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MAMAMOO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終於把心得寫完,為了完整性所以重發一篇。 本篇心得被寫成完全的記敘取向,沒有技術含量。因為編曲和錄音毫不專業,加之久沒 練耳朵聽過的音色庫,涉及樂器辨識的部分憑印象在寫,希望盡量不冒犯到專業。 專輯發售一個半月,也聽了蠻久,故會把一些個人喜好的心得寫在此篇,也包含一些 主觀認為有遺憾之處,若有介意者,先行說聲抱歉。 原意僅是討論我認為本張專輯可惜或可有精進空間之處,無任何貶低本張作品意思。 音樂製作與風格除了客觀的技術問題以外,本就包含很多主觀審美喜好,如果有任何 音樂上認知錯誤部分,還請大力指正。 收聽設備蠻普通, 日常的使用MacBook(不接電源)直推Westone Um Pro 50,聽專輯CD音檔。 ========以下專輯依序曲目心得======== 01 I Know I Know I Know (Beyond) 作為專輯序曲,以及承載專輯核心概念Beyond的歌曲,I Know I Know I Know在旋律和 編曲上還是比較典型的呈現一個揭開序幕的畫面感,但在旋律編制上又有屬於丁輝人的 溫和堅定。 首先intro的樂器reverb都開非常大,delay time很長,進到主歌後,低音頻段存在感 比較強的給出節奏推進主歌,底層處偶爾會在句尾出現一兩聲吉他掃弦,還有一個音量 做比較小的「滴答滴答」類似敲擊木頭樂器的聲音,呈現出主歌節奏雖慢,但其他樂器 的出現正要堆疊情緒的配置。 Pre-chorus用了琶音器音色單獨配上輝人的人聲,唱出「I Know I Know I Know」, 整體的旋律略微上行,進入副歌之後鼓點出現,但又節制的沒有暴衝。配合歌詞的意義 之下,reverb比較轟的低音樂器編曲也代表著外界混沌的局勢,而人聲的出現則準備衝破 迷霧,在Pre-Chorus這段把低音的樂器拉掉,則讓人聲有種找到自我的低語呢喃堅定感。 我個人蠻喜歡這首歌在副歌段落的旋律安排,原先聽第一段主歌到Pre-Chorus這段, 以為進入副歌後人聲就會給出比較力量的高音唱段,然而整首曲子的人聲其實音區都沒有 特別高,到第二段副歌的Post-Chorus「You ooh ooh」也不是給出特別大的胸聲哼唱。 雖然歌曲的reverb做很轟,也用了很多低音來承載主要節奏,但不是為了呈現開場就驚艷 全場、聲光效果十足的超級盃舞台;而是在三明三滅後,樂器緩緩導入,歌手登台、 大幕拉開,聚光燈一盞白燈打在歌手身上,而歌手用這首開場曲訴說:我已經找到自己, 現在要單純的用音樂和歌聲來唱我自己給大家聽。 02 In The Mood 主打畢竟第一次聽的時候就是聽丁輝人唱Live,後來因為有MV、舞台、電台Live, 大多數聽這首的記憶都是配著影像,多少會略過一些音樂本身的細節。 寫這篇心得的時候完全只聽音源,反而發現很多有趣之處。 首先在歌曲的結構上,用了現在蠻主流的配置,歌曲開頭30秒要快速進入Chorus→ 第二段副歌後加入Post-Chorus→Bridge後接最後一段副歌和Post-Chorus→Outro結尾。 雖然歌曲的結構很主打很流行,但必須要說這首歌是非常非常有趣的,首先第一段的 主歌押了e這個韻腳,輝人在唱的時候混比較多氣音,句尾處理的比較黏糊,比較有旋律 流動的感覺。 副歌鼓點出現後,歌曲的節奏切分開始明顯,包含第二段主歌的韻腳也換掉去跟上鼓點 出現後的groove,tone、breathe、beat在演唱時都會有比較明顯的吐氣斷點感,做出和 第一段主歌不同的層次。 第二段Post-Chorus出現也作為銜接入bridge的轉折準備,bridge段落再把鼓點和低頻抽掉 ,改用合成器音色配合旋律,一樣做出不同層次感,也是最後一段副歌之前的轉折沉澱。 而最後一段副歌鼓點回來,人聲演唱上加了更多ad-lib即興唱段來表現最後的歌曲高潮 段落,最後又用outro收回比較舒適流動的結尾。 可以說主打In The Mood整首歌的旋律動態變化做得鮮明,一直保持有趣和新鮮感,歌曲 結構流行但又不落俗套,能充分保持聽眾在多次聆聽中的新鮮感,作為這張專輯的主打歌 可以說非常適合。 當然,輝人在Live的演唱也是值得關注的,尤其以這首歌的groove來說,我個人認為 進入第二段主歌後,演唱上人聲稍微自然lay back一點會更加表現出歌曲律動,而輝人 最近幾次的電台Live也開始有比較多自由一點的演唱,搭配著每次演唱給的氣聲比例不同 ,有舞蹈時需要維持氣息、偏向俐落處理的節奏感,或是單純Live演唱時氣聲給較多的 輕柔氛圍,都讓這首歌越聽越有趣,也越聽越多變。 03 17 (Feat. HwaSa) 非常典型的UK Garage曲風,大量的碎拍、較快的bpm、電子樂器編曲為主的音樂構成, 還有非常濃重的Park Woo Sang個人風格,作為屬於2YG自己第一首正式的雙人合作曲, 固然是值得紀念的作品。 我個人覺得華莎近期的作品,在唱腔上可以說是soul開到最大最滿的狀態,大致上是從 生日的Walk On By cover開始有這樣的感覺(畢竟是cover經典靈魂樂之作XD), 到了I Love My Body也在第二段副歌的Post-Chorus有soul的呈現。 這首17裡面同樣如此,輝人開場用了比較重的鼻腔共鳴,而華莎用標誌性的略帶沙啞音色 去做音色上的配合,第一段副歌輝人把共鳴位置稍微下放,給稍多一點點的胸聲去推進 副歌。中間出現的男聲vocoder想做到ear candy的效果,完全是Park Woo Sang標誌性的 製作手法。 第二段主歌副歌的主旋律由華莎負責,演唱上就加了一點soul元素,在英倫車庫曲風中 還是蠻合適的詮釋,而副歌則是給了比主歌多一點的氣去演唱,也呈現出和第一段輝人 part的對比。 Bridge後開始讓兩人音色做出比較多穿插演唱的段落,讓整首歌作為2YG合作曲,扎實表現 出兩位在音樂上的契合,實在精彩。 丁輝人和安惠真在音樂上合作之所以讓人期待,就是在於兩人對音樂的理解和演唱上的 處理互相都過於熟悉。多人合作的歌曲在演唱上要和諧的要件之一,就是歌手之間對於 歌曲的節奏掌握要一致,具體體現於唱句節奏的處理,每句的換氣點是否合拍。 一般好的演唱組合可以透過大量練習達到這種和諧度,例如媽木四人隨隨便便唱任何 一首主打都能現場即興和音。 可是竹馬之間多年的熟悉已經超過練習的狀態,可以看去年ILLELLA回歸,媽木去音中的 投幣練歌房時竹馬唱的8282。即使是隨便玩玩的練歌房,兩人在唱歌時每句歌詞的進歌點 、節拍和換氣點是完全一樣的。隨時要換人唱段、要和音、要配旁白(?)、要玩樂鬧事 都可以互相接上,和音時每句尾音要拉多長甚至不用對眼神,斷的時機點也完全一致, 這就是竹馬之間隨便唱什麼歌都可以令人期待,都充分展現他們從小玩在一起、追逐 音樂夢想的歷程展現。 而這首17雖然是錄音室作品,也明顯聽得出來兩人絕對是分開錄音,再於製作時把音軌 合成的。即使是其中一人只單聽另一人錄完的音軌去唱,在最後副歌段落,透過歌曲 製作人對兩人音色的理解,還是有把竹馬聲音和演唱的默契度呈現出來,初聽時可能都很 難分清每一句是誰的聲音。 要說可惜的話,分開錄音仍然是我覺得這首歌不是最完美的遺憾之一,讓這首歌在最後 那段交互唱段之前的部分,少了”一點點”竹馬之間互動的靈魂和精采度。尤其這首歌曲 不如一般featureing的歌曲是由feat的歌手負責某個單一段落,在兩位歌手有更多唱段 互相穿插的情形下,分開錄音還是會讓歌曲相較來說,好像比想像中可以達成的高度 更單調了點。 特別是比對著Live clip聽音源,Live狀態下兩人在很多人聲細節處理玩的更自由,輝人 在Live clip中給比較多氣和面罩共鳴去處理歌曲,有些詞句也唱的黏糊一點去catch背景 的鼓,歌曲前段做的共鳴選擇讓聲音聽起來像是個17歲的青澀少女,而華莎馬上在第二段 主歌的唱詞處理上放一點lay back去玩出節奏的切分,後面副歌的即興段落也唱的更隨興 一點。這是錄音室版本中,明顯是聽著demo發揮幾句ad-lib後,再選合適段落剪上去混音 而成的作品有所不及的,以一位對兩人理解如此透澈的錄音指導和歌曲製作人做出這樣的 選擇與作品妥協,可能是期望較高,最後還是略感可惜。 04 Spark 其實這首歌的困難點不只在於連續密集的高音,而是在演唱連續高音時要保持咬字的清晰 、連續氣息的穩定、吐氣的收與放,以及句尾的尾音處理甚至是演唱口型要怎麼變化, 都是這首歌真正對歌手困難之處。 首先我認為Spark這首歌的混音處理在整張專輯裡絕對是Tier 1的存在,明顯是要突顯 人聲高音表現的歌曲中,鼓點聲音做得不小且attack較長,卻不會淹沒人聲, 適當的sidechain沒有把重點搶走。和音放置的位置比較兩側比較遠,合成器和鍵盤音色 的出現也都在pan位上做出空間,整體把主人聲襯的足夠清晰。 Pre-Chorus最後那句Yeah之後的高音以及最後一段副歌前的Tonight都把人聲刻意放的 比較遠,且加入較長的殘響,在進入副歌前既能讓聽眾準備集中,又不會過度搶戲, 讓人聲動態範圍做出差異並聚焦。 再者人聲演唱上,雖然錄音時是可以分段演唱,但副歌這些歌詞在連續高音時確實還是 不好發音。以前輝人在一些媽木歌曲演唱時,明顯聽得出對於英文咬字發音是比較 不擅長、或常使用韓式發音演唱(具體範例請見4x4ever),除去歌詞寫得難唱的問題 以外,當然也有可能是製作人的要求不同導致。 不過Spark這首歌不少英文的發音細節明顯是有被強調,像Pre-Chorus的「Enough」在 長句尾端其實不好完整發音,Chorus最後的Because雖然做了Echo效果,卻也可以聽到 最後那個s的音節有被完整唱出來,Bridge的Slow和前面的音節不是能銜接非常順暢, 但也唱得很清楚。除代表輝人本身人聲氣息比以往更穩定進步以外, 監棚的製作人Roydo對錄音的要求也是功不可沒。 整體而言,Spark是我認為全專在製作上Top 1的曲目,詞曲和編曲上沒有過度混亂, 人聲錄音時要求很細緻,歌手發揮出色,混音製作把歌曲平衡把握得當,人聲也足夠 清楚聚焦,樂器音色乾淨,整首歌的一致性很高,聆聽重點明確,絕對是首好歌。 05 Bite me (Feat. HAON) 風格上比較Trap的歌,接在Spark這種vocal上比較容易讓人驚艷、動態範圍比較大的歌 之後,Bite me的出現顯然是要讓專輯的曲序有一點轉折喘息空間,人聲上保持在中低音 的音域,整體聽下來比較慵懶一點,在全專聆聽時有種可以舒服休息一首歌的感覺。 單就歌曲本身,HAON的feat.段落使用比較大的autotune做出曲目內的頻率動態,讓這首歌 在達到慵懶的喘息效果時也不至於太過平順。 不過我個人的音樂審美還是覺得這段tune太大,特別第三段flow變化時tune的特別明顯, 以至於在輝第二段Chorus銜接進來時,一瞬間覺得有點跳躍。 撇開十萬伏特的個人喜好問題,這首歌的編曲混音也是用心之處,整首歌的kick drum在 compress處理上做的比較俐落短促(attack時間短),乘載歌曲節奏的同時,又不會有 打在耳膜上的轟炸感。人聲靠前,編曲上使用同一個琶音器音色,利用音階向上和向下 做出變化,同樣做的比較靠後去保持人聲的突出,整體維持著歌曲的放鬆vibe, 流暢、舒適且保持律動感又有點變化,可以說是專輯中段很好的銜接曲目。 06 Dance 4 you 如果不看歌詞以愛情為主的敘述,我一直覺得這首歌在專輯此處出現, 搭配副歌的「I just wanna dance for you」,特別像是一首fan song, 有種輝人在對粉絲唱著just wanna dance for us的感覺。 回到歌曲本身說的故事。 Intro前奏的鍵盤長達13秒,算是讓觀眾有時間從前面幾首緊湊或碎拍多的歌,轉換到 這首比較慢、比較暖的歌。另外這邊加了一點像是環境噪音的聲音在底層,配上一個男聲 的談話聲音,猜測應該是想要配合歌詞的情境,創造一種在人群中偶然巧遇對方, 而鼓點出現則代表瞬間被吸引住的故事發展。 我特別喜歡這首歌丁輝人在演唱時詮釋的情緒,有種喝了點酒,走路的步伐已經有點搖擺 、視線稍微模糊搖晃,卻又依著這種酒精驅使,而想晃到對方身邊邀請跳一支舞的 微醺迷茫狀態。 Verse 1的處理特別有趣,詮釋出微醺和要上前邀請跳舞的緊張感,每句歌詞開頭時的 咬字都會稍微清楚,到了句尾則會有點微醺時講話講不清,而導致呼吸氣息較亂、 吐氣較鬆,加之緊張情緒而句尾自然拖慢且微抖的口氣。 到了副歌段落則是呈現心中所想那個和對方一起跳舞的場景,就著些許醉意隨情緒和 節奏自由搖擺的隨性氛圍,人聲的節奏和鼓配合著,像是在副歌段默契的跳了一支舞。 Verse 2則是一段舞之後的情緒調節交流時間,此時的人聲已經不是第一段主歌那個 醉意朦朧又有點緊張的氛圍,隨著歌曲的進展,要從完全的依著醉意行事中,提起精神 享受這支舞的時間與交流,人聲表現上句尾的顫抖減少,尾音的吐氣收得比前段乾淨, 也比第一段主歌氣息更加集中。 而第二段Post-Chorus裡人聲哼唱和單純吉他彈奏旋律的段落,則像是電影結尾那種繞著 舞池中央的二人zoom out拉遠的畫面,配上最後人聲與吉他較長的reverb收尾,美好且 有餘韻的結束這支舞。 可以說光是Vocal的詮釋,就能幫這首歌拍出一部短片。 大概是整張專輯裡面,我認為人聲演唱最精彩的一首歌。 如果要說可惜之處,我認為這首歌鼓的音色選擇不太好。整體來說有點太電子, Hi-Hat和kick drum的音色和歌曲的氛圍不是太搭配,給我一種明明人聲要把我拉進 晚間氣氛熱鬧、有著現場駐唱樂隊的酒吧舞池裡,但鼓組的出現卻明白告訴我: 我正在聽一首電子音效做出來的歌曲。 既然intro加入了環境噪音,在編曲與樂器配置上,選擇實錄的鼓,或是音色真實一點的 鼓組,可能會更加適合這首歌。 07 On The Island 不太確定是不是我耳朵的問題(?),這首歌在1:14之處有個明顯是瑕疵的peak聲, 換了幾個平台的音源,也用不同播放設備和收聽設備交叉測試之後都有聽到, 應該是原始製作輸出的檔案本身就有問題。 從曲序安排來說,On The Island在專輯此處出現,揭示著專輯還未結束,重新染上一點 chill的氛圍。歌曲本身描繪的故事比較像是假日午後的放鬆場景,整首歌走向不過於複雜 ,歌曲構成上也比較典型,主歌做的乾淨簡單,副歌則稍微把音場拉開,加入比較多的 鼓點、吉他和合成器音色。到了bridge則把鼓點去掉,玩了一點合成器的pan位變化, 稍微有點迷幻的氛圍去呼應歌詞中這座island是僅屬於兩人的paradise。 老實說剛開始聽這張專輯,On The Island給我的印象不是很深,屬於那種因為過於流暢, 但又有點感覺亮點並不是太明確,加之旋律簡單,聽完全專後容易被遺忘的歌曲。 但這首歌正因為讓人感覺到舒服的氛圍,可能平時突然想聽一點輕鬆的R&B,就會從 播放列表中選擇這首歌。 在專輯中後段此處出現,就像是豐盛菜餚中一盤解膩小菜般的存在。 雖不是烹飪調味複雜的大魚大肉,但整桌菜中如果去掉這首,主餐再豐盛也會覺得 有點遺憾,On The Island在整張專輯裡正是扮演著這種隱隱發光的重要調節存在。 08 Aphrodite 對Aphrodite聽完的感想就是:這首歌也太難唱。 全曲因為要呈現符合神話中魅惑的愛神形象,使用大量氣音演唱,但很多主歌段落又把 人聲寫在中音區的段落,光是共鳴變化和銜接就非常考驗歌手的功力。同時貫穿全曲的 口哨聲算是歌曲的靈魂,除了表現旋律外,口哨聲的突出也把整首歌帶入輕巧的節奏, 人聲則需要跟上這種靈巧的哨聲變化詮釋,算是現場演唱時會非常考驗氣息控制的歌曲。 而丁輝人在試聽會現場唱這首歌時,人聲的處理確實是表現很完美,演唱會時可以期待 這首歌的Live。 雖然人聲的演唱是很優秀,不過單就歌曲製作而言,Aphrodite可能會被我排進這張專輯 的末段班。整首歌編曲比較混亂,在人聲用比較多氣音,還搭配著非常突出的口哨在引導 旋律的情況下,低音頻段的鼓音色有點轟,加之整首一直出現、有點像電流聲(?)的 效果音實在做的過大,導致歌曲在聆聽時重點混亂,感覺高低頻不斷在打架。 想專注聽比較輕巧魅惑的人聲配口哨主旋律,卻同時一直感受到鼓點同時用不小的音量 在攻擊我的耳朵,而效果音則是一直搶戲。 外加副歌段落「Halo like Aphrodite」突然有點美式校園風格的和聲出現,類歌舞青春 的流行元素也和歌曲的氛圍不是很搭配,整體而言編曲有點大雜燴的感覺,對於人聲呈現 的優秀來說,編曲確實令人感到可惜。 09 Breeze 這首若不是Chorus段落的人聲全部複製貼上,可能會是這張專輯裡我個人最喜歡的曲目。 Intro用了鳥鳴聲搭配錄音帶倒帶的聲音導入,此處人聲哼唱也配上Megaphone效果器把 低頻去掉,並加入較重的reverb,營造出錄音帶播放出的聲音效果,整體有種樸實溫暖 的氛圍。 除了搭配歌詞裡所唱被微風吹拂的溫暖畫面以外,接在前面幾首比較電子、稍微有點迷幻 的歌曲後,Breeze用復古的鼓組音色,搭配較為磁性的人聲,以及每段Chorus前出現的 錄音帶採樣和時不時出現的鳥鳴,琴聲則放在遠處作為襯托,Bridge更是用了風鈴聲 pan在左側,搭配同樣被加效果器拉掉低頻、如同舊式收音機略差音質播放出的鍵盤鋼琴聲 ,營造出像在鄉村木造房子的自然環境中享受假期的場景。 整首歌雖然bpm並不慢,卻用Lo-Fi的製作混音美學,帶領聽眾準備沉澱聆聽的情緒 來迎接專輯的尾聲,在曲序安排上是亮點一般的存在。 不知道為什麼在聽Breeze時,總會讓我有點想起Redd專輯裡的springtime這首歌,同樣 是做成Lo-Fi收音機般的音色,且整體比較溫暖樸實的曲風,兩首歌確實對比出輝人 這2年多來在人聲演唱和音樂製作上的大幅成長。倒不是過往作品是否比較差的感悟,而是 作品即使都會存有遺憾或瑕疵,卻也紀錄每一個製作當下,屬於那個時空的音樂人生軌跡 ,作為聽眾,單純非常感謝在資訊爆炸的社群時代中,仍然願意用完整製作的專輯表達 自我音樂態度並記錄音樂人生的歌手。 10 Bittersweet Bittersweet應該是整張專輯裡樂器配置最不豐富的歌,編曲也乾淨許多,幾乎只用了 原聲吉他(Acoustic guitar)當作人聲伴奏,偶爾加一點位置靠後的人聲和音、bass和手鈴 ,間奏部分才有合成器出現。人聲演唱上僅使用較為低沉的中音區,而混音也把人聲位置 做得比較集中且靠前,讓人能確實的把聆聽情緒放慢,並傳達著: 專輯進展到此,請大家用2分半的時間整理前面聽到的歌曲,並迎接最後的盛大結尾。 在一眾非常電子的R&B歌曲中,Bittersweet雖然簡單也肩負著情緒轉折的作用,把歌手 人聲突出也做得恰到好處。 唯一比較缺失的是這個吉他聲,原先聽起來有點像實錄的吉他,因為彈奏力道的把握 不是太好......但歌曲製作列表上沒有列,有可能是電子製作的,略為可惜。 再者是音色選擇,個人覺得如果選擇低音再稍微厚實飽滿一點的吉他,應該會更符合 這首歌曲的調性。 最後則是這個吉他既然以刷弦聲為主,主歌段落又把吉他的pan位不斷變化,相比沉靜 許多的人聲和編曲走向,個人感覺稍微躁了一點,作為乘載整首歌最重要旋律伴奏的 樂器音色,確實稍微減分。 11 Here I Am 整張專輯中最流行的曲風,搭配丁輝人自己寫的歌詞,更是唱給粉絲們的歌曲, 當然是要開啟無限溺愛模式。 整首歌都在營造一個演唱會現場結尾或Encore環節的畫面,樂隊一排在舞台後方現場演奏 ,台上整排的黃光和白光全亮打在場內,而聚光燈打在站在舞台中央歌唱的丁輝人身上, 台下觀眾專注聆聽且歡呼著,簡單卻又盛大,情感純粹卻又飽滿。 正因為歌曲的氛圍,加之比較Britpop的樂器選擇,難得使用了真實錄音的音色,樂器 層次豐富許多。其實搖滾的編曲配置,尤其是Britpop的曲風裡,樂器是非常搶眼的存在, 主唱的聲音要自己想辦法抓住聽眾的注意力,這首歌也算是輝人比較少數的搖滾作品, 我認為是很好的嘗試,未來應該可以許願出搖滾專輯之類的。 既然要無限溺愛,那我就把對這首歌的眾多意見吞回去XD 默默只寫一句,整首歌在實錄的樂器中把人聲tune成這麼電,比例還變來變去,個人覺得 不是很搭這種情感上比較純粹爆發的曲目。 - ========全專總結======== 就整張專輯而言,如果真的要做選擇, In The Mood是我認為最好的歌曲,旋律優秀、可聽性十足、演唱上也有諸多亮點。 Spark是製作最好的曲子,混音、演唱和編曲都屬最佳。 Breeze是存有遺憾但個人偏愛的歌; Dance 4 you則是人聲演唱和氛圍搭配最為精彩的曲目。 當然Here I Am可能會永遠被溺愛的列入全專Top 1歌曲。 人聲上的穩定與成長我想不用過多言說,丁輝人做專輯的問題一直是有沒有好的歌曲和 製作能配得上或發揮好她的人聲表現,特別是近期輝在把嗓音狀態管理好之後, 人聲表現確實不用過多擔心。 製作上而言,曲序的精心安排感謝輝人本身和A&R的用心。 整張專輯在詞曲收錄上,願意去大量收不同來源製作人的歌曲,也是比以往專輯帶有 更多不同的元素,且混音與母帶都是找業界品質較好的Studio製作,讓IN the mood專輯 在製作品質上保持一定水準。 如果要說可惜之處,除了個別曲目的個人喜好問題以外,我認為IN the mood這張專輯 好像少了一位總製作人,導致曲目之間的音樂與製作風格其實是隨著單曲製作人的喜好 而變化。 同時,像153這樣比較美式的音樂製作,常是多位製作人類似song camp一樣的一起寫歌, 容易導致歌曲本身雖然豐富,但也可能放在一張專輯時就變得混亂,此時就需要總製作人 負責在詞、曲、編曲和所有後製上統整好專輯的風格。 在全專強調曲序和完整性之時,單依賴歌手本身和A&R兩位實際上並不是音樂製作專業 的人去負責監督整張專輯的連貫,看來並沒有發揮出特別好的效果,甚是可惜。 在寫心得時一直會想到輝人以前的專輯或歌曲,IN the mood這張專輯不只是因為 收錄曲目數多而成為第一張正規專輯,如同專輯的Beyond概念,無論是這幾年輝人自身 對於心理與生理狀態的管理、人聲演唱上的大幅進步、與身邊團隊和音樂製作人們的互動 ,以及最重要的是丁輝人作為一名歌手和音樂人,對自身想做的音樂、想表達的音樂想法 ,都因為獨立與成長而有更清晰的圖像。 而這些成長的軌跡和作為音樂人的想法,甚至是未來想做的音樂風格和可能的發展方向, 在這張IN the mood專輯裡可以說是很豐富的被呈現出來,也是這張專輯作為正規專 之所以完整的因素。 正如專輯第一首的I Know I Know I Know (Beyond)和結尾的Here I Am歌唱的內容一樣, 這是一張承先啟後的專輯,紀錄著此刻丁輝人作為歌手的印記與腳步,總結過往的迷惘 與成就,揭示這幾年來在音樂上的成長,並往未來邁出新的一步。 當前社群時代中,因為短影片的流行媒介,促使音樂市場為了迎合商業的考量,很多歌曲 的詞曲可能走向破碎,或強調killing part為主,時長漸短,響度做大,強調重複性的 短瞬間記憶而把歌曲完整性的考量順位後移。 然而IN the mood全專還是保持完整專輯的製作一致性和歌曲完整性,聽得見歌手對於 專輯製作的堅持。 作為具有意義的第一張正規專輯, IN the mood專輯的用心與精彩,絕對值得長久且仔細品味。 - ========後記======== 拖稿一個月有餘,差點寫不出來全文XD 其實上個月去簽售時,就已經把一份手寫的溺愛誇讚版3000字全專心得信交給輝, 當時寫完那封信,自己心裡有種作業交完的感覺, 這份比較完整且有寫我認為專輯遺憾之處的心得就一直拖著,不怎麼能下筆。 何況原先想說錄音室專輯心得寫一寫,照例前兩張專輯都有的全專曲目Track video 應該會陸續釋出,有一些Live版本的人聲表現可以討論,結果錯判情勢, 一拖就拖了一個月。 好在還是在各種狀態下有寫完。 作為歌迷、作為聽眾,聽全專時特別感謝丁輝人做出完整的正規專, 願意繼續用音樂和歌聲與我們交流。 優秀的音樂作品總是能在音樂歷史上留下鮮明的一筆,而讓人持續品味多年。 專輯發行那天是歌手用作品在歷史上留下音樂刻痕之時。 作為一名聽眾, 謹用一篇當下簡短對專輯聆聽的體悟心得,作為對歌手製作優秀作品的回饋。 最後感謝大家收看這麼長又這麼多自言自語的心得文~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7.17.25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AMAMOO/M.1701423796.A.A9D.html ※ 編輯: hermit376 (118.167.17.252 臺灣), 12/01/2023 17:55:55
egghead1218: 推不專業的專業 12/04 01:27
HorseHector: 謝謝分享,依然受益許多 12/04 14:34
JDFc: 推推心得! 12/06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