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oft_Job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討論研究所要不要唸的問題,其實不太感興趣。 那畢竟是個人的選擇,每個人看重的理由或企機是不同的。 即使一開始說服自己進去唸的理由是一種, 最終你經歷過再回想,回報可能是另一種東西了。 若是問我當初為什麼要唸研究所呢?當然是為了洗學歷啊。 (O) 若是再問我唸完之後,我後來取得機會的途徑與唸了研究所有直接相關嗎? (X) 那麼再[自問],唸研究所是否是一件浪費時間的事呢? (X)(O) (allocate 2 年的時間,怎麼過是個人的事啊) 以上是個人對於唸研究這件事的基本評價,回過頭來敘述一下當時的『狀態』 《人蔘有一段催眠自已活在當下的日子》 在大學之前,我的程式經驗大約只有 GW-Basic 與 VB, 其實是比較想要唸資管相關科系的(那時真羨慕能填相關科系的高中同學) 考慮到大考成績不算挺優的,但落在一個能唸到大部分台灣便宜學校的區間。 所以就填了一堆教育相關的師院(學費真的超便宜的,才二萬初)。 至少能說服自己(包含被大人們說服),唸該唸的書, 雖然不是挺合志趣的,若真的有心可以課後時間鑽研程式。 (除了大一上比較憂鬱之外) 專心地學習那時候本科系的知識,享受校園生活,就這麼偏安到大三開始對未來迷惘。 加上有新的打工是幫系上修改網站,有用到 asp 又開始寫程式(真是個地獄啊) 重要的轉折點在於開始教育實習了,就得面對現實 在實習的午休時都在問自己,這真的是我未來打算要掙取的工作嗎? 如果我不想當老師,也不適合當老師就得對於未來想要的生活做點努力。 迷惘的時間有點久,拖到了大四才開始準備考研究所。 先不要想太多,只為了一個重點,那就是洗學歷, 至少讓名稱跟資訊有點關係會比只看到教育會好些。 對自己實力有自知之明,不會去妄想剩下沒幾個月的日子要拼國立純正的資工、資管 (當然,我也沒那麼多錢報名就是了) 只選定了同校的資訊教育研究所,至少已經多了個資訊了 :P (雖然在鄉民的眼裡覺得這肯定是洗心酸的、洗個自我感覺良好的) 沒有別的原因,因為那是我最有把握考上的系所, 除了基本的計概還有資結外,有大部分的比重是教育相關科系的。 計劃者要透過權重較高的教育心理學與還不算差的計概來拼過其他人。 可是剩 120 天左右,考題公佈的時候,我傻眼了! 那年剛好要為之後(師院)改制大學做準備,要開始削弱教育的色彩, 內容跟一般資管所考題差不多,只好跟家裡商量花點錢看能短時間吸收的錄影教學。 同樣的策略,只是得找個取代教育心理學的高權重『戰術』的考科 看簡章是資料庫系統(35%)佔比最高,於是就以加強此科為重點。 (心想著:只有一次機會,沒考上就去當兵,出來再練程式唄) 後來有順利進了正取的安全名單之內,完成了先洗學歷的計劃。 《洗學歷是怎麼一回事》 在上了研究所之後,有了新的同學,大部分的人都是資工、資管體系的, 極少的情況是像我這樣研究所前是純文組的同學。 認識大學不同科系的同學與學長姐,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其中也不乏熱心想要舉辦一起學習 coding 看書活動的同學。 (我是那時才開始學習如何寫出能動的程式) 另外還有看 paper 的地獄,唸教育上來的情況,除了通識的英文壓根沒看過原文書。 更不用說用字更精簡的 paper 了,那確實是件苦差事,但這件事給我的影響晚點提囉。 因為剛上研究所,最重要的是選老闆,當時所上的師資可以簡單區分為 2 組, 一類是師大出來的,一類是交大出來的, 所以是為後來洗學歷順便取得國小教師資格的,會以師大體系的老師為主。 另一類就是洗學歷完想後來進入軟體開發工作的,會以交大體系的老師為主。 我那時先跟幾個同學偷跑去某個老師那『旁聽兼報 paper』 (當時規定下學期才讓我們選) 但第一個老師很重血統,學期結束後我想想, 在那邊也許沒什麼發展,程式相關的工作都不會交給我。 只是一直在啃 paper,除了啃 paper 速度有超明顯的提昇之外, 與我的期望落差太大。 (那時確實想過:有一種被瞧不起的感覺) 在正式選擇老闆前,我跟老師約了時間去告別,說明我想要試著爭求其他老師的機會。 在跟我後來的老闆面談時,一樣重複了我未來想進業界工作的志趣。 他明確地跟我說,我的程度難以追上別人努力四年的成果, 但只要挑對研究方向就不會那困難。 畢竟研究這回事,不是只能依賴過去的知識,還有許多新興的學科, 他們的『歷史』並不長久, 要追上並不會花太多時間, 但我與純正血統的本科生中間的 gap 儘可能得自己花時間補好補滿。 這些勉勵的話,至今仍讓我受惠許多: 1. 別拿自己的弱項去與別人優勢競爭 2. 目前已知的弱點,只要補上了就不再那麼脆弱了 3. 個人程度追不上的問題,那就創造有利條件 (選對研究方向,或克服別人做不好的問題) 後續的發展沒有太特別之處,反正看 paper 就是那麼一回事。 理解研究問題(明白這個問題的前提、拆解方法的步驟、整體處理方法的優劣), 並再問自己,我有哪些地方能做得比他好(或是知道在同樣的條件下,我超越不了他) 那麼再問,這東西的前提有哪些可以放寬,讓處理的方法可以更加適用或一般化? 或是再問,這題目是否是個對的『戰場』。 其實就蠻像我們 R & D 過程中的一連串面對問題的手法了。 《研究所的課題是什麼?》 目標就是把論文做完,順利在合理的時間內畢業。 原 PO 的疑問雖然較偏像是否值得拿到學歷為重點, 但不可回避的是研究所有這個階段該完成的課題。 雖然作為一個碩士生,研究的成果可能不是有用的東西(除了幫你畢業之外的用途) 但透過這個歷程幫助你養成研究習慣、 熟悉必要的分析工具與深入特定領域主題的知識架構。 主要關注的焦點其實在前一段有提到了,但那只是最終經過『訓練』後的精華篇。 而由初心者到品質可用的思維轉變是需要說明一下的。 每當看一篇新的 paper 就像一個等級 0 的新手,不小心進入了高等級的地圖。 能寫成 paper 發表的通常都不是入門等級的問題, 看看那大串的 reference list 就知道該補充的知識有多少了。 更進一步地說,reference 並不是一個平坦的結構,而是階層性的,他們像是一座森林。 你剛拿到的該年度新 paper 則是在森林的最外圍,為了探索源頭你得往裡面鑽一點。 有些時候我們並不知道目標在多深的地方, 但得先試著認得一些『樹』的樣子,來當作標記。 讓我們來回穿梭這大片森林時不至於花太多時間在迷航。 『樹』只是『知識』的一種喻體,在你讀 paper 或是作為將深入的領域的新手時, 該先認識的既有知識,或是既有知識的既有知識 (隨著領域的歷史與跨度決定它的關聯有多深) 你的腦中會先開始形成一個模糊的概念,若你過去的知識跟他有部分的交集, 會先將它們視為同樣的,或相似的概念, 有時候我們並不是這麼肯定那是一模一樣的東西。 並帶著這是一種認知失調的不確定感,繼續吸收新的訊息,只要訊息量足夠了, 你就能明確地知道新的知識與舊的知識是否為可視為一致的概念, 或者知道它們是完全不同的、或部分相仿但有些部分做了些變化 (這些變化有時不是知識本身,而是圍繞著知識的環境有了變化, 導致對知識的看法有所不同) 明確有結果看清知識的情況是相當少見的,大部分的『研究者』 (這只是作為個人的一種功能,而非職位。 如同作為開發人員有時得在 R & D 間切換角色) 都是抱持著疑問與迷惘在「大致可能是對的」方向前進,並達成現階段需要的目標。 對我來說,在研究所裡學到最重要的課題,就是面對知識、前題、方法的模糊的過程中, 試著壓抑自己對於眼前不清晰感帶來的焦慮,並儘可能朝著目標逼近。 這對於研究僧來說不是特別的事,因為大部分的狀況都逼著我們這麼前進著。 《獲得工作的途徑》 (這一段是馬後炮,太吃運氣,沒什麼參考價值) 在研究所的時間,運氣算不錯的,從不會寫程式到能寫出東西來(品質還是很差就是了) 練熟了跟未來工作比較直接相關的二個語言 C 與 Java。 由於非本科系考進來的,沒有修過資料結構,校內也沒有大學部的課能補修。 (當時學校還由師院改為大學,也還沒有成立資工系) 只好走跨校選休這條路了,同 lab 有另外 2 個同學跟我一樣的情況, 不過老闆提醒我,如果要走業界這條路要選硬一點的目標去達成, 所以,我就選修了成大資工的資料結構(這是地獄啊,別叫我再回想), 一學期下來,C 真的變得比較理解了(至少指標就真的超熟的), 對於當時還是新手的我都感受到距離有明顯拉開了。 畢業前的問題是,我這麼做也只是追上原本本科生實作上該有的程度而已。 接下來要怎麼找到工作,一無所知。 服役快結束時,依然迷惘著。 當時學習寫 Java 的開發者都會去上 javaworld.com.tw 問問題。 看到了良葛格有提到他是因為寫了一系列的文章 而被發掘然後進了昇陽電腦的教育訓練中心。 我也試著整理了一些心得發表看看,並寫二個關於 Java 與 Java Web 的小作品。 役期快結束時,投了 3 間履歷。 一家很想去,但被我搞砸了(當時真是腦袋還沒有『活』回來,基礎問題沒達好) 一家沒下文, 一家做醫療資訊的有錄取。 還沒正式答應 offer 前,訓練中心的人聯絡了我, 經過面談知道算是 freelancer 的工作性質, 考量到家中經濟就拒絕了先前的 offer 以『教材編寫』的角色先進入了週邊的行業。 在不斷地寫教材與整理技術文章發表的過程中,再加上後續認識的幾位貴人。 就再也沒自己投過履歷了。 《會建議其他人讀研究所嗎?》 這無從建議起,我上面描述的事情, 只是碰巧一部分是在我個人《研究所時期》遇上的。就像我從不相信: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參考『偉人』的時間表,你就會成為偉人嗎? 更何況現在換成一個寫程式的阿宅,你就會想參考嗎? 值得參考的是,在仲尼《Johnny Walker》之前, 有先在魯國弄出點政績,讓其他人可以探聽一下。 身為很容易獲得曝光機會的網民, 在網路上累積自己的評價與可以探聽的實力是相當重要的。 若真心要建議什麼,先弄懂你進入的最大門檻在哪? 考量機會成本,或視為一連串馬拉松式的賽局的,試著優化的經歷與實戰經驗吧。 試著認真分析你要進入的工作,別想潦草地想用一份通用的履歷唬嚨審視你的人。 你得揣摩出,你身上的哪些優勢,在對方眼中是個亮點,足夠吸引他們。 這才對『優化』的本意。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7.15.4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oft_Job/M.1453603242.A.805.html ※ 編輯: qrtt1 (36.227.15.43), 01/24/2016 10:47:34
art1: 推! 不過有幾個錯字 01/24 10:53
幫忙指出來一下啊,就像 code review 自己總覺得自己寫得沒什麼問題 >"<
vi000246: 推 01/24 11:00
※ 編輯: qrtt1 (36.227.15.43), 01/24/2016 11:01:28 ※ 編輯: qrtt1 (36.227.15.43), 01/24/2016 11:02:05 ※ 編輯: qrtt1 (36.227.15.43), 01/24/2016 11:04:12 ※ 編輯: qrtt1 (36.227.15.43), 01/24/2016 11:04:48 ※ 編輯: qrtt1 (36.227.15.43), 01/24/2016 11:10:08
leo200149: 弄清楚目標,才會有前近的方向@@+ 01/24 11:39
leo200149: 前進 01/24 11:40
allqooxx: 推! 01/24 12:00
derekQQ: 同感。想到現在的薪資跟八、九年前的薪資比起來,感覺現 01/24 17:18
derekQQ: 在的薪水低蠻多的...進公司的第二年說要分紅費用化後,現 01/24 17:19
derekQQ: 在真的低很多,是不是每過了三年後就有一點多薪資有落差. 01/24 17:21
GoalBased: 感謝分享 01/24 22:01
popmentos: 感謝分享 01/25 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