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KS89-305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BM_ABA_PBS 參加白嘉惠老師的醫事繼續教育課程研習。 白老師早期也是源於彰師鳳老師的系統,所以跟之前學到的東西很容易接得上。 也比較不同老師不同的詮釋。 ABA:應用行為分析 BM:行為矯正 PBS正向行為支持 發展 BM -> ABA -> PBS 範疇 BM > ABA : 只要系統化的改變都算在BM的範疇包括催眠、藥物.... 參與範圍PBS > ABA=BM : PBS強調整體環境的參與改變 ABA 強調分析(紀錄)、技術(可複製)、有效(顯著)、可類化。 後效:偏好正增強。優先選擇次級增強,都要與社會性增強(微笑、眼神、讚美)配對。 考慮功能行為並嘗試找出替代行為。 行為改變: 必須是"未來"行為"增加/減少"的機率。 增強時機非常重要,否則很有可能無效或增強不適當行為。 例如:增強好行為還是討價還價行為。增強眼神接觸或是眼神飄走。 三期後效:區辨刺激。聽指令->所有學習。 四期後效:動機操作。增強物要匱乏+小+變化。 削弱:已被正增強的行為。 失敗原因:行為暴增就放棄,其他人沒配合,功能行為非得到注意力。 Shaping:增強逐步接近的行為。(個人認為最難分辨"接近") chaining:教導一系列特定順序的行為。一步驟完成是下一個步驟的線索。 刺激控制與區辨刺激: https://i.imgur.com/PQ0OZz7.jpg
PBS 教育型處理方法 三長期:環境改善,行為教導,其他介入策略 兩短期:前事控制,後效處理 https://i.imgur.com/sEdhNbm.jpg
行為的功能 正增強:1.社會性(注意) 2.實物性 3.自動(個體獨處) 負增強:4.社會性(逃避) 5.自動(不舒服) 不同行為可能有不同功能,相同行為在不同條件下可能有不同功能。 例如:發脾氣vs.打頭。逃避? 注意力? 教導替代行為 1.社會性正增強:先削弱(忽略),搭配實體增強和教導表達。 2.實物性正增強:表達要求,教導等待 3.自動正增強:中斷串聯,替代獲得(可接受)形式。 4.社會性負增強:先削弱,替代逃脫(可接受)形式,耐受力訓練。 5.自動負增強:中斷串聯,替代逃脫(可接受)形式,耐受力訓練 零出現訓練DRO: 紀錄問題行為間隔。 快要出現就增強好行為(非沒出現的問題行為)。 問題行為一出現就重新計時。 普墨克原則:用相對喜歡的活動來增強相對不喜歡的活動。兩種活動穿插執行。 DTT(ABA的一種教學模式): 一對一,單一目標。 單目標1 -> 單目標2 -> 混目標1、2 提示 肢體:FP(全肢體)、PP(部分肢體) => 最常用 示範:M、PM => 觸覺敏感、聽指令差、模仿好 語言:VP(仿說) => 認知、表達、命名 (或某些觸覺敏感、聽指令好、模仿差) 手勢:GP 位置:POP 延宕:TD 必須在指令之後 新目標時,零錯誤教學,直接給予最高等級的提示 眼神:看、叫、拉 基本語言:要求、命名、互動式語言、覆誦、逐字讀、轉錄(聽寫、抄寫) #ABA #學習筆記 #自閉兒教學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0.148.11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KS89-305/M.1575862760.A.171.html ※ 編輯: logicerror (1.160.148.113 臺灣), 12/09/2019 11:5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