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Road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eastern-traffic-suhua-highway 蔡中岳/這些年台灣人一起受過的「選舉公路」夢魘 4年一度盛宴──總統大選將至,重量級交通建設紛紛出籠,高鐵突然像八爪魚一樣長出 腳,無論往南延伸至屏東或是往東延伸到宜蘭甚至花蓮,都成為未來方向。 就像衣櫃裡永遠缺一件衣服,公路建設也永遠少一段,國道6號延伸花蓮、蘇花安、花東 快每4年冒出來一回。剪綵也不能停,西濱、南迴、蘇花改紛紛在選前剪綵通車,幾年前 上個回合的口號有些築夢踏實、有些繼續有夢最美,而下一輪的交通可行性評估永遠都是 可行,拼建設不分藍綠,「選舉公路」不停歇,台灣裝得下嗎? 台灣的公路,已經夠多了嗎? 無論回答夠與不夠, 這顯然不是個簡答題。自從有交通統計以來,台灣自有小客車的持 有率持續攀升從未停滯成長,截至2019年10月,全台已有690萬輛自有小客車登記。原以 為可以解決交通瓶頸的建設都無法達成效率,五楊高架原要解決國一、國三的尖峰壅塞, 而現在持續有人以舒緩交通的美名,提出要蓋第四條平行快速公路或是將五楊高架持續延 伸,但回到30年前決定興建雪隧(國道五號)的決策,當時有任何一個推估,算到今天雪 隧壅塞到成為宜蘭夢魘嗎?如同雞生蛋、蛋生雞的難題,是因為車愈來愈多所以要蓋更多 公路,還是公路愈來愈暢通所以車愈來愈多? 台灣路網現有的普及率相當高,絕大多數的公路建設興建,都不是從無到有,而是要在既 有的公路上加強,無論是拓寬抑或平行建設。正當預算加總344億的台九線拓寬工程(花 蓮段140億、南迴段204億)如火如荼地朝向「安全景觀大道」前行的同時,近乎完全一樣 功能的花東快速道路正從政客口中高喊,而台九線一年壅塞的時間手指頭就數得完,耗資 千億的花東快有經過完整的需求評估嗎? 檢視決策過程,一條路是怎麼蓋成的? [圖] 如果去問社區民眾:「你們這邊要不要高速公路?」,有極高的機率得到「要!」這個反 射答案。但如果多問一句,「你們這邊生活遇到的問題是什麼?」那答案就會五花八門, 也有極高的機率不是道路建設可以解決的。(攝影/余志偉) 問題需要回到源頭,無論民意代表高聲呼喊、地方政府懇切期待,用人民納稅錢來興建的 大大小小道路,似乎鮮少在決定的過程中,有經過完善的溝通與評估。在台灣現有的制度 中,一般市區、鄉間道路的微幅調整,如拓寬、新闢小路等等,多半是縣市政府層級在處 理。而道路若是省道、國道等級,就會由中央的公路總局、高速公路局,軌道則統一是由 鐵道局來規劃。 在規畫端,道路用地的劃設,地方政府的縣市國土計畫中有清楚標列。但若細看就會發現 ,很多土地長年都是交通、道路用地,但上面仍然荒草一片,就是想蓋但是還沒錢蓋,至 於這些何時要被興建,就要看經費何時到位,若縣市政府有預算就會來執行。當縣市政府 有錢時,上百條該蓋未蓋的路誰優先,美其名是看誰比較有需求,但本質就是政治勢力的 角逐。除此之外,在公路主義的強勢下,如果遇到很強硬的地方需求,只要在這些計畫通 盤檢討時提出變更,就可以把土地變更成可蓋路的用地。 在經費端,除了直轄市外,其餘地方政府都很窮,所以泰半都會申請中央政府的預算來做 拓寬與闢建,編列在交通部與營建署的「生活圈道路系統建設計畫」,就是讓地方政府可 以申請的一筆道路興建經費。 球員兼裁判:可行性評估,專家意見只是參考用 理論上,需求應該在國土計畫時就應做出完整的說明,但現實是把土地劃成交通用地,大 部分都非國土計畫審查的重點,特定目的事業用地才會是交鋒所在,且有太多是承襲之前 規畫而劃設的交通用地,所以鮮少有認真討論。 實務上,一條道路的興建、拓寬,多半都是在要求被提出後,才開始進行「可行性研究」 ,後面進行規劃、設計、發包施工,道路興建完畢後進到維管階段。但坊間常開玩笑,遇 到選舉、民代,可行性研究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機制,因為可行性研究是一套閉門的機 制,最多開放專家委員一起參與審查、提供意見,但最終仍是行政機關有極大的裁量權來 決定,也就是俗稱「球員、裁判都是我的人」,最後比賽結果當然也是由我決定誰贏的意 思。日前交通部的專家委員張勝雄老師退出審查,就明指現況下可行性研究有極大的行政 決定權,專家只是背書與參考用。 或許很多人會理解,還有環境影響評估啊,怎麼沒有提到開發最大的敵人──環評呢? 等進到環評,往往已成零和遊戲 照目前的法律規定,並不是每一條道路闢建、拓寬都需要進到環評程序,通常具一定規模 並符合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第5條的規範,才要進行環評。 但大多數人仍將環評視為一個攻防重點,規劃初期的居民說明會幾近流於形式,通常到環 評階段,開發單位才會將詳實完整的資料送上,而這也是整個道路建設過程中,唯一有實 質民眾參與意義的流程,再加上現有環評否決權的設計,幾乎是民眾與不當道路興建唯一 拼搏的關卡。 但在環評機制中,應該討論的其實是此地原來的生態環境是否合適做開發,以及如何開發 可以使得環境得到好的保全,例如在道路設計上迴避、縮小、減輕影響、補償等機制的發 生。但因為從可行性研究到規劃與設計,都已經在封閉的機制中完成,在環評呈現的已是 完整方案,開發單位往往在環評時一步都不退讓,因為對他們而言,這是已成定局後的結 果,所以多半民眾得知的就是這條路一定要蓋,沒有替代方案也沒有其他調整空間。如果 進到環評就剩下零和遊戲,當然每場審查都是動輒得咎。 此外,許多民眾在環評審查時提出:「這條路不用拓寬,平常根本沒塞車」、「這旁邊就 有路了,紅綠燈不要卡就大家很順了,幹嘛開路」這樣的訴求時,多半也很難被好好釐清 。因為環評處理的是道路交通與環境平衡,至於上述的論述多半屬於「需求」到底有沒有 出現,這些用路人對需求的想像,在現有的機制中,是應該在最末端的環評討論,還是回 到前述交通單位一系列的閉門審查中,是值得在制度上重新思索的。 一定要蓋路才會富?交通建設,應有各種想像 除了結構問題,現有的交通規劃多半是政府單位提出,但細節的可行性研究到規劃、設計 都發包委外處理,政府單位一方面站在業主角度要求顧問公司,另一部分則以顧問公司的 報告對民眾說明政府規劃。但顧問公司所做的報告雖然在近幾年逐漸開始有技術規範做制 度性的要求,但仍有許多待加強的部分。 譬如在推估未來的交通量上,雖有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的協助,但雪隧塞車的困境就足以顯 現落差有多大,而這些推估都會影響對於道路闢建需求的想像;需求評估的確立更是問題 ,當顧問公司去一個鄉村社區問地方民眾:「你們這邊要不要高速公路?」,有極高的機 率得到「要!」這個答案,是建立在長期「先有路才會富」、「沒魚蝦也好、難得投資我 們」等思維上的反射回應。但如果多問一句,「你們這邊生活遇到的問題是什麼?」那答 案就會五花八門,也有極高的機率不是道路建設可以解決的。 以正在進行中的台九線花東段拓寬工程為例,這項公路建設以「景觀大道」為名,因此在 規畫端就請景觀設計公司與工程單位共同協作來執行,原先地方民代所表達出來的民意, 都對於拓寬樂觀其成,認為政府苦民所苦,終於要來建設地方了。但經過景觀公司開始進 入社區,一個村一個村的以工作坊來與民眾討論,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道路建設時,就出現 了變化。 以往傳統希望大路通家門口的便利思維,轉變成大路繞外環不要造成家門口的安全問題、 如果可以不要拓這麼寬少徵收土地也不錯,甚至出現交通管理遠勝於道路闢建的思維。當 細緻地讓在地民眾有完整的資訊後,真正的需求才會被引導出,進而完成「幸福的安全回 家路」。 開放政府的挑戰,是落實民眾參與的機制 [圖] 在開放政府的氛圍下,除了在道路興建過程最末端的環評審查外,應該在交通部門就要有 民眾參與的機制。但要放在哪個階段,需要深思熟慮。(攝影/余志偉) 由於過往在環評機制上的紛爭,環保署其實很早就有相關規範,希望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在 送件環評前,應該先在自己的審議過程中有開放民眾參與的過程,但鮮少單位正視這個建 議。然而,在開放政府的氛圍下,除了在道路興建過程最末端的環評審查外,應該在交通 部門就要有民眾參與的機制。但要放在哪個階段,則值得更深思熟慮。 熟悉台灣地方生態的人都知道,道路的拓寬、開闢,與土地炒作都有直接、間接的關係。 土地徵收是一筆費用,土地若剛好接著新建道路邊緣,那肯定地價也是水漲船高,土地買 賣市場上,各類小道消息都伴隨著金錢利益做交換。 試想,若是在規畫階段有民眾去改變既有地產勢力的用地規畫想像,接踵而來的「地方壓 力」,一般民眾可能無法承擔;但話說回來,也是依賴著專業評估與資訊揭露,才能讓那 些暗地裡的非正式訊息慢慢被化解。不開放民眾參與無法解決問題,開放之後這類小道消 息的傳遞時間點也會因而轉換,若以此作為不讓民眾參與的藉口,難以說服,但在設計民 眾參與的過程中,也必須思索這樣的因素。 回到現有制度,前述說明負責補助一般道路的生活圈道路系統建設計畫,就很值得改革。 在地方政府做完「蓋路好不好?好!」的不完整需求評估後,都得送到中央的工路總局作 經費核撥的審查,雖然現有機制要地方政府辦完說明會並作完整會議紀錄後一併送上,但 一心想要拼建設、給地方勢力各種交代的地方政府,當然只會送上一片叫好的會議紀錄; 要聆聽更多不同聲音,現有的公路總局生活圈審議機制開放民眾參與,就會是重要的關鍵 。在環評之中的民眾參與,也是廣納聲音的方式,最終決定權還是回歸在專家委員與政府 官員身上,所以不用擔心開放後會影響政府的決策力。 每一筆國家預算,都是來自人民辛勤工作後的納稅錢,沒有人會希望花了國家預算還被人 民罵。當政治人物興高采烈地剪綵,又或者選舉一時激情喊出的重量級交通建設,每個喊 聲背後,都是破百億、千億、上兆的預算規劃,都是影響人民未來生活、生存的重要決定 ,與開路背後的利害相關人一同討論建設,絕對必要也必須。 前瞻的交通思維:當經濟轉型,基礎建設也要跟上 同時,我們也該思索最開始的問題:「台灣的公路還不夠多嗎?」如果面對這個問題遲疑 了,那就該更進一步想,交通問題能不能先以交通管理作為改善的第一要務。 島國台灣是面對氣候變遷問題的一線受災風險國,為了減少碳排放,全世界的交通運具都 開始以節能、電動化作為改善方針;更重要的,節制私有運具、發展大眾運輸更是全世界 面臨資源逐漸匱乏的地球所提出的永續解方,甚至許多國家都已經開始研究並進行,如何 把既有道路拆除回到自然生態的工法。 在未來,前瞻的交通思維將不會在闢建道路上打轉,台灣正走在能源轉型、經濟轉型的道 路上,但千萬不要忘記,基礎建設的方式與類型也得轉型,台灣要贏的口號才能逐夢踏實 ,邁向永續台灣。 -- ▁▂▁▂▂▂▁ ▂▂▂▂▂▂▂ ▂▂▂▂▂▂▂ ▂▂▂▂▂▂▂ EVERGREEN WAN HAI ███ YANG MING _▇▇▇▇◣▁_▂▂▂▂▂▂▂_▂▂▂▂▂▂▂_▂▂███▂▂_▂▂▂▂▂▂▂_ ○○○╚╝○○○ ○○ ○○ ○○ ○○ ○○ ○○ ○○ ○○ 宜蘭線的貨櫃列車 7503、7504、7556、7557、7558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6.65.6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Road/M.1578390457.A.38F.html
geesegeese: 其實鬼島的每一條公路都有政治,多跟少而已 01/07 18:56
geesegeese: 通車剪綵動土政治人物超愛,公司也樂的多賺 01/07 18:56
geesegeese: 以前用地徵收也是一個看點,呵呵 01/07 18:57
canandmap: 環團擋不住挖礦也是一個看點,呵呵 01/07 19:30
anddy: 原作者就是反蘇花改最用力的,等著看他忍不住走蘇花改 01/07 19:43
valkyrie3812: 我身為環團 X外面!! 跳下清水斷O!! 01/07 20:37
valkyrie3812: 我也不會開車支持走蘇花改的!! 01/07 20:38
valkyrie3812: 唉呀 蘇花改真香,下次要求升蘇花高吧(誤) 01/07 20:38
JosephC: 所以走山路排放更多廢氣,天災一直投錢下去修會更永續?! 01/07 21:26
DUKEYANG: 還是有些道理的 有些公路使用率低 或是長期毀損修復 01/08 10:57
DUKEYANG: 政府預算有限 本來就該花在刀口上 我們又不是產油國 01/08 10:58
ting445: 這個人的文章看看就好了 整天反建設什麼都反 回石器時代 01/08 11:12
ting445: 還比較快 01/08 11:12
ting445: 塞車所以要公路不是嗎 還是大家塞車浪費能源就環保了? 01/08 11:13
ting445: 高速下的平均油耗比低速走曲折路來的低很多 01/08 11:13
ting445: 環團在台灣就是個笑話啊...呵呵 01/08 11:14
Killercat: 「很多人以爲吃飯很重要,但是其實吃飯並不能解決所有 01/08 14:34
Killercat: 你身體上的疾病,所以讓每人都吃得起白米飯是假議題」y 01/08 14:34
Killercat: 邏輯大概跟上面這句話一樣驚人 01/08 14:34
zxcc79: KMT吵闢山公路,DPP畫大餅蓋鐵路 01/08 2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