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MRT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今天剛好經過板橋站有拍 以前102年剛封閉這通道時,還以為以後可以從這裡轉乘 看來是不行了 http://i.imgur.com/vCGydPe.jpg
然後二樓空橋的通道 http://i.imgur.com/2Wa18NP.jpg
看起來是可以通到旁邊的電梯 http://i.imgur.com/jtfiBrm.jpg
以後就是一樓和二樓去轉乘囉,環球商場二樓打烊時,戶外餐廳還有部分有營業,所以空橋 ----- Sent from JPTT on my HTC_U-3u.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0.28.42.1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RT/M.1572259649.A.BF5.html
d1216d: 應該是先通空橋,等客運站弄好再通地下道10/28 19:01
看起來應該是要等客運站完工才行
chiehboy: 空橋其實過去應該滿快的!10/28 19:01
我也覺得空橋過去應該很方便 ※ 編輯: coffeemilk (110.28.42.15 臺灣), 10/28/2019 19:08:01
hun820723: 地下道跟客運站沒關係,上來的聯通口已經做好再等了10/28 19:12
hun820723: 地下道1樓的聯通口在5號出口旁10/28 19:12
egrlanm: 想問一下二樓的空橋是通到往中和的月台還是往新莊的呢?10/28 19:16
atuf: 你的第一段沒有逗號,有點難懂10/28 19:32
已補充逗號XD 感謝提醒
hicker: 二樓的空橋要先跨過環狀線軌道與月台 才能到閘門10/28 19:35
hicker: 基本上 到環狀線板橋站 地下/地面/天橋 三條路線10/28 19:36
hicker: 地下繞一大圈 天橋要一上一下 地面最簡單10/28 19:37
hicker: 第一張圖的那道牆的後面 是環狀線板橋站地下停車場的坡道10/28 19:39
這通道完全封印了QQ
albert: 五號出口在哪啊? 我本來以為是會從3號。可是今天去看 10/28 20:04
albert: 3號出口那沒有任何地下通道連過去的樣子10/28 20:04
※ 編輯: coffeemilk (110.28.42.15 臺灣), 10/28/2019 20:41:35
hicker: 板南線板橋站這邊 除指標外完全不會更動 10/28 21:00
hicker: 4號5號出口在環狀線板橋站 10/28 21:01
hicker: 地下通道要從台鐵板橋站B1美食大街穿過去 10/28 21:01
albert: 要走美食大街卻又把舊的客運連通道封閉,這樣真的很不方便 10/28 21:12
mons0330: 遮了這麼久 結果是被封印了= = 10/28 21:32
mons0330: 以為要弄連通道呢… 10/28 21:33
chuegou: 原來4.5號出口的編號 是延續原編號... 10/28 23:48
chuegou: 剛剛我還在找1.2.3號XD 10/28 23:48
chuegou: 剛剛也在研究空橋這個位置 有兩組電梯 但感覺沒高過軌道 10/28 23:52
hun820723: https://i.imgur.com/YFMPBut.jpg 10/28 23:56
hun820723: 3號到5號位置大致都在站前路上,沿著走就會到 10/28 23:58
hun820723: 缺點是要過兩個馬路就是... 10/29 00:00
hicker: 那邊有兩個5號出口 捷運站的5號跟地下道的5號 XD 10/29 00:00
hun820723: 其實地下動線最理想的聯通地點真的就是在已經封死的舊 10/29 00:02
hun820723: 客運站聯通口那,上來接4號出口上去轉乘環狀線 10/29 00:02
hun820723: 如果板橋站沒有要做聯開的話,這個動線是有可能會保留 10/29 00:03
hun820723: 的 10/29 00:03
hicker: 木已無法成舟 而成花瓶了.... 10/29 00:04
hun820723: 只能說基地小要滿足的功能又多就必須做取捨,但匪夷所 10/29 00:05
hun820723: 思的是主導設計的是捷運局,卻選擇犧牲最重要的轉乘動 10/29 00:05
hun820723: 線去滿足聯開跟客運站的功能需求 10/29 00:05
hicker: 因為北端要遷就地下道出口的位置而無法設停車場坡道 10/29 00:08
hicker: 所以就把坡道設到南端了 也相對犧牲短程便利性 10/29 00:08
hicker: 轉乘 10/29 00:09
gigihh: 這樣看起來環狀線通車之後至少不短的時間內板橋站的運量 10/29 00:51
gigihh: 應該不會增加太多 10/29 00:51
Metro123Star: 覺得板橋站該引進統一的出口編號系統 10/29 01:58
singlesingle: 捷運局頭殼壞掉 10/29 08:14
hun820723: 下圖截自板上舊文 10/29 08:47
hun820723: https://i.imgur.com/ZSLRQmz.jpg 10/29 08:47
hun820723: 所起來應該本來是有另外規劃轉乘動線的 (但位置不確定 10/29 08:53
hun820723: 是否是舊客運站聯通處那邊),但為了滿足客運站跟聯開大 10/29 08:53
hun820723: 樓營運所以直接砍掉了 10/29 08:53
hicker: http://bit.ly/32WsWy2 DF113標招標圖說 10/29 09:16
hicker: DF113標為環狀線細設標之一 包含板橋站到新北產業園區站 10/29 09:16
hicker: 這些圖都是初步設計圖 10/29 09:17
hicker: 可注意到 原始設計沒有聯開 所以也沒有地下停車場 10/29 09:33
hicker: 而現在加上聯開 就需要地下停車場 就也需要坡道出入 10/29 09:34
hicker: 所以....就把坡道設在原本的連通口這邊了 10/29 09:35
ayann718: 真的有點遠了 10/29 12:35
gigihh: 而且當初北捷調慢速度所採用的0.5M/S就是日本現行電扶梯 10/29 23:44
gigihh: 的標準速度,人家日本都能應付比北捷多不知多少的運輸量了 10/29 23:44
gigihh: 推錯文請刪除 10/29 23:45
sydwuz: 現在有點忘記說景安、板橋、新埔、頭前庄和徐匯中學這五站 10/30 00:56
sydwuz: 對於環狀線的轉乘規劃會有如此巨大差異的原因… 10/30 00:57
Kazamatsuri: 新埔本來可以站內轉 好像有留連通道 後來才殺出路線 10/30 01:01
Kazamatsuri: 要多轉去板橋的.... 10/30 01:02
gigihh: 環狀線如果不進板橋站的話就沒辦法轉台高鐵,其實對旅客 10/30 01:40
gigihh: 來說未必是好事 10/30 01:40
MiaoXin: 不進板橋就是從新埔站內轉不是嗎? 10/30 04:41
gigihh: 不是有人在前面的文章有提到 新埔站規劃預留的時候還沒有 10/30 06:36
gigihh: 確定要把板橋站遷到現在的客車場位置? 10/30 06:36
hun820723: 查維基環狀線1987年開始規劃,但萬板專案1992年才規劃 10/30 08:27
hun820723: 會不會是因為這時間差而導致環狀線拐彎? 因為地下化前 10/30 08:29
hun820723: 火車站還在府中站那 10/30 08:29
SHR4587: 應該不是吧,目前規劃環狀線直接走新埔不經板橋會比較順 10/30 09:57
SHR4587: 路,如果說當時就規劃在府中的話應該是會拐更大的彎;或 10/30 09:57
SHR4587: 是過板橋之後往北的走線完全跟現在不一樣才對。 10/30 09:57
Howard61313: 其實,當初環狀線過中和站後直接走中山路+民權路往西 10/30 10:00
Howard61313: ,既能到板橋車站又不會讓線型太繞 10/30 10:00
sydwuz: 那頭前庄站和徐匯中學站的部分? 10/30 15:22
Kazamatsuri: 徐匯中學是當初就有預留站內轉乘通道了... 10/30 15:56
Kazamatsuri: 頭前庄前面文章推文有 #1ThinO4p 原本也是站外轉 10/30 15:57
hicker: 現在徐匯是共構轉乘 中間的通道層就是北環的月台 10/30 16:18
abc480528: 徐匯通道層很有趣 地坪有兩條顏色不一樣的磁磚貫穿中間 10/30 20:26
abc480528: 其實就是未來環狀線的範圍 10/30 20:27
Kazamatsuri: 不知道中和與十四張有沒有預留?還是輕軌一律站外轉? 10/30 22:24
hun820723: 輕軌都是站外轉,但新北的兩條輕軌轉乘動線都是有規劃 10/30 22:55
hun820723: 過的,嚴格來說算站內過閘門轉乘 10/30 22:55
hun820723: 中和站是站內轉,有預留連通道位置 10/30 22:56
sydwuz: 啊,是要問說為何頭前庄會設計成站外轉而徐匯設計成站內轉 10/31 00:01
sydwuz: 究竟是什麼時空上的差異會讓橘線這兩站有不同的設計思維 10/31 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