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PublicIssu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台獨ing的張慶恩 前幾天發佈了一則中正大學後殖民研究中心 陳月妙教授(英語教學與語言史)的訪問 提到了英國發展與語言變遷的的歷史 覺得滿適合入門的朋友der 就分享給大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39PJwi5lW4&t=9m
------ 陳:(9:00)因為我教語言史,這是和歷史、政治、經濟、文化,都結作伙。 你就會發現一個國家要建立,也是不簡單,要經過很多歷史的波折, 還有最後的自我認同。 我們看英國他是現在的強國之一,美國、中國之後再來就是英國, 但是美國發展起來之前,英國在十九世紀是很強的,叫做日不落國, 就是說世界的霸主。(9:44) 但是他是怎麼發展出來?在還是原住民的時候,那裡並不是英國人在那邊住, 不是Anglo-Saxon(盎格魯薩克遜),在更早是Celtic(克爾特)從歐洲過來, 再來是羅馬人。 張:...跟大家補充一下,這個大概是公元400年左右,Celtic?(是公元前)。okok, 所以400年的時候是羅馬帝國統治,然後你剛講的日不落國大概是 1500-1800年這一段?(日不落國沒有這麼早),大概是1800多(對)...。 陳:克爾特先到,再來是羅馬人,世紀前和第一世紀。 後來羅馬人離開了,449到第五世紀才是Anglo-Saxon,從低地,就是西歐, 從荷蘭、丹麥一帶跨海而來。 所以你叫發現英國人和德國,還有Danish或是荷蘭人,都很接近, 他們是同一個Germanic的語系。所以是在第五世紀中,Anglo-Saxon有三個族 他才過來(12:26)...。 張:...Germanic大家知道是日耳曼,所以最早的英文和德語, 其實是同一個語系(古英語)。後來是Anglo-Saxon繼承... 陳:還有Jut,三個種族,Anglo、Saxon、還有Jut,三個從丹麥的半島過來 (所以Anglo和Saxon,是兩個東西?),對,他們是第五世紀才到英國三島來。 (編者按:請參見維基 http://imgur.com/0IkUVnw ) 陳:多元民族,也算是屬於日耳曼族的一支,他算是西日耳曼。 然後因為他們就定居,一個海島,他們有七個王國。 但是到第六世紀的末端,因為羅馬那邊基督教要來傳教,才開始傳教進來, 才是說被羅馬化、基督教化。本來是北方的蠻族,沒有宗教信仰,只有自然信仰, 因為羅馬進來,才被羅馬第一個教士Gregory(編者按:540-604)來傳教, 所以才開始基督教化。 (編者按:請參見維基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ope_Gregory_I ) 但是這樣經過了兩三世紀,到第八世紀九世紀十一世紀,北方的蠻族又下來了: Viking,維京海盜。因為他們環境不好生活,所以要向外發展, 向西南就到了英國,向中就到諾曼地,向東就到Keiv(基輔),就是烏克蘭的首都, 三支下來,維京的入侵。 (編者按:請參見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Viking_Expansion.svg) 後來到了十一世紀,已經在那定居了兩三百年,因為是諾曼地和英國同時在統治, 英國那些王死去,諾曼地法國William他就不甘心,他就要來跨海, 所以有了一個Norman conquest(諾曼征服英格蘭),在1066, 從法國來入侵(所以是諾曼地登陸嗎?)不是(笑),它叫做Norman conquest, 諾曼征服。 張:那那個時候是大量的法語,進入英語系國家嗎?(16:01) 陳:他本來就是聯合王國嘛,之前就是有啦。是因為英國王死了, Willam認為說我是要來繼承(?),但是那裡有一個王,叫做Hurold, 他又想要自己自立,所以他就跨海過來。 (編者按:請參見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orman_conquest_of_England ) 所以就是這樣一次一次,...最早是Roman invaded,再來是Anglo-Saxon的入侵, 再來是Christianization、基督教化,再來是Viking Invasion、維京入侵。 再來最嚴重的就是這個Norman conquest,所以才用conquest:征服。 所以我要說的是,海島的命運就是這樣,他就是一個大陸民族要去探索海洋的 一個起點,也是一個中繼點,大家都要來探索、定居(墊腳石?), 對,所以台灣的命運,也不是獨一無二,所以Britain三島就是這樣, 他歷史上也是這樣發展。而諾曼征服他整個,就是用法語來取代英語...(17:45) 張:稍微做個小總結是說,因為我們是島國,可是你看英國, 這種以英國為主發展出來的主權國家,它的規模。文明的尺度,他都很powerful...。 陳:他就是一個交會點:所有的種族都融合啊。你看英國,他是純種的Anglo-Saxon嗎? 沒有啊,他有融合他原來比較早到的克爾特族,你說還在嗎?在啊,就是Wales, 威爾斯語,或者Kernowek、康瓦爾語,甚至Irish、愛爾蘭語, 還有Scottish、蘇格蘭語,那個就是屬於克爾特的, 他都還在,只是它變得比較弱勢,那英語是主流。 可是英語本來也不是主流。英語在中世紀,被諾曼征服之後, 法語在英倫這三島,是主流語言(以前要簽合約,在早期都是用法語, 所以英語也不是主流,這些都是會改變的),對,法語在英國的土地上是主流, dominating,從11世紀到14世紀,差不多三百五十幾年法語的時期。 它是政府的語言、法院的語言、教育的語言、國際的語言,他是這樣。 當然更早以前整個歐洲是拉丁語,我們以英倫三島來講,他在11世紀到14世紀, 他就是法語。那可是你說英語在嗎?在啊,他就是working class language、 工人階級的、勞動階級的、街頭的語言,不是正式的語言。(20:25) 張:現在我們說台語,有些人說福佬話,但是我、因為我是從新竹來... 一路上十個有七八個都是說台語,所以說在賣(東西)的說普通話,這就是很奇怪的事。 其實說母語是好事啦,會畏懼、然後失去自己原來最基本的語言。 陳:我現在要講的就是,英語也曾是被人放在地上打,被說那是不入流的、 很粗野的一種語言所以台灣人不用失志,這也是一種發展的過程。 就是到了14世紀中開始,才有出一個作家叫做Chaucer,我們翻叫喬瑟, 他就開始用英語來做寫作的工具。 你說以前他們沒在寫嗎?他們也有在寫,他們寫是用法語、或拉丁語, 但是自他開始,他是第一個,才是用英語來做寫作的工具。(24:49) 張:喬瑟他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它讓英語變成書寫語言和文學創作的一個重要的人, 他很堅持。他是寫faust的嗎?還是(不是,那是浮士德,那是德國文學囧) 陳:這個Chaucer他寫The Canterbury Tales,坎特伯里故事集。 他講一群人要去朝聖,這群人很雜,有教士、修女、商人、教師, 然後大家互相來講故事,講的故事反映了那個時代。 比賽講故事,贏的人最後可以得到一個獎賞,可以去吃一頓飯。 這個故事,Chaucer就是用英語寫的。這故事是有點像但丁寫的味道(神曲嗎?) 對。那時英國在歐洲的發展,是不是重要的中心, 重要的重心是在義大利、France(你是說文藝復興?) 對,所以英國的文藝復興大致和歐洲同步,但稍微晚一點。 (編者按: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offrey_Chaucer "Chaucer was a crucial figure in developing the legitimacy of the vernacular, Middle English, at a time when the dominant literary languages in England were French and Latin.") (上面這段話只有英文維基有,中文維基可沒有呢...) 所以英國到十四世紀、十五世紀就有自覺,要用他們的英語作為語言這就是他們文藝復興的起點。 什麼叫做文藝復興?就是說我們來自覺我們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語言, 我們來教育,就我們自己的科學、研究我們自己這塊土地上所有事情。 就是自本土出發,認同自己,這叫做文藝復興。 所以文藝復興,不是只有文學、不是只有語言,他是全面性的, 包括科學家來研究台灣的登革熱,這也是算一種本土研究; 研究台灣的動物植物,台灣的特殊的病...(24:39) 張:就是用台灣人的角度,研究台灣人的歷史,以及做台灣人的事情。 陳:是,這就是本土化的意思。但這是全方位的,不是只有文學、包括音樂、戲劇, 我們來說台灣的故事,我們來演我們的大肚王的歷史、來演南島祖先的歷史, 而不是去演漢族、或是中國土地的故事。 張:這東西就是說你帶什麼顏色的眼鏡,其實你要看到原來的樣貌的話, 其實就是透明的。像十三行的話,我們發現平埔族在很早就和漢人在做交易, 但是十三行博物館裏面做得並不好,因為他把漢人播遷來台的事做得太大。 陳:那就是主事者的觀念還不正確,不是由這塊土地的觀點來出發... 做自己的土地、做自己的人。做民族學的,研究這邊的種族; 做考古的,就研究這邊的長濱文化、網形文化、十三行遺址。 就是研究這塊土地所有發生的事情。 張:這是一個很光榮的事情,劉益昌教授他考古,發現一個幾千年前, 台灣就有能力去高溫燒烤一個很漂亮的玻璃,還有各種金屬都來到台灣。 陳:所謂的文藝復興,英國也是這樣。文藝復興英語叫做Renaissance, 他們就自我覺醒,開始自我認同,自我認同後就用自己的語言來寫作, 講自己的話,做正式的語言。當然這不是幾十年就可以做得到的, 他要經過一兩百年,才慢慢完全的就緒,所以就自十四世紀發展。 然後因為中間發生一個黑死病,中世紀最嚴重的世紀大病就是黑死病 (那是所謂的黑暗時期嗎?),是,Middle Age就是Dark Age。 因為人就一直死,鼠疫很恐怖,每幾天就死一個人,然後一直傳一直傳, 所以把所有人口淘汰的,所以把整個社會的體制也鬆動了。 以前是封建時代,有大地主,其他都是農奴,因為黑死病的關係, 整個經濟文化牽連作伙(電影裡面反映出來,好像都是黑黑的、人在探險、 有很多泥沼...然後有很多人起義),那個就是農奴嘛。有大地主有農奴, 但是經過黑死病的淘洗,還有因為印刷術出來了,教育普及了,中產階級就興起, 就開始講究人權,也不再軍權、不再神權,所以開始有自由民主的思想。 中產階級這樣,到1588年。(29:11) 張:我們其實有一點忘了講:因為你剛講不再君權、回到人權, 其實文藝復興一個很重要的點是人文、人本,就是我們慶祝人,我們慶祝我們自己, 以人為本位。所以那個就有很多雕像都是半裸全裸,humanity。 陳:在中世紀以前,是神權很威嚴的,是君王很威嚴的。可是因為他整個中產階級起來了 ,教育普及了,所以人就開始受教育,他不再是一個奴隸,所以就變成以人為本、 以人為主。因為英國也和法國打仗,打了一個百年戰爭...本來英國是法國殖民地, 然後後來就Norman conquest,互相就打來打去。後來有一個無敵艦隊出來, 那時後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就變成海權的霸主。因為本來的大航海時代, 葡萄牙、義大利他們是站先鋒... 張:所以現在中國很緊張就是這樣,因為日本海權...因為昨天新聞才出來, 安倍想要恢復安保法,恢復日本的海權,但是他的人民害怕... 陳:(31:34)所以到1588年,伊麗莎白一世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就確定了海上霸權... 她非常強勢,他的爸爸很強,到他這代他就不婚,以國家為他最重要的目標。 所以打敗無敵艦隊,確立了海上霸權。(32:12) 張:這跟文化歷史有點關係,因為後來出來了柴契爾,他也是打了福克蘭群島。 很多人就認為說花了那麼多艦隊跑那麼遠去打一個的島,到底要不要打。 那時候因為經濟各方面的關係,柴契爾打了,後來就信心大增。 陳:所以後來叫他鐵娘子,他有那個信心、氣魄。 你看Anglo-Saxon跨海而來,那是第五世紀;到1588年,它確立他是英國這個國家, 有這個國族認同、national identity,成為一個海上霸權, 這樣已經經過了一千年。 所以一個國家要發展,他有很多的步驟。經過歷史一次又一次的考驗, 才有這個自我認同(愛爾蘭也是八百年),對,這也是一個很大的故事要講。 所以自15世紀開始,一直到17世紀,然後到17世紀18世紀,才成為日不落國。 日不落國一直威風,一直到二次大戰,他的所有的殖民地都獨立,像奈及利亞、 賴比瑞亞,一個一個,在個西非海岸,他都一個一個讓他們獨立 (其實她也維持不住...),所以後來米國才變成第一強國,到20世紀結束。... 陳:(35:59)所以我們簡單介紹英國的歷史發展,就會發覺到台灣並不孤單, 島嶼的發展有一個固定的pattern,他有一個脈絡,很多種族都會來這裡給他入侵、 來探索、來生活。島國的生活是很豐富的,一層又一層,你看英文是Celtic、 Roman的語言沒有留下來,但是城市的構造有留下來,就是條條大路通羅馬; 再來是Anglo-Saxon、再來維京(36:38)...(37:31)然後第三層就是 Anglo-Saxon的文化,然後再來基督教文化、再來維京文化、 再來跨海而來的Fench的文化,然後他們才會產生自我的認知,在中世紀之後,經 過兩三百年的文化、語言、音樂的各方面的去充實它的自我。(38:05) 陳:(38:20,介紹後面的圖)這個圖是很特殊的,我特地去找出來的, 是美國人在簽獨立宣言的時候。 為什麼我會用這個圖騰來做後殖民研究中心的中心思想? 這是我們台灣人的願望,就是一個建國夢,unspoken dream。 台灣人說要建國已經說四百多年了,這是台灣人的百年大願。 但是我們不能說出來,一說出來就被打,叫你嘴巴要閉起來,說那個是毒蛇猛獸。 所以我就用這個代表,這是我很深的期望, 所以我就在2008年開始做後殖民研究中心,用這個精神要來發展台灣。 張:所以我們很科學的從歷史裡可以看到很多軌跡, 就是說文化、種族、人本、建國,當然建國是一個過程, 人民要做主其實是一種(渴望、深層的願望),沒有人願意當奴隸。 陳:可是一直在當奴隸,一直到現在也還是,所以才有反課綱。(40:19) ------ 張:現在說了英國的部分,還有什麼要補充嗎?(43:02) 陳:我現在是要說,英國要建立一個國家,這個路徑發展了一千年, 但是最關鍵的是、我現在要強調的是,文藝復興,Renaissance。 這個Renaissance,就是自我認同,語言、文化各方面的來自我充實,來建立制度。 張:所以文藝復興,就是公元1500年。 陳:1450年開始,到1550年。 張:那這裡面發生了什麼重要的事,在這一百多年內? 你所謂文藝復興是怎樣形成了英國的國族、或是國家? 陳:就,好多作家開始用他們的語言來創作。 張:現在不是好多人開始用台語、河洛語來創作? 陳:我們也是這樣啊,編字典,用國家的力量來編字典。把語言標準化,standardize。 張:我自己有一個台語字典,我覺得滿好用的, 但是現在這個字典在民間看,好像就是兩三本,好像沒有一個很大的規模, 我們這個部分現在的工作是... 陳:我們在教育部其實有公佈標準用字,只是民間的人大部分不知道,已經做很多了, 尤其是師大李勤岸教授(44:43),你如果要了解台語文的部分,你可以去訪談他。 他有從教育部、國科會,用計劃來做標準化的動作。 張:因為這有Romanization,也是可以?(?) 我是看網路上,有人用漢字和(羅馬字),兩個逗在一起。 陳:融合的,也有純羅馬字的。其實說到台語,其實四百年前就已經國際化了, 就是說其實荷蘭人當時來到台灣,就已經把我們的台語Romanization, 所以我們四百年前,就已經國際化了。這是很delicate,很精緻的語言。 張:聖經以前也有嘛? 陳:白話聖經就是了啊。所以這是一個很進步的語言,sophisticated。 (台語)有幾個tone?8個tone。他很精密,而且很musical,他有音樂性, 台灣人講台語,都有押韻。像說細漢偷挽匏,大漢偷牽牛;寵豬夯灶,寵子不孝。 他都有押韻。講起來是很sexy的。 張:其實台語,precision比較好一點,精確。因為北京話很多同音不同字的, 就是說同音不同義,就是常常造成很多困擾。因為我媽媽是講福佬話的, 其實講福佬話其實是比較不容易造成誤會。 就是說大家不要妄自菲薄,就是說大家不要人家說台語怎樣、就是不容易怎樣, 其實不是這樣。事實是台語要是用起來的話,他可能會更好、科學化, 在未來可能會更好使用。(47:07) 陳:而且他還有、他已經有現有的一個系統,就是有國際化的,就是Romanization, 他已經有了,現成在那。外國人來台灣要學台語,其實是很容易的。 張:所以民進黨如果明年執政,這一步要推啦。 陳:這很重要,一定要有正式的編制的老師下去教。 現在都是用兼任的老師,去應付那一節課。 張:這是很嚴重的問題,就是說我們現在在google,用漢字去google出來的結果, 很多是中國的,都是支那那邊的東西。其實這對我們的文化和思想,是侵略、滲透、 和入侵。所以這個問題,雖然有時候我們講起來好像,不可以這麼輕易就簡單帶過, 這個嚴重性其實滿大的。 陳:這是很重要的根本,母語是很重要的語言。為什麼台灣人聽母語、台語唱歌, 會落淚?你聽到那種歌,你會被touch到、感動到你的靈魂,所以你會落淚。(48:32) 張:其實Noam Chomsky,就是語言學的鼻祖,他就講說語言,就是思想的工具。 所以是說從小你聽媽媽、阿祖、阿媽講的話,你不能用它來講自己, 那等於是說你一直在用別人的思想,就是說你根本是一直在做別人。 用別人的思維和別人去辯證,那你根本就是一定輸的嘛... 像說我那天就是這樣(...?),我們是講歷史,講荷蘭時期的歷史, 他就說我現在講台語不輪轉,那我就霸凌你。這是笑話啦,但這是事實。 就是說像我,比較不輪轉,所以說我會比較謙虛,當我講到母語我會比較謙虛, 我就是操得沒有流利。(49:37)(後略) 聽完這場 我一直想起之前杜政勝的演說稿裡有一段 是這麼說的: "我們的教育向來無法引領社會風潮,反而成為社會前進的絆腳石。 但看看民心所向,教育當從中國主體改為台灣主體,還有什麼疑問呢?" -- 我們是上班族、中產、以沈默多數自居。 我們高度政治化,鼓勵公民各自加入自己支持的政黨。 我們以務實的精神加入民進黨,期許能為台灣20歲~40歲這兩個世代發聲。 鄉盟.公民入黨 https://www.facebook.com/WeThePolitic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12.4.23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ublicIssue/M.1441597253.A.215.html ※ 編輯: kccn (140.112.4.234), 09/07/2015 11:47:21
Tomwalker: 喬瑟以前好像翻做喬叟 09/07 11:52
yudi1991: 09/07 11:57
TanIsVaca: 長知識推 09/07 12:49
ypp32222: 推 09/08 00:35
yommy1108: 推長知識 09/08 11:33
lamda: 推! 09/09 22:29
aimify: 推!!有文字檔!!方便好多!! 09/10 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