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Miaoli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oldchi (花)》之銘言: : 新聞標題:不忍300年工藝凋零!青年回鄉創「藺子」,三代攜手延續苑裡藺編之美 : 新聞來源:太報 : 原文網址:https://reurl.cc/yyyGd2(有專訪影片) : 新聞內容: : 苗栗苑裡是「藺草的故鄉」,孕育300年的藺編工藝文化。日治時期,藺編產品是台灣外 : 銷出口量第三名;在黃金年代,苑裡遍布藺草田、家家戶戶的婦女都在做藺編;然而工業 : 化時代後,婦女紛紛進入工廠,藺編工藝逐漸衰退。 : 直到2016年,來自台南的廖怡雅和丈夫李易紳創立品牌「藺子」,與當地帽蓆行、工藝師 : 阿嬤合作,三代攜手延續藺編之美。 : https://i.imgur.com/RJLv9yg.jpg
: 「青年回鄉築夢」不美好?在地長輩:憑什麼搶生意! : 廖怡雅在大學畢業後,和現為丈夫的李易紳在苑裡做社區工作,兩人擔憂藺編產業走入歷 : 史,與其被動依賴政府補助,不如自己開工作室與在地職人合作推廣,串聯整個產業鏈。 : 不過剛開始,當地帽蓆業者視藺子為敵,工藝師也不相信藺編產業能再度發光。 : 「你的收購價拉高了,別人要怎麼生存?我的阿嬤可能就跑去你那,你這樣就破壞行情! : 」藺子用優於行情的價格向阿嬤收購作品,卻被貼上搶飯碗的標籤。怡雅解釋,藺子的目 : 的是一起把餅做大、創造雙贏,花了好多時間才讓當地人理解。 : 易紳坦言,初期談合作是很大的挑戰,有些百年帽蓆行老闆上了年紀,見證苑裡天下路從 : 30多家帽蓆行到現在寥寥無幾,只想守住家業,不敢輕率接受年輕人的提議。多次接觸後 : ,終於和見成、美田兩間帽蓆行談成,見成老闆甚至不藏私,給藺子很大的幫助。 : 青年外流到都市,苑裡人口老年化,連工藝師阿嬤都語重心長:「你們放著都市的工作不 : 做,跑來做這個,到底有什麼前途?」長輩都希望孫子「離開這裡最好」,而自己做藺編 : 只是加減賺,彷彿對藺編發展沒有一分期待。 : 除了傳承工藝,怡雅、易紳也希望翻轉工藝師的消極,並改善外界「同情」的眼光和刻板 : 印象。最初找來4位在地藝師合作,如今已有32位加入藺子,工藝師也逐漸認同藺編工作 : 的價值。 : 不過藺子雖重視工藝師的勞動價值,卻也曾聽工藝師表示藺子「賺很多」,收購價應該可 : 以更高。易紳嘆:「他們可能不知道,其實已經到一個極限。」 : 擺攤差點繳不起房租,一張訂單看見希望 : 當怡雅決定留在苑裡創業,家人百般阻止,甚至放狠話:「你不要不相信我,你兩年後就 : 失業!」她不顧一切創業,不料沒多久就碰上經濟危機。 : 剛開始資金短缺,只能跑遍大大小小的市集擺攤,藺編產品擺滿一張桌子的大小,已是當 : 初藺子僅有的全部。當天賣多少,生活費和經費就是多少,常常一天下來收入只有700元 : ,但成本就占了一半。創業兩個月就快繳不起房租,空蕩蕩的店面更沒有餘裕裝潢。 : 怡雅感性地說,一路上遇到很多貴人的幫助,才有現在的藺子。印象最深刻的是新竹生活 : 美學館秘書,他指著攤位,表明要訂100個名片夾,並考量剛創業的處境,對怡雅說可以 : 分批出貨。「我知道手作的東西很辛苦,費用我會馬上付清,讓你有經費去做下一件事情 : 。」 : 原料供不應求、機器老舊,藺子還有很多要克服 : 藺子熬過創業前期最辛苦的低谷,生意越來越好,但供貨速度仍不見改善。兩人接觸原料 : 端、加工端,慢慢深入整個產業鏈後,易紳觀察到帽蓆行的壓模機壞了一台又一台,也因 : 款式太老舊,沒有師傅肯修,唯一辦法便是添購新設備。 : 然而新機器動輒就是60萬到100萬,開模還得花9萬!如今苑裡只剩下2台壓模機撐起整個 : 產業,怡雅擔憂若機器走不動了,將面臨停產危機。於是藺子放手一搏,以群眾募資的方 : 式,希望為苑裡添購新的壓模機、設計新的模具,有了新帽款,也能提供給帽蓆行,兩者 : 之間合作更緊密。 : 不過讓易紳頭痛的,還有原料藺草產量短缺問題:「草農本來很多個,一個一個相繼過世 : ,有的已經到了無法工作的年紀,所以現在產量越來越低。」易紳希望未來能將種植技術 : 移轉,培養年輕草農,苑裡藺編產業會更完整。 : 用年輕人的方式傳承 : 除了串聯在地職人,怡雅和易紳也為藺編工藝尋找更多可能,去年(2018)藺子加入了3 : 位平均年齡25歲的在地青年夥伴。 : 兩年來藺子有了自己的藺草田,培養更多農人,也投入無毒種植的研究。在產品端,將藺 : 草與其它材質結合,設計出能打進年輕市場的提袋、零錢包等。 : 創新的同時,藺子也開設藺編教育課程,並請藝師口述工藝流程,由青年設計夥伴數位繪 : 圖,記錄20種編紋、30個步驟。 : 怡雅說,剛開始藺子需要在地的協助,如今他們慢慢完善各方面的資源,便可以回饋在地 : ,創造「大家一起共好」的願景。 : 創立藺子以來,最幸福的一刻 : 易紳:我去工藝師家裡時,阿嬤都一定要煮飯請我吃,我覺得非常窩心,彼此不是只有她 : 做作品、我收購,這份關心讓我更有動力。我希望有一天,可以帶著他們坐遊覽車一起出 : 去玩。 : 怡雅:我們辦了兩年的尾牙,在這邊(店裡)辦,希望讓她們有回到家的感覺。有阿嬤說 : :「我做一世人,從來沒呷過尾牙。」她們勞動了一輩子,我們也希望能給她們正向的回 : 饋,或是在這個地方獲得認同感。 : 出處:https://reurl.cc/yyyGd2 : - : 心得: : 我是台中豐原人,雖然苗栗苑裡很近 : 但我也是剛好看到報導,才知道藺編這個文化 : 苗栗人都知道嗎? : 想到有次去苗栗玩,計程車司機說:這裡都只剩下老人了 : 似乎青年外流是很多地方的問題 : 不過看到有年輕人回鄉創業、扶植傳統文化 : 而且有想到當地人,和他們合作,不是自己做自己的 : 覺得很有感觸 : 自己現在在台北工作,卻也沒想過要為家鄉做什麼... : 覺得可以多多支持這種獨立小店 : 分享給大家 其實有留意臺灣真善美或是商周的媒體, 對於廖怡雅在藺草上的付出是不陌生的。 前些年甚至在苗栗板也公開徵求汰換下來的 辦公傢俱,只要有就找人去運回苑裡張羅 工作室,沒去留意後續,看到後來採訪的插圖照片, 應該也沒太多改變。 我覺得她厲害的地方是持續不斷的挹注熱情, 從臺南女中畢業,要到苗栗市之前對這個地方 是完全陌生,甚至徬徨不知如何安排,當時不若 現今在手機面板上滑一滑就能找到資訊, 無名小站的個人部落格上頭更是一般的"絮語", 她在創意設計領域上頭,個人覺得能讓人自嘆弗如之處, 就是徒手插畫能力,當時彎彎的插畫尚未展露頭角, 個人認為她跟彎彎那類的畫家能力是很相近的。 我們這些旁人是無法理解南女為何要爭取藍短褲, 她對一件逐漸勢微的產業的專注與熱情,就如同 南女要在校園內脫裙子秀藍短褲一般執著。 配合青創的推動,參與過幾場講座,譬如掌X穀X、鮮X坊..., 那些創辦人的言談都離自己很遠,而廖怡雅將整個生態系統 重新排列組合,再配合外在環境的改變(沒了無名小站但有 臉書與粉絲團平台)、有青創募資的平台與路演,如今的廖怡雅 沒了女高畢業生的文青仙氣,在平媒照片上多了幾分務實的歷練, 有許多聯大人把下鄉的作業都當成湊學分繳出去,而她能這樣 一步步劈開一條小徑容自身通過,並且帶動生態圈,是讓我們 這類閱聽人敬佩之處。 她的無匠氣插畫,才是她在設計領域的強項, 如果她能找回當年的文青風格,在這個網紅世代 應該就像熱刀切奶油那般輕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40.169.6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iaoli/M.1567627955.A.490.html
Lalef: 聯合大學嗎?有下鄉的作業噢 09/06 13:04
owlcity0928: 推 09/07 07:31
oldchi: 推 09/10 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