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Ind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阿姜塔石窟-後段 ※~ 圖文網誌版: https://blog.xuite.net/sirius99/blog/590035470 (這是個被耽擱很久才終於完成的遊記) 「十七號窟」的壁畫豐富度在「阿姜塔」可排入前三,缺點就是光線依然微弱,努力 在試誤中拍完一遭,團員早往前推移了,追了出去,「十八號」的位置挺微妙,就卡在過 道上,強迫每個要去後段的人拜訪它。可是現實很殘酷,儘管這兒位處U型河道的急彎口 ,能憑欄遠眺,將左右兩翼的石窟全納入視野,鄰居「十九號」既是座耀眼的「支提」, 缺乏雕鑿的它很快就淪為過眼雲煙。 先前「九號窟」的立面已讓我盯望許久,沒想到經過數百年,最吸睛的「支提拱窗」 又多了綴邊,祥雲般的線條在邊角昇騰,似乎再多給它幾世紀,又會轉為更令人訝異的形 貌。時光攜來的變演不僅於此,它將牆面空餘處填上飾帶,把小拱窗化為人物展現生命的 龕室,邊柱堆疊的佛像也於小侍從的陪伴下,往左右石壁蔓延。不過最奪人目光的應該是 大拱窗兩旁的女性「夜叉」,雖然這種族在幾個故事裡頗具邪性,有些反倒成了護法。不 同於男性門衛的兇惡貌,她們擺扭腰臀,微側頭洩落別緻的編髮,甚至還因為石色,有著 嫵媚絳唇,彷彿一種對來者的試煉。 走進窟裡,早期偏向樸實的設計變得花俏,由於「大乘佛教」不再忌諱用人像表現佛 陀,身為核心的「窣堵坡」自然鑿出龕室,以佛相迎。來自王家的資助也讓藝匠的揮灑更 有餘裕,台座變成弧體與飾柱的拼組,球頂上「Hamika」疊層如傘,由小人兒撐舉著,直 抵拱頂。抬眼望去,石肋便彷若泉湧,在遍灑後化為環壁的刻繪。 這些刻鑿是小龕室的串聯,於流雲翻浪的襯飾下,奉著或坐或立的佛陀,每個柱頭的 外擴撐板還藏著工匠們的巧思,可以見到小人兒或相擁奔舞、或騎獸飛躍,每尊都擁有不 同的逗趣。此外,看似斑灰的拱頂也能辨出原本是有佛塔與佛像拼組,雖然隔著柵籬不能 走進環廊,望著顏彩斑剝的群佛沒入幽深處,也有種獨特意境。 由於執著將每窟都用相機清楚記錄,總是在追趕隊伍的我,其實沒資格花太多時間在 定點端賞,況且大部分團員也都不在這兒了,但看領隊還在門外悠哉晃著,我就略安了心 ,慢下步調好好感受。誰知出去後與領隊對了眼,他卻面透訝異:「你怎麼還在這?大家 都走很遠了。」原來為了體諒老人家,大夥已兵分二路,仍有腳力的跟導遊繼續走,然後 在約定時間回來集合。 我瞄了一眼手錶,頓時晴天霹靂,因為我只剩下三十分鐘啊,還有十窟,還要來回, 怎麼可能......旅行社也太老狐狸,前頭擺出一副會認真帶的態勢,暗地偷偷加速壓縮時 間,顧不得跟領隊出言抱怨,我趕緊拔腿往後段跑。不遠處的「二十號窟」據說與優等生 「十七、十九號」同期,抱著期待鑽進去,怎料就像經費已用盡似,僅有正堂作了較多的 妝點,能見諸多佛陀在侍從伴立下坐於橫樑與門框。 快速按了幾下快門,我雜著不知該算失望還是慶幸的心情繼續在山路跑,原本是想直 抵領隊推薦的「二十六號」,比較保險,瞥著「二十一號」的列柱錦帶環飾,橫楣上小人 兒賣力表演,就先給了它機會。結果窟裡柱頭雖算華美,但壁畫殘留極少,主龕也沒多作 變化,便僅以五分鐘作回報。 撇除得爬階梯上去,CP值感覺不高的「二十二號窟」,後段這一列真的很像N胞胎, 讓人逛起來彷彿鬼打牆,儘管如此,腳步仍在胎卵分裂未完成的「二十三號」前停留了片 刻,因為門廊的雕刻確實不錯,壁柱有細緻圖騰如團花開綻,小人兒在樑上的簇擁姿態也 很耐人尋味。 至於「二十四號」,它是很乾脆地停滯在挖鑿半途的姿態,初望會覺得有點傻眼,腳 一挪便要離開,然那種宛如考古現場的氛圍卻很引人,忍不住就多瞄了幾許地上岩槽,追 跡著開鑿脈絡,想像它們在經過切雕後,會羽化成如何的姿態。而當略過了不太起眼又得 浪費時間爬階的「二十五號」,終於,我抵達了「二十六號窟」。 按照地圖的標示,再過去應該還有兩個,但可能正在修復或有安全疑慮吧,道路被木 架擋著,表示這兒就是我在「阿姜塔」的終點。可以理解為何領隊推薦我一定要過來看, 因為「二十六號窟」也是座「支提」,有著同樣繁複的雕琢。主拱窗的邊角勾捲飛挑,緻 密的格框裡除了佛陀,也能見到相當逗趣的小人偶。在「十九號」相當顯眼的夜叉女,這 會兒歛了些光芒,不過仔細辨著,還是能找到標誌性的辮子頭,彷彿暗示著那正是當年女 性流行的裝扮。只惜這段的石層似乎真的不太好,門廊崩毀了大半。 雖順利達了陣,時間仍在持續倒數,見團員們紛紛離開準備去集合,心情又緊張起來 ,抓了熟識的大姐幫拍了門面,就趕緊往內鑽。窟裡乍看和「十九號」挺神似,上壁與柱 頭是雕刻技藝的展演場,更加繁複的小龕室拼組著,其間是難以遍覽的人物。然當盯了幾 許,便能感覺得出兩者的主要差分,其一是「窣堵坡」,即便接頂的「Hamika」已斷損, 塔前的主龕展現了另種樣式的瑰麗,冠帽堆疊的龕頂下,為佛陀在天女神獸間的慈心講道 。 再者是環廊,先前的幾座「支提」都綴以壁畫,因此被圍欄遠遠隔著,這裡則為連綿 雕刻,能循著微微打亮的燈光,在廊中穿繞,進而細望。右側的主題比較普通,是有菩薩 相伴的佛陀,相形之下,奇獸「Makara」吞吐的流曲飾帶倒成了亮點,它本是印度教寺廟 的常見元素,換了時空,竟有了相似卻別具個性的樣貌。 原以為廊壁就是以這樣的重複構圖列陣著,轉到左後,卻出現一幅風格迥異的雕作, 視覺中心為佛陀華光,周遭人物則翻騰如海,有著各自表情。我直覺地拍下幾張細節,略 微端賞後,就趕著時間繼續往前,之後才知是在演示「魔羅的誘惑」。那個故事裡,代表 慾望的「魔羅」(Mara)為了干擾佛陀的修行成道,嘗試了各樣手法,或以火焰雷電洪水 、或以戰陣武力恫嚇,在這兒則呈現了性的幻誘。除了高居右上的「魔羅」,也能見到他 的女兒們展著萬般魅惑。 如此充滿躍動感的雕畫,與其相接的竟是個反差極大的作品,廊壁略過成道後的傳法 ,化為佛陀的橫枕身姿,來到涅槃的那一刻。上頭沒有太多飾綴,只簡約添了天女的接迎 ,以及弟子們的感懷哀戚。我想記錄這樣的場景,可惜廊道太窄,觀賞的人又太多,拍攝 全貌變成不可能的任務,失敗幾次後我索性放下了相機,僅以視線感受佛陀容形傳遞的祥 和與定靜。 一路走走停停,想當然爾,就算卯起勁跑回去集合,也已遲了好幾分鐘,但把遲到的 額度花在這個點,應該不算過份,畢竟一處得花上整日好好品味的遺跡,我們只待兩小時 半就要離開,根本不僅對半折了。旅行社所謂的保證足夠,對真正喜歡古文明的人完全不 適用,在太陽落山前,把大夥送回旅館,對他們還比較重要。 走在越過河谷、通往出口的鐵橋,回望的視野裡仍有人龍盤繞,串接的是一個個仍在 我腦海鮮明的窟室。也或許只有在這被歷史遺忘的偏荒之地,才能保存住兩千年前的佛教 榮光。身為起源的恆河流域本該擁有最多珍寶,然豐饒之地總是戰亂不休,「孔雀王朝」 、「笈多王朝」曾經佛語興揚,王都「華氏城」卻傾毀於煙塵,什麼閣殿都沒留下,佛陀 修行傳法的「王舍城」遺址寥寥,僅能藉「玄奘」留學過的「那爛陀大學」憑弔。而信徒 們會去造訪的「藍毗尼園」、「拘尸那羅」,也只剩荒草土丘能感受佛身的生與滅。 縱使其悟道的「菩提迦耶」有「摩訶菩提寺」偉立、初轉法輪的「鹿野苑」能見巨大 的「達美克佛塔」,就跟我很想近訪的精緻「桑奇佛塔」一樣,舟車勞頓後可觀覽的建物 太少,對我這假期有限的人,頂多就是藉網路為窗,遠距遙望。所以,真得感謝當時竭力 奉獻的僧侶與工匠,也感謝這片山林以它們的庇蔭護守,讓我們能回溯時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1.56.2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India/M.1632106935.A.A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