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Houei (金山好吃粥,伸!)》之銘言: : 幾點疑問想請教 : ※ 引述《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之銘言: : : 蜀漢弩上的銘文,除石數外,有一項過往兵器銘文不曾出現的特色── : : 標記重量,以此確保沒有偷工減料,保證兵器品質,諸葛亮曾言:「前後所作 : : 斧都不可用。前伐鹿角,壞刀斧千餘枚,賴賊已走。間自令作部刀斧數百枚, : : 用之百餘日,初無壞者。爾乃知彼主者無意,宜收治之。此非小事也,若臨敵, : : 敗人軍事矣。」(太平御覽引諸葛亮教)諸葛亮北伐吃過劣等兵器的虧,甚至直 : : 說會導致軍事行動失敗,諸葛亮用心整治反映在兵器品質上,會形成一套監督 : : 機制,弩機標重可能就是諸葛亮改革後的成果,諸葛亮下令:「敕作部皆作五 : : 折剛鎧、十折矛以給之。」(太平御覽引諸葛亮集) : : (二)蜀漢的兵器研發 : : 〝不嘗見鍛功,忽於斜谷為諸葛亮鑄刀三千口。鎔金造器,特異常法。刀 : : 成白言:「漢水鈍弱不任淬,用蜀江爽烈,是謂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乃 : : 命人於成都取之。有一人前至,君以淬乃言:「雜涪水不可用」。取水者猶悍 : : 言不雜。君以刀畫水云:「雜八升,何故言不?」取水者方叩頭首伏云:「實 : : 於涪津渡負倒覆水,懼怖,遂以涪水八升益之。」....〞(太平御覽引蒲元傳) : : 滿元另外記載跟上面造刀的故事相近,只是命令對象換成劉備,〝蜀主劉 : : 備令滿元造刀五千口,皆連環及刃口,刻七十二鍊,柄中通之,兼有二字。〞 : : (太平御覽引刀劍錄) : : 劉備命滿元鑄刀,跟後面諸葛亮請他鑄刀並不衝突,相反的證明他早有鑄刀經驗,所 : : 以諸葛亮才請他鑄刀,而從他能鑄數千口刀,他應該能調動作部為其服務。綜合以上 : : 內容,滿元可能才是諸葛亮領導的科研團隊中,主要負責兵器技術研究的實際領導者。 : 標記重量..理論上摻雜其他較便宜的金屬鑄造,一樣可達到所要求的重量 摻鉛會變黑、變脆,的確可以混雜其他金屬增重,但一看便知 因為合金成份的改易會直接造成顏色跟硬度的不同 除非檢驗跟使用者一同舞弊,不然只要使用就會感受到明顯差異 : 這方面有錯的話煩請指正 : 因此重量的差別,會不會是針對不同兵種,予以不同重量的兵器來使用所致? 何義? : 確實鑄造是門學問,從蒲元(滿元)為劉備"造刀" : 再到"不嘗見鍛功,忽於斜谷為諸葛亮鑄刀三千口",可知他都在搞鑄造 : 卻未必亦精於(或願意?)鍛造,畢竟鍛造也沒那麼簡單不是嗎? : 假如光鑄造就能完美達成蜀軍要求,那《諸葛亮集》也不會出現"五折剛鎧、十折矛"了 : 我們知道冶鐵需要較銅更高的溫度,且鑄造過程中更會產生大量氣孔,破壞結構完整性 : 這時反覆搥打的打鐵會是理想選擇,但畢竟比較麻煩,要講偷工減料 : 迭鍛的次數可能就不太夠 : 當然曹魏拿來量產來短兵相接的兵器,不會做到像《百辟刀令》、《典論》裡那種精度 : 但如果蜀漢上戰場才發現對方兵器質地較優,就來不及了! : 除非賭一把曹魏的打鐵技術不夠好,或曹魏高層都放任不管底下人,隨便鍛造都沒關係 : 但這絕非以謹慎聞名的諸葛亮會幹的事 : 話說回來以蒲元的品質保證,猜想伐鹿角時壞的刀斧千餘枚,並非他所鑄造的部份 : 而問題出在其他人鍛造的兵器 : 故愚見以為,負責兵器技術研究的領導者,或許不單只滿元,可能另有其人? 當然不會只有一人,通典不還記載其他人嗎? 只是滿元的記載留下來最多,自然寫他 這是史料的天生限制 : 然而鍛造在技術層面以外仍有費工的瓶頸,於是蜀軍才會吃過劣等兵器的虧 : 另外諸葛亮諸次北伐除街亭外,其餘都沒有太大損失,兵器被擄走的量應不會太大 : 事實上蒲元做的也沒到"萬"級,而僅"千"級,似乎也頗合裡? 不是瓶頸,就是偷工減料 蜀軍用的武器不一定是當時新造的,很有可能是之前留在武庫中的 而劉焉父子治蜀時期的武器鑄造品質可能真的不怎樣 偷工減料很嚴重並不令人意外 : : (四)與曹魏的比較 : : 曹魏也有一位不世出的發明家──馬鈞。 : : 曹魏政權完全冷落他,他所做的織布機與翻車有流傳至後世,因為具有實 : : 用性,能提升生產效益,更重要是技術難度不高,易於普及;指南車、百偶戲 : : 與輪轉式投石機後代皆失傳,魏明帝只對跟享樂有關的百偶戲有興趣,對他提 : : 出的連弩與投石車改善計畫束之高閣,之後推銷曹爽兄弟也失敗 : : 馬鈞在曹魏的遭遇是因曹魏根本不需要這麼精巧的兵器,曹魏需要的是能 : : 大量生產的規格化兵器,而不是製造難度高實用性存疑的試驗品,徒增使用跟 : : 訓練難度,這是馬鈞個人的浪漫,並不符合曹魏的兵器製造思維。 : 在下認為即使實用性高,被打槍的機率仍然不小,原因是得考慮當時的社會風氣: : 東漢末年,由黨錮之禍、外戚宦官鬥爭,導致現實政治腐敗 : 士大夫認清了兩漢獨尊儒術後,其繁瑣的經學、陳腔濫調的三綱五常等 : 並不足以挽救此一頹勢的事實,乃有必要重新思考治國標準 : 於是相較注重經世濟民的儒家,談生死之類哲學的玄學蔚為流行起來 : 消極避世之下,不以實踐為主要目的,可想而知向曹爽推銷會失敗很正常 : 至於為何曹叡對連弩與投石車改善計畫沒興趣...他搞過很多拉攏儒家的手段 : 偏偏孔子也說過"有文事者必有武備",顯然以儒家思想為藉口的理由,是不成立的 : 那怎樣才比較能合理解釋?先看〈諸葛瑾傳〉形容的曹叡用人: : "...又別咨瑾曰:「近得伯言表,以為曹丕已死,毒亂之民,當望旌瓦解,而更 : 靜然。聞皆選用忠良,寬刑罰,布恩惠,薄賦省役,以悅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時" : 但《魏略》的版本卻是: : "時(魏)明帝喜發舉,數有以輕微而致大辟者,(秦)朗終不能有所諫止,又未甞進一善人, : 帝亦以是親愛....魏略以朗與孔桂俱在佞倖篇" : 唯一能肯定的是何晏等浮華一派,在曹叡底下並不得志,則不討厭清談的人或會視為治罪 : 才對有機會發聲阻止卻擺爛的,視為佞臣? : 另一邊孫權曾對呂蒙說"孤少時歷詩、書、禮記、左傳、國語,惟不讀易"(〈呂蒙傳〉) : 可見對有興趣於儒家經典的孫權而言,打壓玄學之後留下的,稱其為忠良 : 也不意外就是了 : 所以個人認為兩方史料並未矛盾到完全不可信,《魏律》亦可為之佐證 : 基於上述論點,連弩機構複雜,生產較困難,準度低、耗量大 : 又豈能合薄賦省役路線的曹叡之意? 曹叡並沒薄賦省役啊 他不是諸葛亮死沒多久就大治宮室嗎? (青龍三年)是時,大治洛陽宮,起昭陽、太極殿,築總章觀。百姓失農時,直臣楊阜、 高堂隆等各數切諫,雖不能聽,常優容之。(三國志‧明帝紀) 所以你的前提就錯了 讀史料要注意講的跟做的不一定相同,尤其是政治文宣更要細察是表面文章 還是真才實料 : 推 Houei: 投石機的命運 會不會跟"蜀道難" 不易翻越秦嶺有關?同理對 11/15 21:21 : → Houei: 東吳 似乎比較需要先解決過的了長江的問題? 11/15 21:22 : : 輪轉式投石機如果發展的起來,水戰一樣能通用 : : 因為這根本就是龍骨翻車的原理再應用,在水上恐怕比在陸上更容易找到動力來源 : : 只是這沒有國家之力是做不到的 : 投石機應該是拿來破解龜在防禦設施裡的吧,用在東吳擅長的水上 : 個人認為只會逼東吳主動出擊決戰,一鼓作氣往前衝到,投石機打不到的近距離 : 除非再遇到一次像洞口之戰那樣倒楣的大風吹覆船身,否則東吳龜起來不敢水戰的機率 : 應該很低啦 要看怎麼設計 : → Houei: 有無可能原本吏不足 但發現偷工減料可能因人手不足 故增吏? 11/16 03:41 : : 不太可能,因為吏是要訓練的,要短時間內大幅增加除非是外來新的統治政權帶來 : 工匠要訓練沒錯,但戰爭的需求可不等人,劉璋尚且有張魯這大敵,豈會不訓練工匠? : 何況劉備一開始就隆中對夢想"霸業可成,漢室可興"..難道不能從荊州就開始訓練, : 入蜀以視為外來新的統治政權嗎? 要有人力跟財力,不是想要訓練就有合宜的條件 戰爭有其必要的順位,並且武器不是沒有庫存, 有沒有急迫到要訓練一大批才是重點 投入資源不是亂投,要視戰略目標決定資源的投入 : 呼應本篇前面說的,或許增吏後環節較多的監督機制,防的是心理層面,而非技術層面 : 為免少數人所壟斷導致弊案發生? 吏的來源很複雜,這個題目不好講,吏的分類很多,不可同一而論 : : 這之後討論吳國時會看到孫權跟豪族都在搶奪基礎的吏員 : : 畢竟不管是皇權還是豪族都要有人幫他們打理底下的事 : 既如此卻沒把吏搞到跟蜀漢一樣多,是否意味著假如國家已經出錢養武將的部曲了 : 只好節省開支?這方面希望有時間點的佐證,感恩! 孫權才不會出錢幫養武將的部曲 沒讓底下上繳就已經阿彌陀佛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9.126.103.21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AN/M.1514637256.A.C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