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odagree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感謝 p君的讓票,讓我可以參與蘇打綠的最後演出。沒有預料到自己一個非   打粉居然可以陪這個樂團走最後這一段,也感謝蘇打綠讓我這個南部俗第一 次進入國家音樂廳…大概有十年沒有踏入音樂廳這樣的場合了吧。(都是草 地音樂會XD) 入座後周圍都是忠實打粉的感覺頗微妙,但也不至於格格不入,因為音樂開 始之後就投入了(笑) 上半場NSO部分。 卡門序曲…張指揮好帥!(已戀愛←喂)只是我這五年來,跑的都是搖滾演 唱會的場合,需要時間適應一下原聲樂器在音樂廳內的共鳴和音量,也趁這 首開場曲稍微了解NSO的風格和狀態。 阿龔的第二號協奏曲。 首先是鋼琴的音量,因為擊弦的音波隨演奏鋼琴上蓋打開往上傳遞而非往前 ,我坐在二樓走道演奏者背後側的位置,聆聽上琴音較悶。或許是我太習慣 有擴音器的演唱會、音波直接往觀眾席前送,所以這部分也花了一點時間適 應。另外管樂出來的時候,幾乎蓋掉了阿龔的琴音,又再努力花了一些時間 尋找(遠目) 我自己印象比較深刻的是第三樂章的牧神部分,以及第四樂章的速度感。老 實說,阿龔真的太緊張了, NSO也還沒有把歌曲情緒掌握得很好,一方面首 演無前例可循,二方面感覺團練的時間沒有很多,需要靠指揮當場的理解立 即調整;會對第四樂章的節奏印象如此深刻,也是因為看到指揮非常認真的 在調整沙鈴的音量。總之,生疏和緊張讓作品的一體感下降了,我有點搞不 清楚是協奏曲本身寫作上、鋼琴和管弦樂團交互扣得不夠緊的問題,或單純 是演奏上不夠熟練的問題。 這種生疏的感覺,不忍說後面的曲目都有。 《Cold Star》覺得小提琴首席 和女高音扣得不是很好、小重奏組曲的主奏長笛和豎笛兩位首席的風格也沒 有很融合(我個人比較喜歡黑管首席的慢步調)。至於阿龔的獨奏就是── 緊張啊(喂),尤其第一首《贗品燕窩》特別明顯,我比較喜歡第二首《虛 無的海》。 (朋友說蘇打綠給 NSO的時間也沒有很多,看節目手冊,協奏曲從阿龔寫完到 演出才一個多月…不過我印象中德國和匈牙利的樂團也沒有團練很久就錄音 錄影欸?) 題外一下,從觀眾反應,感覺得出來真的是跨界的場合。協奏曲樂章和樂章 之間其實是不用鼓掌的,但對非古典樂迷來說,判斷不易,所以也就不需要 太計較了。 下半場蘇打綠的部分。 老實說我沒有想到上下半場會切割的這麼乾脆。但後來想想, NSO的重頭戲 明明就是晚上的新年音樂會(喂),而且「樂」計畫的宗旨是幫助年輕創作 者演出他們的作品…只能說,阿龔還要再加油喔!! 蘇打綠現場的穩定度就不用再說了,只是今次我又是小洋側,所以只能跟家 凱的吉他說掰掰了(掩面)老問題是白光投射到觀眾席的時候過於刺眼,以 至於我必須要抬起手來擋光才能看台上。 國家音樂廳的空氣是溫暖又感傷的,《頻率》、《小情歌》青峰有點控制不 住情緒,蘊含在歌曲裡面的豐沛情感,也感染到我。正當眼眶濕熱、覺得感 動的時候,左右兩邊的打粉都哭到抽氣,我就出戲了,頓時有種荒謬感(一 個死路人的概念←喂) 我個人相當喜歡這次場內所選的十首加上安可,精鍊的代表了蘇打綠的音樂 歷程。尤其聽到《白日出沒的月球》個人覺得圓滿(如果有 NSO的話會更圓 滿啊嗚嗚嗚TAT)。安可曲是蘇打綠+NSO的《你在煩惱什麼》,頓時感覺這 才是最佳組合!青峰的聲音和管弦樂團非常契合啊!聽的很感動! (安可的故事告訴我們,尊重表演者,不要心急,他們會回報給觀眾更多的。) 場內結束後緩慢移動到場外。基本上場外的曲目,除了美麗專跟冬專的曲之 外我都不熟(掩面)不過蘇打綠很棒,暫別的情緒被他們控制在既開心又溫 馨的範圍內,直到《相信》和《我們一起走過》才破了功。(我覺得是點 《相信》的打粉太會點…當年阿龔當兵前亮晶晶也是唱這首送他啊~是老打 粉前一次暫別的離別曲,我自己也超有感啊TAT) 由於下午附中學弟妹團的知性音樂會結束之後,我還有一場晚上附中學長團 的野性演唱會(?),所以聽完《相信》,就在《我們一起走過》的歌聲中 緩慢移動,沒留下聽青峰最後的感性發言。 直到現在,還是沒有蘇打綠暫別的實感。一方面本來就不是打粉,另外一方 面,至少約定了2020年會回來、也很明確地說,需要時間沉澱準備下一個作 品。有種2008年再來一次的感覺。 期待再遇見。 --  僕たちは知らずに 流されて 丸くなって行くんだ  尖ってたあの頃を 忘れない 目印だよ                    --KinKi Kids《変わったかたちの石》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82.229.17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odagreen/M.1483716562.A.847.html
azxcvbnm106: 哇第一篇古典樂內行人的理性心得文出現了!太厲害了 01/06 23:58
azxcvbnm106: 老實說原po說的我完全聽不出來(完全古典樂門外漢) 01/06 23:59
我是外行人喔。 只是就普通聽眾的聆聽經驗做一個分享而已,真正的古典樂迷超挑剔的XDDD
ccp2006: 抽氣的一員(舉手)XDD 01/07 00:10
ccp2006: 阿龔的直播音樂教室有說樂章中間不用鼓掌,不過現場聽到 01/07 00:14
ccp2006: 有人鼓掌就跟著拍手了XD 01/07 00:14
ccp2006: 我在二樓右側偏前,也覺得鋼琴的音效悶悶的 01/07 00:23
ma11130: 有乖乖聽阿龔的話沒拍手+尊重表演者很重要+想再聽一次當 01/07 00:56
ma11130: 天現場版的【你在煩惱什麼】 01/07 00:56
青峰的聲音真的很適合和管弦樂團一起啊... 朋友的形容是,空谷幽蘭XDDDD
chmu: 推!那天跟朋友也很疑惑為什麼琴音那麼小 01/07 00:56
chmu: 挺好奇當時決定要把琴蓋拿掉的考量是什麼 01/07 00:57
hsutinggg: 坐在中間17排琴音真的好朦朧吶 01/07 01:35
sasukeagito: 聽不出來+1 XDD 佩服原PO的耳朵!! 01/07 03:34
gioia000: 個人淺見,能否聽到琴聲,取決於作曲者本身寫作的手法, 01/07 07:20
gioia000: 時而融入樂團,時而展現獨奏魅力,鋼琴的音色本來就很容 01/07 07:20
gioia000: 易融入樂團當中,所以就更考驗聽眾耳力了 01/07 07:21
我明白協奏曲是鋼琴和管弦樂團之間的對話, 但當鋼琴融入樂團變成不見的時候就有點囧 猜測三樓的音場應該會比較好.... 另外一個我覺得會不會是寫作上的矛盾點? 因為每一樂章的靈感來自許多蘇打綠的作品,動機不只一個 我們聽眾又有對原作歌曲的聆聽慣性,反而聽下來一體感降低了
gioia000: 其實椅子沒撤光就是樂團再現的伏筆,安可也是一定要的 01/07 07:22
gioia000: 最後,猜測琴蓋拿掉,是身兼指揮時會擋到團員視線 01/07 07:27
gioia000: 當然也可能是對音響效果有某種實驗或者期待 01/07 07:29
pianowen: 我坐二樓七八排旁邊的位子,也聽不太到鋼琴。還有也是因 01/07 11:52
pianowen: 為四周的啜泣聲而出戲+1 01/07 11:52
※ 編輯: alice910265 (111.82.229.176), 01/07/2017 13:09:37
gioia000: 回覆您的補充,這一切實在主觀,真正的答案只在作曲家 01/07 16:59
gioia000: 心中,但聽眾是必須掏空既定印象,以全新的眼光和耳力 01/07 16:59
gioia000: 期待新火花的出現,很特別,真的( ̄▽ ̄) 01/07 16:59
首演就要做到拋棄過往的聆聽經驗....的確考驗聽眾的耳力啊~ 這時候應該來個錄音音源讓聽眾可以好好確認創作者的巧思←喂 ※ 編輯: alice910265 (114.136.11.157), 01/07/2017 20:42:58
gioia000: 每次演出都是無法複製的,所以非常珍貴 01/07 22:29
yeask: 指揮真的很酷!我看過的表演不多,印象中的指揮動作都給我 01/08 02:50
yeask: 俐落的印象,但張指揮的動作則給我一種細緻又柔順的感覺 01/08 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