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湘關米與黃蓋之事 取自於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70168095 在《三國志·呂蒙傳》中記載過這樣一件事情: 建安二十四年秋(219),關羽俘獲了魏將於禁所率領的數萬人馬,以糧食短缺為理由, 擅自掠取了東吳治下的「湘關」中的米糧。孫權聞知,以此為據,對關羽所在的荊州發動 了討伐。 呂蒙傳:羽盡禽禁等,人馬數萬,托以糧乏,擅取湘關米。 吳書所記,看似合情合理,實則經不起推敲。 經筆者考證,關羽“擅取湘關米”一事實為欲加之罪。 說起呂蒙二度襲取荊州,就不得不說起他一度襲取荊州的事: 建安十九年(214),孫權聞知劉備已奪取益州,於是派遣使者向劉備索要前度所借的荊 州南郡,未果,孫權大怒,命令呂蒙奪取荊南三郡。劉備隨即親自從蜀中提兵趕回應對。 但礙於北方漢中局勢的變動,劉備只得與孫權媾和,將「長沙」、「桂陽」、「江夏」三 郡還給孫權,自己留有「零陵」、「武陵」、「南郡」。 這件事在《先主傳》中,是這樣描述的: 先主傳:二十年,孫權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報欲得荊州。先主言:“須得涼州,當以荊 州相與。”權忿之,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 入益陽。是歲,曹公定漢中,張魯遁走巴西。先主聞之,與權連和,分荊州 江夏、長沙 、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引軍還江州。 在《吳主傳》中,是這樣描述的: 吳主傳:未戰,會曹公入漢中,備懼失益州,使使求和。權令諸葛瑾報,更尋盟好,遂分 荊州 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備。 這兩段記載是十分吻合的。 但到了《呂蒙傳》&《魯肅傳》中,又出現了另一種說法: 呂蒙傳:劉備請盟,權乃歸普等,割湘水,以零陵還之。 魯肅傳:備遂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 這就很有意思了。 按照《先主傳》和《吳主傳》的說法,劉備是把「長沙」、「江夏」和「桂陽」三個郡整 的劃給了孫權,自己據有「南郡」、「零陵」和「武陵」; 而《魯肅傳》和《呂蒙傳》的說法,則是劉備以湘水為界,湘水以東歸孫權,以西自己保 有。後世將這次盟定稱為“湘水之盟”,源頭即在這里。 但是這就不免產生了分歧: 因為如果按照後者的說法,以湘水為界,那麽湘水會將所流經的「長沙」郡和「零陵」郡 各自一分為二,也即是說湘水之盟以後: 劉備仍然會擁有「長沙」郡內的重安、湘南、湘西、烝陽、衡陽、連道、新陽、益陽、臨 烝以及臨湘的一部分(接近孫亮在太平二年所新劃出的衡陽郡); 而孫權則會擁有「零陵」郡內的泉陵、泠道、舂陵、營浦、營道、觀陽、始安(即下圖中 綠、紅二線交織所產生的下方區域。) 這樣龐大的兩塊區域,是沒有理由為人所忽視的,但在《先主傳》和《吳主傳》中卻只字 未提。 且「湘水」到巴丘一帶就結束了,也就是說,如果以湘水為界,那麽「江夏」郡是沒有被 劃給孫權的。 水經注:湘水至巴丘入江,山在右岸,有巴陵故城,是也。 https://i.imgur.com/D1yMBjs.jpg
圖一,所標注綠線為《先主傳》和《吳主傳》的分界,紅線為《呂蒙傳》和《魯肅傳》分 界。圈黑處為湘關所在地。 https://i.imgur.com/tlNjDdH.jpg
圖二,湘關所處位置 現在切入正題,來說說「湘關」這個地點。 據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描繪,湘關地處泉陵北部,位處瀟、湘二水交匯處; 又據盧弼《三國志集解》附注: 吳蜀分荊州以湘水為界,置關水上以通商旅謂之湘關,又卷八十一,湘關口在永州府北十 里,瀟湘二水合流處也。 兩相映證,也就證明,如果「湘關」真實存在的話,其在圖一中圈黑的位置當無誤。 也就是說,只有當《呂蒙傳》&《魯肅傳》中“割湘水為界”說法成立時,關羽“擅取湘 關米”這一事件才有可能发生。 然而事實上,這一說法卻存在許多破綻: 一、零陵的郡治「泉陵」就在湘水以東,如果以湘水為界,那就連郡治也劃給別人了,意 味著劉備需要重新選定一個新的郡治來進行管理,但實際上,零陵的郡治一直是「泉陵」未曾變更過,直到隋代,才將其名由「泉陵」縣易為「零陵」縣,原址不變: 元和郡縣圖志:零陵縣, 本漢泉陵縣地, 隋平陳改為零陵縣。 輿地廣記:零陵縣, 本漢泉陵縣, 屬零陵郡, 東漢為郡治, 宋、 齊、 梁、 陳因之。隋 置永州, 改泉陵為零陵縣。 又據清代顧炎武《肇縣志》載: 肇縣志:湘口水驛,(在泉陵)縣北十里(按:瀟湘二水合流處為湘口驛,《會典》有湘 口水驛) 「泉陵」縣城應處於湘水南部無疑,如果“湘水之盟”確然存在,那它應該是被劃給了孫 權。 如果「零陵」郡的這一部分領地確系被劃給過孫權,就算孫權不顧後果以地處交界之處的 「泉陵」為自己的郡治,那劉備又有什麽理由在失去原有郡治縣城的情況下不另擇新的郡 治? 二、長沙的郡治「臨湘」就在湘水邊上,如果以湘水為界,「臨湘」會成為地處孫劉交界 地上的郡治。處於這樣容易发生爭端又邊緣的地方,「臨湘」就不再具備作為郡治的條件 了。且失去了「臨湘」的劉備要繼續管理手頭的長沙區域,也應另擇新治。但事實上,長 沙郡治始終是臨湘,這種情況直到南北朝才有所變化: 嘉慶一統志: 漢時臨湘縣城為長沙郡治者,在今城之南。而今長沙縣治,即水經所謂臨湘 新治。南北朝宋所徙車在城外。隋唐時包入城中。宋又移縣治於府東定王台。 回想劉備剛取得荊州時,尚且不敢把南郡郡治放在長江北岸的江陵,而是自己駐紮在南岸 的公安,後來實力強大後,關羽才將郡治改動,但依然距曹劉停戰交界較遠。因此對劉備 來說,是絕對不可能把長沙郡治放在孫劉交界如此危險的地帶的。 三、《呂蒙傳》記載,湘水之盟簽訂以後,孫權曾將「零陵」還給劉備: 呂蒙傳:劉備請盟,權乃歸普等,割湘水,以零陵還之。 但這段文字其實經不起推敲。這就要說到當時的零陵太守郝普: 吳主傳:蒙到,二郡皆服,惟零陵太守郝普未下。會備到公安,使關羽將三萬兵至益陽, 權乃召蒙等使還助肅。蒙使人誘普,普降,盡得三郡將守。 呂蒙傳:蒙移書二郡,望風歸服,惟零陵太守郝普城守不降。 對於郝普的記載,二傳非常一致,都是說呂蒙軍到「零陵」,因為太守郝普堅守不降而裹 足不前,以至於給了劉備充足的反應時間,親自提兵來到荊州。 也就是說,呂蒙的軍隊,也就是在攻克「桂陽」以後西向,從「零陵」郡東南部一直打到 了「泉陵」附近而已,再沒有任何進展,所占領的地區僅此而已。 而這一塊地方,適處湘水以東,依照湘水之盟的約定,應該是劃給了孫權,又談何孫權“ 以零陵還”劉備的道理? -----以下是黃蓋---- 四、《黃蓋傳》記載過黃蓋「討伐益陽山賊」一事: 後長沙益陽縣為山賊所攻,蓋又平討。加偏將軍,病卒於官。 然而益陽縣此前一直處於劉備手中,215年關羽提兵入益陽同樣證實了這一點。 吳主傳: 使魯肅以萬人屯巴丘以禦關羽。權住陸口,為諸軍節度。蒙到,二郡皆服,惟零 陵太守郝普未下。會備到公安,使關羽將三萬兵至益陽。 黃蓋既身為吳將,討伐山賊,那麽「益陽」縣其時理應處於孫權轄下才對。又因黃蓋卒於 215年,如果該年里「益陽」沒有被劃給孫權,那麽這件事情是絕對不會发生的。 而據《呂蒙傳》&《魯肅傳》載,湘水以西包括「益陽」縣在內的地區應該是歸劉備了的 ,與《黃蓋傳》的記載矛盾可以說非常明顯了。 ---------------回到湘關米之事 五、裴注曾引《吳書》載,孫權襲取荊州後,曾命孫桓阻擊馳歸的關羽,虜獲其牛馬不計 其數,如果關羽果真缺糧,有何來成眾的牛馬給敵人掠奪? 吳書:從討關羽於華容,誘羽餘黨,得五千人,牛馬器械甚眾 六、「湘關」位處孫劉實際統治地的交界,這樣容易发生沖突的邊緣地帶,是不會大量囤 積糧草的。 七、「湘關」地處零陵南部,不僅距離關羽當時所在的襄樊前線遠,甚至離麋芳所處的糧 草中轉地南郡都很遠,如果關羽真要取孫權的儲糧應急,似乎更應該取湘水上遊關邸閣里 的糧草 綜上所述,顯然《呂蒙傳》&《魯肅傳》中有關“湘水之盟”的記載是不可信的。 只有依據《先主傳》&《吳主傳》中對於此次沖突爭議的結果來推算,「零陵郡治的不變 」、「長沙郡治的不變」、「孫權歸還零陵」、黃蓋「討伐益陽山賊」一系列事件才有可 能發生。 既然“湘水之盟”不存在,那麽「湘關」自然是處於關羽的控制之下的,關羽在自己轄地 內取糧米,又礙著孫十萬什麽事兒呢? 《呂蒙傳》中對於關羽“擅取湘關米”的記載,純屬吳書專美江東之詞,是吳書強行更改 孫劉盟約內容而出現的謬誤(因為此傳作者更改了劃界內容,也就自然弄錯了湘關的歸屬 ) 且彼時孫權對荊州志在必得,縱然不編撰這麽「湘關」這麽個借口,也不會放棄偷襲荊州 的計劃,這是毋庸置疑的。只不過偷襲完盟友以後還不忘給人安諸種種罪名,與“莫須有 ”實在沒多少區別。 順帶提一嘴,東吳還真沒少做這種缺德事兒,多年之後仍不忘在各種方面醜化劉備。如此 看來,吳書自帶的專美濾鏡也就不足為奇了。 晉書:改《巫山高》為《關背德》,言蜀將關羽背棄吳德,權引師浮江而擒之也。改《上 陵曲》為《通荊州》,言權與蜀交好齊盟,中有關羽自失之愆,終覆初好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0.30.160.2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AN/M.1609498312.A.882.html ※ 編輯: AlisaRein (110.30.160.25 臺灣), 01/01/2021 18:54:32
Houei: 晚點再回 總之比不找史料的某人有做功課 就給推 01/01 21:10
JAR: 推好文 01/02 12:45
mybelief: 推好文,再找時間好好拜讀。 02/16 0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