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來看廬江有哪些縣吧!《參考後漢書郡國志》得知有舒、雩婁、尋陽、九江、灊、 龍舒、襄安、晥、居巢、六安、蓼、安豐、陽泉、安風等14縣 有幾個在《三國志》、《晉書》找不到,估計是被裁撤或合併,茲就找得到的來看吧 首先是皖縣,〈吳主傳〉:"初,曹公恐江濵郡縣為權所略,徵令內移。民轉相驚, 自廬江、九江、蘄春、廣陵戶十餘萬皆東渡江,江西遂虛,合肥以南惟有皖城" 之後皖城為吳的甘寧等人所攻下 ,直到 "是歲(243年),司馬宣王率軍入舒,諸葛恪自皖遷于柴桑" "(孫)權揆其不然,曰:「吾待蜀不薄,聘享盟誓,無所負之,何以致此? 又司馬懿前來入舒,旬日便退,蜀在萬里,何知緩急而便出兵乎?..」" 〈諸葛恪傳〉: "赤烏中,魏司馬宣王謀欲攻恪,(孫)權方發兵應之,望氣者以為不利, 於是徙恪屯於柴桑" 看起來似乎從皖城撤出,而轉進到柴桑了 尋陽的情況是〈衞臻傳〉: "(魏明)帝欲自東征,(衞)臻曰:「(孫)權外示應(諸葛)亮,內實觀望。且合肥城固, 不足為慮。車駕可無親征,以省六軍之費。」帝到尋陽而權竟退" 居巢亦參考上面的〈衞臻傳〉: "(孫)權果召然入居巢,進攻合肥。帝欲自東征...帝到尋陽而權竟退" 〈明帝紀〉: "孫權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又遣將陸議、孫韶各將萬餘人入淮、沔...權攻新城, 將軍張頴等拒守力戰,帝軍未至數百里,權遁走,議、韶等亦退" 雩婁,〈蔣濟傳〉: "(蔣)濟乃密白刺史偽得喜書,云步騎四萬已到雩婁,遣主簿迎喜。 三部使齎書語城中守將,一部得入城,二部為賊所得。權信之,遽燒圍走,城用得全" 可見尋陽、居巢、雩婁之情況,雷同於皖縣 再來看廬江的另一縣,六安縣的情況 〈朱桓傳〉:"魏廬江太守文欽營住六安,多設屯砦,置諸道要,以招誘亡叛, 為邊寇害。(朱)異乃身率其手下二千人,掩破欽七屯,斬首數百,遷揚武將軍" 這裡似乎看不太出來,曹魏在六安的勢力被打退,而僅是被偷襲死了幾百人而已@@ 〈全琮傳〉: "嘉禾二(233)年,督步騎五萬征六安,六安民皆散走,諸將欲分兵捕之。琮曰:「夫乘危 徼倖,舉不百全者,非國家大體也..」" 〈吳主傳〉: "是歲(233)年,權向合肥新城,遣將軍全琮征六安,皆不克還" "(237年)冬十月,遣衞將軍全琮襲六安,不克。諸葛恪平山越事畢,北屯廬江" "(241年)威北將軍諸葛恪攻六安。(全)琮與魏將王淩戰于芍陂.." "(243年)春正月,新都言白虎見。諸葛恪征六安,破魏將謝順營,收其民人" 以上諸戰記只寫攻、征,沒有其他敘述,應該也是沒成功佔據六安 再者舒縣,〈臧霸傳〉: "(韓)當遣兵逆霸,霸與戰於逢龍,當復遣兵邀霸於夾石,與戰破之,還屯舒。 (孫)權遣數萬人乘舩屯舒口,分兵救(陳)蘭,聞霸軍在舒,遁還" 〈諸葛恪傳〉: "(約234到238年,諸葛)恪乞率衆佃廬江、皖口,因輕兵襲舒,掩得其民而還" 顯然舒縣也是曹魏的 其他九江縣就是北廬江,類似江北江夏屬魏、江南江夏屬吳的概念 襄安得從〈孫瑜傳〉: "(孫)瑜以永安人饒助為襄安長,無錫人顏連為居巢長,使招納廬江二郡,各得降附" 得知該縣仍為曹魏的,只不過有人都跑去東吳罷了 安風我只找到安風津,疑似意味該縣為曹魏所有,安豐、蓼的話照《晉書地理志》: "安豐郡魏置。統縣五,戶一千兩百,安風雩婁安豐侯相。蓼松滋侯相" 應為廬江所分出來的 至於陽泉就只有王觀在曹操時代當過陽泉令,我猜應該也難逃被整併的命運 總之廬江到中後期,應為曹魏的地盤、或至少為空白郡? 還望有熟悉這方面的版友幫忙補充,並不吝指正,感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9.214.195.8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AN/M.1577637745.A.8B4.html
ggxxsheep: 現在光榮把九江、廬江一帶做成難攻難逃的沼澤地12/30 19:38
ggxxsheep: 順道請教朱異攻六安應該是在哪一年才對?12/30 20:03
哎呀偷懶沒查的年代漏洞被發現了,真囧 查《通鑑》也查沒有,這裡只能從王淩的事蹟來推個大概,《魏書》: "明帝抑之。後復為淮南牙門將,轉為廬江太守、鷹揚將軍。王淩奏欽貪殘,不宜撫邊, 求免官治罪,由是徵(文)欽還" 案王淩240年假節督揚州,再於248年升司空,然後朱異攻六安時的對手為廬江太守文欽 所以區間落在240到248這樣而已OTZ
ggxxsheep: 是我恰好之前困擾過這一仗的年份,當初我暫定在243年12/30 23:30
的確,〈朱桓傳〉的"魏廬江太守文欽營住六安..",之前其實有"赤烏四(241)年, 隨朱然攻魏樊城,建計破其外圍,拜偏將軍" 所以下一次出擊在243年,十分合理 後來又翻了一下《建康實錄》,更強化了243年的可能性: "(241年)夏四月,使衛將軍全琮征魏掠淮南,決芍陂,燒安城邸閣,收其人民。 中郎將秦傀與魏將王淩大戰芍陂中,斬獲千餘人。車騎將軍朱然圍樊, 大將軍諸葛瑾取柤中地" 注意有"等",朱異當時為地位略高於中郎將的偏將軍,假設真的有參與241年那場 戰果加上朱異的數百而達破千之斬首量,意味秦傀所斬的有可能比朱異少 如此則掛秦傀而非掛朱異的大名,於理不合? 何況有時敵軍的命是誰取的,都頗難認定惹 其次《吳書》對243年諸葛恪征六安,只寫破魏將謝順營 然而《建康實錄》卻寫成"是歲,諸葛恪大破六安,殺魏將謝景" 多了大破又殺了敵將,朱異也在戰後自偏將軍遷雜號將軍 很多事例告訴我們,其實雜號將軍是略高於偏將軍的 假設除朱異以外,別無他人有上的了檯面的戰果,數百人畢竟仍少於241年那次的千餘人 我猜此乃《吳書》僅僅輕描淡寫了一下的理由@@
boman: 〈衛臻傳〉中的明帝乘船東出至尋陽的説法是有問題,從洛陽01/02 22:39
boman: 東向不可能跑到近長江的尋陽,按距離合肥新城還有數百里來01/02 22:39
boman: 看,大約在汝陽還有可能。01/02 22:39
boman: 襄安和居巢在孫瑜時會是孫吳實際控制的,魏的前線當已退到01/02 22:51
boman: 合肥,兩位縣長在邊境縣向北招降。 01/02 22:51
〈明帝紀〉: "(234年)秋七月壬寅,帝親御龍舟東征,(孫)權攻新城,將軍張頴等拒守力戰, 帝軍未至數百里,權遁走,議、韶等亦退" 〈吳主傳〉: "是時(234年)蜀相諸葛亮出武功,權謂魏明帝不能遠出,而帝遣兵助司馬宣王拒亮, 自率水軍東征未至壽春,權退還,孫韶亦罷" 〈衞臻傳〉: "(魏明)帝欲自東征,臻曰:「(孫)權外示應(諸葛)亮,內實觀望。且合肥城固, 不足為慮。車駕可無親征,以省六軍之費。」帝到尋陽而權竟退" 綜合以上諸傳記,要從西邊往東至壽春,應該不會是從洛陽出發 從尋陽以西某處東征至尋陽,這路線看起來和史料比較接近? 補充一下愚見以為的上一段的某處為何,〈文帝紀〉:"三月,行幸召陵,通討虜渠。乙 巳,還許昌宮...辛未,帝為舟師東征。五月戊申,幸譙" 足見有著從譙出兵東征壽春的可能性
boman: 皇帝在洛陽,親征怎可能不從洛陽出發,合肥在洛陽東面就是 01/04 12:53
boman: 東征。尋陽以西全都是吳地,本已不能越過夏口到尋陽,又要 01/04 12:53
boman: 越過儒須口到壽春更不可能,已可以肯定是有錯。從洛陽向壽 01/04 12:53
boman: 春,三叛時討伐軍三次都是經項縣向壽春。曹丕東征是清楚提 01/04 12:55
boman: 到從許昌東征,而且目的地是徐州,經譙縣不但是老家,去徐 01/04 12:56
boman: 州也更便利。要救合肥,正常還是當走項縣。 01/04 12:56
〈吳主傳〉:"是時(234年)蜀相諸葛亮出武功,(孫)權謂魏明帝不能遠出, 而帝遣兵助司馬宣王拒亮,自率水軍東征未至壽春,權退還,孫韶亦罷" 衞臻說孫權外示應諸葛亮,內實觀望。且合肥城固,不足為慮 不急著救合肥的話,看曹叡行軍路線,不無可能是類似圍魏救趙的想法 皇帝在洛陽,魏軍未必全都從洛陽出發,除非有辦法證明魏軍皆為中軍等級 東征並非因為合肥在洛陽東面,而是因壽春在水軍會走的路線東面 討虜渠在郾縣,自然就是因壽春在郾縣東面 再來"尋陽以西全都是吳地"???請問史料出處?孫瑜215年就掛了 不適用魏文、明2帝東征 "曹丕從許昌東征"???來看討虜渠在哪,《讀史方輿紀要》: "討虜渠在(郾)縣東五十里。曹魏黃初六年,幸召陵,通討虜渠,謀伐吳也" 《晉書地理志》寫許昌縣 & 郾縣皆屬潁川郡,但許昌縣 ≠ 郾縣,再清楚也不過 〈文帝紀〉載明曹丕為舟師東征,水軍所需的船隻,有必要用陸路從許昌運至郾縣? ※ 編輯: Houei (106.105.25.121 臺灣), 01/05/2020 02:5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