讓這些孩子選擇用各種反社會的行為來表達。說 到底其實非常簡單,他們只是需要大人的鼓勵和關愛、看見他們好的一面而已,而且有時 單純真摯的模樣,甚至比一般的孩子還要可愛。」連志展說出這些話時,眼底盡是滿滿的 溫柔。 臺灣長久以來「課業至上」的教育觀念,讓許多課業表現不佳的孩子走向邊緣,這並不代 表他們的身上沒有值得被看見的優點。為了和孩子建立起長期的互動關係,2019年秋季協 會開始執行「青鳥壯遊共學計畫」,只要孩子表示喜歡登山、想要和團隊完成更多山林壯 遊,協會便會安排學期間的常態課程,利用周末時間上課、訓練團隊溝通等技巧。 例如三月底的周末,協會安排七個孩子以自行車隊的方式,從位於忠孝東路的辦公室騎往 國立故宮博物院。中途一名小隊員表示自己頭痛,車隊不得不暫時停下,開始協調該如何 進行計畫。當天擔任實習領隊的青少年,過去在爬山時總是落在最後,出發前志工們還有 點擔心此次由她帶領,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 意料之外的是,這位令人擔心的小女孩搖身一變,成了一名頗有風範的領導者,有條有理 地主持了臨時會議,一一詢問每位小隊員與隨行志工的意見,積極而成熟的處事態度,讓 在場的大人們眼睛為之一亮,結束後更受到同儕的大力讚賞。 「這些孩子平常太少被讚美了,一般他們生活中的大人都看到比較負面的事,卻忽略了值 得鼓勵的部分,所以我們會刻意把這些機會放大,讓他們得到一些成就感。」看見孩子成 長的點點滴滴,再再鼓舞了連志展夫婦,確信自己做的是正確的事。 每一次相遇 都有可能讓「愛」延續 自「亞成鳥青少年野地教育計畫」發起後,協會陸陸續續與許多社福機構合作,資金來源 大多依靠募款來取得,在講求效率與產能的社會價值觀中,「登山」被視為沒有生產力的 一件事,對此連志展卻有不同的看法:「想要讓生命充滿力量,有時候就必須要有取捨, 你會發現放下一些東西後,自己反而獲得更多。爬山能讓你練習放下一些執著,因為在山 上不是說你要怎麼樣就怎麼樣,爬山也需要面對一些生命的風險、危險的情況。在近距離 靠近死亡後,你會去思考除了賺錢以外,生命是為了什麼?」 也許登山無法創造實質的產出,然而經歷了最沒生產力的過程,人們回到社會中工作,反 而更有效率與衝勁,因為對人生有了新的體悟。 談及協會與青少年的互動關係,陳貞秀坦言並沒有固定的維繫方式,因為在資源有限的情 況下,就算是多次合作的社福機構,社工也希望讓不同的孩子有體驗登山的機會,因此也 許這個青少年爬完一次山,下次就再也不會相見。然而,經過十年的默默耕耘,過去在青 少年心中撒下的種子逐漸結出甜美的果實。 「前陣子有個『亞成鳥計畫』第一年帶的孩子回來看我們,沒想到他變成了照顧高關懷孩 子的社工,真的非常非常令人感動!他還表示希望能與協會合作,讓更多孩子有機會在山 裡找到新的自己!」說起這段故事,陳貞秀臉上有著滿滿的欣慰。在任何教育者的眼中, 看見正向能量能在世代間一直循環下去,大概就如同在山中感受到大自然源源不絕的生命 力那般令人動容。 傍晚時,站在田埂邊的連志展與陳貞秀夫婦。 站在田埂邊,連志展夫妻倆微笑著與我們揮手道別,水田中的稻子隨著晚風緩緩飄搖著, 綿延不斷的波形像是一整片綠油油的柔軟毛毯,颯颯聲舒緩了都市生活中的緊張焦慮,相 信也像這對可愛的夫妻,包裹住一個個青少年心中的不安與寂寞。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9.204.17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king/M.1587619338.A.431.html ※ 編輯: icandoit (36.239.204.171 臺灣), 04/23/2020 13:22:35
riderrnsr: 好文給推~ 04/24 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