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Learn_Buddh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六度萬行-忍辱 釋迦牟尼佛有一世是忍辱仙人,被歌利王截割身體,因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故無生嗔恨。把忍辱當做佈施,不僅少了債務討報的過程,還能修福報,自利利他。故金 剛經中提到: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佈施 ,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佈施。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中有ㄧ篇佈施品的文章:大佈施取寶利眾。釋迦牟尼佛當時名 為大佈施,為了讓貧窮的百姓得到溫飽,為了不讓貧窮的百姓因貧窮造作惡業,經過重重 困難,深入海中龍宮請求給予如意寶,大佈施用佛法和三位龍王交換三個如意寶,大佈施 利用如意寶讓百姓得到溫飽,大佈施鼓勵百姓修十善業,當時有一些百姓因修十善業往生 天上。大佈施行佈施後得到成佛的資糧-福報。這種佈施的行為就是佛教所說的自利利他 。自利利他是ㄧ種智慧。 大佈施的所為就像道德經提到的「上善若水」。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樣,可以滋養與 造福萬物,卻不與萬物爭任何東西。」 佛教所勉勵的自利利他精神和道德經的「上善若水」一致。金剛經曰:一切賢聖皆以無為 法而有差別。 玉皇普度聖經中提到:「凡諸世人之心,為一身之主宰。如有所恐懼者,則不得其正也。 如有所憂患者,則不得其正也。如有所好樂者,則不得其正也。如有所忿恨者,則不得其 正也。凡諸不得其正,皆因不安份也,皆因不知命也,皆因不樂天也。」從經文得知,為 人處事沒有按規矩行事者主係因恐懼、憂患、好樂和忿恨。對於行事不當的人,應該用同 理心去善解對方。最好能給有恐懼和憂患之人施以無畏,也就是無畏佈施。 台灣這幾年來經濟的變化,不少人都受到影響,希望大家能夠透過互助一起成長,做事能 夠顧及自身利益,還能造福人群。互相傷害只會帶來惡性循環。共勉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29.104.17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Learn_Buddha/M.1514626175.A.ABF.html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12/31 00:11
kissung: 南無阿彌陀佛 01/01 01:42
wugilin: 隨喜讚歎!南無阿彌陀佛! 01/06 16:39
alice622757: 南無阿彌陀佛 01/07 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