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成也石油,衰也石油,為何石油產業對馬星汶印等東南亞國家相當重要 https://image1.thenewslens.com/2020/5/7bxzk2o8p754u1445e9pk153qvuv6a.jpg
石油是最重要的民生用品。缺乏石油時,我們不僅無法驅車出行,很多化學品、塑料、瀝青、合成橡膠和潤滑劑等產品也無法生產。當石油價格高企之時,物價隨著高漲,這讓缺乏石油資源、倚靠石油進口的台灣民生大受影響。在油價回落甚至到低潮時,對台灣民生較有利,但反觀在東南亞會讓不少國家受到負面衝擊。 3月8日沙烏地阿拉伯與俄羅斯開展石油價格戰,兩國大肆增產石油,使油價從每桶41美元一度滑落到19美元(4月21日布蘭特油價)。正因此事件,東南亞一些國家的財政收入大減,油氣產業也進入衰退潮。由此可見,石油對東南亞經濟是重要的命根之一。 在世界產油國排名中,印尼、馬來西亞、越南和泰國分別排在第24、26、30和32位,而排名第42的汶萊是人均產油量最高的國家之一。新加坡則是五大亞太煉油中心之一。這表示東南亞是世界重要的產油區,但長期不像西亞地區般被重視。東南亞石油資源豐富,主要分佈在馬來半島東岸、蘇門答臘島、爪哇島、東帝汶、婆羅洲北岸、菲律賓西岸和越南東岸。 與西亞石油不同,東南亞石油一般被認為是高品質的「甜油」(低硫)和「輕油」(低密度),馬來西亞的Tapis原油被認為是世界上品質最好的「輕甜油」,每桶售價也是全球最高。這也是為什麼馬國傾向出口本國的原油賺取大量外匯,反之進口西亞較低品質的原油供國內消費者使用。 歐洲人在東南亞的淘「黑金」夢 最早發現東南亞遍地「黑金」的是歐洲殖民宗主國石油企業。緬甸是東南亞最早開採石油的國家,二戰時期仁安羌(Yenangyaung)戰役的發生地即是緬甸產油的主要地區。根據「變臉的緬甸」一書,蘇格蘭人David Cargill最先以機械化方式開採當地的石油,並於1886年成立緬甸石油公司(Burmah Oil Company),壟斷了當地的石油生產。後來這家公司被併入了更龐大的英國石油公司(BP)中。 緬甸之後,印尼的油田被荷蘭人Aeilko Jans Zijlker成功勘探,他於1890年成立了皇家荷蘭石油公司(Royal Dutch Petroleum)開採北蘇門答臘的石油,後來該公司與英國殼牌運輸公司合組皇家殼牌石油(Royal Dutch Shell)。馬來西亞的石油也是由殼牌於1910年所勘探,位於東馬砂拉越州美里仍保留著當年的鑽油塔Grand Old Lady。 原油蘊藏量不豐富的泰國、越南和菲律賓,則未能引起歐洲資本的注意。西方的石油公司主要在當地售賣石油製品如煤油,而非進行勘探和開採。以泰國為例,殼牌成立了亞細亞火油暹羅分公司Asiatic Petroleum (Siam),美國標準石油公司則成立了Stanvac(美孚石油Mobil的前身)——這兩家公司幾乎壟斷了本地煤油的銷售。 https://image5.thenewslens.com/2015/05/AP380785825029.jpg
皇家殼牌石油(Royal Dutch Shell) 國有化下的東南亞油氣產業 東南亞各國獨立後,油氣產業的主導權從西方石油公司紛紛轉為當地的國營石油公司。同樣地,緬甸早在1963年就把英資的緬甸石油公司國有化,成立「緬甸石油瓦斯公司」(MOGE)取而代之。這是因為當時政變上台的尼溫(Ne Win)實行緬甸式社會主義,將所有外資企業收歸國家,緬甸不再有私營石油公司。 與緬甸不同,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泰國允許外資(殼牌、Stanvac/美孚、BP、雪佛龍/加德士)以特許經營的方式繼續運作,同時設立國有的石油公司以掌握本地油田開發的主導。印尼政府分別在1945年成立國家掘油公司(Pertamin)、1957年成立國家石油公司(Permina)以及1961年成立國家油氣公司(Permigan)。根據「石油產業歷史詞典」,印尼政府規定美孚、殼牌和加德士成為上述三家公司個別的承包商。直到1968年這三個國有企業才合併為印尼「國家油氣挖掘公司」(Pertamina)。 菲律賓政府在1973年成立菲律賓國家石油公司(PNOC),收購埃索(Esso,前身菲國的Stanvac)的資產,以Petron作為新的品牌命名。Petron接受沙烏地阿美石油入股後,股權又輾轉到了「生力集團」手中,成了它的子公司。國有企業私營化的情況在菲律賓很常見,如原為公營的菲律賓航空。 晚進於1974年成立的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是東南亞公營石油公司中資產最 多的,高達1540億美元。為了實踐國有化導向的新經濟政策(NEP),馬國政府透過國家投 資公司收購多家外資大企業(如種植公司),唯油氣業可讓外資透過生產分享合約( Production Sharing Contract)繼續承接國油公司計劃經營。殼牌和埃索被迫接受政府的獻議,類似印尼Pertamina情況,與新成立的國油公司聯合開採本地油田。國油不斷拓展海外市場,在上游勘探領域遍布各洲國家,包括土庫曼、伊拉克、蘇利南、阿爾及利亞、蘇丹、墨西哥和英國等。國油雄厚的資金使其有能力在1992年建設世界知名的雙峰塔(Petronas Towers),並贊助F1賽車隊賓士和BMW。 泰國方面,則在1978年成立國家石油公司(PTT),是東南亞第二大的公營石油公司。雖然泰國的石油產量低於印尼和越南,但在天然氣生產和煉油產業上卻獲利甚豐。PTT在泰國油氣產業並未排擠外資,反而藉外資如雪佛龍、埃索和殼牌的勘探與煉油技術而壯大,這與東南亞其他國家採取的吞併或扈從政策有別。 https://image6.thenewslens.com/2020/5/wugn9lsue3osw8ukrms3g7afzsev17.jpg
馬來西亞國油公司Petronas常年贊助F1賽車隊。 高產的石油小國——汶萊和新加坡 除了上述產油大國,東南亞小國汶萊和新加坡也在石油業分一杯羹。汶萊可說是東南亞的杜拜或卡達。其人均產油量達每天每千人481桶,遠多於馬來西亞的30桶和泰國的5桶。在1929年發現石油後,汶萊的油田主要由殼牌開採經營。正因石油帶來可觀的財政收入,汶萊沒有隨砂拉越和沙巴加入1963年成立的馬來西亞,反而讓作為英國保護國直至1984年獨立。 另一小國新加坡雖不產石油,卻是全球最大的煉油中心之一。新加坡有兩家世界前15大煉油廠——埃克森美孚的裕廊島煉油廠(Jurong Island Refinery)以及殼牌的毛廣島煉油廠(Pulau Bukom Refinery)。根據NS Energy資料,新加坡一天可以煉製一百五十一桶原油,達世界煉油量的1.5%。 東南亞國家的油氣產業對本國經濟的貢獻不小。小至汶萊和新加坡,大至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和菲律賓,油氣營收佔了各國財政收入的一部分。根據OEC網站的數據,最依賴油氣的國家為汶萊,油氣佔了出口的92%。馬來西亞次之,佔了出口的14.1%。新加坡佔了13%,印尼約佔8.8%,泰國約佔1.5%,越南佔1%,菲律賓約佔0.5%。從上述來看,油氣收入對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尼最為重要。 汶萊光靠石油收入,讓該國人民免繳個人所得稅和消費稅。汶萊公民還能享受免費教育和醫療、水電補助、無息房貸等社會福利。然而汶萊蘇丹的奢華生活也受到西方媒體批評,該國產業的單一更難以使福利經濟永續發展。 https://image1.thenewslens.com/2019/5/twvo4c8qi5d27qiezxbwc0rm63kjny.jpg
汶萊蘇丹哈山納包奇亞(Sultan Hassanal Bolkiah)檔案照。 成也石油,敗也石油 馬來西亞政府也一度依賴石油收入來支撐政府預算。當油價下跌時政府可用的資金減少,使社會福利遭削減、公共建設也停滯。油價下滑亦促使馬幣貶值。為解決此問題,政府一方面加大產業的多元化,另一方面開徵消費稅,以降低國家財政對石油收入的依賴。 東南亞擁有如此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可謂大自然給我們的恩賜。但當一國不妥善運用油氣帶來的巨額收入,反而將之浪費在白象工程,抑或集中在極少數人手上,或是像委內瑞拉般濫發社會福利,甚至因忽視製造業而染上「荷蘭病」,則當國內石油耗盡或油價暴跌之時,國家財政就會即刻陷入困境。 這即是為何馬來西亞積極將產業多元化(如發展電子業和旅遊業),避免依賴初級產品(如石油、天然氣、橡膠和棕油)。或者像是東帝汶將部分石油收入投進主權基金「東帝汶石油基金」,以備不時之需。 石油價格戰和武漢肺炎疫情究竟會持續到何時不可知,但東南亞各國應未雨綢繆、相互借鑒,一起維護這個得來不易、終會枯竭的不可再生能源。 https://image2.thenewslens.com/2020/5/wb27ekt41q11qywita3wr4jojszh9k.PNG
Photo Credit:彭成毅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5368 -- 提著月娘的光,照著思鄉的路,唱起古早的歌。 淋著相思雨,情是夢中的花,花是心內欲講的話。 風吹花蕊飛,乍知花開有幾回,撥開雲中的月,春天將你來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6.185.146.50 (荷蘭)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IA/M.1590406623.A.B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