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KS89-305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d02_HyMgh4&feature=youtu.be&t=2978
蔡康永提到錢不能增強動機只能降低厭惡,延伸到教養能不能用金錢。 提到小孩吃青菜給一快錢,絕對不可能讓小孩愛上吃青菜。 辯論的角度上是毫無問題的,但我想更深入的討論教育的部分。 因為類似的說法往往被過度延伸獎懲無用論,或是增強和懲罰無用。 我拿幾個關鍵字找到幾篇可能是蔡康永引用的文章(概念)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5792 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_content_AR0000206.html 引用社會學心理學的研究要很小心,因為單一實驗,通常只能解釋單一現象。 因為要控制各種變因,所以總會盡可能的單純化。 金錢獎勵就是冷冰冰的金錢,去除其他可控因素,沒有表揚,沒有變化... 另外,如果場景某間企業,換個企業,或是換到學校,換到家庭是不是一樣可以複製? 通常很困難,對象、場景、手法、搭配、環境通通都不同。 特別是教養/教育現場的多變化,絕對無法這麼類推的。 如果從行為心理學要如何來看這件事情呢? 先看定義,增強就是使(好)行為頻率增加,懲罰就是減少(壞)行為的頻率。 有一個典型的題目: "如果小孩不寫作業,爸爸打小孩。請問這是哪一種方法(正負增強懲罰)?" Ans.: 不講頻率,就什麼都不是。只是爸爸在打小孩而已。 同樣的題目: "給小孩一塊錢叫他吃青菜。請問這是哪一種方法" Ans.: 你只是給他一塊錢而已。 所以,行為治療/行為改變技術重點在於"分析調整"。 不是給一個方法,嚴格執行,保證有效。(絕對是詐騙) 考量的因素太多了,包括 增強的選則和搭配:原級/次級/代幣/社會性/自我增強。 增強的時間點:要多及時?要如何延宕? 哪一種制約: 同時/延宕/遺跡/逆向.... 增強頻率: 不固定比率,固定比率,不固定時間,固定時間 如何褪除和轉化: 從單純的增強,提升到社會性增強和自我增強? 所以無論是吃青菜的例子還是看書的實驗一定得考慮: 孩子的年紀。 對事情的厭惡程度,單純的厭惡還是能力落差? 厭惡可以用刺激配對降低厭惡。 能力可以結構化的教學訓練,搭配立即增強。 偏好物:給食物(原級增強)還是給錢(代幣)。 同時給社會性增強。 孩子的認知能不能教自我激勵? 行為習慣建立以後,要如何調整(降低)增強頻率而慢慢褪除。 褪除之後的觀察。 如果只是純粹冷冰冰的給金錢獎勵,當然可能有害。 在行為分析中,得去觀察增強的究竟是目標行為, 還是只有增強孩子領取獎勵的行為。 停止金錢獎勵,得去觀察是否有負處罰的效應。 當年部門前輩教訓我"你覺得它沒用? 只是你不會用而已。" 所以,別說它不能用,只是沒有用對它。 #ABA #學習筆記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9.162.3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KS89-305/M.1574646921.A.E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