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MGL-histo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原文網址如下: https://www.zz-news.com/com/cfxyxbhwzxshkxb/news/itemid-38827.html 關小豔 (安徽大學 歷史系) 摘 要:《大唐創業起居注》是研究高祖李淵的重要史料。文章圍繞李淵的軍事、政治才 能等展開論述,並與先前的史料略作對比,以小窺大,重新審視李淵在唐王朝建立中的作 用。 《大唐創業起居注》(以下簡稱《起居注》)是初唐溫大雅①所寫。“起居注者,錄記人 君言行動止之事”,②故《起居注》主要的是記載唐高祖李淵從太原起兵(隋大業十三年 即617年五月)到最終稱帝(大業十四年,即唐武德元年即618年五月)這一段時間的言行 ,是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卷。溫大雅筆下的李淵不同于傳統史書上的李淵,在溫大雅的 筆下李淵是一位勇敢的領袖,剛烈的對手,和足智多謀的政治家。③從兩《唐書》以及《 資治通鑒》中看,李淵幾乎庸庸碌碌,無所作為;李世民精明勇敢,從太原起兵到唐王朝 的建立,李世民起了關鍵性的作用。而從《起居注》中溫大雅詳實的記述中看,則是李淵 本人籌畫了起兵,他的果敢的領導才是唐軍與隋軍的戰鬥中奪取得了勝利的關鍵性因素。 此書的史料價值長時間以來一直被人們所忽視,近年來才不斷有學者們對其加以研究,重 新審視“愛好酒色,昏庸無能”的唐高祖李淵在建唐時期的作用。 根據《起居注》,早在太原起事之前,李淵就已經有了明顯的反叛之心。書中記載:“帝 以太原黎庶,陶唐舊民,奉使安撫,不逾本封,因私喜此行,以為天授,所經之處,示意 寬人賢智,歸心有如影響。”④在接下來的一年他作為太原府留守時,曾經對李世民說: “唐固吾國,太原即其地也。今我來斯,是為天與。”⑤《起居注》記錄了李淵這樣一句 話:“吾當一舉千里,以符冥讖!”⑥此類種種,都可以說明李淵早就有了不臣的野心。 而兩《唐書》中關於李淵的記載與溫大雅的《起居注》則有著明顯的出入。在《舊唐書﹒ 高祖紀》中記載:“太宗與晉陽令劉文靜首謀,勸舉義兵。”⑦在《新唐書‧高祖紀》中 記載:“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陰結豪傑,招納亡命,與晉陽令劉文靜謀舉大事。計已決 ,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懼不見聽。”⑧在《新唐書‧太宗本紀》中:“高祖起太原 ,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⑨所以根據新舊《唐書》中記載,李世民才是起事的首謀, 與《起居注》中的李淵在起事中的作用大有不同,這不得不使人拿二者作比較。作為“記 室參軍”的溫大雅所著的《起居注》與沒有“得諸聞見”撰寫條件的後人只能根據前代遺 存下來的有限史籍並且按統治者的意識來編著的新舊《唐書》相比較,《起居注》似乎更 令人信服。 除了懷有政治野心,李淵也積極為起兵做準備。他利用當時流行的謠言為自己的起兵在輿 論上造勢。當時“李氏當興,繼起為王”的謠言已經廣為流傳,幾乎已經在民間家喻戶曉 。李密就曾經受此謠言的影響,錯誤地以為“當為天子”的李氏要起兵叛亂。在《起居注 》中,對關於李淵利用隋末的“李氏當王”“桃李之歌”等謠言有著非常詳細的記載。 為了放心的起事,消除後顧之憂,防止腹背受敵,他要解決突厥的後顧之憂。為了贏得突 厥的支持,穩住太原的局勢,對待突厥他採取拉攏利用的手段,曾秘密寫信給突厥首領: “共突厥和親,更似開皇之時,豈非好事。且今日陛下雖失可汗之意,可汗甯忘高祖之恩 也?若能従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⑩在信末,李淵沒有聽 從大家的建議,用了表示下對上的“啟”字而沒有用“書”,“仍命封題,署名某啟”, 11 言辭非常謙卑恭敬。有人說:“突厥不識文字,惟重貨財,願加厚遺,改啟為書。” 李淵笑著回答:“我若敬之,彼仍未信。如有輕慢,猜慮愈深……且啟之一字,未直千金 。千金尚欲與之,一字何容有吝。”12 一個“啟”字表明,李淵可能和其他的起事一樣 在名義上對突厥俯首。但是,當突厥要求李淵不再尊隋而自己取而代之的時侯,李淵“辭 色凜然,(官僚)莫敢咨諫”。13 從在起兵的各種準備上看,李淵的確有著高深的謀略 ,與兩《唐書》和《資治通鑒》對李淵的記載有所出入,值得深究。 在大業十三年七月(617年)初,李淵率軍西進,命令他的另外一個兒子李元吉留守太原 。但是在路上,唐軍遭到隋軍的負隅頑抗,並且在戰略要地汾河流域被大雨擋住了去路。 在這種情況下,李淵下令暫停行軍。關於此事《舊唐書》有中記載:“秋七月壬子,高祖 率兵西圖關中,以元吉為鎮北將軍、太原留守。癸醜,率兵三萬,丙辰,師次靈石縣,營 于賈胡堡,隋武牙狼將宋老生屯霍邑,以拒義師。會霖雨積旬,饋運不給,高祖命旋師, 太宗勸諫乃止。”14 文中著重強調的是李淵只是遇到下大雨這樣的狀況就望而卻步,主 張班師回朝,而是在李世民的力諫下才沒有撤退。而在《起居注》中卻對這件事有著似乎 截然不同的看法:“老生乳臭,未知師老之謀。我若緩以持之,彼必以吾為怯。出其不意 ,不過一兩月間,並當擒之……於時秋霖未止,道路泥深。帝乃命沈叔安、崔善為間遣羸 兵王太原,更運一月梁,以待開霽。”15 可見,在溫大雅看來,面對宋老生,李淵很有 信心,暫停行軍只是趁機調運糧草,等待作戰絕佳時機。 就在李淵下令暫停行軍的時候,收到了河南洛陽附近的叛亂首領李密的來信,大致內容是 想和李淵結“盟津之會,殪商辛於牧野,執子嬰於鹹陽”。16 當時李密兵強,勢力已經 很大,控制了河南的大部和河北的南部。李淵看過此書信,認為李密不過是“戀于倉米, 未遑遠略”。於是巧妙地回信說:“今辱來旨,莫我肯顧,天生蒸民,必有司牧,當今為 牧,非子而誰?老夫年逾知命,願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鱗附翼。”17 李淵這樣做的目 的,很顯然是為了麻痹李密,使李密放鬆警惕。在這封信中,李淵對李密的奉承幾乎到了 無以復加的地步,同時又向李密表示自己對隋沒有取而代之的想法。李密接到信後,非常 高興,放鬆了對李淵的警惕。這充分體現了李淵超人的心理戰術和熟練的軍事謀略。 李淵是打著“尊隋”的口號進入長安的。當時隋煬帝已招天怒人怨,人們對其已經怨聲載 道,這時李淵擁戴代王侑,尊稱隋煬帝為太上皇。代王侑對李淵封賞有加,《資治通鑒》 記載:“以(李)淵為假黃、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進封唐王。 ”18 《起居注》中記載:“少帝以帝為丞相,進封唐王,位在王公上。”19 可謂一人之 下,萬人之上。不同的是《起居注》下文中記載李淵是在“公卿將佐等請曰‘公負孺子當 朝,豈得辭呼攝政公不入相,王室何依臨茲大節,義無效讓’”20 的情況下才接受的。 在這樣的形勢下,李淵其實已經是實際上的皇帝了。在隋煬帝被殺後,代王侑再一次表示 讓位。《新唐書》記載:“(李淵)三讓乃受。”21 《資治通鑒》記載:“隋恭帝讓位 與唐。”22 聊聊數語,一筆帶過。而《起居注》記載,在代王侑表示退位後,文武將佐 等兩千人,不謀而和,集體上奏,稱“天下至公,非一姓之獨有”,極力勸李淵做皇帝。 最後是在裴寂等人的多次“言之甚切”下,李淵在武德元年“即位於太極前殿,設壇于長 安城南,柴燎告天”。23 雖然他實質上取消了隋煬帝的帝位,但卻沒有立即取而代之, 而是把立代王為帝作為他稱帝的過渡。這樣,他既冠冕堂皇地取得了皇帝的寶座,有不至 於給世人口實,體現了李淵的政治遠見。 但同時必須指出的是,雖然《起居注》在關於李淵在唐王朝的建立過程中的作用方面給我 們提供了珍貴的史料,且與正史比較,這些史料較為翔實且可信,可是溫大雅也沒有跳出 他固有的階級和所在的時代的歷史局限性。首先從溫大雅的身份來看,自李淵鎮守太原至 太原兵變,其是大將軍府的記室參軍,專掌文翰。由於和李淵的關係密切,帶有明顯的偏 見,因之對李淵的軍事、政治才能的記述不免有所誇大。24 在編撰《起居注》中有隱惡 揚善之嫌疑。其次,從成書的時間和背景上看,《起居注》成書於“義甯、武德”年間, 此時正是李淵圖謀起兵,積極創建唐王朝之時,當時的李淵是以“隋臣”的身份,打著“ 尊隋”的口號起兵的,距離其稱帝還有段時間,而縱觀此書,一開始就尊稱李淵為帝,很 顯然不符合歷史史實。再次,溫大雅將農民起義軍“曆山飛”稱為“賊帥”,並把殘酷的 鎮壓過程詳細記述,大加讚譽,充分暴露了溫大雅的階級和歷史局限性。此外,書中還大 量記載了關於當時流傳的謠讖等。雖然這些能夠從側面反映出隋末年社會動盪的情況,並 且曾被李淵加以利用,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它的封建迷信性質。這些都給《起居注》披上了 一層神秘的色彩,從而影響了它的歷史價值。 注 釋: ①溫大雅,字彥宏,太原祁(山西祁)縣人,曾任東宮學士,長安縣尉.李淵起兵後不久,其為大 將軍府記室參軍,掌管文翰. ②《隋書﹒經籍志》. ③(英)崔瑞德,.劍橋中國史(隋唐卷)[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④⑤⑥⑩11 12 13 15 16 17 19 20 23 溫大雅.起居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⑦14 劉昫,等.舊唐書﹒高祖記[M].北京:中華書局,1975. ⑧⑨21 歐陽修,等.新唐書﹒高祖紀[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8 22 司馬光,等.資治通鑒(卷一四八)[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4 李季平.溫大雅與《起居注》[J].文史哲,1984,(2):29-36. 參考文獻: 〔1〕溫大雅.起居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英)崔瑞德.劍橋中國史(隋唐卷)[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3〕範文瀾.中國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4〕歐陽修,等.新唐書﹒高祖紀[M].北京:中華書局,1975. 〔5〕劉昫,等.舊唐書﹒高祖記[M].北京:中華書局,1975. 〔6〕司馬光,等.資治通鑒(卷一四八)[M].北京:中華書局,2009. 〔7〕王申.《舊唐書﹒高祖本紀》與《起居注》之差異[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 ,2012,29(2):78-80. 〔8〕李季平.溫大雅與《起居注》[J].文史哲,1984,(2):29-36. 〔9〕牛致功.溫大雅與《起居注》[J].史學史研究,1983,(2):54-59. 〔10〕牛致功.從太原留守到建唐稱帝的李淵[J].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1,(3):71-80. 〔11〕屈小強.從李淵父子的活動辯《起居注》和新舊《唐書》[J].貴州文史叢刊 ,1990,(4):15-23. 〔12〕徐連達,仲富蘭.唐太宗首謀太原起兵嗎[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1,(2):83-87. (責任編輯 孫國軍) -- "我現在沒時間對付這些叛徒,他們終將遭受懲罰,根據烏克蘭軍法紀律第48條, 未決定祖國是哪裡的軍人,已經違背了他們對烏克蘭人民做出的保家衛國效忠 誓言,他們的自由與民主,將無庸置疑地遭到剝奪,牆頭草般的將領,不屬於這裡!" --弗拉迪米爾·澤倫斯基, 2022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5.125.23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GL-history/M.1676111344.A.B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