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TW-languag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promulgate (glean)》之銘言: : Goa2 ka7 i/in kong2.= Goa2 ka kong2. : ka=ka7 i/in,現代台語譯本共合音ka(=ka7 i/in)誤寫做ka7! 這個問題我認為可以從兩個平行的合音現象來觀察 (1) 共ka7 / 予hoo7 + 伊i > ka33 / hoo33 (2) 共ka7 / 予hoo7 + 人lang5 > kang33 / hong33 (為了避免混淆,調號用白色一個數字表達,調值用綠色兩個數字標記) -- 合音(1)基本上大家沒有爭議,最後呈現出來的就是中平調33的結果 但句中的中平調33可能被認為是第1調的變調,也有可能是第7調的本調 所以才會有爭議 但也存在著合音(2)的情況,「人lang5」這邊指的是一個不特定的個人或多數人 (相當於華語的"人家") 合音(1)和合音(2)的語法結構相似,都是介係詞後面省略代名詞的說法 所以我認為可以拿來相互比對 -- 一、腔調問題 在漳腔的確kang和hong調值都是33 但泉腔1調和5調變調後調值不同, 如果泉腔的kang/hong調值和第7調一樣,就可能是S大說的省略代名詞後介係詞讀本調 反之,調值如果遵照一般第5調變化,就有可能是P大認為的合音 二、合音的後字成分 S大認為ka和hoo沒有i的後字成分,不會是合音字 但所謂的後字成分不一定要表現在韻母的變化上, 聲母韻母不變,只有聲調改變也未嘗不是合音的一種形式 而且就像ayung大推文所說的,這有可能是kai脫落i而來的 相似的例子還有tsa33-boo44 gin2-a2 > tsau34 gin2-a2 > tsa34 gin2-a2 而予伊hoo7 i > hoo的合音, 因為台灣閩南語不存在oi韻母,有可能很快的就把i給排擠掉,只留下oo韻母 反之,合音(2)因為lang5有鼻音成分,而且與原有音韻系統不衝突, 所以可以以kang/hong的形式留存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12.4.19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W-language/M.1468913761.A.FB5.html ※ 編輯: paulmcy1216 (140.112.4.190), 07/19/2016 15:37:32
s93015a: 當你認為ka是『合音』時,他本身就已經是介係詞加受詞了 07/19 16:25
s93015a: 怎麼可以說『合音(1)和合音(2)的語法結構相似,都是介係 07/19 16:26
s93015a: 詞後面省略代名詞的說法』? 07/19 16:26
s93015a: 從這裡推論下去的『一、腔調問題』就不知所云了 07/19 16:29
s93015a: 不過關於合音的後字成分的說明總算令人可以接受 07/19 16:31
不曉得不知所云的點在哪裡? 之所以不說「合音」就是介係詞加受詞, 就是為了避免一開始就預設此為兩者之合體詞而導致沒有討論S大理論的餘地 (而且通俗所謂的合音,要怎麼定性他的詞性? 我不是語言學專家沒有能力擅加論斷) 我只在那一段文字描述(1)、(2)在音韻上確實有變化 而這兩個都能夠被理解為來自於「介係詞+代名詞」的省略說法(音節數的變少) S大如果覺得這句話和你的理論不符很刺眼,把它拿掉也沒關係 再來,「腔調問題」所提出的驗證,在方法上有什麼問題嗎? 如果正如S大所說拿掉代名詞而只留介係詞+動詞的結構,此時介係詞會讀本調 那無論漳腔泉腔,在音韻上應該都要符合回歸本調的規律 就目前我所掌握的資料,泉腔反而是照著第5調變調,和S大的說法有所牴觸 ※ 編輯: paulmcy1216 (140.112.4.190), 07/19/2016 16:55:06
ayung03: 分析了真好,做一點仔補充。「共人」个合音是「kang35」, 07/19 16:45
ayung03: 「予人」个合音愛分漳泉差,漳腔是「hong35」、泉腔是「 07/19 16:46
ayung03: hong11」。 07/19 16:48
多謝補充 佇面冊揣到相像个討論:https://goo.gl/xzNGk2 ※ 編輯: paulmcy1216 (140.112.4.190), 07/19/2016 17:16:28
s93015a: 請問泉腔照著第5調變調和我的說法牴觸的點在哪裡? 07/19 17:09
s93015a: 我非常認同ka7-lang5→kang5,hoo7-lang5→hong5的解釋 07/19 17:11
s93015a: 如果ka7-i→ka、hoo7-i→hoo成立的話,那麼合音(1)、合音 07/19 17:12
s93015a: (2)的平行關係看起來也會很合理 07/19 17:13
s93015a: 不知所云的點在於 07/19 17:14
s93015a: 『如果泉腔的kang/hong調值和第7調一樣,就可能是S大說的 07/19 17:14
s93015a: 省略代名詞後介係詞讀本調』 07/19 17:15
s93015a: 這個條件句不成立 07/19 17:16
s93015a: 因為在我的理論中kang5/hong5根本就沒有省略代名詞 07/19 17:17
我大概知道我們爭執的點在哪裡 因為在我的認知(1)、(2)有相同的變化過程,應該語法和音韻上也會有相類似特徵 而S大的基礎在於(1)、(2)是兩種不同的過程,那當然沒有類比的可能性 基於此,我還是沒有辦法接受S大的理論 因為這樣必須基於一套規則來解釋(1)與(2)兩個不同變化 我姑且理解為:視有無省略代詞決定讀本調與否(S大覺得不對請糾正之) (1)省略了代詞"i",所以讀本調 (2)未省略代詞"lang5",所以不讀本調,而遵照lang5的變調方式變調 雖然邏輯上通,但這必須先證立這個讀本調與否的規律是否存在 就我看來還沒有直接證據顯示這個規律必然存在 反而以合音的現象解釋,就可以避免掉多設立一個尚需驗證的規律的風險 而且能夠同時詮釋"伊"(第三人稱代名詞)和"人"(我也不知道這叫...不確定人稱代名詞?) 的變化 不過,在不藉由(2)的變化之下 而去直接正面驗證(1)的變化應該是S大的理論還是合音理論較為適當 方法論上本來就有很大挑戰 首先閩南語的第三人稱代名詞只有"伊i",沒有辦法找到其他代名詞來驗證 其次,閩南語介係詞有類似變化的也不多,除了予/共,我想了一下午還是想不到 最後,這個詞(或詞組)永遠只出現在句中,如果出現在句末就一翻兩瞪眼了,但我想不到 ※ 編輯: paulmcy1216 (140.112.4.190), 07/19/2016 17:44:33
s93015a: 恩恩,樓主懂我了 07/19 17:52
s93015a: 我的理論較劣勢的點就是需要一條額外的規律 07/19 17:53
s93015a: 偏偏『介+受+動』這樣的語法所用的介詞好像真的只有予/共 07/19 17:56
s93015a: 又剛好都是第七調,很難正面的支持我的想法 07/19 17:57
s93015a: 雖然這套理論解釋範圍小,但至少還無法證明為錯誤 07/19 17:59
s93015a: 所以系列文第一篇說『現代台語譯本共合音ka(=ka7 i/in)』 07/19 18:01
s93015a: 『誤寫做ka7!』仍然太武斷了 07/19 18:01
s93015a: 話又說回來,hoo7-i→hoo是否有類似的例子 07/19 18:22
s93015a: 若-oo-i→-oo有旁證(無論聲調),就可以放棄我的理論了 07/19 18:27
s93015a: 因為畢竟大部分的合音字都有後字的韻母或韻尾的成分 07/19 18:28
s93015a: 再提一點點我的旁證好了 07/19 19:05
s93015a: 介詞(本調)+代詞(隨前變調)其實很常見 07/19 19:06
s93015a: 介詞(變調)+代詞(本調)反而是強調所指稱者的意思 07/19 19:06
s93015a: 寄予伊若讀做kia41 hoo21 i4,是強調伊 07/19 19:08
s93015a: 若讀做kia41 hoo33 i33反而才是一般的語氣 07/19 19:08
s93015a: 也就是介詞在弱化的代詞前讀本調本來就是常態 07/19 19:09
s93015a: 無論這個代詞是不是伊 07/19 19:10
s93015a: 只是在句末才有隨前變調輕讀,在句中要弱化某代詞就只能 07/19 19:11
s93015a: 直接消失不見了 07/19 19:12
s93015a: 而如同前述的代詞弱化,予焦和予伊焦在語法上都正確 07/19 19:25
s93015a: 只是後者強調了『伊』 07/19 19:26
s93015a: 這和一般的合音字不一樣 07/19 19:27
s93015a: 一般的合音字就算拆開念也是同時強化前後字 07/19 19:29
s93015a: 不會只強化某一字 07/19 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