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延伸一下這部份的後續發展,恕刪一些引文 ※ 引述《kea (推理小說<親愛的你>出版)》之銘言: : 第一道出爐的新政是省中改制。原本宮中的宦官都死光了,新政府不再開缺,省中 : 務改由侍中與黃門侍郎主管。這兩個職位原是散官,底下沒有事務官,現在各增設屬官 : 人,自公卿子弟中選任,接掌宮內各官署,包括負責宮女的「永巷令」與負責后妃的「 : 庭令」。至此,宦官清洗派的夢想實現,存在中國宮廷數百年甚至千年的閹宦傳統於焉 : 跡。 《通典》關於黃門侍郎後來的職務,還有交代一下:"及袁紹大誅宦者之後,永巷、 掖庭復用士人,閫闈出入,莫有禁切,侍中、侍郎、門部騶宰,中外雜錯,醜聲彰聞" "後改給事黃門侍郎為侍中侍郎,去給事黃門之號,旋復故。初,誅黃門後,侍中、 侍郎出入禁闥,機事頗露。由是王允乃奏比尚書,不得出入,不通賓客,自此始" 亦即黃門侍郎親密接近皇帝的時間,只有一下下,很快就被王允給剝奪了 很可能又是恢復成《後漢書》的舊制:"黃門侍郎,六百石。本注曰:無員。 掌侍從左右,給事中,關通中外。及諸王朝見於殿上,引王就座" 至於人數的變化,《通典》說"魏晉以來,給事黃門侍郎並為侍衛之官,員四人" 《晉書》的版本則是:"給事黃門侍郎,秦官也。漢已後並因之,與侍中俱管門下眾事, 無員。及晉,置員四人" 只是我查不到確切的改制時間 & 原因@@ 再一個例子,李傕"以車三乘迎天子"時,"天子一乘,貴人伏氏一乘,黃門侍郎賈詡 左靈一乘,其餘諸臣皆步"(後漢紀) 賈詡前面幾代的官職,讓他有機會出任黃門侍郎的問題不大 問題在《獻帝紀》說獻帝曾為了擔心李傕募集的"羌、胡數千人"肆虐,而找賈詡商議 合理的解釋大概是王允GG了,繁瑣的規矩暫時無視的概念? : 當然,我們知道閹宦制度並未消失,在往後中國歷史中,還有很多比十常侍更顯赫 : 囂張的大宦官,漢獻帝劉協因此空前絕後,成國中國史上惟一沒有宦官伺候的皇帝。曹 : 的魏宮是否設宦官我不確定,但曹丕篡漢後,宦官便再現宮中,只是地位大不如以往, : 丕規定「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換言之,宮中主管仍是散騎常侍、侍郎等有小 : 雞的士人,宦官最多只能當事務官而已。 宮中主管嘛..散騎常侍似乎只負責嘴個皇帝幾句?《通典》:"魏文帝黃初初,置散騎, 合於中常侍,謂之散騎常侍。後用士人,始以孟達補之,久次者為祭酒。 魏文帝善達之姿才容觀,以為散騎常侍。散騎常侍掌規諫,不典事。貂璫插右, 騎而散從" 年代稍早的《晉書》也是一樣的說法:"魏文帝黃初初,置散騎,合之於中常侍, 同掌規諫,不典事,貂榼插右,騎而散從,至晉不改" : 換個角度來說,消除宦官的其實就是削去皇帝的手腳,現在皇帝不僅上班時得聽士 : 夫嘰嘰喳喳,下班回到後宮還要聽士大夫嘰嘰喳喳。曹魏後期,曹髦想對付司馬昭時, : 量的對象只有侍中王沈等人,而這些無良士人一下就把皇帝給賣了。想曹髦還如此,身 : 連一個宦官都沒有的劉協,面對權臣時,必然更孤立無援。 不清楚王沈任侍中時,王允那套"不得出入,不通賓客"的政令,是否仍適用 是的話,假使密會皇帝的事,讓一手遮天的司馬昭給知道了,下場會如何應該很好猜XD 所以不如出賣皇帝,自首求得原諒? 王業我是想說他既然平常扛起規勸曹髦的擔子,結果安撫不成反引起政變 應該也會很惶恐吧 : 新政府同時調整高層人士佈局。原本太傅袁隗不動,董卓則由司空改任太尉,兼領 : 將軍事,拜郿侯。原本的太尉劉虞,轉任大司馬。三公剩下的兩個位置—司空與司徒, : 楊彪與黃琬擔任。 儘管《通典》說東漢以來太司馬"常與太尉迭置,不並列"、"至靈帝末始置焉" 然而"辛巳,以車騎將軍李傕為大司馬,在三公之右"(通鑑) 難道表示的是當時一般對這兩職位的高低觀感? : 這起人事異動另外值得注意的就是黃琬,他曾遭禁錮鄉里二十年,是第一位晉位三 : 的黨錮受害人,宣傳效果十足。黃琬原任豫州牧,領兵就在洛陽附近,給他高官招他回 : ,也算是一種裁軍的手段。 從派徐榮、李蒙四出豫州諸郡擄掠,而狹路相逢孫堅的結果論來看,豫州牧的存在 簡直有如必欲除之而後快般礙事 : 高層人士抵定,接下來是政變人員的敘獎。獎最大的就是火燒宮門的袁術,官拜後 : 軍;原任河南尹、同是打手之一的王允,升任九卿之一的太僕;與袁紹一同殺入省中的 : 匡,雖逃離洛陽,但仍受拜河內太守;另外羽林中郎將桓典,雖然只是參與謀畫,但也 : 「忠義炳著」,賞錢二十萬,家中一人為郎官(大概就是去接掌宦官留下的職缺)。 原本羽林是"常選漢陽、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凡六郡良家補"(後漢書) 不過出身沛國的他竟能"三遷"羽林中郎將,可見何進罩他罩多大 感謝暴民的寶貴意見!解讀史書各自有道,這樣修正應該比較沒爭議了吧 若看的是《通典》的版本:"羽林中郎將,領郎百人,謂之羽林郎。選隴西、漢陽、 安定、北地、西河、上郡良家子便弓馬者以為之" 多一個字讓羽林中郎將毫無懸念的出局 《後漢書》的版本:"羽林中郎將,比二千石。本注曰:主羽林郎。羽林郎, 此三百石。本注曰:無員。掌宿衛侍從。選漢陽、隴西、安定、北地、上郡、 西河凡六郡良家" 個人認為有可能並非限定在資格尚淺的良家子弟 : 新政府下一個措施是平反黨錮之禍的受難者。大約九月下旬,新上任的三公董卓、 : 琬、楊彪各帶刑刀上殿死諫,請求追撫竇武、陳蕃等人。劉協感其誠意,批准其請,不 : 下詔恢復竇武等人爵位,還擢用其子孫為官,並派使者前往墳前弔祭。 個人覺得黨錮的牽連範圍達數百人之譜,即便最具代表性的陳蕃、竇武的小孩沒受益 受黨錮所害而死的李膺,《後漢書》寫到他兒子李瓚,位至東平相 《荀氏家傳》也有因黨錮而囚錮終身的荀曇,他兒子荀彝後來當到州從事的記載 只不過具體做官時間未知,不排除是在董卓死前完成的 或許"擢用子孫"當下的年齡還不夠大,要等個幾年? :   下一道新政也是「轉型正義」一環,只是得用上暴力手段,由董卓掛名執行。新皇 : 基第三天,九月三日,董卓下令毒殺何太后,並以「太后已廢」為由,指導百官於喪禮 : 僅著素衣,不穿喪服, 極盡羞辱之能事(軍人董卓指導士大夫如何辦喪禮,這你敢信? ) : ;董卓隨後處死何媽媽舞陽君,棄屍園林;並下令將何苗開棺分屍,丟棄於路旁飼狗。 董卓:俺從小可也是從孝經一本一本念上去的唷 : 但要留意,何氏並非滿門滅絕。何進的兒子並未受牽連,這位何公子可能以白身待在 : 洛陽,幾年後才過世,留下美麗的寡妻尹小姐與帥兒子何晏,被曹操接收。 《北堂書鈔》引用何晏〈魏明帝議謚表〉:"案外內群寮議,宜曰」。 餘所執難各不同....今稱者,可謂眾也" 主導此會議的,並非當紅炸子雞曹爽,而是何晏,估計何晏的輩份相仿於曹丕、曹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4.218.29.20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AN/M.1540079569.A.C7E.html
boman: 羽林郎來自六郡,但將沒有這規定,桓典資格老,家世好,聲10/23 23:16
boman: 望亦高,不用何進特別罩吧。10/23 23:16
因為重點在靈帝死(189年5月) ~ 獻帝上位(189年9月)的這段期間,除了後來的董卓 還有誰有這能力罩 "靈帝崩,大將軍何進秉政,(桓)典與同謀議,三遷羽林中郎將。獻帝即位 三公奏典前與何進謀誅閹官..." 最早是由漢宣帝"令中郎將、騎都尉監羽林,秩比二千石",可知是由皇帝任命 結果連少帝都還小,此刻能輔政行使皇帝命令的,應該就大將軍何進 or 何太后吧 這話題還得回歸到為何"常"選那六郡?在邊疆的六郡常遭外族洗禮,不意外 問題並非只有六郡而已,連三輔也一同遭殃,光搜尋"寇三輔"就一堆紀錄了 所以漢安帝才會派人賜榖給受戰火摧殘的百姓,《漢書》: "元初二(115)年春正月,詔稟三輔及并、涼六郡流冗貧人" 我查得到的年代較接近三國的羽林中郎將,除桓典外,有耿承 張奐 董卓 游殷 馮定 (諸葛瞻牽扯到正統、遙領的問題,不是本文重點) 5人中有4人出自三輔及并、涼州,這樣要說完全隨皇帝隨興挑人,似乎也說不過去? 如果從組成份子的角度分析,自然地緣關係接近的將與士卒,向心力會較足夠 (尾大不掉的副作用,另當別論@@) "取從軍死事之子孫養羽林,官教以五兵,號曰羽林孤兒"(漢書) 《通典》則是有"羽林父死子繼,與虎賁同" 隔壁同掌宿衛侍從的虎賁中郎將,更是直接"自節從虎賁久者轉遷,才能差高至中郎" 羽林雖沒指明,然而假使空降的落差太大,難道不擔心或多或少難以服眾? 至於桓典的履歷,沒錯!他的確資格老,家世好,聲望亦高 但要注意他遷羽林中郎將當時仍是宦官當權,得罪宦官很大的他 若非何進罩他,基本光人身自由就是個大問題了(郎中張鈞表示:) 要想從郎官一路升到羽林中郎將,關鍵是誰很明顯啊
boman: 5人中張奐和董卓沒有當過羽林中郎將,張是護匈奴中郎將,10/25 00:05
boman: 董是羽林郎。地緣計三輔、涼、并三地都難有向心力。三輔的10/25 00:05
"漢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為羽林郎。(董)卓有才武,旅力少比,雙帶兩鞬,左右馳射。 為軍司馬,從中郎將張奐征并州有功,拜郎中,賜縑九千匹,卓悉以分與吏士。遷廣武令 ,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免。徵拜并州刺史、河東太守,英雄記曰:卓數討羌、 胡,前後百餘戰。遷中郎將,討黃巾,軍敗抵罪"(三國志董卓傳) 我知道你會說《後漢書張奐傳》寫的護匈奴中郎將 那請問曾有並非出自羽林的中郎將,來帶領羽林郎的例子嗎? 董卓的中郎將的確沒寫明是啥中郎將,會推論羽林中郎將 純粹是考慮既然可從同掌宿衛侍從的虎賁內部,找人轉遷虎賁中郎將 則或許羽林中郎將也有機會仿傚 《三國志董卓傳》是有東中郎將,但後面討完黃巾後,復為中郎將去抵禦韓遂 這邊難道百分百必為東中郎將? 除非找得到的復為中郎將的例子,全為同一種中郎將 再說《後漢書百官志》就沒有"純"中郎將 然後三地的地緣沒有向心力? 除非有證據指出羽林的各州比例相當,否則不是全無可能以某一州為主 要不然乾脆也不用設置"州"這級行政單位了,會合在一起併為一州,自有其道理
boman: 耿承和游殷、南陽馮定不是來自六郡。羽林是禁軍,將與外戚10/25 00:05
為何閃避《後漢書》"選漢陽....西河凡六郡良家"的說法咧 有沒有"常",基本差很大..還是你要說年代較晚的《通典》有不可質疑的權威性?
boman: 比較有關係,因此少來自六郡,三輔和南陽就出了不少羽林中10/25 00:06
boman: 郎將或其下的左右監。10/25 00:06
僅列出我找的羽林右監,其他暴民有補充 馮勁:魏郡人 孔顯:不明 羽林左監 許永:不明 耿顯:扶風人 馬廖:扶風人 樊調:南陽人
boman: 很明顯通典和後漢書講來自六郡的是指羽林郎,即董卓那種。10/25 01:31
boman: 沒有提羽林中郎將。10/25 01:31
解讀方法不同罷了!羽林中郎將放在那一段的最前面,提到羽林郎時 就有可能連前面的羽林中郎將一塊算進去
boman: 中郎將名號不少,羽林中郎將是負責領羽林才是,沒有講中郎10/25 01:38
boman: 將監羽林的就不是羽林中郎將。10/25 01:39
那張奐的中郎將也沒寫 監 護匈奴啊
boman: 左右監,南陽有任隗、來歴、鄧德、鄧壽。扶風有竇固、竇靖10/25 01:50
boman: 後漢書張奐傳清楚提及是使匈奴中郎將或護匈奴跄郎將。10/25 02:01
boman: 前面錯,竇固是羽林中郎將。10/25 02:11
多謝補充 因為我講的是《後漢書董卓傳》不是《後漢書張奐傳》 總之要嘛護匈奴中郎將除了匈奴以外,還兼羽林郎的上司 亦即《後漢書百官志》省略護匈奴中郎將的職權,包含指揮羽林郎 要嘛《後漢書張奐傳》漏掉或省略甚至覺得不合理,而沒把羽林中郎將寫進去
boman: 董卓當張奐軍司馬時已非羽林郎。 10/25 07:07
"其夏,涼部畔羌搖蕩西州,朝廷憂之。於是詔騭將左右羽林、 北軍五校士及諸部兵擊之,車駕幸平樂觀餞送"(後漢書鄧禹傳) "(永元)三年冬,南單于與烏桓大人俱反。以大司農何熙行車騎將軍事, 中郎將龐雄為副,將羽林五校營士,及發緣邊十郡兵二萬餘人, 又遼東太守耿夔率將鮮卑種眾共擊之,詔慬行度遼將軍事"(後漢書梁慬傳) 1.羽林也是可以調去打外族的,除非有漢桓帝禁止羽林外調的詔令 2.《後漢書》有很多兼職的記載,還是有軍司馬不可兼職的史料? 然後呼應一下前面講的,你認為桓典的羽林中郎將,不需要何進罩他 結果你列出這麼多跟外戚比較有關係的的羽林相關職務 資歷、聲望夠的又不是只有桓典一個..自相矛盾的概念?
boman: 羽林雖可外派,但張奐那華麗指揮名單是沒有羽林。董卓是護10/25 21:45
boman: 匈中郎將軍司馬就不會是羽林郎。10/25 21:45
boman: 這攻推文中主要針對羽林中郎將昰常以六郡人充當。從後漢書10/25 22:13
boman: 查,更完全找不到有那六郡人任羽林中郎將的紀錄。桓典非破10/25 22:13
boman: 格任用談不上是何進特別璁,修改後與前版本沒有差異,意思 10/25 22:14
boman: 還是錯。10/25 22:15
本來就不會鉅細靡遺的把所有參戰部隊,一一列出來 曹操圍鄴時,許褚帶的虎士參與了,敢情〈武帝紀〉寫了嗎? 後來圍南皮,曹純帶的虎豹騎加入其中,而〈武帝紀〉也找不到 何況虎士、虎豹騎和羽林一樣都是精銳 曹純"以議郎參司空軍事,督虎豹騎從圍南皮",那時還沒篡漢哦 那為何董卓就不能以軍司馬參羽林中郎將軍事,從張奐督羽林討叛羌? 羽林中郎將跟六郡的關係,你只注意到是哪六郡,問題重點你漏了一個"良家" "常選漢陽、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凡六郡良家" 既然是"常"選,就表示若六郡剛好都沒符合良家條件的人選,就會去挑別地的良家 任用桓典又不是只看破不破格,得罪宦官照樣把你玩死,還是你覺得何進沒啥權力? 就算非破格,也沒有一定非進羽林不可的理由,這不是外戚的關係是什麼? 嗯..說真的,要是覺得我的論點說服力不足,批我是錯的我沒意見 只是這對討論沒啥幫助就是了
boman: 虎豹騎昰精銳但非禁軍,派禁軍出外這等大事當有記載。羽林10/27 21:00
boman: 、虎賁、五校都有被記,有羽林在張奐傳不可能不記。 10/27 21:00
這等大事確實有記載,《後漢書鄧禹傳》: "(永初元年)其夏,涼部畔羌搖蕩西州,朝廷憂之。於是詔(鄧)騭將左右羽林 北軍五校士及諸部兵擊之,車駕幸平樂觀餞送" 但不可能不記的《後漢書孝安帝紀》,沒記羽林: "(永初元年)六月...先零種羌叛,斷隴道,大為寇掠,遣車騎將軍鄧騭 征西校尉任尚討之。丁卯,赦除諸羌相連結謀叛逆者罪"
boman: 後漢書和通典都沒有提羽林中郎將是從六郡選。可見的羽林中10/27 21:03
boman: 郎將也沒有一個是來自六郡。 10/27 21:04
既然我們一直找不到交集,那我只好繼續換句話說了OTZ 何不試著用羽林中郎將 & 羽林郎的人數比例去想 若前者遠小於後者(通典說有百員)時,則即便前者沒有一個是來自六郡 然而後者都來自六郡的話,難道仍無法視為符合"常選"的規矩嗎
boman: 何進的權力源頭與宦官是一樣,這是為什麼何進可以引薦這麼10/27 21:16
boman: 多宦官不喜歡的人,殺不喜歡的宦官也沒有難度。問題還是你10/27 21:16
boman: 的說法不是實情,把無關羽林中郎將任命的六即出身拉進來講10/27 21:17
boman: 。 10/27 21:17
這樣講吧!假使今天沒爭議的耿承、馮定並非"良家"(游殷的家世背景不明@@) 那我絕對無話可說,但他倆至少滿足了六郡、良家,其中之一的條件 然後又湊巧耿承的姑姑耿大貴人"數為耿氏請",於是漢順帝才詔封耿承為羽林中郎將 而馮定他爸是駙馬爺,顯示耿、馮二人就算非六郡人,仍可藉由類似外戚背景的 跟皇室的血緣關係,出任羽林中郎將,亦即當你僅滿足必要條件其中之一時 能否昇為羽林中郎將,端看你後台夠不夠硬了 至於張奐這種沒後門可鑽的怎辦呢 OK,為自圓其說,且聽我腦補一下張奐的情況,得從漢桓帝2nd皇后-鄧猛女開始談起 159年外戚梁冀一族遭滅族,結果同梁冀老婆為表姊妹的鄧猛女沒事,還被立為皇后 鄧氏一族隨後跟著飛黃騰達 因此張奐以梁冀的故吏遭免官,在家蹲了4年,蹲到162年復為武威郡太守 此事雖然有皇甫規的一再薦舉,但愚見以為很有可能需要考慮鄧皇后對梁冀故吏的照顧 畢竟皇甫規自己都跟宦官處不好了 直到165年鄧皇后被廢掉,隔年張奐出任大司農,167年方有派董卓平定叛羌的事蹟 故張奐應該就是在166年底~167年初這段期間,任職羽林中郎將 儘管沒皇后加持,小弟大膽推斷仍需要找履歷上有實蹟的人材,來帶領羽林 畢竟先前給非羽林體系的鄧騭率羽林出征的結果,就是大敗而歸 同樣有無明確中郎將名號差別的,還出現在《後漢書孝靈帝紀》,這裡有給完整職稱: "(熹平)六年八月,遣破鮮卑中郎將田晏出雲中,使匈奴中郎將臧旻與南單于出鴈門, 護烏桓校尉夏育出高柳,並伐鮮卑,晏等大敗" 結果《後漢書南匈奴列傳》就沒有: "屠特若尸逐就單于某,熹平元年立。六年,單于與中郎將臧旻出鴈門擊鮮卑檀石槐, 大敗而還" 其他又是六郡又是良家的,沒人罩的情況下,找不到任何當到好歹是2000石官的紀錄 似乎也不意外了..吧,何況東漢終究也還是有外戚當道的空窗期
boman: 通典和後漢書都清楚是講羽林郎才是常從六郡良家子補。張奐10/29 21:30
boman: 也清楚沒有當過羽林中郎將,鄧皇后後的外戚是張奐所對付的10/29 21:30
boman: 竇氐。10/29 21:30
沒有新的論點,再這樣下去只是無限迴圈(攤手) 我還以為你會舉出《後漢書董卓傳》的張奐之中郎將,是其他種中郎將的看法說.. 都會兼看《通典》和《後漢書》了,讓我很難不去質疑,你刻意只顧《後漢書張奐傳》 而無視《後漢書董卓傳》 既然你堅持後漢書有寫就是有,沒寫就是沒有 那敢情《後漢書孝安帝紀》、《後漢書孝明帝紀》沒羽林,乃因羽林該避諱囉O_o 竇固在《後漢書竇融傳》:"顯宗(即明帝)即位,遷中郎將,監羽林士"裡 顯然是羽林中郎將 怎麼《後漢書孝明帝紀》卻沒把羽林加上去: "(中元二年)冬十一月,遣中郎將竇固監捕虜將軍馬武等二將軍討燒當羌" 則《後漢書董卓傳》當中,張奐的中郎將,視為省略羽林的羽林中郎將,很奇怪嗎 還是有當過使、護匈奴中郎將的,就不能當羽林中郎將的規定o_O 《後漢書孝安帝紀》也清楚講鄧騭沒帶羽林去打仗,所以《後漢書鄧禹傳》講的 其實是鄧騭帶姓左右,名羽林、姓北軍五,名校士及姓諸,名部兵,3個傢伙去打仗的吧 又,張奐所對付的竇氏,跟鄧皇后或鄧氏的關係是..? 先前能找那麼多人當過羽林監,要找其他例子反駁我,應該難不倒你才是 把講過的拆開重組並不難,不然我也學你一直 清楚的寫云云?
boman: 董卓傳的中郎將對照桓帝紀和張奐傳是使/護匈奴中郎將是毫 10/30 22:42
boman: 不含糊。無視這兩筆記載又拿不出證據張奐是羽林中郎將,這10/30 22:42
boman: 不是奇怪等級。張奐又不是沒有本傳,本傳的行事履歷也清楚10/30 22:44
對照桓帝紀?桓帝紀又沒在中郎將前面加了"使/護匈奴" "永康元年春正月,先零羌寇三輔,中郎將張奐破平之" 搞半天你拿出的證據,是你自己加上去的使/護匈奴中郎將....
boman: ,張奐與鄧太后沒有甚麼交情,要是因鄧太后為羽林中郎將,10/30 22:44
boman: 一不可能久住武威,二鄧太后與梁冀關係又不好,三如張奐是10/30 22:44
boman: 鄧太后所用,下埸與鄧德和鄧壽會接近,不被免官遝升官也不 10/30 22:45
boman: 可能。10/30 22:45
boman: 前面寫的鄧太后應是鄧皇后。10/30 23:35
一、張奐為羽林中郎將,是在他已經被召回京城以後的事 久住武威而能復回官場,擔任的並不是羽林中郎將而是武威太守 二、梁冀雖然意圖殺鄧皇后他娘,但如果不是梁冀他老婆引進鄧皇后入掖庭 或許根本連當皇后的機會都沒了 何況主使者梁冀在張奐可能的羽林中郎將時期,業已伏誅 除非有辦法證明張奐曾參與刺殺行動 三、張奐在武威太守、度遼將軍任內並沒有尸位素餐,當地百姓為他立祠 幽、并二州更是清靜..這樣要免他官實在說不過去 度遼將軍跟武威太守一樣是2000石,《後漢書百官志》:"明帝初置度遼將軍, 以衛南單于眾新降有二心者,後數有不安,遂為常守" 也沒調回中央,不算升官吧 所以後來不能因為他幹的不錯而賞他大司農?
boman: 另董卓傳中張奐的中郎將亦不可能是羽林,因羽林中郎將沒有10/30 23:42
boman: 軍司馬。 10/30 23:42
張奐的使匈奴中郎將,經查《後漢書百官志》,也沒軍司馬 我可不可以也說,張奐的中郎將亦不可能是,你始終堅持的使(護)匈奴咧 《通典》的註解有寫到"自漢魏至隋,總戎出征,則刺史、都督、將軍等官置長史、 司馬、諸曹參軍,為之寮佐,按官置司" 董卓的軍司馬,是以羽林郎參羽林中郎將張奐所督的諸軍底下的身份為之 並非羽林體系的軍司馬
boman: 桓帝紀找到永康元年元正月,那前一年延熹九年七月”遣使匈11/01 22:22
boman: 奴中郎將張負擊南匈奴、鳥桓、鮮卑”會有困難嗎?這是張奐出11/01 22:22
boman: 兵的日子。再來元康元年十月應更沒有難度”冬十月,先零羌11/01 22:23
boman: 冠三輔,使匈奴中郎將張奐擊破之”就在你引的史料前後都有11/01 22:23
boman: 提張奐職稱又是同一職位,真的會看不出元康元年正月的中郎 11/01 22:23
boman: 將實是使匈奴中郎將。11/01 22:24
如果照你說的,董卓當軍司馬時不是羽林郎 那到底該怎麼解釋沒有軍司馬的使/護匈奴中郎將張奐,要怎麼讓董卓在他麾下 接受他指揮 發現了沒?董卓在這段期間的經歷,即便離開了羽林郎,總得有個交代吧 偏偏史書是空白的!我們能做的只是儘可能合理推論,我絕對不會否認我推的有可能錯 但就算《後漢書張奐傳》前後都有使/護匈奴中郎將 問題《後漢書桓帝紀》、《後漢書董卓傳》都沒寫明,除非你有辦法穿越時空 否則你所謂的"沒有難度",未必也就是事實
boman: 沒有史料提張奐延熹九年回京有當羽林中郎將,回京是升官中11/01 22:34
boman: 二千石大司農,就是同年七年又披甲出征,可是以中二千石秩11/01 22:34
boman: 當原是比二千石的使匈奴中郎將。11/01 22:34
沒有史料提張奐永康元年春正月出征那次,是使/護匈奴中郎將 《後漢書百官志》沒護匈奴中郎將,所以給他九卿秩的待遇,很可能是漢桓帝的創舉 則既然可以施加於護匈奴中郎將,難道不能套用在羽林中郎將的身上?
boman: 使匈奴中郎將在百官志雖只提置從事二人,但也提有事隨事增11/01 23:06
boman: 之,掾隨事增之。注文另引漢官儀提”設官府掾”即是有長史 11/01 23:06
boman: 及諸曹等屬吏,作為武官如鳥桓或護羌校尉有兩司馬也正常,11/01 23:07
你都說"正常"了,代表也是用推論來著,既如此何必堅持百分百使/護匈奴中郎將不可
boman: 張奐傳也有提”奐遺司馬尹端、董卓並擊“這是記在元康元年11/01 23:07
boman: 冬,元康元年冬十月事見前文可知董卓是使匈奴中郎將司馬。11/01 23:07
boman: 後文把永康寫錯成元康,另延熹九年當是張奐非張負。11/01 23:14
記在元康元年冬,不表示永康元年春那次,董卓就不可能為軍司馬 他可以從該年春天,一直幹到冬天啊
boman: 首先張奐不是有幾次出征,是從延熹九年七月決出征,三年後11/02 01:00
boman: 的建寧元年八九月才班師回朝,正好碰到竇武斗宦官的場合。11/02 01:00
度遼將軍才需要"遂為常守",有使/護匈奴中郎將也需要這樣的記載嗎 何況張奐都可以度遼將軍的身份,讓邊境安定了以後,調回中央當大司農 延熹九年七月那次,匈奴、烏桓,都紛紛歸降了,為何不能視為安定咧
boman: 是使或護並沒有改變是同一職的匈奴中郎將,同一職位寫法不11/02 01:01
boman: 同在史料也不是少見,如討蜀護軍也有寫征蜀護軍。匈奴中郎11/02 01:01
boman: 將有司馬已從永康元年十月的記載得到證實而非只是推論。張 11/02 01:01
boman: 奐早在幞熹九年七月出征,董卓應是同時為張奐司馬。11/02 01:01
永康元年十月的匈奴中郎將有司馬很正常,因張奐督了華麗的指揮名單 不代表匈奴中郎將的體制下有司馬,《後漢書百官志》可為明證 另《通典》說"自漢魏至隋,總戎出征,則刺史、都督、將軍等官置長史、司馬 諸曹參軍,為之寮佐,按官置司",其具體實例為《後漢書孝靈帝紀》: "(中平元年十一月)湟中義從胡北宮伯玉與先零羌叛,以金城人邊章、韓遂為軍帥, 攻殺護羌校尉伶徵、金城太守陳懿...(中平二年三月)北宮伯玉等寇三輔...十一月, 張溫破北宮伯玉於美陽" 同樣的事蹟亦可見於《後漢書董卓傳》: "(皇甫)嵩以無功免歸,而邊章、韓遂等大盛。朝廷復以司空張溫為車騎將軍,假節 執金吾袁滂為副。拜卓破虜將軍,與盪寇將軍周慎並統於溫。并諸郡兵步騎合十餘萬, 屯美陽,以衛園陵。章、遂亦進兵美陽。溫、卓與戰,輒不利。十一月...卓聞之喜, 明日,乃與右扶風鮑鴻等并兵俱攻,大破之,斬首數千級。章、遂敗走榆中..." 然後是最重要的《後漢書陶謙傳》: "陶謙字恭祖,丹陽人也。少為諸生,仕州郡,四遷為車騎將軍張溫司馬,西討邊章" 董卓應是同時為張奐司馬隨張奐出征這點,除非你有辦法證明董卓在這段期間幹了啥事 而離開羽林郎,否則仍不排除董卓直到隔年才以羽林郎出征的可能
boman: 將軍本是主征討,事後罷。度遼將軍作為建制上的常備中央駐11/02 21:21
boman: 邊守將。非將軍職的常備軍,正是百官志提及的三職,分別針11/02 21:22
boman: 對匈奴、烏桓和羌,按理這三職當是使持節護匈奴中郎將、使11/02 21:22
boman: 持節護烏桓校尉、使持節護羌校尉。因此史料有時稱使或護匈11/02 21:23
boman: 奴中郎將都是同一職。這四職屬長駐及有駐地的,在譚圖有標11/02 21:23
boman: 示駐地的,作為領兵官使匈奴中郎將當與度遼、烏桓及羌一樣 11/02 21:23
boman: 是兩司馬。張奐的特別出駐是應對非常,史料上留駐三年,並11/02 21:24
boman: 非出動數次,董卓在延熹九年七月跟隨張耎奐出駐匈奴中郎將11/02 21:24
boman: 駐地并州西河。陶謙例子不怎樣對,張溫是車騎將軍,本職就11/02 21:25
boman: 有司馬,不是都督也有。11/02 21:25
作為領兵官的使匈奴中郎將,《後漢書百官志》寫的是兩"從事",這職位等同司馬嗎 《後漢書百官志》的司馬是大將軍才有 除非有文獻指出,《後漢書百官志》和《通典》衝突時,需以年代較晚的《通典》為準 何況《通典》的註解也只能舉一個竇憲為大將軍的例子,沒有車騎將軍的例子 若有的話還煩請貼一下,感恩
boman: 甚麼可能也有張奐不是羽林中郎將已經可以肯定,董卓要當羽 11/02 21:28
boman: 林中郎將以他的出身和人脈更難。11/02 21:29
如何個肯定法?就靠你只憑《後漢書張奐傳》,而不採信《後漢書桓帝紀》、 《後漢書董卓傳》?那我也來不採信張奐傳這招好了 你的肯定 ≠ 當代人的肯定,史書寫死的都找得到矛盾處了,何況沒百分百明確寫死的 不給人討論空間,那乾脆關版回家自己看書算了 直接講結論,不會是包括我在內的版眾想看的(雖然應該沒多少版眾繼續看這篇QQ) 有誠意的話,應該針對我的論述,提出反駁理由 然後張奐留駐三年、董卓駐并州西河,都是你的推論吧 就算再怎麼合理,可仔細想想若不保留質疑的餘地給別人,這對討論到底是好還是壞 我都已經說張奐的羽林中郎將,只是一種可能性而已,建議多點尊重別人的意見會好些 莫非你忘了董卓正是你一直引以為傲的六郡人耶!董卓他爸好歹也在潁川當官 不然有沒有諸如董氏犯了啥錯,而算不上"良家"的史料?
boman: 護匈奴、馬桓、羌三瞰的官屬石百官志上寫得不清楚,只提可 11/03 10:48
boman: 按事加添。從事二人可能是有漏子,是從事中郎二人,因職責 11/03 10:48
boman: 重加兩個參從事合理。 11/03 10:48
boman: 說年代較後的比接近記事年代的準就太難同意。但將軍屬上兩 11/03 11:11
boman: 者都可提有司馬。後漢書百官志上的”長史、司馬皆一人,千 11/03 11:11
boman: 石”沒有說只是大將軍有。通典更在大將軍條目下記”後漢大 11/03 11:11
boman: 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有長史一人,司馬一人“ 11/03 11:12
首先,我會那樣講是因為《後漢書百官志》的大將軍底下的軍司馬的俸祿是: "其領軍皆有部曲。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軍司馬一人,比千石" 車騎將軍的則是"長史、司馬皆一人,千石" 其次如果車騎將軍的司馬為千石,你要告訴我地位比大將軍低的車騎將軍 他底下的"司馬"比大將軍的"軍司馬",俸祿還高? 所以我合理懷疑百官志那一段的司馬,其實是軍司馬之誤植,陶謙的司馬亦然 相對的,大將軍營的軍司馬,該為司馬才對 然後《後漢書董卓傳》應為司馬才對,否則董卓豈不又多一段史料沒提的大將軍營了 當然你也可以說,董卓傳根本就是把司馬多打了一個軍上去 但這也和董卓為張奐都督底下的司馬沒矛盾
boman: 董卓傳、桓帝紀加上張奐傳可以清楚引證張奐只是當使匈奴中 11/03 11:35
boman: 郎將,你要抵賴是你的自由。回家看書不講怎知就讀明白,看 11/03 11:38
boman: 這串討論就明白有看不等於明白。 11/03 11:38
boman: 要人尊重意見至少耍拿點實際一點的證據,事實上你認為準的 11/03 11:59
boman: 通典就直接把六郡良家子補放在羽林郎上。沒有任何證據光看 11/03 11:59
boman: 到張奐是中郎將就認為是羽林中郎將是完全空想,又不是只有 11/03 12:00
boman: 一條史料無法認證。六郡良家子可補羽杯中郎將是你的說法, 11/03 12:00
boman: 已早講禁軍將與外戚比較有關係,董卓與外戚的交接看不到有 11/03 12:00
boman: 被任命為羽林中郎將的可能。 11/03 12:01
boman: 車騎將軍司馬是車騎將軍府僚屬,比大將軍營部曲的軍司馬俸 11/04 12:38
boman: 祿高並不奇怪。另軍司馬在各領軍將軍都有,董卓是軍司馬或 11/04 12:39
boman: 司馬,史料兩者都有。張奐督幾支部隊是否等於通典提及的都 11/04 12:39
boman: 督?這可未必 ,通典的都督不是形式上的都督,按通典可以說 11/04 12:39
boman: 任何出征的官都可以置司馬為僚屬。 11/04 12:39
府僚屬一定比將軍營部曲的俸祿高嗎? 就算司馬、軍司馬同樣帶兵,兩者職權應該也不太可能完全重疊 畢竟一個在府、一個在營 府僚屬也是有600石的從事中郎,而光大將軍營部曲裡"比2000石"的校尉 就比府僚屬最高的長史、司馬的1000石還高啦 那問題又變成,究竟董卓是否有大將軍營的經歷? 抑或"從中郎將張奐為軍司馬",其實是從張奐領的軍,其底下的司馬? 你也同意張奐督的名單還算華麗啊!則如此龐大、組成份子又不單純的陣容 沒有給他很大權力,是很難指揮得當吧 《通典》說的是"刺史、都督、將軍等官置長史、司馬..",雖然沒講清楚但總有個範圍 未必代表任何出征的官都可以置司馬 ※ 編輯: Houei (150.117.39.230), 11/13/2018 07: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