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PC_Shopping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好讀版: https://www.ptt.cc/bbs/PC_Shopping/M.1484459716.A.03F.html ●前言: 現役的i7-2600K首發就衝了,當時體質不太OK, 平時使用約小加電壓上4.5GHz, 用了約一年後偶有不穩定現象發生, 最後就維持在4.3GHz使用。 當時Memory也挺好超的,買一組1600可以超到2133, 總之[email protected],Memory超2133用了將近五年。 直到去年Memory開始縮缸了(因為有加電壓), 好,調成預設值跑,也是不穩,就換了一組1866, 後來陸陸續續發生玩遊戲到一半死當的問題, 玩到一半Win10跑出來一個藍底哭臉, 看了真的是比以前的藍底白字看得還火大XD 除錯了一下確定是CPU調回預設就OK了。 不過2600K預設的時脈以現在的標準來看算低的, 而且調回預設和4.3GHz使用體感有明顯差距, Sandy Bridge處理器發佈到現在也已經六年了, 心裡就一直有著,好想換!好想換!的念頭。 之前Y購大打折的時候,就差點衝了6700K整組, 要結帳的時候全被下架了囧... 最後因為部門尾牙中了一點點~ 所以跟業務聯絡一下訂貨完就衝啦! ●入手內容選擇: 雖然標題只寫了兩樣,但想也知道不可能, 這次入手的清單如下: CPU: Intel i7-7700K MB: ASUS ROG MAXIMUS IX HERO RAM: G.Skill F4-3733C17D-16GTZA (3733 17-17-17-37) SSD: Plextor PX512M8PeGN PSU: Leadex Titanium 750W CASE:Fractal Design Define R5(靜音黑) 散熱:Noctua NH-U14S 顯卡和HDD沿用~ (技嘉GTX 1070 G1 Gaming,硬碟不重要~) 這台電腦主要是下班用來打Game用的, 各項目的選擇考量如下: 1. CPU以單核心性能來說這顆最猛。 2. 主機板有一半是信仰, 不過考量到中高階主機板用料較好, 還是捏了上這張囉! 3. 記憶體評估時脈和時序後挑了3733這款CP最佳。 4. SSD這款算PCI-E NVME中CP超高的一款。 (不過這款是沒散熱片的喔,要注意) 5. 我知道這邊很多人酸振華的PSU, 不過考量數據和價格我還是挑這款了。 6. 舊的機殼酷媽692實在是超級集塵器, 超恐怖,不用一個月機殼裡面全都灰塵, 用久了又有一些莫名的共振聲音, 因此選這款靜音防塵機殼。 7. 貓頭鷹散熱器不用說,做工優,保固佳。 ●開箱: 照片用手機隨意拍的,天冷手抖畫質差請見諒~ 我挑部分PO出,其他可至相簿觀看: http://imgur.com/a/8bE8s ▼下雨天又冷,超重拎回家整個手抖: http://imgur.com/5gwTleX http://imgur.com/luAeS1s ▼大合照(記憶體客訂在另一袋忘了拍): http://imgur.com/DQmJ1fi ▼補上記憶體: http://imgur.com/JZ87Xbu ▼CPU: http://imgur.com/6GSkw8U ▼主機板(ROG包裝真的讚讚讚): http://imgur.com/jXJwXdo http://imgur.com/cZfgOeV http://imgur.com/ijPHhUj http://imgur.com/SH3kvIo http://imgur.com/n5sC0WP ▼裝好了,U14S真的超大...不過很好裝: http://imgur.com/2muxsUY ▼塞進機殼裡: http://imgur.com/D7XkHfc ▼開機!超炫泡LED! (不過之後關進機殼也看不到了) http://imgur.com/WIyPZqr ●上機簡測(含CPU超頻): 有在玩Sandy Bridge那時代超頻的就知道, 當時能燒IBT或LinX 20圈就代表超穩的, 不過這兩個燒機軟體燒的溫度非常可怕... 基本上就是一般測試工具溫度直接+20度, 所以用這個工具測試時,散熱一定要做好, 不然燒到縮缸可就哭了。 超頻方法很簡單, 我只改Turbo Boost倍頻, 把電壓改為Offset Mode。 以下超頻測試參數穩定與否, 以LinX 0.6.5設定記憶體用8192MB跑20Run, 這測試一次過程將近一小時,能過才算穩, 因測試原圖太大張,先以表格整理結果如下: 其餘大張原圖我擺在這段落的最後面。 http://i.imgur.com/C0ot4In.jpg
*註:跑5.0GHz時因LinX測有error當作Fail沒截到圖, 溫度和Max TDP是憑印象的數據, 怕燒壞CPU,就不再繼續調高電壓嘗試測LinX, 後續其他項目的測試是以這組設定參數下去測。 ※先以我平台基準對OC特性下個結論: 1. 不到1.25V能穩燒4.8GHz, 此參數可以考慮作為日常使用。 2. 4.9GHz能穩燒的電壓算可接受範圍, 但CPU Pkg的Max TDP已逼近120W, 若要長時間高壓使用的要考量散熱方案是否OK。 3. 1.3V內空冷上5GHz完成燒機以外測試不當機OK, 但要穩測過測LinX我認為電壓至少要調到1.35V才夠, 這種虐待CPU的測試不開蓋還是不要考慮5GHz,溫度必破百。 ▼以下為4.8GHz參數玩遊戲三個小時的溫度、電壓記錄: (暗黑破壞神3玩2小時、魔獸世界玩1小時) http://imgur.com/zLE9YVu 結果反而是NVME SSD的溫度讓我有點怕... ▼補一張NVME SSD的測試圖: http://imgur.com/fcL3OKB 我特別查了一下DataSheet, 這款SSD的"工作溫度"最高到攝氏70度, 昨晚天氣很冷,室內約20度的情況下, 跑SSD跑分測試溫度會逼近80度... 所以沒事別想不開拿沒裝散熱片的NVME SSD跑分... 剩下基於就是5.0GHz補一些跑龍套的基本測試, 原圖片中都有測試區間的溫度電壓統計。 ▼CPU-Z內建跑分:2507/10868 http://imgur.com/2aV9Hd6 ▼SuperPi 1M:7.384s http://imgur.com/fMWBrUy ▼CINEBENCH R15:1094 cb http://imgur.com/c0y8g1b ▼3DMark TimeSpy:6180(CPU Score 6297) http://imgur.com/DcHo11S 測試結果網頁連結: http://www.3dmark.com/spy/1061635 和之前舊平台測試的比對(可參考我的舊文#1NXzpLX5): http://www.3dmark.com/compare/spy/1061635/spy/617876 ▼前面各種時脈跑LinX 0.6.5的測試圖: http://imgur.com/3JyXcXl http://imgur.com/6XXnFPz http://imgur.com/91ugiHz ●心得: 1. 我的媽呀!全身腰酸背痛...好久沒有重裝整機了, 裝完感覺全身都要散掉了。更令人崩潰的是, 沿用的ODD裝好了才發現已經壞了無法退片... 2. 真的要感謝Intel各種擠牙膏讓大家電腦沒壞都不想升級, 很久沒聞到裝新電腦這種"塑膠的味道"呢! 3. 雖說酸擠牙膏,其實跨五代的升級是非常有感, 舊電腦玩D3用64位元程式跑起來會一卡一卡的, 新電腦竟然神奇的不會了。 魔獸世界原本某些會卡的場景也莫名的變流暢了。 這或許跟NVME SSD或高時脈Memory有關, 不過也是要換了這個平台才有辦法裝這些東西。 有感升級~~~爽! 4. 為什麼選擇KabyLake而不等Ryzen? a. 兩者性能都不是問題,差別在HSIO。 或許過之後有機會用幾千塊就買到1TB的NVME SSD, 這時候Z270的優勢就來囉~ b. 衝Sandy Bridge第一波的都有印象凍結事件吧! 經驗法則新架構第一批千萬不要衝,很恐怖~ 相較之下KabyLake比較類似SkyLake refresh。 5. 這代超倍頻似乎一定要透過TurboBoost, 調整起來很不習慣,隨便調個倍頻, 電壓Offset調上去就OK。 (ROG有預設5G的參數,不要用,很可怕! CPU電壓會電到1.45V) 6. 論"可超幅度"來說這代是很差的, Intel自從用"阻熱膏"之後不開蓋各種溫度破百, 然後高階平台又因為核心數太多, 時脈也拉不高...之後可能有別種產品吧 不過就可正常使用的低電壓時脈進步很多, 例如本篇測試的4.8、4.9GHz算是非常OK了! 補個Anandtech對於SkyLake超頻測試做比較: http://tinyurl.com/jrnhfms 以上~~~和各位分享換新電腦的喜悅! 感謝各位收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9.127.173.4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C_Shopping/M.1484459716.A.03F.html
Cubelia : 推 01/15 13:58
Nexus5X : 推 主機板的一鍵超真的不要用 01/15 14:02
是阿,而且超頻的樂趣就在於自己調整哩~
chevalerie : 推 01/15 14:05
twosheep0603: 推 01/15 14:05
ltyintw : Intel 14nm製程 電到1.3v已經很可怕了,心臟要捏著 01/15 14:06
其實還好,溫度別破百比較重要
c52chungyuny: 拿到750W小猛 01/15 14:06
AreLies : 推ROG 01/15 14:07
Moxa : 推 01/15 14:10
fake0824 : ROG信仰推 01/15 14:20
walter741225: 推喔 想問一下4.8G CoreV跟Offset你各給多少 01/15 14:26
我還沒去研究細部參數耶~ ROG BIOS可調的東西太多了...眼花撩亂... 4.8GHz的就只有電壓模式Auto -> Offset Mode, Offset + 0.05V,運作時最大CPU Core電壓為1.248V, 至於平時低載運作Core V有沒有一併被+0.05V就不是那麼確定。
EvilKnight : 幫推一個 01/15 14:35
s4357gty : 推 01/15 14:36
walter741225: 苦惱了 感覺我每次電壓設定好之後 CPUZ看都會上飄 01/15 14:41
補個圖給你看: http://i.imgur.com/6Q7jux5.jpg
然後你可能要檢查一下是不是CPU Load-Line Calibration是不是開太高, 這是CPU重載vdroop的一個補償機制,開太多反而會電壓電太高。
sss910278 : 真的要玩大超應該買華擎的高階板xD 01/15 14:43
不敢大超啦~大超就要開蓋哩~ 不小心就跟11張小朋友說再見惹XD
walter741225: 感動了QQ 開OFFSET MODE第一次過了IBT的4.8G短測 01/15 15:29
walter741225: 然後調高等級一樣GG 感覺我的環境不太行QQ 01/15 15:35
短測是多短啊?剛a了一下你的文章, 應該是散熱方案不OK,94度粉恐怖欸XD
x52013 : 那個5GHz預設參數是哪招啊XD 01/15 15:55
x52013 : 直接1.45V電爆再買一顆嗎ww 01/15 15:55
Nexus5X : 預設超 板廠不會知道你那顆是大雕還是勞賽U 01/15 16:13
Nexus5X : 一律當作勞賽貨電壓加到爆 01/15 16:13
Windcws9Z : 加到爆 買新Der 01/15 16:34
所以超頻自己耐心點慢慢調囉
walter741225: 剛剛又去翻了隔壁版的文章 才知道我根本沒用過 01/15 16:48
walter741225: OFFSET模式 第一次用了覺得溫度整個有下降了 01/15 16:49
walter741225: 之前給的電壓很明顯都太高了QQ 01/15 16:51
walter741225: 不過4.8G在IBT一般的VERY HIGH還是會頂到95度 01/15 16:52
walter741225: 一樣的配置跑OCCT均溫低快20度 01/15 16:53
walter741225: 浮誇了 10多度而已 01/15 16:53
其實這種極端測試只是讓運作環境更嚴苛, 可能縮短一些測試時間的方法~ 我覺得大多時間你能穩穩用的參數應該就OK了XD 高溫狂燒CPU真的會縮的, 畢竟你從軟體看到溫度顯示95度, 誰知道會不會感測取樣區間超過一百度過了呢~ 一直長時間這樣燒機真的會烙賽的XD
walter741225: 謹記在心RRR 01/15 17:06
l700922 : 顯卡快頂到散熱器 哪天晃到 壓斯GG 01/15 17:38
哈,扣具沒那麼脆弱啦
toeer : J大~我cpu跟主機板和風扇跟你一樣~可以照你的設定嗎 01/15 20:31
toeer : 除了bios那張圖~其他我還要改甚麼才能4.8G嗎?(新手) 01/15 20:34
除了圖上面的之外就是Core Ratio調成48應該就可以 不過不保證我的參數在你的平台上OK囉 ※ 編輯: jimmyyang207 (59.127.173.46), 01/15/2017 21:49:56
kivx : 真棒,6700K+M8H路過,看那電壓真羨慕 01/15 22:58
a5150219 : 電壓其實還好,畢竟和skylake同樣是14nm,skylake可 01/16 09:55
a5150219 : 以撐到1.45V,7700K的瓶頸是溫度,電壓反而還好, 01/16 09:55
a5150219 : 畢竟當時在六代測試時就有發現溫度達85度時,變的非 01/16 09:55
a5150219 : 常不穩定,要再往上超都要加不少電壓,7700K目前看 01/16 09:55
a5150219 : 來大多也剛好是卡在4.8G 1.25V 95度左右,開蓋的話 01/16 09:56
a5150219 : 普遍可以到5G 1.32V 90度左右,溫度能壓低的話,5.2 01/16 09:56
a5150219 : G也應該有機會上去 01/16 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