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關羽向吳屬南荊州挑釁」與「吳碭、袁龍之亂」 劉備、孫權很高興,關羽就不高興了。 關羽不高興,後果很嚴重。也就引發了後來的「吳碭、袁龍之亂」。 其實關羽對孫吳的敵意早在「借南郡」時期就昭然若揭。 ”及羽與肅鄰界,數生狐疑,疆埸紛錯,肅常以歡好撫之。” 《三國志.魯肅傳》 ”魯肅代周瑜,當之陸口,過蒙屯下。肅意尚輕蒙,或說肅曰:「呂將軍功名日顯,不可 以故意待也,君宜顧之。」遂往詣蒙。酒酣,蒙問肅曰:「君受重任,與關羽為鄰,將何 計略,以備不虞?」肅造次應曰:「臨時施宜。」蒙曰:「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 虎也,計安可不豫定?」因為肅畫五策。肅於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呂子明,吾不知 卿才略所及乃至於此也。」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三國志.呂蒙傳》 眾所皆知,「京口之會」到「借南郡」時期還有一段空檔才交割,原因在於周瑜反對「借 南郡」,提出入蜀之議,交割一事暫且停止下來。也因此「京口之會」到「借南郡」之間 還歷任了兩個太守周瑜、程普。 ”權拜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以下雋、漢昌、劉陽、州陵為奉邑,屯據江陵。……是時 劉璋為益州牧,外有張魯寇侵,瑜乃詣京見權日:「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 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并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 。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權許之。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 卒,時年三十六。” 《三國志.周瑜傳》 ”瑜士眾四千餘人,奉邑四縣,皆屬焉。令程普領南郡太守。肅初住江陵,後下屯陸口, 威恩大行,眾增萬餘人,拜漢昌太守、偏將軍。” 《三國志.魯肅傳》 ”周瑜卒,代領南郡太守。權分荊州與劉備,普復還領江夏,遷盪寇將軍,卒。” 《三 國志.程普傳》 對關羽來說,既然「京口之會」已達成「借南郡」的共識,孫吳方拖拖拉拉的行徑讓他看 不順眼,而借到的是經過削減的吳屬南郡(少了州陵),更是孰不可忍也,再加上長沙北 部也有部分屬孫吳(下雋、羅縣(廢置)、漢昌、劉陽(新設)),所以即使掛著襄陽太 守名(襄陽在魏屬南郡境內),要他目標朝北,他還是對孫吳於爭議地點找碴,直接的對 象是享有四縣奉邑的魯肅。 (原屬長沙郡北部的下雋、羅縣(廢置)、漢昌、劉陽(新設),於「江陵攻防戰」時期 為打通兵站為孫吳所據,後與原屬南郡東南部的州陵合置漢昌郡。下雋、漢昌、劉陽、州 陵四縣被孫權當作攻陷江陵的賞賜,作為南郡太守周瑜的奉邑,此四縣奉邑後被歷任陸口 督繼承。通常陸口督也拜漢昌太守,領四縣奉邑。) ”即拜肅奮武校尉,代瑜領兵。瑜士眾四千餘人,奉邑四縣,皆屬焉。……肅初住江陵, 後下屯陸口,威恩大行,眾增萬餘人,拜漢昌太守、偏將軍。”《三國志.魯肅傳》 ”魯肅卒,蒙西屯陸口,肅軍人馬萬餘盡以屬蒙。又拜漢昌太守,食下雋、劉陽、漢昌、 州陵。”《三國志.呂蒙傳》 面對關羽的找碴,就前文所說,魯肅為了孫劉同盟的和諧與抗曹大業,採用河蟹大法的他 並沒有向上報,而是歡好撫之。(與此同時,呂蒙小報告就打上去了,這也是魯肅後來寫 信向孫權解釋,並與呂蒙關係不睦之原因。) ”及羽與肅鄰界,數生狐疑,疆埸紛錯,肅常以歡好撫之。” 《三國志.魯肅傳》 ”與關羽分土接境,知羽驍雄,有并兼心,且居國上流,其勢難久。初,魯肅等以為曹公 尚存,禍難始搆,宜相輔協,與之同仇,不可失也,蒙乃密陳計策曰: 「(今)〔令〕 征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游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襄陽, 如此,何憂於操,何賴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 以未便東向者,以至尊聖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彊壯時圖之,一旦僵仆,欲復陳力,其 可得邪?」權深納其策,……”《三國志.呂蒙傳》 ”又子明少時,孤謂不辭劇易,果敢有膽而已;及身長大,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 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圖取關羽,勝於子敬。子敬答孤書云:『帝王之起,皆有 驅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內不能辦,外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責也。” 《三國志. 呂蒙傳》 但是魯肅的河蟹大法並沒有收到功效,反而讓關羽更肆無忌憚(鷹派呂蒙很完美的利用了 這個機會),最終毀掉了孫權對鴿派魯肅派系、盟友劉備方的信任(鷹派呂蒙則獲得孫權 的青睞)。這就是「吳碭、袁龍之亂」。 ”建安二十年,督孫茂等十將從取長沙三郡。又安成、攸、永新、茶陵四縣吏共入陰山城 ,合眾拒岱,岱攻圍,即降,三郡克定。權留岱鎮長沙。安成長吳碭及中郎將袁龍等首尾 關羽,復為反亂。碭據攸縣,龍在醴陵。權遣橫江將軍魯肅攻攸,碭得突走。岱攻醴陵, 遂禽斬龍,遷廬陵太守。” 《三國志.呂岱傳》 當孫權在合肥逍遙津前線,被張遼打得抱頭鼠竄,焦頭爛額之際,接到「吳碭、袁龍之亂 」的消息,想必臉色十分好笑吧? 我將「吳碭、袁龍之亂」斷在建安二十年「湘水之盟」與建安二十二年「魯肅病逝」之間 的原因,主要是中國學者王素在《吳簡研究》第一輯中《漢末吳初長沙郡紀年》將其暫系 於建安二十一年,加上我自己的六點觀察,比起所謂的網路名人,我更相信研究《長沙走 馬樓三國孫吳簡牘》的知名學者與自己的頭腦雙眼。 1.就常識來看,「襲南三郡」到「湘水之盟」間,在吳屬南荊州的三個軍團:位在陸口的 孫權軍團、位在巴丘的魯肅軍團、位在零陵的呂蒙軍團(而且都朝益陽集結)十餘萬大軍 的包圍下,這時候吳碭、袁龍起兵造反,這不叫「抗暴」而叫「送死」。相反的,在「湘 水之盟」後整個吳屬南荊州僅剩魯肅、呂岱的萬餘兵力,這才是造反的好時機。 2. ”三郡克定”的「三郡」指的是「南三郡」,也就是「長沙、桂陽、零陵」三郡,非 指「湘水之盟」後所分的三郡,「江南江夏、長沙、桂陽」。凡是《三國志》內提到之三 郡,皆屬「南三郡」。 ”權大怒,乃遣呂蒙督鮮于丹、徐忠、孫規等兵二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使魯肅以 萬人屯巴丘以禦關羽。” 《三國志.吳主傳》 ”備既定益州,權求長沙、零、桂,備不承旨,權遣呂蒙率眾進取。備聞,自還公安,遣 羽爭三郡。” 《三國志.魯肅傳》 ”是時劉備令關羽鎮守,專有荊土,權命蒙西取長沙、零、桂三郡。……而備自蜀親至公 安,遣羽爭三郡。” 《三國志.呂蒙傳》 ”與呂蒙等西取三郡,反自益陽,從往合肥,為右部督。”《三國志.淩統傳》 ”建安二十年,權遣呂蒙奄襲南三郡,立脫身走,……昔先(主)〔帝〕不取漢中,走與 吳人爭南三郡,卒以三郡與吳人,徒勞役吏士,無益而還。既亡漢中,使夏侯淵、張郃深 入于巴,幾喪一州。” 《三國志.廖立傳》 所以「三郡克定」的時間點,在於「襲南三郡」到「湘水之盟」間,應無疑義。 3. ”權留岱鎮長沙”,此「留」字有留置(某人),但自身離開此地之義。 在《三國志》中,固然有”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將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陽,惟關羽 留鎮荊州。” 《三國志.先主傳》的反例,但更多的是留置(某人),但自身離開此地之 義。我隨手摘了《三國志.武帝紀》的記載: ”尚復攻譚,留蘇由、審配守鄴。” 《三國志.武帝紀》 ”幹聞之,乃留其別將守城,走入匈奴,求救於單于,……” 《三國志.武帝紀》 ”秋降,復其爵位,使留撫其民人。……,自安定還,留夏侯淵屯長安。” 《三國志.武 帝紀》 ”公自南鄭還,留夏侯淵屯漢中。” 《三國志.武帝紀》 ”三月,王引軍還,留夏侯惇、曹仁、張遼等屯居巢。” 《三國志.武帝紀》 只在《武帝紀》就有六例為此義,更別提其他《三國志》諸傳的記載。那單憑一個孤證推 翻所有證據,豈為合理? 既然「留」字有留置(某人),但自身離開此地之義。 那麼我們看看孫權接著去了哪裡? ”權反自陸口,遂征合肥。” 《三國志.吳主傳》 這已經在「湘水之盟」簽訂後,遠征合肥之事了。 4. ”安成長吳碭及中郎將袁龍等首尾關羽”這段,「首尾」什麼意思呢? (1)請問在此處「首尾關羽」的「首尾」,以最基礎的國文常識來看,是名詞(形容詞 )還是動詞呢? (2)硬要說是名詞(形容詞)? 「首尾」做為名詞(形容詞)使用大致是以下解釋:頭和尾、起頭的部分和末尾的部分、 從開始到末了之類、引申指事情的經過始末等四種意思。當然,也有”四面雲集,首尾並 進。”《三國志.鍾會傳》這種戰場中”起頭的部分和末尾的部分”解釋,但請記住,這 是「肉眼可見的狀態」。 (3)在地圖中的確是「肉眼可見的狀態」呀? 那麼,稍微簡介一下中國的地圖學、測繪學好了。 中國最早的地圖學之父是裴秀,魏末晉初人,與陳壽差不多時代,是以《禹貢》為據,繪 製成了《禹貢地域圖》和《地形方丈圖》,並總結前人經驗,提出地圖繪製的「製圖六體 」,使地圖繪製量化。但在沒有經緯度的當時,誤差很大,中國的測繪學是清代從西洋傳 進來的玩意。 請問在這狀況下,陳壽能從史料中句裡行間的地名(江陵、公安、陸口、益陽、攸縣、醴 陵)畫出地圖、推斷出這是首尾相連的局勢?除非他是穿越者…… 基於以上理由,我堅決的認為「首尾關羽」中的「首尾」,是做動詞解: 呼應、關係密切,互有牽連(也就是勾結)兩種含意擇一。 (至於首鼠?吳碭、袁龍是堅決的反孫權派,什麼時候變成測風向的小人了?對於這種辜 負同志理念、牛頭不對馬嘴的怪解釋,我也只能科科。) 5.接下來是最明顯的證據,魯肅的位置。 ”權遣橫江將軍魯肅攻攸”意味著當時魯肅沒事幹被派遣任務,這條件在建安二十年「襲 南三郡」到「湘水之盟」之間是不存在的。這段時間他在哪裡? ”……,使魯肅以萬人屯巴丘以禦關羽。……會備到公安,使關羽將三萬兵至益陽,權乃 召蒙等使還助肅。蒙使人誘普,普降,盡得三郡將守,因引軍還,與孫皎、潘璋并魯肅兵 並進,拒羽於益陽。” 《三國志.吳主傳》 魯肅的位置從巴丘到益陽,與關羽對峙呢,哪來的空閒? 議者論說魯肅只有兵卒到益陽,自己去處理攸縣吳碭?連孫吳是私兵制,部曲為自己私產 ,兵隨將走都不清楚,討論什麼三國? ”備聞,自還公安,遣羽爭三郡。肅住益陽,與羽相拒。” 《三國志.魯肅傳》 ”權時住陸口,使魯肅將萬人屯益陽拒羽,而飛書召蒙,使捨零陵,急還助肅。” 《三 國志.呂蒙傳》 ”後隨魯肅鎮益陽,拒關羽。” 《三國志.甘寧傳》 這魯肅大概是假人吧? ”寧時有三百兵,乃曰:「可復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對之,保羽聞吾欬唾,不敢涉水,涉 水即是吾禽。」肅便選千兵益寧,寧乃夜往。” 《三國志.甘寧傳》 甘寧大概是跟假人借兵吧? 6. ”岱攻醴陵,遂禽斬龍,遷廬陵太守”,為什麼呂岱遷廬陵太守呢? 我們看一下地圖,尋找醴陵,發現在淥水流域,沿著淥水往上游走,到了南水流域,也就 是廬陵郡。 也就是說,呂岱遷廬陵太守是替「吳碭、袁龍之亂」的收尾善後。 其實攸縣也是這種情況,吳碭往隔郡廬陵的安成走,再撤至南海揭陽與曾夏合流。(這也 是所有孫權方山越之亂的常態,打不過就到深山老林繼續抗戰,後來從廬陵郡再分出安成 郡也是為了剿滅以吳碭、曾夏為首的山越) 呂岱轉任廬陵太守的時間點可能在建安二十年末到建安二十五年間,總之不可能在「湘水 之盟」前,那時他還在「督孫茂襲南三郡」呢? 以上這就是我將「吳碭、袁龍之亂」斷在建安二十年「湘水之盟」與建安二十二年「魯肅 病逝」之間的原因。當然我不否認「吳碭、袁龍之亂」在「湘水之盟」前的可能性,不過 在有更直接清楚的史料證據推翻中國學者王素的看法之前,我不太可能改變自己想法。 (為什麼拖延了那麼久?因為我知道此篇一出迥異於大多數人的觀點,大概版上會鬧翻, 一直猶豫了很久,也試圖以版上先前的觀點重覆考量,發現自己還是說服不了自己、催眠 自己的良心說謊。所以還是發了,還請諸位輕手點。) 「曹操四越巢湖」與「孫權稱臣」 劉備、孫權很高興,曹操就不高興了。 曹操不高興,後果很嚴重。所以就算張遼把孫權打得抱頭鼠竄,焦頭爛額,曹操仍然要報 復。帶領著夏侯惇、曹仁、張遼、臧霸等將督二十六軍,準備修理孫權這愣頭青。 ”二十二年春正月,王軍居巢,二月,進軍屯江西郝谿。權在濡須口築城拒守,遂逼攻之 ,權退走。三月,王引軍還,留夏侯惇、曹仁、張遼等屯居巢。”《三國志.武帝紀》 ”二十一年,從征孫權還,使惇都督二十六軍,留居巢。三國志.夏侯惇傳 建安二十一年,太祖復征孫權,到合肥,循行遼戰處,歎息者良久。乃增遼兵,多留諸軍 ,徙屯居巢。” 《三國志.張遼傳》 ”從討孫權於濡須口,與張遼為前鋒,行遇霖雨,大軍先及,水遂長,賊船稍進,將士皆 不安。遼欲去,霸止之曰: 「公明於利鈍,寧肯捐吾等邪?」明日果有令。遼至,以語 太祖。太祖善之,拜揚威將軍,假節。後權乞降,太祖還,留霸與夏侯惇等屯居巢。”《 三國志.臧霸傳》 (PS從這裡看到曹仁平田銀蘇伯後沒先回荊州宛城,跑來修理孫權了。這也略為窺見,關 羽在建安十五年「關羽督南郡」後到建安二十四年「侯音之亂」前對曹操荊北防線的怠惰 ) 面對曹操、關羽的交互侵逼,孫權終於累了,自覺無法面對兩方向威脅的他,向曹操屈膝 跪下。 ”二十一年冬,曹公次于居巢,遂攻濡須。二十二年春,權令都尉徐詳詣曹公請降,公報 使脩好,誓重結婚。” 《三國志.吳主傳》 我們後人大可以嘲笑孫權的軍隊是戰五渣,即便如此這戰五渣卻是抗曹最前鋒,可以抹滅 他的貢獻嗎? 我們來看建安十三年到建安二十二年,孫權方面與曹操的交戰紀錄: 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 建安十三年,第一次合肥之戰(孫權攻合肥、張昭攻當塗皆失利) 建安十三年到十四年,南郡攻防戰(周瑜勉強逼退曹仁的慘勝) 建安十四年,第二次合肥之戰(曹操遠征孫權威力展示) 建安十七年到十八年,第一次濡須口之戰(曹操攻濡須僵持不下撤走) 建安十九年,第二次濡須口之戰(孫權擊退曹操) 建安十九年,皖城之戰(孫權攻皖城,獲勝) 建安二十年,第三次合肥之戰(孫權攻合肥慘敗,立張遼威名,又稱逍遙津之役) 建安二十一年到建安二十二年,第三次濡須口之戰(曹操勝利,孫權稱臣) 年年有戰爭、歲歲動兵戈。 因為孫權不間斷的不自量力向曹操挑戰,曹操大人才來個「四越巢湖」給予嚴懲。嚴懲到 他跪下求饒為止。 再來看建安十三年到建安二十二年劉備方面對曹操的交戰紀錄: 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 建安十四年,劉備收荊南四郡(收降……) 建安十七年,青泥之戰(存疑,只在《先主傳》出現:樂進擊退關羽) 建安二十年,瓦口之戰(張飛抗張郃於巴中,張飛獲勝) 建安二十二年,下弁之戰(張飛攻下弁敗北) 不可同日而語。 既然關羽如此識相(劉備還有些桀傲不馴),曹操大人賜給他荊北和平是理所當然的事。 當我們抹滅孫權對孫劉同盟、抗曹大業的貢獻,那麼同樣的立場,我們該怎麼質疑劉備方 ?劉備至少開分戰場,有心為孫劉同盟做些事了,關羽呢? (最後一點私人要求:有P友寄私信要我畫「赤壁之戰」後到「湘水之盟」前這段期間魏屬 江夏、劉屬江夏、孫屬江夏的相對位置圖,因為本人畫工不佳,看有沒有人順手把文聘( 石陽)、劉備劉琦(江北夏口)、孫權(鄂縣)、長江、漢水的相對位置圖畫出來。感激 不盡。)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7.105.53.20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AN/M.1445536771.A.CF9.html ※ 編輯: ander112233 (27.105.53.205), 10/23/2015 02:07:06 ※ 編輯: ander112233 (27.105.53.205), 10/23/2015 02:11:18 ※ 編輯: ander112233 (27.105.53.205), 10/23/2015 02:30:34 ※ 編輯: ander112233 (27.105.53.205), 10/23/2015 02:33:59 ※ 編輯: ander112233 (27.105.53.205), 10/23/2015 02:35:28 ※ 編輯: ander112233 (27.105.53.205), 10/23/2015 02:49:41 ※ 編輯: ander112233 (27.105.53.205), 10/23/2015 04:17:18 ※ 編輯: ander112233 (27.105.53.205), 10/23/2015 05:05:51 ※ 編輯: ander112233 (27.105.53.205), 10/23/2015 08:56:46 ※ 編輯: ander112233 (27.105.53.205), 10/23/2015 09:16:05 ※ 編輯: ander112233 (27.105.53.205), 10/23/2015 09:17:52 ※ 編輯: ander112233 (27.105.53.205), 10/23/2015 09:18:44
thanks123: 推,令人細讀 10/23 19:39
xmann: push 10/23 19:50
Qaaaa: 哈 關羽不是主公啊 維繫同盟不是他的主任務 10/23 22:29
Nightblade: 但他應該是執行者吧?孔明離開時不是已經交待他了? 10/23 23:21
time3Q: 這篇其實是在回戰史板16115篇cale大的文章,應該隔空召喚 10/24 22:31
time3Q: calebjael才對 10/24 22:32
chordate: 其實你不用那麼擔心別人跟你意見不同 10/27 16:45
chordate: 你看這系列推的人也不少啊 10/27 16:46
chordate兄,看得出來你是真正來討論的人,你在8/26所問的問題,我現在可以回你了。 我先說一句「劉備劉琦合軍兩萬時期」語意並不明確,把它改成「湘水之盟」前比較合理 ,這是我的疏失,在另一版完整版也會修正(不過不會發在這),在此致歉。不過即便如 此,在「湘水之盟」前萎縮到孤城的江北夏口近郊(甚至連這孤城也未必有保住),的確 不是什麼夠價值的籌碼。 江北夏口的地理形勢重不重要?如果你有整個江夏郡,那當然很重要,是阻止孫吳西上的 路口。但在「湘水之盟」前,孫權已獲得江南江夏郡、漢昌郡兩郡的情況下,疆域萎縮, 本身受到嚴重破壞又遭到文聘三面包圍的江北夏口其重要性大幅下降。文聘、孫權僅將其 視為隨時可拋棄的廢城,徙郡治另建新城,日後江北夏口退化為一個渡口(沔口),不再 具有縣城資格。 接下來,我們談談江北江夏的萎縮: 1.當曹操大軍南下,新任荊州牧劉琮下達荊州全降的命令,劉琦對江北江夏的控制力道還 有多少我很質疑?當朝宰相與荊州大老闆的命令,再加上二十餘萬兵力的威嚇,與剛接管 江北江夏一年餘,剛收攏黃祖潰兵萬餘兵力,連州郡政務都未必搞得清的官二代相比,我 想那些縣長、郡吏們不是想著投降,就是惴惴不安、三心兩意的狀態吧?別的不提,文聘 為何未經抵抗就順利進石陽?難道不是那些江北江夏北部的縣長、郡吏們投降或放水嗎? -從這裡來看,對劉琦還能(表面上)盡忠的區域大概只能到江北夏口與附近諸縣,萬餘 兵力所能威懾的地方了。 2.為何沒有提劉備的萬餘兵力?劉備進駐的時間極短,而且別忘了沒多久就拉去打「赤壁 之戰」、收「荊南四郡」去了-連同劉琦的萬餘兵力。那麼,兩萬兵力一走,江北夏口剩 下的兵力沒多少,威懾的能力幾盡於無,想當然爾劉備劉琦對江北江夏的控制能力還能有 多少?大概只剩江北夏口孤城一座與一小塊區域而已(甚至連這孤城也未必有保住)。 3. 當劉備劉琦在江北江夏的勢力範圍只剩江北夏口孤城一座與一小塊區域(甚至連這孤 城也未必有保住)這種情況下,對孫權的重要性在哪?防守它還得花兵力,三面被包圍的 險地去救更危險,所以就算有這塊地拿來做交易,我是孫權的話寧願拿少量兵力當示警功 用(少量兵死了就死了不用救)或者乾脆放著爛給文聘玩。-歷史上文聘與孫權也是這麼 玩,沔口被丟來丟去的。 說到就有人有話說:「哼,這只是你空口說白話,史料拿來啊?你這空想患者。」 別急,史料給你。 1. ”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 《三國志.先主傳》 這算什麼證據?請容許我娓娓道來。劉備替劉琦升官後,有沒有人接他的江夏太守?我翻 遍《蜀書》,看起來似乎是沒有。可見劉備、劉琦也認為江北江夏的剩餘領土太狹小,根 本不夠資格被稱為郡,為了養我這兩萬多兵馬還是往荊南四郡發展去也。 2. ”與樂進討關羽於尋口,有功,進封延壽亭侯,加討逆將軍。又攻羽輜重於漢津,燒 其船於荊城。”《三國志.文聘傳》 文聘閒到去處理隔壁南郡的事了。不是江北夏口已經到手不用擔心後防,就是江北夏口腹 地太小兵力不足根本不用擔心。 最後,說到養兵。 劉琦的萬餘兵力是黃祖的江夏潰兵,而江夏兵本身是從江夏全郡與劉表從中支援所養起來 的黃家兵。 劉備的萬餘兵力是(諸葛亮輔佐)新野的錢糧與劉表從中支援所拉起來的兵馬。 而劉備劉琦會合的時間點,劉表已死,沒有荊州全州分配的資源,新野、江南江夏不在手 上,江北江夏也逐漸縮小,慘遭破壞的江北夏口與附近幾個縣何德何能養得起兩萬多兵? 幾千兵就了不得了吧? 會有這種錯覺,是剛好劉備劉琦的會合點在江北夏口。但那些兵的確不是江北夏口與附近 幾個縣養的,也養不起,沒看到後來劉備劉琦帶著兩萬兵馬跑到荊南四郡去了?-不去荊 南四郡留在江北夏口一段時間,沒糧沒餉的,兵就要散啦! 就先回到這裡。這樣子的解釋,不知道你滿意嗎? 至於本文,還會繼續寫下去的,大概只剩兩篇。不過今天不行,早班。看明天有沒有時間 。
tony3366211: 那推ㄧ下好了 10/28 00:07
※ 編輯: ander112233 (27.105.49.34), 10/28/2015 03:09:00
chordate: 謝謝您的回覆,大致上可以了解您的意思。我先回去再想想 10/28 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