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toc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原文標題: 棄用寧德時代,蘋果造車依舊強勢 原文連結: https://reurl.cc/xGkvKe 發布時間: 2021年7月17日 週六 下午3:00 原文內容: 作者 | 袁斯來 編輯 | 蘇建勳 Apple Car的輪廓正越來越清晰。 根據DigiTimes Asia報道,蘋果正遴選Apple Car的電池供應商,寧德時代、比亞迪都在 談判名單中。但蘋果堅持要用美國產的電池,如果寧德時代和比亞迪不願意在美國建廠, 或許無法入選。蘋果已經開始將目光轉向願意在美國設廠的富士康和立凱電能。 蘋果造車終於有了些實質性進展。比起iPhone一年迭代一次,蘋果造車歷程可謂漫長。根 據熟悉蘋果的分析師郭明錤在報告中透露:蘋果汽車問世最早都要在2025年。 去年末,蘋果已經將在美國設廠提上日程,並開始摸底上下游供應鏈。而上個月,根據路 透社報道,蘋果已經開始和寧德時代和比亞迪洽談。即便最後沒能談攏,也可以看出蘋果 造車計劃已經走到了供應鏈階段。而根據日經報道,一家供應商的高管表示“(蘋果)至 少正與約6家企業推進(造整車)談判”。 在電子設備供應鏈,蘋果是搶破頭都要拿下的大客戶,也有不少公司依託蘋果市值暴漲, 在很短時間長成熱捧的明星公司。轉投汽車領域,蘋果卻成為讓人戒備的闖入者。蘋果從 來在供應鏈都有絕對主導權,但在造車這7年的起伏中,他們苦澀地發現自己四處碰壁。 和電池供應商的談判生變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強勢的蘋果 VS 強勢的供應鏈 蘋果一直沒能找到談得攏的造車夥伴。 這背後有個尷尬的現實,蘋果曾定義了智能機、真無線藍牙耳機和平板設備,它順理成章 成為規則的制定人。它已經習慣了控制、也習慣了強硬。 很多時候,供應鏈的興衰起落都跟隨著蘋果的動作。富士康70%的訂單來自蘋果,甚至按 照蘋果的要求,將部分生產線移到了越南。 任何關於蘋果的風吹草動都會引起“果鏈”公司的波動。欣旺達2011年通過與ATL合作, 開始為iPhone 3和iPod供應電池,但iPhone 4的供應商換成了德賽,直接導致欣旺達淨利 潤同比下滑了13%。 被股民戲稱為“果鏈三傻” 歌爾股份、藍思科技和立訊精密今年因為iPhone 12mini表現 不佳等因素,在3個月中股價跌了40%以上。 離開蘋果加持,這些果鏈公司多半會變得無聊,被資本市場扔在腦後。今年被剔出的歐菲 光就是鮮活的案例——股價已經跌回2年前。 然而,在電動汽車領域,它是個後來者。把持行業的巨頭們當然不會忽視蘋果這樣極具號 召力的客戶,但也不至於依賴蘋果光環。 2020年,寧德時代全年裝機量達到34Gwh,位列第一,其後是LG化學和為特斯拉供貨的松 下,前十的名單中沒有富士康和立凱電能。面對本身已經是巨頭的電池供應鏈,很難說誰 更強勢,蘋果找到富士康和立凱電能也算權宜之計。 蘋果和主機廠的合作也一直經歷著類似不斷的轉場。 2015年,據德國《經理人雜志》報道,庫克饒有興致地訪問了寶馬萊比錫的i3工廠,還想 在寶馬i3基礎上開發自己的電動車。據路透社稱,當時寶馬方的人還暗示了合作意向,但 很快沒了下文,因為寶馬並不願意將自己的技術傾囊相授,淪為代工廠。 之後蘋果又找到奔馳母公司戴姆勒,開放式的結局和寶馬類似:不合作造整車,不排除其 他合作。“我們不打算成蘋果的富士康。”時任戴姆勒CEO的迪特·蔡澈如此表示。 日韓車企成為蘋果下一波目標,和寶馬、戴姆勒類似的故事在日產汽車上重演。但和韓國 企業的合作有一次已經呼之慾出。今年2月3日,CNBC報道蘋果正和起亞合作生產汽車,而 且是名副其實的“Apple Car”,起亞給了很大支持,軟硬件都會握在蘋果自己手中。 然而,報道發布後一週,起亞發布公告,稱沒有與蘋果公司就合作研發自動駕駛汽車事宜 進行談判。 一位匿名高管解釋原因時,重復了起亞和寶馬、戴姆勒相同的顧慮。但這也許只是理由之 一, SK Securities 的分析師Kwon Soon-woo 表示,“新聞曝光,可能違反了保密協議 ,這可不是很舒服的事。” 蘋果向來對供應鏈管控嚴格,尤其重視保密,CNBC報道觸到了蘋果的逆鱗。合作時本就各 懷心思,不歡而散也不算意外。和起亞合作告吹後,蘋果又找到了同樣在韓國的LG,結局 又懸而未決。 主機廠也好、Tier 1的供應商也好,面對蘋果這樣2萬億美元市值的龐然巨獸,很難不心 生顧慮。或許對於蘋果來說,過去輝煌的成功反而成為一種魔咒。 蘋果進入陌生地帶 沒人能否認蘋果的技術實力,根據路透社報道,蘋果已經研發出了“突破性”的電池技術 monocell(單電池),也就是將所有電芯融在一起,去掉電池之間的空隙,這樣同樣大小 的電池包裡可以容納更大容量的電池,提供更長續航,也能節約成本。 如果這種技術量產,正如當時iPhone橫空問世一樣,無疑又是一次行業地震。 但電動車的技術難關不僅僅是電池,電驅、電機等等都是蘋果陌生的領域,蘋果還想涉足 無人駕駛和車載系統。蘋果最熱衷這種大包大攬的軟硬件,特斯拉的成功也證明了可行性 ,但比起初創公司,蘋果顯然有更多掣肘。 最初,蘋果雙管齊下,雖然硬件進展不順利,但車載系統CarPlay飽受好評,去年售出的 新車中60%都支持CarPlay。 這只是權宜之計,車廠遲早會使用自己的系統,只做操作系統根本不能承載蘋果的野心。 開發自有汽車碰壁後,蘋果一度轉向門檻更高的無人駕駛技術。 但蘋果似乎沒有全力以赴,多年以來,它的路測數據都大幅度落後於谷歌。根據加州機動 車管理局2020年報告,蘋果去年路測裡程為3萬公裡,谷歌系無人駕駛汽車公司Waymo去年 路測裡程已經達到了101萬公裡。 無人清楚蘋果內部發生著什麼,外界只能靠一個個高管離職描摹它的動蕩。僅僅在2021年 ,蘋果自動駕駛汽車團隊就有三位高管離職,其中包括老兵本傑明.利昂,正是他幫助組 建了最初的汽車團隊,並且領導了幾個關鍵項目。 但從四處高薪挖人,又可以看出蘋果對汽車業務的重視。在造車團隊中,有曾負責保時捷 底盤開發業務的副總裁曼弗雷德·哈勒,前 Model 3 首席工程師、特斯拉高級工程副總 裁道格.菲爾德。上個月,寶馬的前高管烏爾裡希・克蘭茲加入蘋果團隊,正是他帶領開 發了庫克當年尤為感興趣的i3。 即便和外部合作徘徊不前,很多人仍然相信蘋果整合供應鏈的能力。摩根斯坦利曾表示: “借鑑特斯拉的成功,我們一直認為,像蘋果這樣的科技企業要比傳統OEM廠商擁有更強 大的競爭力。” 蘋果多年沒在消費電子產品上翻車,甚至留下只要它出手,產品就會大賣的印象。然而在 造車這一全新領域,面對超過3萬個零件的汽車,即便有錢、有人、有號召力,只要 Apple Car沒真正上路,也很難斷言常勝神話會終結還是延續。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 心得/評論: ※必需填寫滿20字 特斯拉拉攏寧德時代 但鴻海的電動車產業企圖拉攏蘋果 兩大勢力目前還沒辦法看出未來的結果 因為歐系和日系傳統車商也會有自己的想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00.27.3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ock/M.1626575744.A.59B.html
zx7860601 : 科技業要跨足傳產哪有這麼容易,庫克又摳 07/18 10:48
TCB006 : 鴻海:為什麼就是不問我 森77!!! 07/18 10:53
abc65379 : 輪子跟底盤照片發出來我再來關注 07/18 10:56
henrk : 既然蘋果有電池技術,還找寧德做啥,前後矛盾 07/18 11:02
b18902040 : 只是想找電池廠幫忙做電池,不是嗎? 07/18 11:14
b18902040 : 有技術有專利但不想自己蓋工廠自己做 07/18 11:15
wind1193 : 立凱會噴噴嗎 07/18 11:45
ignativs : 電池技術這麼好做喔 想讓誰做都可以 07/18 11:48
iamaq18c : 這個不是發澄清文了嗎?? 07/18 11:58
ulong : 立凱噴過了 07/18 12:02
elvis30901 : 笑死,蘋果有啥電池技術,還富士康,富士康有高端 07/18 12:06
elvis30901 : 電池技術還去代工作啥? 07/18 12:06
simo520 : 電池技術真的不推apple 07/18 13:19
tctv2002 : 蘋果手機電池就很悲劇了 07/18 13:56
tctv2002 : 車子電池會很好 我是不相信 07/18 13:56
edward31028 : 好了啦 殞落王者下去 未來是特斯拉的時代 07/18 17:41
edward31028 : 電車誰都會做 電池管理系統 自駕才是重點 07/18 17:42
edward31028 : 賣賣手機 APP可以 造車還是給神車來吧 07/18 17:45
changmary : 電視或家電都搞不出來 還汽車 08/01 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