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這討論其實已經和三國無關,不過滿有趣的,我回應一下。基於我的論述可能調動一下原 po文的順序。 : "官府減少貨幣的含銅量,以此來搜刮民財,並企圖維持財政的平穩"? : 減少貨幣含銅量,"錢薄"當然對應的就是"貨輕" : 賣給政府不足額量的貨,這樣有搜刮到民財? 我認為這裡搞錯一個字的意思,後漢書劉陶傳裡的「貨輕錢薄」的「貨」指的不是貨物 ,是通貨,一如漢書食貨志所說:「貨謂布帛可衣,及金刀龜貝,所以分財布利通有無者 也。」 因此「貨輕」與「錢薄」是同義,意謂當時錢幣太輕,貨幣貶質,乃至糧價過高,「故致 貧困」。當時建議的改善方法是鑄大(重)錢,平衡錢幣重量,以求降低物價。 舉例來說,當市場上流通80%是2.2克的東漢五銖,20%是3.2克的西漢五銖,糧價定在1000 錢,但若東漢五銖和西漢五銖變成是50:50,農民可能會考慮收800錢。我們要瞭解,在所 謂的銅錢交易中,無論輕重優劣,一枚五銖就是一錢,秦漢有行錢法,不許人民挑選錢幣 ,不過人們喜歡重錢理所當然,因此當你預期收到比較多輕錢時,價格自然就會訂得高些 ,反之亦然。 劉陶那段話就是說:糧價高漲不是因為錢輕,而是因為缺糧,當全國生產的糧食根本不夠 全國的人吃,那再怎麼鑄錢或是鑄大錢都沒有用,重點是要提升糧食生產。 不過我一直覺得「寬鍥薄之禁」解釋成「放寬刻削錢幣的禁令」怪怪的。劉陶整段建言就 是說糧貴不是貨幣問題,怎麼這頭突然又想到貨幣相關手段呢?而且劉陶這一句話是「願 陛下寬鍥薄之禁,後冶鑄之議,聽民庶之謠吟,問路叟之所憂,瞰三光之文耀,視山河之 分流。」就是比較概略性、感性的建言,不是真的要皇帝去當庶民皇帝聽人家唱歌, 「鍥薄」亦可做「刻薄」、「嚴苛」解釋,例如新唐書:「至於威怒,則專法申、韓。故 道德之旨未弘,而鍥薄之風先搖。」 當然,桓帝後剪輪錢增加這是事實,只是我認為和劉陶這一議無關,東漢五銖較輕是一直 存在的問題,東漢糧價普遍也比西漢高,人民沒辦法只要剪錢應付。這是為何我會說東漢 對錢幣管理不如西漢的原因。 : : 這則不是反而證明用錢嗎? : : 次房為達賣布帛 : : 總共賣出錢32800 : : 然後達因為祭祀等活動花費錢32720 : : 32800-32720=80 : : 所以剩下錢80 : 直者,值也,是在說那些布的市價 : 但又沒辦法完全交換,所以會有剩餘而換算之餘錢,以及換不掉的白絹、鮮支 這樣不叫自然經濟,頂多是現在民法裡面說的抵銷。真正的自然經濟、物物交易,是不會 用錢計價的。 例如三國志注引任嘏別傳:「(任嘏)又與人共買生口,各雇八匹。後生口家來贖,時價直 六十匹。共買者欲隨時價取贖,嘏自取本價八匹。共買者慙,亦還取本價。」在這裡,計 價就不是牲口幾錢,布帛幾錢,而是直接談牲口值幾匹布。 -- 《橫走波瀾 劉備傳》 https://reurl.cc/yDe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85.1.195.92 (瑞士)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AN/M.1559865288.A.349.html
asdf95: 東漢這才是正常的,這樣經濟流通才會放大 06/07 08:54
asdf95: 當然農本儒者就會不高興了 06/07 08:54
asdf95: 關於「貨輕錢薄」,我讚同樓主的看法,一時沒想到 06/07 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