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補充一下上一篇推文裡,為何我主張傅咸的觀點才是較可信的,《史通》: "魏時京兆魚豢私撰《魏略》,事止明帝。其後孫盛撰《魏氏春秋》,王隱撰《蜀記》, 張勃撰《吳錄》。異聞錯出,其流甚多.." 足見曹叡以後的何晏所作所為,很可能是王沈等人假託魚先生之名,而有加油添醋之嫌 緊接著來閒聊鯊魚大列舉的劉劭,這篇來從劉劭的考課,一窺曹魏人才的選拔途徑 其《難劉劭考課法論》文稍長,故有所節錄: "..夫建官均職,清理民物,所以立本也;循名考實,糾勵成規,所以治末也...昔先王之 擇才,必本行於州閭,講道於庠序,行具而謂之賢,道脩則謂之能。鄉老獻賢能于王,王 拜受之,舉其賢者,出使長之,科其能者,入使治之,此先王收才之義也。方今九州之民 ,爰及京城,未有六鄉之舉,其選才之職,專任吏部。案品狀則實才未必當,任薄伐則德 行未為叙.." 大意是說現存體系已經夠好了,沒必要再添加些有的沒的 認為人才最好還是由地方上重量級人物來舉薦,比較適宜,其中薄伐指的就是門第 暗喻舉薦人才時,可以跨越這道鴻溝 對此有意見的還不只傅嘏,茲節錄崔林《考課議》: "案周官考課,其文備矣,自康王以下,遂以陵遲,此即考課之法存乎其人也...以為今之 制度,不為疏闊,惟在守一勿失而已。若朝臣能任仲山甫之重,式是百辟,則孰敢不肅? " 崔林講了一堆,在此擷取個重點是人,而不是制度,對照上面傅嘏提到的 放給吏部針對家世背景來選才這管道,大有未臻完善之處 因此崔林提攜了同郡農家子弟王經,個人感覺他應該建立在知悉傅嘏的想法之基礎上,而 有所諫言 意味有我名門清河崔,來掛保證,大家可以放心撇開出身世家與否 前面寫到傅嘏批判劉劭,乍看之下似乎和崔贊扯不上關係,但是有〈王基傳〉:"「..許 允、傅嘏、袁侃、崔贊皆一時正士,有直質而無流心,可與同政事者也。」景王納其言" 會兜在一起,不排除彼此關係良好,以致傅嘏的出發點多少乃為崔贊解套 關於此點聯想,另可見許允、崔贊於魏明帝時"為尚書選曹郎,與陳國袁侃對,同坐職事. ."(魏略) 以及《魏氏春秋》:"(許)允為吏部郎,選郡守。明帝疑其所用非次,召入,將加罪" 傅嘏黑了吏部,某種程度形同把許允選錯人的責失,推給了制度(天龍與否)問題 而非人為疏失層面 我們知道許允老爸官至2000石、崔贊甚至出身博陵崔氏,卻仍需王基推一把給當權者 貌似把推薦(x)走後門(o)的效用,一舉凌駕於身世背景之上 更合理說明了一介田家子王經,何以升官如此順利 可以參考的另個例子是,許允的朋友同郡崔贊,亦嘗以"處世太盛"(夏侯尚傳) 告誡許允該當心 審思其緣故,未嘗無法跟領導人欽點的優良門閥,一不小心就迷失在過於順遂 而發生樂極生悲的慘事,撇清關係 當然一定還可以從其他史料,去建構曹魏的選舉制度,以上只是其冰山一角 例如夏侯玄等人,就有很多資料有待挖掘..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9.215.130.9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AN/M.1586014061.A.8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