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ala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試著回應一下您的看法: : 個人看法,請賜教 : 我認為你說的某些部分我並沒很同意,藝術也是有很多人在投入金錢的,只是跟你看到的 : 點不一樣,你去音響耳機板就可以知道,對於音樂愛好者投下去的金額是很恐怖的,那有 : 些人對藝術,也有可能是融入到房屋裝潢上 我要強調一下,我這篇主要在談的還是在純藝術(fine art)上面, 其中個人背景關係所以我還是以視覺藝術作為主要例子。 純藝術對生活來說幾乎毫無用處, 但對社會的整體藝術和文化發展又極其重要。 只是它並顯而易見的投資,所以往往被忽略。 如同您所說,發燒友會花錢在音響設備一定很可觀, 不過這又牽扯到藝術形式的問題, 因為音樂和影像的形式在數位時代是可以被複製的,但視覺藝術不行。 所以在最低限度的欣賞下, 可能花個一兩千塊就可以聽到著名的演奏家或指揮家的演出, 當然,隨著設備的投資,可以得到更逼真的表演品質。 但買畫冊和買原作的差別,可是天差地遠。 畫冊印刷品質再好,也和原作差得太多了, 我到現在都還記得第一次看到梵谷原作的時候, 那種線條和力道帶來的震撼。 其實,不管哪種藝術形式的愛好者,只要成迷成痴, 投資的金額都是很可怕的。 我並不是說沒有人願意在藝術上面花錢,而是我覺得還是太少了。 以您舉的例子來說,喜歡聽音樂、認真聽音樂的人,其實還是非常小眾。 更何況大多數人還是比較喜歡聽流行音樂。 我並不是說流行音樂不好,以當代藝術來說, 流行音樂、好萊塢電影和當代藝術的界線已經混淆在一起了, 例如冰島歌手碧玉的歌曲就常常入選當代展覽。 我比較重視的還是審美感受這個部分, 也就是聽眾只是單純覺得好聽,或是有試著去找尋悅耳之外更深入的部分。 這點和其他是相互貫通的, 就像您舉的另外一個例子設計裝潢一樣。 大概很難看到一棟精心設計的房子裡面,沒有相襯的藝術品, 這些東西是相互影響的,也就是我文章提到的,好的品味。 當然,一般來說這些族群都是我們說的有錢人 但並不是沒錢就不能有好品味。 : 薪資區分 : 而所謂的對藝術的參與程度,由於大家薪資所得,對台灣藝文產業發展的影響 : 普通家庭 : 以一般普通人好了,說實在你能怎麼支持,普通人連生活都過的有些拮据了,要掏出一筆 : 錢買一樣看起來好像很有質感,聽起來有點名堂,但對實質生活品質沒有用處的藝術品, : 只能說根本不可能 : 小康家庭 : 而就所謂小康好了,定義下我個人認為的,台灣單人100萬年薪受限高房價,已經不太算 : 小康了,小康雙薪年收大約300-400萬以上,但不到像一些實質老闆本人年收近千萬的中 : 小企業等有自己的家業,對這群而言,可能偶爾會去聽去看去買,但主要的方向是在平日 : 用到體會到的地方,講求更高的質感,所以可能裝潢會用設計特殊的傢具,或在音樂方面 : ,買些比較好的音響和唱片,對於這些人,需要的是在平時使用的習慣之中,進而提升提 : 升生活品質,屬於在實用和藝術中間取平衡 原因在於台灣的藝術教育和整體的文化還是有段落差,反而不是經濟的問題。 舉例來說,很多人寧可每年花兩三萬追最新的手機, 但兩三萬也可能可以收藏到一個剛出道的藝術家的作品。 就算不講手機好了, 一般來說,台灣很多家庭都會掛畫或是藝術品, 但這些作品大多分兩類, 一類是名畫的複製畫,一類是所謂的外銷畫, 也就是很多"畫廊"裡面會賣的畫,通常都很粗糙,但也是要花個幾萬塊。 可是就很少會有人願意買一件真正是藝術家努力完成的作品。 我同意可以先從比較實用藝術類的物品下手, 不過,問題還是在於整體對於美感的品味, 文創商品或是實用藝術琳瑯滿目, 哪些是真正有價值的, 如何建立美感的觀念才是最重要,也是目前藝術產業最大的困境。 : 藝術對一般人的價值 : 而你講到的很多像畫展、藝術品展覽,或是買些所謂的藝術品等等,除非是非常有研究過 : 的,對特定方面很有興趣以外,一般人到小康是很少會接觸這方面的事,因為生活並沒有 : 讓他們寬裕到能做這些,就算有些錢,也是優先在處理家用或是個人興趣,如運動之類的 : 其他興趣,不太會有閒錢投入到對於普通人而言沒什麼吸引力的畫展等 : 所以台灣的藝文產業會有這種情況只能說很正常吧,藝術本來就是屬於有餘裕的人專屬的 : 東西,有錢自然就可以多方嘗試,沒錢就先提升自己的生活 : 而後面所講的有關廠商濫用藝術這件事,我還沒有明確的結論,而且我並不聽任何中文歌 : 對台灣的歌手文化並不瞭解,所以不予置評。 : 心得 : 我是認為台灣的藝術產業,有點與現實脫勾,畢竟選擇了一項非大眾向的題材,想要有非 : 常好的營收或是薪水本來就是不太可能的事,連工科都講求挑對科系了 : 尤其近幾年的文青潮流,有時去逛下一些市集,我自己的看法是東西太粗糙,實用性堪慮 : ,除非你只是當做飾物等純裝飾用的,不然裡面有許多都是與生活用品混合成的產品,那 : 這種東西一定會要考量到市場的接受度,當你不去理解客人的想法,只會跟人說這很文青 : 手工,很有價值應該賣這個價,很多時候市場也不會去理解你,你賺的自然就少,這時候 : 不用出來跟人哭 : 期望大家都有機會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藝術,共勉之 歐美的收藏風氣比台灣盛行許多, 他們收藏的也未必是名家作品, 可是他們就是會有這樣的習慣去收藏作品, 當然藝術產業的建立就會更完善。 美感這件事情聽起來不是很重要, 影響的層面卻很寬廣, 從鐵皮屋、列車設計、都市規劃、廣告招牌、古蹟維護... 這些都是美感的範疇, 其實和金錢沒有太大關係,而是和一個人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有關。 台灣的藝術產業,我覺得問題還是在短視近利。 以台北來說,畫廊數量真的很密集,但每年倒掉也很多, 很多畫廊只知道信誓旦旦告訴客人這個東西買了之後可以增值多少, 卻從來不去培養客人的藝術眼光和審美品味, 只想著把這筆錢賺到就好,也沒有去培養和推廣藝術家。 (要是真的這麼好賺,畫廊自己賺就好了) 至於推文提到的展覽狀況,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簡單說一下, 展覽還是大概分成大眾和小眾、營利和非營利、商業性和實驗性, 例如時藝多媒體和北美館辦的展覽,性質和品質就會有很大差異, 一般來說,慎選展覽單位通常會有比較好的觀賞體驗, 剛開始看展覽踩到雷是難免的, 加上很多無良廠商在宣傳時故意混淆視聽, 這也必須要花時間做功課才比較能避免看到爛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9.91.28.7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alary/M.1576508521.A.A45.html
loadingN: 那怎樣算是好展? 有沒有甚麼例子 12/16 23:07
我建議剛開始可以看台北雙年展或台灣雙年展, 原因是門票很便宜,北美館30元,國美館還不用錢。 這種等級的展覽通常會看到很多知名的國內外藝術家, 通常也會看到他們的代表性作品,非常划算, 很有興趣的話可以再租個導覽。 剛開始看展的時候, 建議多花點時間去感受整個展場的氣氛, 不用想著一定要全看懂, 即使是專業藝評人可能都沒辦法。 然後再從喜歡、有感受的藝術作品開始會比較容易。 ※ 編輯: ACTY985 (219.91.28.76 臺灣), 12/16/2019 23:17:24
tsitned: 沒有 台灣人沒有品味 12/16 23:30
atpx: 跟國家風氣也有關拉. 歐洲他們就把聽音樂會跟看展覽當成生活 12/16 23:55
atpx: 的一部分, 就像美國是看棒球橄欖球比賽這樣 12/16 23:55
loadingN: 好 12/17 08:30
LuMya: 政府應該帶頭做起 至少法律可以決定街景的下限 12/17 14:30
LuMya: 才有機會培養更高的審美水平 12/17 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