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Hiking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閒聊一下個人今年的觀察....給大家參考~ 登山活動的模式多元化與安全的底線 一、今年登山模式多元化的現象 近年來由於山林解禁的政策方針,以及由於新冠肺炎使大眾無法出國的因素影響, 都讓越來越多民眾都加入了登山活動,也因而產生更加多元化的現象。 例如: 1.傳統社會登山社團、 2.網路自組團、 3.大專學生社團、 4.個人登山族群、 5.越野跑族群、 6.登山與環境保護youtuber,等等多種類型都有人持續加入。 而除了登山隊伍組織的方式不同,也有些異於以往大眾所熟知的登山觀念, 像是:「裝備輕量化」、「一日單攻」、「山徑越野跑」等等, 逐漸映入大眾眼簾,並且吸引更多年輕族群投入各種不同的模式。 如此多元的模式,讓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喜的是台灣的山岳環境從郊山到高山會被更多人看見,而可以發展出更多可能性。 憂的是由於型態多元,因此也似乎難有單一標準來限定「安全的底線」。 二、安全的底線 我個人認為如果是團隊組織登山,則隊伍成員彼此之間一定要有足夠的熟悉度, 與落實山下的留守人制度。 並且彼此能把握每個隊員的體能,對路線與地圖的認識程度, 攜帶的糧食與裝備,才能有效控管風險。 也就是說,不論採取單攻、越野跑或傳統登山,都是親近山岳的不同方式。 重點是行前彼此整體狀況的認識,與如果出意外如何聯繫等等安全觀念。 三、自組團互不熟悉的風險 另一方面來說,現在可以看到許多網路自組團山難頻發的現象, 不論是郊山來回、中級山健行或高山縱走。 通常原因就是在於沒有事前互相認識,也對要共同去登山的路線地圖、 團隊的體能、裝備與糧食安排、在行進時該有的安全距離,都沒有足夠的認識, 才會導致意外狀況。所以說,風險的根源還是在於團隊熟悉度,與風險管理。 至於如果是「個人」獨自去進行登山、越野跑或探勘活動, 則當然至少要有一位留守人或家人可以當「山下的隊友」。 因而,事先告知留守人與家人,自己預計的上下山時間、路線、 攜帶的裝備糧食等等,就是必要的動作。 四、多元化的差異與溝通 從登山活動不一樣的型態,也可以延伸到目前社會上對登山各種方式的討論, 例如「冒險VS安全」、「輕裝登山VS重裝登山」、「個人獨攀vs團隊行動」, 也由此常見許多登山社團對於何謂「安全登山方式」的爭辯。 因此,我想採取各種不同方式去親近山岳的山友們, 彼此的確可以更加「溝通各自重視的安全觀之差異,與理解不同登山方式的價值」。 那麼將來或許大眾山友們,也會更容易進行討論,跟接受彼此登山安全的共同底線。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27.5.9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king/M.1606205271.A.480.html ※ 編輯: icandoit (114.27.5.93 臺灣), 11/24/2020 16:08:18
blackbrid: 風險控管真的很重要,但很多人忽略這點 11/25 07:39
jjcmonster: 推 11/26 10:18
littlegreen: 推 11/26 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