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Road_Running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接續上一篇台北馬拉松心得文,這篇來分享一下我的個人背景以及踏入跑步這條路後 的訓練過程吧! **個人背景** 每個人的體能狀況都不同,對部分人而言,或許我的PB是需要好幾年的練習, 但也有些人正式接觸馬拉松第一年就sub3,所以這僅是我個人的分享,供大家參考, 畢竟馬拉松這件事除了天份外,強大的意志力與持續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如同矽谷大破杰chieher所說「多數人的努力程度,談不上拼天分」。 成長過程沒有受過跑步訓練,僅是個愛運動的人(國小網球校隊、大學排球系隊), 並從2013年開始持續重訓到現在,在此之前沒有規律的跑步習慣。 但隨著上班一直吃與坐,重訓的成果已經逐漸無法與脂肪抗衡, 於是下定決心在2017/01開始實施每週1-2跑,目的是燃燒一下脂肪, 讓唯一功用是求偶用的腹肌可以好好維持XD 而因為開始接觸跑步,漸漸有身旁的朋友揪團參加路跑,在 2018台北馬之前總共參加1場正式賽事,以及5場娛樂型賽事。 1場正式賽事: - 人生初半馬,2017/11太魯閣馬拉松,靠著腎上腺素幫忙以1:39:09成功sub100 5場娛樂型賽事: - 2017/09 夸父追日南臺灣10人組 - 2018/03 夸父追日北台灣5人組 - 2018/05 Wings for Life Run (在22K時被車追過) - 2018/09 夸父追日西台灣5人組 - 2018/11 Mizuno接力路跑 (第五棒6.8K,均速4'12''完跑),但陪跑到結束,共跑21K 很慶幸自己從小有運動習慣,因此能有個相對較佳的底子讓我人生初半馬、初馬 都可以拿到符合自己期待的成績,但有底子是一回事,持之以恆的練習才是最關鍵的, 接著就談談我這兩年來的過程吧。 **練習篇** 先聲明,我的練習與正規跑步訓練差異甚大,請大家隨意參考就好。 一直以來我都是一個人練跑為主 (每週有一天和朋友約ㄆ,但各自跑自己的速度) , 也沒有太系統化的練習,直到報名了2018/12台北馬以及2019/02京都馬全馬後 才開始抱佛腳好好爬文並且有系統地練跑(感謝Jay大留下這麼多精華文章)。 第一階段:2017/01-2018/08正式練全馬前:「先求快,再求遠」 由於我不喜歡慢慢跑,因此我的練習方式為「先求快,再求遠,然後無腦一直跑…」 起初把自己均速目標設定在5分以內,從一開始只能跑6K (跑完會很喘的狀態), 逐漸練習拉長至8K、10K、12K、16K到以均速4:4X跑完太魯閣半馬(過程是好幾個月)。 而我當時半馬練習的想法是「我就固定我要的速度,慢慢練長度,當我可以跑10K, 我就再加2K,習慣12K後,我就再加2K,直到我能跑21K為止」。 由於我最初跑步的目的只是為了維持身材, 因此沒比賽壓力的夏天常常躲在健身房重訓,沒有好好練跑,一個月偷懶只有跑2, 3次。 但到了2018夏天正式練全馬後才發現,當氣溫在25度附近時,突然發現12K可以跑到4:3X , 甚至覺得25度是個涼爽的天氣(自體溫度計真的被熱壞了….)。 所以我認真建議在台灣悶熱的夏天,盡量持續練跑 (跑速可能比冬天慢個10-20秒), 等天氣一變涼,夏天流的汗水都會一點一滴的反應在跑速上。 但這樣的練習也是有風險,起初我有時跑完膝蓋外側髕骨會痛,而且曾痛到走路跛腳, 但隨著越來越穩定的練習以及適時地用滾輪放鬆大腿外側肌肉後, 外側髕骨痛的毛病也就越來越少出現。 而這段期間的月跑量皆低於100km,大多都在40km-80km浮動, 只有在2017/11太魯閣半馬前有把月跑量拉到80km+。 第二階段:2018/08正式練全馬後:「間歇跑、配速跑、長跑再加上輕鬆跑」 全馬的練習與半馬截然不同,我個人半馬的練習就只是盯著自己目標配速一直跑一直跑, 但全馬距離拉長一倍,原本的無腦練跑就派不上用場了。 而自從報名了2018台北馬及2019京都馬後,我開始好好研究何謂正規練跑, 相關資源不管是PTT上或是Google都非常多,細節部份就不再贅述, 我簡單分享這幾種練跑的感想。 但我要先強調,我的練法完全是根據自己的體能和生活而調整, 並不是100%跟著菜單走,其中肯定有許多錯誤, 而且我也在2018/11的Mizuno接力賽後膝蓋受傷了,至於受傷的原因有很多種可能, 可能是疲勞累積、可能是在短距離高低起伏衝刺過多、也可能是跑鞋緩衝不足等。 所以僅供大家參考,還是要依照自己的體能狀態進行調整才行。 全馬練習我主要分成「間歇跑、節奏跑、長跑再加上輕鬆跑」 間歇跑、節奏跑放在週間兩天;長跑則是放在週末;輕鬆跑則不定期穿插在主要訓練間。 間歇跑 我認為最明顯的進步在於「腿部肌力以及最大心肺能力」! 在我第一次間歇訓練後兩天,我的12K訓練在最後8K能以4:1X-2X配速完成 (過去除了下坡外不曾出現4:2X的配速持續超過2公里),甚至在最後1K跑出3:5X的速度。 個人間歇跑練法:暖身1.5K,五組1K間歇訓練, 組間休息慢跑+喝水時間與間歇訓練時間1:1,收操跑約1.5K,全程約10K。 由於我以全馬330為目標,個人設定間歇跑速為3:45–4:00。 (備註:原本打算在跑前一個月提升組數,但後來受傷就停練間歇跑了)。 節奏跑 我並不是以Marathon Pace(MP)為目標速度,而是以我當時無腦練跑的速度當作目標, 並且在能力範圍內漸漸加快。每次節奏跑的距離則落在10K-16K不等。 至於節奏跑的速度,在開始練間歇跑前,我10-16公里的均速大都落在4:35-4:45/km, 而在2018/9開始練間歇跑後,我10-16公里的均速則可落在4:20-35/km。 長跑 長跑我都選擇在禮拜六早上五點半起床,喝一包威德in果凍後出發去河濱跑, 把水、運動飲料、其他補給 (夏天運動飲料很重要) 放在橋下定點,向北向南來回跑。 大部分人練習長跑是LSD為主,但我實在不喜歡慢慢跑,所以我都是以MP配速 (4:45/km–5:00/km)來練習,並且隨時注意自己身體的狀況(心律及腿部狀況), 距離則從起初的20K -> 24K -> 28K到台北馬前一個月的35K。 另外,台灣的夏天真的太可怕了,早上7點太陽就非常曬,如果身體狀況不佳我不會硬撐 , 大家還是量力而為,冬天可以好好補回來,夏天還是保守點吧! 值得一提的是,我基本上兩週才會跑一次破自己更遠距離紀錄的長跑, 例如當我最長只跑過24K時,四週的跑法是24K/20K/28K/20K or 24K, 主要是避免腿部過度疲勞而受傷。(雖然最後我參加接力路跑還是受傷了....) 輕鬆跑 對我而言,輕鬆跑最難的部分大概就是自己的心魔,常常跑著跑著不自覺就衝過頭, 但隨著核心練習的部分都有完成,心裡比較踏實後,中間輕鬆跑也越來越能放過自己, 把腳步放慢,累積自己的週跑量的里程數,同時讓雙腿保持在一個有點酸, 但又不會影響正式練跑的酸度。 最後就來分享一下我2018/08開始正式備戰初馬的月里程數 08月:101.3km / 平均週跑量25.3km (人生首次月跑量破百) 09月:153.6km / 平均週跑量38.4km 10月:221.1km / 平均週跑量55.3km ------11月受傷分隔線 (去除強度練習,只跑輕鬆跑及LSD) ------ 11月:216.8km / 平均週跑量54.2km 以上單純是小弟我個人的一些分享,中間還有很多眉腳可參考更多前輩們專業的文章, 希望這篇文對於即將從半馬踏入馬拉松、又或是想要突破自己pb至sub 330的跑友們, 我的小小分享可以給你們參考,甚至是對你們有所幫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2.116.91.1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Road_Running/M.1544538766.A.3FB.html
denny811012: 感謝分享 12/11 23:07
InfinitySA: 看起來我好像變焦適合這種練法12/11 23:20
InfinitySA: Moptt多選字 ==12/11 23:20
InfinitySA: 比較12/11 23:21
也要看一下我們的背景是否相似喔,不要受傷比較重要!
chieher: "我不喜歡慢慢跑" 真的是很多人的通病 XD12/12 02:37
真的!經過你提醒有好好跑輕鬆跑!
chieher: 感激你分享啊,讓我想到當年的自己,這種心得很真實12/12 02:37
ctct0513: 感謝分享 初馬成績真的很好12/12 07:02
※ 編輯: chen0394 (114.136.128.27), 12/12/2018 09:00:49
baker31: 推心得,之前都自己隨便跑,這次才有照J大課表跑,還蠻充 12/12 09:30
baker31: 實的,這禮拜就要驗收啦! 12/12 09:30
abm311: 我也不喜歡慢慢跑總是越跑越快。後來改成跑山就自然變慢了 12/12 10:36
mesenchymal: 感謝分享! 受益頗多 12/12 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