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PC_Shopping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網誌無廣告版 https://ohmy-bear.blogspot.com/2022/09/cooler-master-masterbox-520-mesh.html 秉持著對機殼的熱愛,今天又要來開箱機殼啦! 來自酷碼科技,Cooler Master 的 MasterBox 520 Mesh! MasterBox 520 Mesh 為Cooler Master MasterBox中直立式系列機殼家族中的新成員,從 型號就能看出對於Mesh網狀散熱孔的熱愛(誤)。 MasterBox 520 Mesh(以下簡稱520 Mesh)係依MasterBox MB520為基礎進化而生,顧名思 義採用Mesh網狀通風孔,除了強化散熱外細節也經過改良精進。先表列機殼參數及硬體支 援性如下,各部分細節照慣例還是邊開箱邊了解吧。 型號/顏色:MB520/具備黑白二色外觀可選 材質:網孔、金屬、ABS、塑膠、鋼化玻璃 尺寸/體積:深度502 x 寬度210 x 高度498mm (包含突出部位)/容量50L 主機板支援:Mini ITX、Micro ATX、ATX、SSI CEB、E-ATX* (最高12"x10.7"主機板) 擴充槽及硬碟架:PCI 擴充槽x7個、3.5" 硬碟x2個、2.5" 硬碟x3個 預裝風扇及配件:CF120 ARGBx3、ARGB 燈校/風扇集線器 風扇支援:上方3 x 120mm / 2 x 140mm、 前方3 x 120mm / 2 x 140mm、後方1 x 120mm 水冷支援:上方120/140/240/280/360(建議安裝厚度55mm)、前方120/140/240/280/360、 後方120mm CPU 散熱器支援高度:165mm 電源供應器支援長度:200mm (建議安裝 170mm) 顯示卡支援長度:410mm 保固::2 年 包裝採用牛皮紙色及黑色字體單色包裝,正面標示型號及顏色,背面則是多國語言特色功 能簡述,沒有爆炸拆解圖。 https://i.imgur.com/fjxwBc2.jpg
https://i.imgur.com/m1GGAVY.jpg
本次為黑色版本的520 Mesh,一邊側板為玻璃,另一側為金屬。機殼尺寸為深度502 x 寬 度210 x 高度498mm,體積約50L屬於稍微偏大的中直立式機殼。 https://i.imgur.com/QhmbiY0.jpg
https://i.imgur.com/W9zTDNU.jpg
正面及背面部分,520 Mesh 前面板為金屬製Mesh網孔,預裝3顆12CM ARGB風扇,後方排 風扇為12cm規格,架構為現今流行的電源下置設計。 https://i.imgur.com/ZE8bM4T.jpg
520 Mesh 除了正面細緻金屬網孔外,面板左右側長條進氣部分也裝有PVC材質洞洞濾網。 https://i.imgur.com/dqX6Ynd.jpg
面板可整片拆下,或許是為了進風順暢考量只以洞洞板阻絕灰塵,內部無裝設額外濾網。 https://i.imgur.com/E7s0oei.jpg
上方IO從左至右為TYPE-C 10Gbps (如果主板為20Gbps 接口,前面板速度應該也能到 20Gbps)、USB-A 5Gbps、CM LOGO形狀電源按鍵、綜合音訊/麥克風接口及燈效切換開關、 HDD燈號。 註:如果不使用內建的燈效控制器,IO處的燈效切換開關可作為系統重置按鍵。 上方IO與前面板獨立,不受拆除前面板影響,不用擔心拆除前板還要拖著IO線。 https://i.imgur.com/xpyy3WJ.jpg
機殼上方與下方一覽,上方設有整片磁吸護網,可支援3顆12cm風扇或2顆14cm風扇,且有 往機殼外側偏移避免安裝14cm風扇或冷排時干涉主機板上元件。 底部電源處設有後抽式尼龍濾網,前方為3.5吋硬碟架位置,依固定位置判斷有兩段調整 空間。 https://i.imgur.com/Je3yrj0.jpg
玻璃側板無開孔,後方採用手轉螺絲固定,拆除螺絲後向外一扳即可拆下玻璃側板。 雖然都建議機殼平躺後再拆除玻璃側板,但如果不信邪非要機殼立著的時候拆除,520 Mesh的玻璃側板下方還有金屬機構勾住機殼底部,開啟後玻璃側板會斜掛在機殼上,降低 直接落地爆破的風險,這點小細節給予加分。 https://i.imgur.com/VEpiU3M.jpg
玻璃側板上方使用碰珠卡扣固定,前後兩顆加上尾部手轉螺絲,底部還有整條金屬結構, 讓側板穩定安裝於機殼上。 https://i.imgur.com/37K3whF.jpg
接著是機殼內部,屬於常見的架構及空間安排,稍微缺乏驚喜。 520 Mesh支援ITX、M-ATX、ATX及部分規格的E-ATX主機板(最高 12" x 10.7"),但安裝 E-ATX主機板時可能會干涉電源線材出線孔,個人還是建議至多安裝標準ATX主機板即可。 https://i.imgur.com/vZEllVq.jpg
在電源遮罩前方發現「由Cooler Master設計」的一排小字,是有沒有必要這麼低調... https://i.imgur.com/nMyKdqd.jpg
主機板及顯卡電源線材出線孔有裝設防刮橡膠,出線孔與前方風扇中間位置目測只有在背 面設有整線用的束線或魔鬼氈安裝位置,無其他功能。 以520 Mesh的深度49cm應該是能放得下2.5" 裝置,如果這個位置能掛SSD用來展示會更加 分。 https://i.imgur.com/pNSVX6Q.jpg
預裝風扇為12cm黑框半透明扇葉的CF120風扇,接口為3P定轉無PWM功能,預設轉速1200 rpm,料想噪音應該不會太高。且只要主機板支援電壓控轉且風扇具備低電壓啟動,3P風 扇依然能有控轉功能。 https://i.imgur.com/TbkRGUu.jpg
https://i.imgur.com/YwvJog7.jpg
電源遮罩、後排風扇位置、PCI擋板及側邊都設有長條狀大面積開孔,有助於機殼散熱。 https://i.imgur.com/vQDnOcj.jpg
主機板安裝位置與機殼頂部的距離經測量約5.5cm,足夠同時安裝厚度2.8cm冷排及2.5cm 的風扇,提高了520 Mesh的水冷支援性,讓上方得以支援280mm冷排,這點是許多平價機 殼 做不到或是不願意做的 https://i.imgur.com/oSubyPM.jpg
PCI擋板為全部可拆除設計,各槽位中間沒有阻礙,便於安裝各廠的顯卡直立轉接架。 https://i.imgur.com/Iu6Tomu.jpg
不過遇到520 Mesh設計的一個小缺點,背部板材彎折處沒有留設螺絲起子的凹槽,因此拆 除螺絲時會些微偏移,些微增加PCI槽螺絲孔位崩壞的風險。 https://i.imgur.com/IuDcOOb.jpg
主機板後方一覽。 底部硬碟最多安裝2個3.5吋裝置及1個2.5吋裝置,主機板背部則設有2個2.5吋安裝位置, 總計可裝3個2.5吋及2個3.5吋裝置。 https://i.imgur.com/QGptYS7.jpg
520 Mesh預裝一個3P風扇及5V ARGB燈效HUB,前方3顆風扇線材已接在HUB上,尚有1個3P 風扇及2個5V ARGB燈效插孔。 另外可見機殼重置線(Reset SW)裝在此分接器上,作為燈效切換開關使用。如前所述如果 不使用此HUB的燈效切換功能,可將該線材接到主機板,讓燈效切換鍵改作為重置按鍵。 https://i.imgur.com/MBSt2mC.jpg
底部電源空間經測量最長為23cm,此時硬碟架已經往前騰出空間給電源。官方建議最多使 用20cm長的電源,畢竟線材接頭也佔用了一定空間。 https://i.imgur.com/BMx5ftG.jpg
機殼線材一覽,該有的都有,但可惜的是USB-A只給了1個。 https://i.imgur.com/HYnO6IM.jpg
HUB的線材一覽,HUB透過SATA電源供電,但也可以使用3P電線接到主機板上以偵測轉速即 使用電壓控轉。 如果想保留HUB的燈效分接功能又不想使用機殼的切換鍵,將5V ARGB線材接到主機板上, 即可將接到HUB上的所有燈效裝置進行同步,兩種方式任君挑選啊。 https://i.imgur.com/skO4WH5.jpg
3.5吋裝置採用免工具安裝,將兩條滑軌裝上硬碟後滑入硬碟架即可。 https://i.imgur.com/MjFcWbC.jpg
https://i.imgur.com/aJCqd1R.jpg
2.5吋裝置則需要先裝減震橡膠...欸奇怪怎麼不是震動較大的3.5吋配給減震橡膠呢? https://i.imgur.com/ay2FJA3.jpg
接下來是用料測量時間。 金屬側板的厚度約0.8mm,玻璃側板約4mm厚。 https://i.imgur.com/IlE96Zf.jpg
https://i.imgur.com/bd5SdTx.jpg
電源遮罩部分板材稍薄一些只有0.6mm,主機板安裝側因為多處彎折,用料似乎比較有下 本,找了一個比較薄的地方也有1.2mm,這厚度可以啊。 https://i.imgur.com/SruYAzV.jpg
https://i.imgur.com/xHXl0OV.jpg
520 Mesh 還一個令我激賞的地方,就是導入可拆除頂蓋設計。之前用FD機殼時,可拆除 上蓋讓裝機難度及痛苦程度大幅度降低,是我個人相當喜愛的設計。但FD機殼要中高價位 款式才有這種設計,CM直接在2.5K價位的機殼加入可拆除頂蓋,值得大大加分。 https://i.imgur.com/u1GDbag.jpg
介紹就先到這,來裝機吧,使用17cm長的ROG電源及原廠線,底部空間仍相當有餘裕。 https://i.imgur.com/w2vMul8.jpg
背部整線空間相當充足,主機板後方有2cm,HUB處及底部電源側邊則有3cm的整線深度, 所 以即便將粗硬的原廠線材放置PLAY,也完全不影響側板蓋回。 https://i.imgur.com/gOKlvVq.jpg
本次裝機會順便搭配CM新出的MasterAccessory 通用型垂直顯卡支架套件 V3版,關於這 個套件的開箱請參考另一篇文章,這邊就不多介紹。 https://i.imgur.com/erenack.jpg
受惠於可拆式頂蓋,本次裝機過程輕鬆愜意。本來個人裝機習慣用塔式空冷散熱器,但這 次為了搭配顯卡支架套件,改以下吹式散熱器裝機。 https://i.imgur.com/CkOCvAZ.jpg
CM官方建議使用垂直顯卡支架套件 V3時,CPU散熱器的高度在7cm以下。但因為垂直顯卡 支架可調空間不小,透過調整支架前後距離,搭配利民AXP-X67並安裝2.5cm風扇,總高度 7.7cm的情況下仍能順利安裝。 https://i.imgur.com/Xk7j6Pu.jpg
https://i.imgur.com/aSgwlgW.jpg
至此裝機完成。使用空冷散熱器真是既清爽又簡潔啊。 https://i.imgur.com/wTBLQiX.jpg
520 Mesh內部空間不小,對於風扇及水冷散熱器的支援度也不錯,用空冷反而覺得略顯空 曠。 https://i.imgur.com/it4aPH3.jpg
https://i.imgur.com/kjMebX3.jpg
接著通電,電源燈為LOGO外側一圈白色燈號,個人覺得還算好看。 https://i.imgur.com/zRXv16Z.jpg
風扇果然是轉起來更療癒,但拍完才發現忘了將貓頭鷹顯示卡設定為P模式,預設Q模式待 機時根本不轉的... https://i.imgur.com/klN9vLT.jpg
https://i.imgur.com/ogerrZg.jpg
https://i.imgur.com/eNC43Xs.jpg
前方mesh鐵網隱約透出ARGB風扇的燈效,比起全透的玻璃前面版,個人還是比較喜歡這種 低調的效果。 https://i.imgur.com/uqEMMzP.jpg
https://i.imgur.com/0gbVEE3.jpg
前mesh板的通風效率還不錯,實際用手能明顯感受到風流。 https://i.imgur.com/H1i3MkT.jpg
內建的燈效切換器有許多種效果可選,如果不喜歡安裝板廠廢到笑的同步軟體,直接用硬 體控制器也是不錯的選擇。 https://i.imgur.com/lsIApHT.jpg
當然不可少了CM標誌的紫色啦,稍微改一下就能當文章封面了。 https://i.imgur.com/g33Plzq.jpg
https://i.imgur.com/dTQIxDe.jpg
可惜本次開箱及裝機恰逢最忙碌的中秋節,所以沒有溫度實測環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個 人只用上下吹式散熱器,且貓頭鷹顯示卡實在是個不熱情的傢伙,手上也沒特別紀錄同設 備在其他機殼的溫度側式紀錄,所以..就跳過惹。 結論 優點 1.不錯的散熱裝置支援性、Mesh網狀通風面板增加散熱能力 2.可拆除式上蓋便於硬體安裝 3.預裝3顆ARGB風扇及分接HUB,節省使用者額外支出 4.價格尚屬合宜 缺點 1.PCI槽鎖孔位置無設計凹槽。 2.常見的下置電源架構及硬碟安裝數量,中規中矩但缺乏驚喜 MasterBox 520 Mesh提供不錯的硬體支援能力、Mesh網狀通風面板、風扇/燈效分接HUB、 可拆除式上蓋、預裝3顆ARGB風扇、不少位置可免工具拆裝及黑白兩色可選,但定價僅為 偏中低價的$2490,個人認為已是物超所值的表現。 Cooler Master向來致力於提供各種價位帶的機殼產品,長久以來應該已累積相當多的設 計實力,經典的CM690及之前的NR600都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我相信本次的520 Mesh應該也 能在中價位機殼佔有一席之地。 以上簡單心得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29.164.17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C_Shopping/M.1663165739.A.5E4.html
hix020421680: 友善推09/14 22:35
mrme945: 推開箱09/14 23:07
amer510800: 推開箱,但真的挺醜09/14 23:32
mrme945: 我覺得不到醜啦,就是中規中矩09/14 23:35
oppoR20: 我是覺得不會醜就是了09/14 23:43
我也覺得外型走安全牌啊 屬於比較樸實內斂的風格
cycutoxin: 不到醜,不過網孔一定吸一堆塵...建議家裡要有空壓機XD09/15 00:06
我目前用過最吸灰塵的網孔殼是FD Torrent 真的清灰清到起笑...
pcfox: 2022前面版I/O到底是在省蝦米...09/15 00:26
get951753: 背後開那麼多大的孔不會跑灰塵跟蚊子進去嗎? 09/15 01:23
hix020421680: 哪有人在擔心蚊子跟灰塵跑進機殼的啊......09/15 01:25
一般人應該比較需要擔心蟑螂跟壁虎之類的 以前很常聽到跑進power被烤焦的案例呢
mrme945: 怕灰塵就整台泡礦物油封起來09/15 01:30
jacky841224j: 喜歡這台的設計,除了IO外好像也沒什麼能嫌的了 09/15 02:14
其實前IO也就少了一個USB-A 應該還好啦
narcimeow: 還是那種一眼就能認出是酷碼的外觀09/15 09:24
creart: 蠻醜的外觀,一整個中國廉價機箱的感覺09/15 09:39
嗯…說到廉價外觀 我腦中浮現了… 不過外觀個人喜好本來就沒個準 覺得醜就醜吧 另外認真說 廉價感不是看外觀 機殼重量、、板材厚度、漆面觸感、防刮手有無等才是關鍵 這些看外觀很難知道 等人評測或實際買到才見真章 ※ 編輯: Ohmy (111.71.8.125 臺灣), 09/15/2022 10:59:28
hix020421680: 樓上你可能最近都沒發摟對岸的精品機殼,對岸目前 09/15 10:59
hix020421680: 精品機殼做得可是嚇嚇叫呢 09/15 10:59
landy600: CM 走低調 中庸風格 有點Asus 501感覺 09/15 15:20
Decad: 好奇那個貓頭鷹顯示卡,風扇是後來額外買更換上去的嗎 09/15 16:21
Decad: 還是原本ASUS 買來就是這個外貌? 09/15 16:21
mrme945: 兩家合作的產品 09/15 16:25
Decad: 謝謝樓上回答 09/15 17:05
NicECooKiE: 這個機殼前面面超容易卡灰塵,我幫幾個人組過這個,幾 09/15 21:52
NicECooKiE: 乎每個人都反應前面很容易卡QQ 09/15 21:52
NicECooKiE: (不過會卡灰塵是好事啦,全跑到散熱器上面才頭痛) 09/15 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