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Hong_Kong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網頁圖多安靜好讀版: http://goo.gl/7JOJPt 位於元朗的屏山文物徑,是一處蜿蜒於民間村落裡的古蹟巡禮。R是我的貴人,如果不是他,我就不會如此頻繁造訪香港,對香港的印象也不會從美食購物、郊野行山,延伸到如今求知若渴的探訪歷史遺跡。 元朗屏山位於新界,是香港歷史悠久的地區之一,定居於屏山的鄧氏,亦為新界中為數龐大的宗族之一。根據記載,屏山鄧族於十二世紀從廣東錦田遷居於屏山,並先後於此建立了「三圍六村」(即上璋圍、橋頭村、灰沙圍、坑頭村、坑尾村、塘坊村、新村、新起村及洪屋村),如今這些圍、村的地理位置及型態如昔,去掉現代化的鐵窗、停車場和電器管線,不難想像從前純樸的村落模樣。 不,才不純樸呢,我立刻反駁自己。看著鄧氏宗祠裡幾百位以鄧字為姓氏的奉納名單,大家族裡明爭暗鬥的繁雜,光想就讓人直打哆嗦。人一多、心互相遮掩、嘴也雜,就像744短班全額派遣的飛行一樣。同樣一位同事,在五人派遣的738相遇是一個樣,十人派遣的330是另一種模樣,744動輒十六人派遣時又是不同的模樣;開始學會不責怪人八面玲瓏的多端,畢竟多變的不是人,是環境。環境迫使人必須就著不同的氣氛,顯露出自己在當下最安全、不會被傷害的模樣,一種生物適性生存的基本展現罷了。你說人心險惡複雜嗎?我倒覺得是人單純的自私吧,純粹發自內心自衛的 本能。 從天水圍地鐵站出口出發,走幾步路就到達第一個文物景點:聚星樓。聚星樓為鄧氏為改善該地風水所建之樓塔,六百年前建造之初有七層樓之高,經風雨歲月之摧,現僅餘三層。在一個古蹟門外漢的眼中,是個小巧但精緻的古蹟景點,一位警衛般角色的大媽縮在聚星樓樓內發愣著,見我們上前參觀,熟練的退居門外,不打擾我們參觀。 離開聚星樓,沿著一池水潭往上璋圍的方向走,資料上說屏山什麼都好,就是水患擾人,小小水潭卻有著水庫規模的調節系統讓人略知一二。沿途經過兩三處收費停車場,驚訝著竟然會在地廣人稀的新界看到比鬧區更頻繁此種商機。 水池邊有一社壇,簡略的供奉著兩顆石頭,沒有標示和解說牌實在摸不著頭緒,之後翻看文物徑手冊,得知傳統村落多以此種模式供奉土地公,祈求土地公保佑村民平安。祭拜簡略的石頭,實在不像我刻板印象裡中國文化裡雕龍畫鳳的祭祀傳統,覺得有趣。 上璋圍,遇見的第一處村落,「圍」的意思不難理解,高牆將村落四方圍起,裡頭房屋排排相建,一種用於抵禦外敵的建築方式。在沒有持刀攻略城池的外敵的今日,上璋圍大門敞開,視線隨著大門筆直往前,斑駁磚牆、老屋木窗,是令人嚮往的舊時模樣,但如今裡頭依舊住著人家,大門旁一張「外人非請勿入,後果自負」的字條,讓乖寶寶的我們只好就此止步。 往村裡繼續走,來到坑頭村的地盤,我們穿梭在迂迴的巷弄,一邊欣賞改建後仍帶點古意的民間住宅,一邊尋找下一處讓人止住鼻息的古物。大雨過後的坑頭村,一股寂靜的失落,加上牆壁頻繁張貼的「宵小橫行,小心財物」警告,更讓人戰戰兢兢。 來到山腰上的屏山鄧族文物館,前身是英屬時期的警政署。英式建築矗立在一片中國廟堂居多的村落格外顯眼,在新界割讓給英國初期,此地居民抗英聲勢浩大,英國政府遂於此建一警署鎮壓。抗英、抗日(香港曾為日本佔領三年零八個月)、反共,如果在每一次與外敵抗衡中,能更釐清自身定位和價值,那這樣頻繁被割讓、降伏的歷史,或許也是解釋為何香港書店擁有琳琅滿目的史地書籍的原因之一吧。那台灣呢? 沒寫到還逛了書室、宗祠,那就完全超出我知識範圍了。(它們都長好像喔) 一路上所經的廟宇、傳統信仰和生活習俗,無不浮現中國文化的影子,突然覺得自己從前太魯莽膚淺了,總是一味的想把台灣、香港和所謂中國切割,或是提到自己常去香港時,都會雞婆的加上一句是香港不是中國大陸喔喔喔,但在每一次因政治因素劃分的急躁中,好像自己也不知不覺的把淵遠綿長的歷史長河也截流了。學習歷史使人謙卑,好像就是這麼一回事。 ----- Sent from JPTT on my iPa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8.34.25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ong_Kong/M.1469244459.A.43F.html
chihchuan: 推 07/24 10:49
shushunova: 推一個 之前帶我爸媽來這 他們感覺都不錯 07/24 13:11
mfaith: 很安靜 也很美 08/08 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