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PhD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拉哩拉雜寫了很多,文長慎入。 這系列下來比較有建設性的還是經驗分享。整體看起來,有許多板友似乎以為博 士班的訓練在一種制度之下的完成度是可以是 90-100%。以美國的制度為例 (需要修課與資格考),博士班入學後的完成率是在 60-70% 之譜。這代表有快 要一半的人,是不會完成博士學位的。而在歐洲系統 (不修課,或許有不同形式 的資格考),有一些國家例如英國高一些 (~70%),其他國家也大約在 60-70% 之 譜。完成率與什麼制度並沒有顯著的差異。所以讓大部分的人可以因為某種制度 而通過,似乎是不太合理的推測。 Ph.D. Completion and Attrition: Analysis of Baseline Data (北美) https://goo.gl/S7pFVq PhD completion rates, 2013 (英國) https://goo.gl/JdsJfP 這麼說有點玄,不過會走學術的人就是會走學術,會拿到博士的人就是會拿到, 跟教育制度、課程設計其實關係可能不是那麼大,反而跟性別還有種族因素比較 有關 (完成度:男>女,白人>其他)。當然其中涉及的社會因素很複雜就不詳細探討, 不過在許多有可能影響的因素中,有人做研究,發覺所有變數裡頭,自覺能力 (perceived competence) 是影響最大的。所謂自覺能力,就是自己有沒有覺得自 己可以完成博班的能力的自覺。而這種自覺除了來自於學生本身,再來就是可以 經過指導教授引導出來。說穿了還是本身是否有強烈興趣、能否自動自發,與師 徒之間的關係是否可以激發興趣。 Improving PhD completion rates: where should we start? https://goo.gl/b4lgEG 內有論文原文連結,有興趣可以一看。 該網誌關於自覺能力是這樣說的: "PhD training requires more autonomy and involves less structured indicators of progression as well as fewer courses." 而論文的重點有這麼一句: "More autonomous and less controlled motivation predicts higher perceived competence." 自覺能力是取得 PhD 的過程中最重要的能力,而學生本身的自主性與學校少一些 管控則與自覺能力的高低又高度相關。這部分是數字比較冷冰冰的,讓我們看看 一些比較人性的說法。 在一篇訪談研究中,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 訪問了博班中途退學的 學生,問他們 1) 當初為什麼要退學、2) 如果怎麼樣他們會留下來、和 3) 他們 給其他博班學生建議。我稍作整理他們的回答如下: 1) 當初為什麼要退學? a: 研究做不出來 b: 沒想清楚就讀了,熱情燒光 c: 學校成績很好就繼續唸下去,但是發現自己不適合 d: 有經濟壓力,兼差之後就回不去了 e: 年紀大了 (50歲),家裡有人生病要工作賺錢 f: 找到更好的工作 g: 老闆不理人、走學術看起來又很沒發展 h: 懷孕生小孩,原來的位子被人拿走,回不去了 i: 在職回去念可是工作太忙學校又不理人 2) 如果怎麼樣他們會留下來? a: 多一些討論與合作、多一些時間陪家人朋友 b: 學術界就是要發文章,發文章就是要做出結果、花時間 (如果可以花少一些時間) c: 跟老闆的關係好一點 d: 如果有錢可以讓我專心做研究 e: 如果我可以回到 30 歲左右 f: 不要有資格考,多一些機會跟研究人員切磋 g: 如果老闆的態度能改變,不要那麼死板以為 PhD 只能走學術 h: 如果位子還在 i: 系上老師多關照一些,自己的經驗覺得很疏離 3) 他們給其他博班學生建議 a: 別覺得放棄 PhD 就世界末日了,記得不要讓自己持續沒有產出 b: 隨波逐流沒關係,但是不要跑太快,慢一點享受修課與探索研究領域 c: 對自己誠實一點為什麼要念博班,有自覺很重要,不念不會天搖地動 d: 念博班是全職的工作,你需要做好完全的準備 (財務上) e: 應該要有其他備案:B 計畫、C 計畫 f: 你可能念博班是因為你成績很好,但別忘了你自己的能力極限 g: 評估一下為什麼申請博班?真的有必要嗎? h: 別借錢念博班,念博班最好老闆給錢 i: 全職當學生 原文如下: In Hindsight: Former Ph.D. Students Reflect on Why They Jumped Ship https://goo.gl/lz7j5U 撇除一些家庭或是經濟因素,其實博士班中最被看重的,應該是研究跟指導。 而怎麼研究一個題目,或說對什麼有興趣而去發掘出一個值得研究的題目, 則跟自身興趣與自主性和與老闆的互動有密切關係。 話說回來,PhD 的本質是什麼?有些板友似乎認為博士教育是可以因為課程設計 而像蓋印章那樣印出來。這部分 Nature 的專欄最近有許多討論,以下介紹幾篇 順便加上一些個人心得。 Education: The PhD factory http://www.nature.com/news/2011/110420/full/472276a.html 其實全世界的 PhD 人數都在增加當中,而學術界的工作機會卻沒有增加多少。 所以訓練這麼多 PhD 出來他們要做什麼呢?顯然很多人拿到 PhD 要去做 學術研究以外的工作,那當初在念 PhD 的過程中,到底什麼訓練是讓這些 PhD 可以勝任學術界以外、與自己 PhD 專研領域無關的工作? Do scientists really need a PhD?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64/n7285/full/464007a.html 如果說 PhD 的訓練是為了要做好的研究,發好的文章,有些大學生都可以 發 Nature 了,那拿 PhD 要做什麼? Education: Rethinking PhDs http://www.nature.com/news/2011/110420/full/472280a.html 文章一開題就說 "Most of them are not going to make it." 當然是有點故意引人注意,不過也是事實,講這話的人注意到 學術界生態的改變,進而想要改進博士生的教育制度。顯然只專注於 學術訓練的方式在現在是行不通的,因為只有 60-70% 的學生通過,而其中 又只有一小部分的人能留在學術界,其他人得要另謀出路。而在博士培養過 程當中有給予這方面的訓練嗎?而哪些訓練是在其他領域也會有用處的? 以下節錄一些: 第一個就是如果你一定要走學術,其實大家在想如何整合歐洲跟美國的制度。 他們認為英國系統雖然強調學生獨立性,但是不要求畢業要有第一作者的發表, 而美國雖然要求發表,但是整個過程拖太長了。於是有一個 NIH Oxford-Cambridge Scholars Program,以下是說明。 Independence is stressed — students devise and write their own project plan, begin their thesis work immediately, and skip the uniform coursework — but they must meet requirements such as authoring papers. 也就是取英國與美國系統之長,直接做研究不用修課,但是要發文章。另外 學生需要兩邊跑,在不同的國家生活,以確保學生的自主性。這計畫 80% 的 人都留在學術界。所以說如果要走學術界,就是看重獨立研究能力跟發表。如何 加強這兩個部分,也就可以把學術型 PhD 改良得更好一些。 第二種方法是,一開始就不要想走學術。先拿個碩士學位 (美國博士班入學不需 博士學位),然後修多一些與業界有關的課程如企管、市場行銷與溝。算是比較 商業導向的做法。 第三種是跨領域創造新機會,不要把自己侷限於自己 PhD 熟悉的領域,畢業後 跳到別的領域來整合不同的領域來發展新的研究。 第四種是透過網路不斷學習新知,而最後一種是根本不要念。 類似的專欄如下: How to build a better PhD http://www.nature.com/news/how-to-build-a-better-phd-1.18905 同樣地,PhD 養成制度本來是為了培養學術研究人才,但現在粥少僧多, 要怎麼改良現在的 PhD 制度呢? 文章中探討了四個問題: 1. Track the PhD 在一項 Nature 的調查中,有 78% 的博班學生表示想往學術發展。其中有 51% 的人認為自己沒問題 (自我感覺良好)。但事實上,在美國只有 26% 的人可以拿到 教職。在 Stanford 的一項調查中,近年來博班畢業後繼續做博士後的人從 41% 掉 到 31%。其中許多人畢業後跑去業界、政府機關或是非營利組織工作,而放棄學術界。 這顯示 PhD 在業界的工作機會要大於學術界 (指美國而言)。 2. Revamp the PhD 許多博班學生享受 intellectual freedom,然後成功地轉業做其他事情。但是有更 多學生需要管理、編列預算與談判的技巧訓練。現行的博班制度源自於 1800 年代 來自 University of Berlin 的師徒模式 (apprenticeship model)。雖然科學研究 在劇烈變化,但是這模式基本上沒有多大改變。所以作者提到現在有許多學程導入 許多有利業界發展的課程,讓有志另謀出路的博士有更好的準備。 3. Split the PhD 把 PhD 分流為學術型與業界型,後者稱為 doctorate in engineering (EngD)。 整個學程導向就是往業界發展做準備,但是可能造成博士學位有高低之分,也可能 讓業界覺得 PhD 做一些不實際的東西。 4. Cut the PhDs 經濟學家早就建議要減少博士生的數量 (尤其是生醫領域)。但是因為教授們要廉價 勞工,所以很難被實行。如果要減少的話,如何評斷入學資格的門檻也是一個問題。 比方說美國用 GRE 考試來選人,但是仍然有 37% 的學生沒有完成博士 (生物領域)。 以學生研究經驗與 GRE subject 的成績來篩選似乎比較好一些。但是總結來說, 要找到一個好的方法篩選真的想走學術研究的學生,也真的是很難,目前沒有什麼 完美的方法。 由這些專欄其實可以看得出來近來 PhD 過多與就業困難的問題已經引起 廣泛注意,但是歐美的討論點是如何重新思考 PhD 的定義,與如何改善目前 PhD 訓練過程的問題。其中主要的想法是: 1) 篩選出真的想要做研究的人 (學術型 PhD) 2) 對於想要做研究的人給與更多獨立空間與縮減訓練時間 3) 給予想轉進業界的人多一些的相關訓練 (業界型) 簡單來說,就是有太多不適合走學術的 PhD 跑到了目前的系統來。而要改變這個情況 目前還沒有看到有討論或是意見說是要更完善的修課 (訓練學生?) 或是更嚴格的資格 考 (刷學生?),畢竟學術界的遊戲規則就是發表論文,如何能訓練出來可以獨立研究 獨立發表論文的學生,才是學術型 PhD 的要點。而其實整個訓練就是提供你環境 (老 師、同學)、資源 (薪水、研究經費) 跟時間,其他沒有了。所以回到原點,還是回到 學生本身是不是做研究的料,有沒有心想要做研究,這就又回到自覺能力去了。 所以有些板友的論點說修課跟資格考是要讓大部分學生可以有一定的水準云云,我個 人是不甚認同 (我讀的要修課跟資格考,還要 rotation 就是了)。修課反而是創造一 個合作的機會,讓你認識不同領域或是相似領域的老闆,修過課比較熟一些,可以方便 談。而資格考比較像是一段時間確認你有沒有走在你研究的路上 (on track),而不是 考你一些與研究無關的基本知識。 雖然關於修課與資格考的討論不多,但是博士生為什麼要寫博士論文,這樣子的 討論倒是有的。我覺得這也跟討論 PhD 的本質有關,一併討論一下。 What’s the point of the PhD thesis? http://www.nature.com/news/what-s-the-point-of-the-phd-thesis-1.20203 在歐洲系統,許多學校不用修課、沒有資格考、也不要求發表。那到底給博士學位 是依照什麼判斷?其實就是只看博士論文,如果能寫得出一本說服學界幾個審查委員 的論文,那就可以畢業了。但是這個寫作的過程要多久?為什麼一定要寫?還是有 蠻多討論空間的。 這文章裡面有一個調查,問讀者說: How do you think the PhD assessment could best be improved? 前兩名的選項是: 1.Switch to continuous assessment through the PhD (~23%) 2.Base assessment on publications (~23%) 意思是說,大部分有興趣來看這篇文章的人,對於如何認定一個 PhD 的資格,不 是以博士論文為重。而是覺得應該以學生的研究進度與發表來判斷畢業與否。 說穿了,基本上博士論文就是一種測驗,測驗這個人有沒有能力獨立做研究。 前 Princeton 校長 Shirley Tilghman 說寫博士論文是: “frame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a problem, describe in detail the purpose and execution and then come to a credible conclusion” 所以讀 PhD 的本質是什麼?我個人會認為是一個探索自己有沒有能力獨立做研究 的過程,如果自己是屬於這樣的人,而且做得開心。那就繼續做下去。 如果不適合、不開心,這世界還很大,可以做別的事情。 文末引用再次引用 Tilghman 的話: “In the end, the only way you can assess it is whether the graduates of the programme become successful scientists. If they do, you've done a good job. If they haven't, you haven't.” 有點不切實際,但是也是那麼的真實。 另外,Yale 的演化生物學家 Stephen C. Stearns 以講話直接辛辣著稱, 他寫了一個給博士班學生的忠告。 Some Modest Advice for Graduate Students http://stearnslab.yale.edu/some-modest-advice-graduate-students 總共提到 11 點,以下 3 點我覺得蠻直接跟中肯的 (學術型 PhD 適用)。 基本上與自覺能力息息相關,節錄如下: 第一點 Nobody cares about you. In fact, some professors care about you and some don’t. Most probably do, but all are busy, which means in practice they cannot care about you because they don’t have the time. You are on your own, and you had better get used to it. This has a lot of implications. Here are two important ones: 1. You had better decide early on that you are in charge of your program. The degree you get is yours to create. Your major professor can advise you and protect you to a certain extent from bureaucratic and financial demons, but he should not tell you what to do. That is up to you. If you need advice, ask for it: that’s his job. 2. If you want to pick somebody’s brains, you’ll have to go to him or her, because they won’t be coming to you. 第二點 You Must Know Why Your Work is Important. When you first arrive, read and think widely and exhaustively for a year. Assume that everything you read is bullshit until the author manages to convince you that it isn’t. If you do not understand something, don’t feel bad - it’s not your fault, it’s the author’s. He didn’t write clearly enough. If some authority figure tells you that you aren’t accomplishing anything because you aren’t taking courses and you aren’t gathering data, tell him what you’re up to. If he persists, tell him to bug off, because you know what you’re doing, dammit. (超有同感!) This is a hard stage to get through because you will feel guilty about not getting going on your own research. You will continually be asking yourself, “What am I doing here?” Be patient. This stage is critical to your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to maintaining the flow of new ideas into science. Here you decide what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problem. You must arrive at this decision independently for two reasons. First, if someone hands you a problem, you won’t feel that it is yours, you won’t have that possessiveness that makes you want to work on it, defend it, fight for it, and make it come out beautifully. Secondly, your PhD work will shape your future. It is your choice of a field in which to carry out a life’s work.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the dynamic of science that your entry be well thought out. This is one point where you can start a whole new area of research. Remember, what sense does it make to start gathering data if you don’t know - and I mean really know - why you’re doing it? 第三點 Avoid Taking Lectures - They’re Usually Inefficient. If you already have a good background in your field, then minimize the number of additional courses you take. This recommendation may seem counterintuitive, but it has a sound basis. Right now, you need to learn how to think for yourself. This requires active engagement, not passive listening and regurgitation. To learn to think, you need two things: large blocks of time, and as much one-on-one interaction as you can get with someone who thinks more clearly than you do. Courses just get in the way, and if you are well motivated, then reading and discussion is much more efficient and broadening than lectures. It is often a good idea to get together with a few colleagues, organize a seminar on a subject of interest, and invite a few faculty to take part. They’ll probably be delighted. After all, it will be interesting for them, they’ll love your initiative - and it will give them credit for teaching a course for which they don’t have to do any work. How can you lose? These comments of course do not apply to courses that teach specific skills: e.g., electron microscopy, histological technique, scuba diving. 但是也有人回覆他就是,詳細可以看下面這篇: http://faculty.washington.edu/hueyrb/pdfs/reply.pdf 也是很有道理,用另外一種角度去想問題。我只節錄修課的部分。 On Courses Never pass up a lecture course from a great professor, even if it is somewhat outside your main area. Seek courses that challenge you to think rather than to memorize. Auditing courses can often be an efficient way to get an overview of a field, at least if you are self-disciplined. Take short courses that can save you time over the years. Many libraries give instruction on efficient literature searches (see also Smith's book, cited by Steve); and most universities offer introductions to computers, statistical packages, etc. If you don't know these critical skills already, immediately learn speed typing and word-processing. 簡單來說,如果真的有很值得去上很棒的課,那當然不要錯過機會。但是這通常只有 在超頂尖的學校比較會有機會發生,一般學校的課,基本上品質有待加強,不如 上網看影片還講得比較好。 總結來說,我不認為修課與資格考可以培育出一個傑出的學者。學者之所以傑出, 是因為他本來就是這樣,學校只是提供了環境、資源、跟時間。而 PhD 的本質就是 獨立研究問題,成果就是發表論文把發現與他人分享。除此之外,其他都是蠻次要的 問題。當然體制無法一時之間被改變,但是人們的觀點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藉由廣泛 地討論而慢慢變化,而體制也有一天會隨之改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107.60.14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hD/M.1474044640.A.49B.html
Strategem: 回首來時,1-d跟3-i很有感觸。 09/17 01:06
evilove: 很難閱讀 09/17 01:26
Linethan: 沒有人說某種制度可以讓90%的博士生完成學業啊...... 09/17 01:58
biolenz: 我嘗試稍微導讀,直接去看原文會比較有意思。 09/17 02:03
biolenz: 不過這樣寫已經很花時間了 09/17 02:04
biolenz: 我想表達的是,沒有任何具體的制度可以孕育出具有創造力 09/17 02:07
biolenz: 的腦袋。我相信很多人明白這一點,所以很多大咖,其實 09/17 02:08
biolenz: 根本沒在帶人的,都是在放牛吃草。會學到東西的人自有學 09/17 02:09
biolenz: 習方法。 09/17 02:09
biolenz: 不適合的人也不會因為修過課跟考過資格考而變得適合。 09/17 02:11
biolenz: 做研究基本上是一種人生的選擇,想要怎麼樣子生活,不會 09/17 02:12
biolenz: 因為聽了一些課或是考了一些試而有所改變。 09/17 02:13
biolenz: 講明白一點,其實也不會因為拿到博士而改變,只是一個 09/17 02:14
biolenz: 目前制度必須的過程,想要做事情的人自然會把事情做好 09/17 02:15
biolenz: 現在體制裡面出現了不是這樣的人,那要問說這些人來幹嘛 09/17 02:16
biolenz: 因為他們走到一條不適合自己的路。其實目前學術界的問題 09/17 02:17
biolenz: 是其實有很多適合的人,但是位子太少,所以競爭,逼得有 09/17 02:17
biolenz: 有些人明明適合卻要放棄。但是大家討論卻是偏向要想辦法 09/17 02:18
biolenz: 循循善誘不適合的人。人生的選擇哪有那麼容易可以改變。 09/17 02:19
Miahh: 舉手,我美國的老闆就是很大咖但不理人的...(淡淡的哀傷) 09/17 03:40
Miahh: 關於最後"上課"那部分,我覺得兩篇文章強調的都是演講型課 09/17 03:53
caseypie: 你完全搞錯重點 09/17 03:53
Miahh: 程(lecture),事實上Stearns教授甚至贊成參與seminar 09/17 03:54
Miahh: 課程,因為可以刺激討論跟對話(對老師來說也輕鬆 XD) 09/17 03:55
or0706555: 推 09/17 04:44
findingemo: 蠻同意的 09/17 09:13
kee32: “沒有人鳥你” 我恩師劉慶剛也這樣說… 09/17 11:35
starfury: 推分享 09/17 16:39
JustOneJFS: 推這篇 09/18 23:06
captdavince: 學長真的很屌.. 09/19 04:29
leo80042: 這篇很猛,算是對這個討論串前面幾篇文的有力反駁 09/26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