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NTU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大家好, 難得偶而來客串客串發文, 沒想到能夠有這麼多的修課前輩來回應, 真是受寵若驚。 不過我想, 兩篇文章的一些歧異點在於, 每個人對於課程的主觀評價都不同, 而我的評論是修課到目前為止的意見表達, 所以對於課程後續發展以及成果, 並非我要討論的標的。 此外, 有部分人質疑我為什麼特地要來NTU版發文而不再上課講, 而我要說明的是, 在PTT的討論是希望能夠就全台大的課程進行討論, 而以本課程的課程設計作為討論的例子, 在發文的同時, 我也早就準備好要與修課同學討論的意見(全文附在文末), 並非「不上課發言,而來PTT批評」。 本人已於今日課堂上得到老師的同意並公開發表我的個人意見, 而老師也讓全班重新就互評制度進行討論, 從結論來看, 目前確定刪除「課前預習」「上課態度」兩項指標, 而其他討論我就不贅述了。 ※回應你的文章如下: 1.首先, 原文的末段, 確實使用的文字並不是那麼的清楚明確, 而造成各位的誤會, 我深感抱歉。 原文為:「偉哉教授,這豈不是一個全台大學都應該來仿傚課程經營方式 不用怕沒人來聽課 也不用怕同學上課態度不佳 更不用擔心雷組員會出沒在各組之間 更更完全不用透過考試、報告內容來看同學有沒有課前預習 沒有雷組員,只有懶教授。」 而我想要表達的是, 正因為本門課的授課教師希望避免種種團體報告亂象, 而設計了互評機制並開放同學討論, 「沒有雷組員」即是本門課可以達成的效果, 但是,正如我質疑的互評項目, 可能會造成其他問題, 才是我要討論的內容。 「只有懶教授」指的是採取團體報告, 但是沒有積極改善團體分工問題的情況, 鑑於我所舉例的課程內容, 應該完全看不到「懶教授」的身影吧。 至於TBL導致責任轉嫁問題, 可能我在原本中脈絡不清楚, 導致有這樣的誤解, 我的觀點是TBL並不必然導致責任轉嫁, 而是原本並沒有很精確的互評指標中, 處處可見責任轉嫁的影子。 2.為什麼不能在PTT表達意見? 我之所以選擇透過PTT發文, 想要進行的是非單一課程的討論, 而是希望一起針對團體報告互評的標準, 能夠有不同的想法, 並不代表我沒有打算要在課堂上進行意見的溝通。 所以您多慮了。 3.建構如何「必要」? 在我的上課意見書面陳述中, 有我更為實質的看法, 我不在這邊贅述。 您提到的建構比解構難, 確實沒錯, 然而您是否忽略了, 授課教師要選擇什麼授課內容、方式、評分機制, 都是教授的講學自由, 我不認為任何一位同學能夠實質的影響一名教師, 即便透過全班公投, 授課教師仍有權限決定要不要採取, 而這門課, 老師也很有意願持續與同學溝通, 但我的質疑是, 難道「沒有具體建議」, 就不能有評論與批評的空間嗎? 當我們不滿意一個老師上課的方式, 一定要足以提出「更好的辦法」, 才能夠有權利發表意見嗎? 是否這樣要求「建構」的想法, 可能進一步地影響表意自由的實現? 非常感謝您願意提供回應, 確實在PTT的文字脈絡上, 若要以「對於一個現在進行式的課程」提供實質建議, 不會有太大的幫助, 但正如前述, 我在PTT上要討論的目的不同, 而我在課堂上採取的方式, 也可以回應你的質疑。 不論哪一個系所的學生, 都應該是要去維護每一個人的平等權益, 我在PTT的陳述, 沒有要使這堂課的評價淪為一言堂, 但是,我沒有義務在PTT貼文, 交代我是否有在課堂上進行意見表達。 我並不同意「沒有在上課表達意見」, 就不能訴諸其他公共對話空間。 以下附上我在課堂發表的書面陳述意見, 至於口頭陳述就恕我沒辦法一一轉錄。 ------------------------------------------- 論「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課程之組員互評機制 ㄧ、前言: 前幾天收信的時候看到「本週課堂提醒」,而助教提到組員互評機制時,打了這段話: 「如果你覺得這樣評下來有很奇怪的地方,可以在課堂上提出來和老師、同學討論。」 於是,就希望透過一點點個人意見引發更大的公共討論,因為我不自覺地,認為課堂實際 上就是一個社區的縮影,有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同學,或許因為小組的區分,而我們有了些 合作,但我們能不能有跨組別,更廣闊的討論呢? 二、互評機制的存在 想必全班同學,或多或少都接觸過各種需要「團體/小組報告」的課程,特別是在強調「團 隊合作」這樣的系所中,幾乎每一門課都需要團體報告,即便你是其他系所的同學,或許 因著系所的特性、教學上的限制,造成有些課程確實只透過期中期末考,或者個人報告。 然而,在團體報告的課程,最大的困擾,莫過於「雷組員」、「神隱組員」最令人頭痛, 造成小組內部的分工不對等,且往往組內的少數人,就需要肩負著完成任務、報告的重擔 ,在趕報告、督促組員的蠟燭兩頭燒的困境中來回,往往有些人就在這過程中搭了便車, 一起Pass該門課程。我想這樣的團體報告亂象多數人不樂見的,而是否有合理的互評機制 ,可能是一個「解方」,但能否終局地解決搭便車的問題,我保持觀望的態度。因此,許 多課程也應用了組員的互評機制,以避免貢獻度低或者參與度低的同學享受了其他同學努 力流血流汗的成果。 然而,我的質疑是:互評機制如果綁架了一門課程,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樣的互評機 制? 三、互評機制的內涵 本學期的互評標準,非常民主地,由各小組先行討論一些初步的標準,接著助教彙整後, 來到全班表決,最後得出了幾個標準: 「出席」、「上課態度」、「參與討論」、「小組分工」、「課前預習」,以下就本互評 機制的內涵進行討論。 1.同組同學的「課前預習」要怎麼評量? 難道組員在個人或團體考試的表現就能夠反映嗎?每個人的學習狀況都有所不同,而每個 人能夠分配給一門的課讀書時間也有所不同,依據個人自己生活的安排,以及對於一門課 的重視程度,都會影響。然而,課前預習,只有自己才最清楚,難道個人小考考的很低分 ,或者團體考試時無法提出有益的意見就算是沒有好好的課前預習嗎?或許「學習成就」 是可以透過客觀的成績/分數來反映一個人的學習情況,但是要評斷一個人的「課前預習」 ,適合由他人提出客觀的數據嗎? 2.上課態度(真誠、尊重、娛樂性),請問又如何評量? 每個人上課的習慣與狀態都不同,亦有各自的身心社情況,如何以個人意見去評量一個人 的上課態度?此外,上課態度應該是每個人可以自由選擇的「表現自由」,我今天臭臉上 課,難道就表示我的上課態度不佳嗎?同學上課滑手機、使用電子產品,就是上課態度不 佳嗎?有的人上課習慣不主動發言,這也是上課態度不佳嗎?個人想要在課堂上,乃至於 生活的大小情境中,要展現什麼態度,都是個人的選擇,然而,從旁觀察的人,可能會有 其主觀印象,然而這適合單方向進行評斷嗎?基於效率、效益的考量,在職場上經常會有 工作態度的考評,然而,職場上的工作態度,對比於上課的態度,能夠作為一個指標嗎? 3.此外,上課的出席,適合由同儕間評論嗎? 出席與否也本來就是同學各自的選擇,更不用說每個人都可能有不同的遭遇與突發情況, 在課堂提供短暫的討論時間中,不見得每一組都能夠有良好的關於「出席」的討論,而每 個人對於出席的期待也本有所不同,這也正如「課前預習」的討論,涉及同學如何看待一 門課程。或許感情較好的組員,可以互相「Cover」一下,但問題是常常非本系修課同學, 甚至是非台大的同學,或者與班上同學不熟的人,往往在這樣的評價下犧牲。 固然,出席可能涉及的是,課程中的小組討論,然而,上課出席與否和整個課程的團體報 告分工無關,比起評比可能會產生「印象分數」的問題,不如直接就團體的「實質貢獻」 作為評斷標準,自然同學如沒有出席,他可能需要在其他地方更為努力。上課出席的考評 ,無異於透過組員互評,綁架同學上課出席的義務。況且上課出席,怎樣才是「被認定出 席」?或許有的同學遲到了、晚進教室,而沒有被組員看到,但組員得到訊息就是「他沒 有出席」。要處理上課的出席,為何不以點名或簽到的方式進行? 4.社區課程的分組方式能否落實「Team based learning」? 本課程的分組,並不是修課學生自行選擇,而是授課教師單方面進行分組,希望落實 「Team based learning」的美意,在現行的互評機制下能夠落實嗎?透過這樣的評鑑方式 ,試圖促進組員的學習,難道真的能夠讓每一位學生適性學習嗎? 小組的運作,相當程度關乎於「團體動力」的形成,而若要合理化現行的互評機制,應該 能從正向推動團體的角度來討論。然而,課程的設計中,主要的討論題目,是授課教師準 備的「小組任務」,造成課堂上的討論,都是以「任務性的討論」為主,而非讓各小組有 足夠自主討論空間的模式。本來每個團體都會夠有各自的合作與溝通模式,而任務性的討 論,造成團體沒有彈性的選擇空間,而被迫需要進行形式上的討論。 此外,在尚未有實質合作的期中考前,設計了「期中同儕互評」,但一方面有同學無從評 斷組員,另一方面也看到失真或者造成誤會的評論,反而對於團體動力無任何助益。在團 體動力的歷程中,本來就有所謂的風暴期,而「匿名的評論」,是否成為阻礙了檯面上、 實質上的討論與溝通?單向的「評價」真的能作為一個「提醒」嗎? 四、結論:把師生關係轉嫁到同儕關係的互評設計 現行的組員互評,實際上存在著「老師—學生」的對立關係之轉嫁,某種程度上,可以拿 「雇主—受雇者」的權力關係來對比。過去多數一般課程僅由老師單方面評鑑學生(考試 、報告),但這門課,看似開啟了不一樣的評分機制,但這個評分是建立在「同儕互相評 鑑」的基礎之上。但是,身為同是學習中的夥伴,正如工作上的同事,難道你願意對你的 工作夥伴進行互相評鑑嗎?現在的互評機制,可以說某個程度上將老師的評分機制,將其 責任分擔給同組同學。因為有著組員互評作為後盾,或許可能可以正當化老師當學生的立 場,但我並不認同這種卸責的方式。基於保障學生的立場,我認為正應該像許多工會的主 張一樣,透過「雙向互評」機制,以打破傳統的權力關係,而讓課程轉為有機會透過 「Bottom-up」由下而上的促進知識的討論與課堂經驗的回饋,而改善目前台大採行的期中 期末教學意見調查。 現行的互評機制的內涵討論已如前述,或許對於懲罰「雷組員」、「搭便車」的行為可以 說是絕佳良方,但,我並不認為能夠終局的提升學習效果,更不認同其建立於轉嫁評分責 任的基礎之上。 僅以此文,希望能與全班同學進行意見交流與討論。 -- 〈努力〉 很努力寫功課的人還是沒有辦法。 很努力讀書的人還是沒有辦法。 很努力長大的人還是沒有辦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12.25.10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NTU/M.1478237150.A.A71.html
muen1003: 推 11/04 14:08
a147645: 推 覺得比第一篇論述的更完整詳細 但好長啊 11/04 14:30
muen1003: 真的好長XDD 11/04 14:44
kria5304: end 11/04 14:56
barkingdog: 1.值得推薦 11/04 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