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版友聊到記載有出入的古人死法,腦中很自然浮現同樣魏國很有名的爭議名將 - 黃鬚兒曹? 被《世說新語》寫成和曹丕下棋時,吃毒棗而亡 我們知道光棗的品種就分很多,絕非全都只在同樣的季節熟成 隨便舉西漢的《西京雜記》: "弱枝棗、玉門棗、西王母棗、棠棗、青花棗、赤心棗",其中西王母棗12月乃熟 晉初潘岳《閒居賦》:"周文弱枝之棗。丹棗" 關於棗的成熟時期,年代頗接近三國的民生百科 - 《齊民要術》另提到: "..秋上酸棗熟時,收,於壟中穊種之。至明年秋,生高三尺許.." 足見有冬熟的,但其實仍有秋熟的,所以如果有人憑秋天的棗尚未熟成 而以此論223年8月1日驟逝的曹彰,不可能吃到棗子,筆者認為極不合適 除秋棗外,另可由該書記載的,蠻多關於棗的食用法來審視,諸如: "《食經》:作乾棗法:新菰蔣,露於庭...以酒一升,漱著器中,密泥之。經數年不敗也" 沒有冰箱的古代,本來就習慣把食物用各種方式保存起來,諸如: "張掖有白柰,酒泉有赤柰。西方例多柰,家以為脯,數十百斛以為蓄積,如收藏棗栗。」 其中之"脯",本文主角的棗,亦可做成這種形式:"棗脯法:切棗曝之,乾如脯也" 注意柰跟棗都可以乾藏 甚至跟本文還有直接關聯: "魏明帝時,諸王朝,夜賜冬成柰一區。陳思王(曹植)《謝》曰:「柰以夏熟,今則冬生;物以非時為珍,恩以絕口為厚。」詔曰:「此柰從涼州來。」" 曹丕既賜給曹植一區,不一定非得立即食用,而可乾處理以收藏的柰 則設計讓曹彰吃的棗,同理未必非得為當季所產 當然卞太后後來在《世說新語》又對曹丕說曹彰已遇害,故而"勿復害我東阿" 畢竟曹植尚未受封東阿,這個儼然百分百後人之明所加上去的,這裡也不打算為太后辯解什麼 不過倒也不必因噎廢食,仍有觀其文來反推年代的空間,〈陳思王傳〉: "(黃初)四年,徙封雍丘王。其年,朝京都。上疏曰:..經彼公田,樂我稷黍。爰有樛木,重陰匪息...帝嘉其辭義,優詔荅勉之...魏氏春秋曰:是時待遇諸國法峻。任城王暴薨。諸王旣懷友于之痛.." 稷黍即高粱,未知是否全品種皆成熟於秋季 但起碼很多種都足以在秋天,使農民見高粱而嘴角上揚 故〈文帝紀〉寫曹彰黃初4年6月甲戌領便當,對照西元便是223年8月1日 時序為秋天,基本沒有問題的啊啊啊 ----- Sent from JPTT on my Xiaomi Redmi 5.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10.21.9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AN/M.1627564469.A.91A.html
wilson00164: 用季節反駁主要是從《贈白馬王彪》反推"會節氣"的時07/30 10:33
wilson00164: 間,認為應是陰曆五月會面07/30 10:33
《贈白馬王彪》原文: "黃初四年五月,白馬王、任城王與餘俱朝京師、會節氣。到洛陽,任城王薨。至七月,與白馬王還國" 對照〈陳思王傳〉一起看,曹彰應死於國曆6月,換成陰曆至少是7或8月
wilson00164: 會節氣是"先立秋十八日",都講國曆的話就是6月6日,08/10 21:29
wilson00164: 也就是曹彰紀載吃棗子大概是國曆5月底6月初的事情,08/10 21:30
wilson00164: 離立秋尚遠。08/10 21:31
黃初四年六月甲戌日,換算就是223年8月1日 我不知道你怎麼算成5、6月 參考一下連結: https://sinocal.sinica.edu.tw/
wilson00164: 不好意思,一時筆誤,在下推文的國曆實是陰曆,但總 08/10 22:04
wilson00164: 之確實都在立秋前沒錯。 08/10 22:04
網路上找223年的節氣,立秋是該年8月9日..這樣離立秋尚遠?
wilson00164: 在下原意是,照《贈白馬王彪》來說,曹植等人是會節 08/11 01:46
wilson00164: 氣前到洛陽,而會節氣已是立秋前18日,所以照這樣寫 08/11 01:48
wilson00164: 曹彰之死會離立秋更遠。 08/11 01:48
wilson00164: 大部分人如果用棗熟反駁大多都是引述葉嘉瑩女士的論 08/11 01:49
wilson00164: 述,其內容大致如上。 08/11 01:50
《贈白馬王彪》寫曹彰"會節氣。到洛陽,任城王薨",是朝京師的時候會節氣 之後才到洛陽,怎會是會節氣前到洛陽? 朝京師只是出發,總要花點時間在路上 wilson00164: 因為原文未提,原意是提出以供參考,本身《贈白馬王 08/11 01:52
wilson00164: 彪》就沒有要跟文帝紀等參照之意。不過就算是文帝紀08/11 01:53
wilson00164: 的日期,確實依然在立秋之前。08/11 01:54
立秋之前 ≠ 離立秋尚遠
wilson00164: (苦笑)在下已說尚遠是指根據葉氏所言,如果要參照文08/11 01:58
wilson00164: 帝紀才是"之前",抓著這句也沒什麼意思,重點立秋後08/11 01:58
wilson00164: 多久才棗熟亦難確定。如果是指"上秋",可能要到七月08/11 01:59
wilson00164: 。總之正反方意見已述,就讓同好自行參照判斷。08/11 02:02
抓著那句,是因我認為貼葉氏講的之前,先做功課驗證一下"尚遠"正確與否,並不難吧 《梁簡文帝納涼詩》:"..避暑高梧側,輕風時入襟,落花還就影,驚蟬乍失林, 游魚吹水沫,神蔡上荷心,翠竹垂秋采,丹棗映疏砧,無勞夜遊曲.." 南朝梁要避暑,可能會選靠北處,則差不多緯度的曹魏南方,或許夏末秋初就有棗了 丹的顏色即紅色,紅棗的成熟期,不妨自行辜狗 話說我很遺憾不給我補充資料的機會,就自行中離 ※ 編輯: Houei (49.216.51.42 臺灣), 08/11/2021 06:13:46
wilson00164: 因為要睡覺了(汗)。 08/11 09:06
wilson00164: "尚遠"一詞就當在下用詞不當,本意就不是要辯輸贏。08/11 09:08
wilson00164: 今天您反駁棗子產季,而反駁者大多是引葉氏之語,在08/11 09:08
wilson00164: 下才協助補充;不管葉氏中間論述是否精準,若一開始08/11 09:08
wilson00164: 有引反方的論述,就應知朝秋天棗熟猜測可能失準(因為08/11 09:10
wilson00164: 就算葉氏判斷的時序有誤,確實都仍在立秋前)。08/11 09:10
我都貼了南朝時期,夏末秋初的丹棗,網路上查得到,丹棗(紅棗)在先秦文獻就叫大棗 既然三國前後都有這款食物,偏偏你一再抓住立秋前這點不放.. 我也只能怪我表達能力有問題了
wilson00164: 大抵如此,剩下如在下所說,就由同好自行參考判斷。08/11 09:13
如此跳針,讓在下很難相信你沒在爭勝
wilson00164: 尚未提到南朝梁的詩句前,您的論述一再強調秋熟,而08/13 09:19
wilson00164: 一般質疑棗熟的也提到與立秋相關的"會節氣",在下才08/13 09:19
wilson00164: 以立秋為界線補充說秋熟可能不足以推翻。如果您對在08/13 09:20
wilson00164: 下為何提立秋有疑慮,一開始就可以提,而不用最後才08/13 09:20
wilson00164: 說在下跳針。08/13 09:20
wilson00164: 不過不相信也無妨,到最後變成一直在解釋為何一開始08/13 09:21
wilson00164: 要如此留言,所以才就此打住。08/13 09:21
後來想到三國到南朝間,氣候對水果熟成的影響,諸如辜狗林廣一 《氣候變遷對漢末三國的影響——以文學為探討核心》,參考這篇的摘要提到: "漢末三國正處於寒冷期之中,且有逐漸趨寒的情形" 胡阿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生態環境》,以下為節錄:"第二個寒冷低值過程至遲在北魏初? "這第二個寒冷低值過程大約延續到了六世紀的二十年代",故: 1.以緯度看,南朝比曹魏更南更暖一滴滴,則簡文帝時代,夏末秋初成熟的丹棗 理應在北方會較晚熟,合乎同為華北之山東人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說的 棗於秋上成熟 2.以時間看,簡文帝晚於曹丕,所以既然更冷的南朝梁,丹棗成熟於夏末秋初 那麼三國的成熟期只會更早,曹彰絕對有機會在8月1號吃到棗 亦即同樣華北,北朝時在秋上成熟的,會比在三國時早於秋上成熟 補充一則漢代的夏末秋初,即有棗可食用之證據 《漢武內傳》:"七月七日,西王母當下,帝設玉門之棗" 其中的設玉門棗,諸多古籍皆有相關記載,譬如《太平廣記》:"列玉門之棗, 酌蒲萄之酒 顯然已為宗教活動而拿棗的果實出來用 又〈文帝紀〉:"六月甲戌,任城王彰薨于京都。甲申,太尉賈詡薨。太白晝見。是月大雨,伊、洛溢流,殺人民.." 充沛雨水或可能導致,原本預計七月收成的玉門棗,提早至六月收成 ※ 編輯: Houei (49.216.41.39 臺灣), 08/12/2022 01:5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