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supersd (阿拳)》之銘言: : 龐統在周瑜病故時,有去弔喪 : 當時就有些名氣了,全琮他們還有慕名去攀談 : 之前也向孫權建議過要把劉備抓起來…可見他建議的都有些道理… : 魯肅為何向劉備推薦這人,但沒跟孫權推薦呀?魯肅應該不是那種會排擠能人的小心眼… : 正史上是哪個原因呢?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0.217.136.249 (臺灣)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AN/M.1630969366.A.D67.html : 推 andy82116: 蠻多人覺得跟派系認同有關 看看荊州人在孫吳能佔據高 09/07 10:08 : → andy82116: 位的人有多少 又是什麼時候才能升官… 09/07 10:09 : 所以…周瑜用了龐統,但因為派系問題,孫權不用,魯肅寧願薦到劉備處!? 個人猜測或許與就像 andy82116 所說的, 與人事結構有關。 當時江左的情況,除了一部份孫堅孫策時期的淮泗老人, 以及少數如魯肅、諸葛瑾等特受拉拔外, 其他非吳地新人要想平步青雲並不容易。 大老級的張昭心態偏保守,孫權敢嗆他是更後來的事了。 龐統與吳人(史料還真只有「吳」人而無淮泗人等)互動, 看似互動甚佳,風格卻不同。 《世說‧品藻》另有一則龐統對顧劭說的話, 「陶冶世俗,與時浮沈,吾不如子; 論王霸之餘策,覽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長。」 或許這種奇謀型的人物風格上就不太適合當時的江左吧? 當然,周瑜時期周瑜能用他,魯肅欣賞他卻何以不留他在手下? 可能畢竟還是考慮到他是楚士, 到荊州人多的地方較好發揮。 或許是那種,即使長官欣賞這個人, 考慮到團體上不易合也只好放棄的情況吧。 魯肅本身就是積極奇謀派的, 但他不主張太過輕率欠戰略規劃的舉動。 所以魯肅在知道不可能併掉劉備集團的情況下, 不會主張跨荊取益(假設行動成功)製造未來糾紛的可能吧。 向劉備推薦龐統可能正是為了孫劉聯手抗大敵更更有效擴張。 也順便讓這個「非百里才」的人物能有破格獲用而不被埋沒的機會。 換言之,取益州這件事,還是得讓劉備去完成。 這或許也是魯肅的戰略規劃吧。 另外扯一下中國古書中的「上中下三策」這種提案法。 中國古書常見這種提案法,或出於言己,或出於判敵,乍看之下就是把面對局勢的 方案從最好的排到最差的。可是實際上,這些語境裏往往有着與「優劣」不同的意 涵。 「上策」往往是如果成功則獲利最高,可是這種方針卻也是風險最大的策略;「中 策」是獲利與風險居中,「下策」,往往是看似最穩健保守,看似風險不大,但獲 利也最差的策略。 而軍事行動中,不是生就是死,冒死而求生,有可能逆轉局勢,求穩而膽怯,最後 卻仍然可能一步步被吃掉。 《三國志‧龐統傳》,當劉備與劉璋關係變差,劉備猶豫於是否該翻臉,是要以孤 軍冒險取下蜀地作抗曹之資本,還是老實回去顧荊州時,龐統跟劉備提案說,「暗 中挑選特種部隊,趕路直衝成都,一舉解決,是上計;詐稱要歸荊州,騙取解決掉 楊懷、高沛,然後穩健進兵,是中計;不冒險,老老實實回去荊州,以後的事以後 再說,是下計。」劉備採取了他的「中計」。《三國演義》對此的詮釋是,(用劉 備的臺詞說出)「軍師上計太促,下計太緩:中計不遲不疾,可以行之。」就是上 計風險太大,下計簡直沒用,只好採取中計的意思。 這種「上中下三策」在漢籍古書中亦用於判敵。其實隱含的意思就是「我就知道對 手那個膽小鬼不敢採取最冒險但最能獲利的策略,他一定只敢穩扎穩打,他想穩扎 穩打,就等着被我們打死」。這種論述亦多處可見。 -- Immer mit den einfachsten Beispielen anfangen.                     David Hilbert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7.231.12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AN/M.1631164427.A.15A.html
Houei: 看到判敵 想到司馬昭認為陳泰所承擔"以烏合之卒,繼敗軍之 09/09 17:24
Houei: 後,將士失氣"(陳泰傳) 這樣的風險 被更為要緊的 解救糧盡 09/09 17:24
Houei: 之危的王經 此等獲利 給最小化(?) 所以稱陳泰速救為上策? 09/09 17:24
wilson00164: 趙誘提上中下計時感覺也比較像緩急,而非優劣;顧彥 09/09 22:45
wilson00164: 就認為下計最佳,應是視情況去應用 09/09 22:46
time3Q: 推 09/11 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