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Road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我不是什麼專業的,只是在路上也騎到懷疑人生的本科生 正好有些心得可以分享 ※ 引述《Tudo11927 (黃土豆)》之銘言: :   前陣子剛好有騎車路過新北大橋,斜張橋設計和重翠大橋的環快64共構段真的很 : 壯觀,但有個小小的問題...新北大橋繞過橋塔的彎道也太不人性了吧,感覺是腳踏車 : 道等級的設計速率(現場標示好像是15還20之類的神奇數字),那個寬度跟轉彎半徑感 : 覺像是本來沒有設計機車道而後來硬塞的,沿路還有1/3的路幅是水溝蓋。 沒錯 :   想問這些機車道當初在設計時的標準是如何訂出的?或是有沒有設計速率可言? 傳統的交通工程,是以四輪以上汽車為規畫對象 如果某條道路滿足大型車的設計要求,小型車或機車一定可以行駛沒問題 歐美日不若臺灣大規模限制機車路權,因此他們也甭對機車處理 當臺灣嘗試解決機車問題時,在交通工程方面自無國外規範可參考 可說是一步步摸索,發展成現今的模樣 例如早年紅燈時,機車會鑽行到前方越過停止線,甚至占用行穿線停等 且機車延滯低 加速快的特性 誕生了機車停等區 又早年法規規定: 一、在未劃分快慢車道之道路應靠右行駛。 二、在已劃分快慢車道道路,輕型機器腳踏車應在慢車道行駛,重型機器腳踏車依標誌 或標線之規定行駛,無標誌標線者,得在快慢車道行駛時,但在快車道行駛時,除左轉彎 外,應行駛於最外側車道。 這樣的規定講求機車需行駛在外側 但左轉彎時例外 這不就是現在路上老一輩的騎車方式嗎? 更別提以前的機車考照有多簡單了 回到原po的問題 :   再如大部分主要橋樑如果有匝道匯出入的大都會以實體分隔島把慢車道隔開,但 : 路寬普遍窄得可怕,通常只要有事故就是保齡球+全線堵死,一開始的設計規畫是不打算 : 讓車流併排嗎? 臺灣處理機車的思維就是:能分開就分開 遇高速公路交流道需繞道行駛 推測是為了避免靠右而順勢上匝道 https://www.freeway.gov.tw/NorthArchives/Archives2.aspx?F=15&ImgID=107# 看民63年的高速公路標誌圖說就能窺知 同理也能在主要橋梁上看見 寬度的部分,臺灣道路橫斷面的配置 往往是先滿足汽車的需求 有剩下的話再分給機車 腳踏車 行人 在<<機車專用道之設計與設置準則初探>>(運研所2001)中 即言明若道路寬度不能容納足夠的禁行機車道,則不佈設機車道 該論文建議的機車道寬度是 單一車道2米,最小1.5米 雙車道3米,最小2.5米 雙北橋梁的慢車道大約在2.5米~3米 注意這是2001年的論文 :   另外有的機車道設計也很神奇,像是重陽橋的180°大迴轉(前陣子改線了,從15 : 提速到25)或是像各交流道的機車繞行道,路寬窄又是急轉彎;又或是楠梓百慕達之類 : 的涵洞+急彎(是說好像路寬跟半徑都比重陽和重翠好了) 1991年通車的重陽橋哪如今日考慮的那麼多 機(器腳踏)車被視作慢車規劃 區區邁入汽車時代的過渡性運具 受限於實體分隔與汽車專行匝道與空間不足 設計速率偏低是自然不過 我認為臺灣的交通工程除了機車設施以外 還有很多問題 諸如交岔路口設計,左轉車道不內縮,干擾直行動線 直行車道也不會對齊,動線不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E2ypgU1pM8
還有缺乏人行空間等問題 交通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 車道線寬度不對 斜紋方向錯誤..等細節 機車優先道?慢車道?機慢車優先? 一直都不夠嚴謹 總結原po的問題 簡單說就是 不夠重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5.94.7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Road/M.1528389316.A.D80.html
canandmap: 推專業解說 06/08 00:39
Tudo11927: 推,感謝詳解 06/08 00:53
FallenWYN: 總地來說,打從把機車歸為慢車處理是慘烈的開端 06/08 00:58
FallenWYN: 但還是不知道把機車當成慢車的緣由 06/08 00:58
有可能是誤解了"機器腳踏車"一詞,摩托車是從腳踏車演變而來的 早期還有附腳踏板的機車,稱作附有機器的腳踏車很貼切 後來修法成"機車"一詞。這也是為什麼機車是臺灣獨有的稱呼(臺灣的法規) ※ 編輯: XDylan (36.225.94.77), 06/08/2018 01:17:38
FallenWYN: 用機器腳踏車來解釋有道理 06/08 01:35
hicker: 但到現在 基本上是自行車 但卻附掛輔助動力的這種 06/08 08:52
hicker: 大多都稱為電單車了 所以是該把機車獨立出來另闢專章 06/08 08:53
chewie: 香港的電單車=機車啊 06/08 09:00
zh5301: 推一個 06/08 12:25
GTR12534: 道路設計真的是一塌糊塗 06/08 12:30
NiChu: 推專業,其實在路上走跳了這幾年最大的疑惑還是樓主提的 06/08 17:39
NiChu: 1.左轉車道不內縮 & 2.直行車道不對齊這兩點.... 06/08 17:40
NiChu: 道路管理單位到底在規劃這些線道時有沒有仔細想清楚再做阿 06/08 17:42
http://chumacher.pixnet.net/blog/post/31836714 推薦大家看看這篇,想想我們可以怎麼做 ※ 編輯: XDylan (36.225.94.77), 06/08/2018 22:29:12
canandmap: 推文章 06/08 23:26
Tudo11927: 推文章 06/09 00:36
a0811210: 推 請大家重視機車路權 已經有太多人付出慘烈代價 06/09 11:50
a0811210: 不是要戰汽機車 而是在台灣事實就是機車族的生命不重要 06/09 11:51
a0811210: 種種因素 已經間接直接的造成許多無辜的生命消逝 06/09 11:52
a0811210: 很多人在出意外的當下甚至之後 都沒有意識到平常的駕駛 06/09 11:53
a0811210: 觀念很有問題 而觀念的養成往往來自道路設計 06/09 11:54
Cascadia: 推路口不對齊,軍車那則新聞不僅公路單位亂畫,警察鑑定 06/09 14:07
Cascadia: 也有問題,明明就兩直行車道對過去兩車道,何來車道縮減 06/09 14:07
Cascadia: 補推 06/09 14:13
NiChu: ↑其實我一直很困惑為啥台灣的左轉道沒辦法像日本這樣規劃 06/09 14:53
NiChu: 正常來講應該讓左轉道對著對向的左轉道才不會妨礙車流阿 06/09 14:54
NiChu: 每次真的按照標線開反而好像都在蛇行...Orz 06/09 14:54
zh5301: 我在日本自駕 跟台灣最大的差異就是 你在日本很少會一直 06/09 15:42
zh5301: 變換車道 因為馬路都有對齊 轉彎車也不會影響到直行車 06/09 15:42
zh5301: 台灣規劃會逼迫用路人不斷交織 搞到大家都不爽 有時候根 06/09 15:45
zh5301: 本不是車種問題 而是規劃與觀念錯誤導致 06/09 15:45
Cascadia: 近幾年有些單位似乎有開始注意 06/09 16:51
Cascadia: https://goo.gl/maps/EpYLr8Yjumm 06/09 16:52
Cascadia: https://goo.gl/maps/s2qhZmGgiGm 06/09 16:55
Cascadia: 但整體還是差先進國家很多 06/09 16:56
Cascadia: 也有些近期的規劃還是不及格 06/09 17:00
Cascadia: https://goo.gl/xnJPbB 06/09 17:00
HHKTWRail: 推專業解說 06/09 21:23
HHKTWRail: 鬼島交通規劃真的ㄏㄏ 06/09 21:23
vestinland: 這種專用的轉彎車道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都有看過, 06/10 11:26
vestinland: 不知台灣為什麼不肯從標線規劃下手 06/10 11:26
vestinland: 新加坡甚至是直行車很順的七十開過直行車道不用擔心前 06/10 11:28
vestinland: 面有右轉車擋在車道上 06/10 11:28
Killercat: 美國也是,洲際上很早就exit only車道就出現了 06/11 10:30
Killercat: 台灣很多沒有設計這種專用減速道 都會回堵回主線 06/11 10:30
Killercat: 有些有設計的不是吃到主線(往桃園國2接國1)就是太短 06/11 10:31
e023340: 台灣就很多人認為畫那個標線不如多給一個車道給民眾鑽 06/11 11:58
NiChu: 單實白虛&雙白都沒幾個人在甩了...區區加/減速車道標線?? 06/11 21:05
NiChu: 搞不好上路開車多年的駕駛都不見得理解大白虛線的意思哩 06/11 21:05
samjhang168: 臺灣萬年直左共用與路口車道不順接。 06/16 05:38
samjhang168: 建議參考德國左轉車道與車道順接設計。 06/16 05:38
BillHuang: @samjhang168: 可有德國設計的網路資料參考? 06/17 11:48
samjhang168: FGSV有出一系列文件,不過是需要花錢購買的。 06/19 03:58
samjhang168: 關鍵字如RASt、RAA、RAL、RMS、RiLSA等。 06/19 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