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TW-languag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所以我無法直接用我的所知告訴你 macrolanguage 在學術上有何效力。 : 不過我綜合這次去查了一下維基百科「ISO-639 macrolanguage」條, : 以及自己先前漫讀維基百科各種語言的資料, : 印象中語言學主要還是會以 language family/sub-family 也就是語系、語支 : 這些概念作為分類單位。而 macrolanguage 如果只是 SIL 提出的概念, : 那語言學界不見得會買單。 板上突然好熱鬧 @@ 時間晚了,我就以一個做過 typology 的研究者的身份講一下 macrolanguage 好了 (其實也跟這幾篇語言/方言之爭有關,但明天上班先不要聊開 XD) 如果去看其他的 macrolanguage,會發現其實跟社會語言學裡的語言認同有點關係。 我記得漢語之外一個大的 macrolanguage 是 Quechua,在中南美洲的一群語言。 另一個好像是五大湖那邊的 Ojibwa。 在找這種語言的資料的時候,不能直接輸入 Google 查詢,還要實際去看過語料。 因為可能找到兩篇說他們在記錄 Ojibwa 的論文,裡面的語言差別還是非常大的。 亞瑪遜那邊也非常多小語言是如此,你可能打了 A 語言的名字,找到的是 B 語言的資料 我認為第一個原因是他們傳統上就是如此稱呼自己, 你也可以說他們的認同就是 Quecha人,Ojibwa人,Chinese人,文化上可能也類似。 就算沒有這樣的認同,可能他們的自稱(autonym)跟文化也都還類似, 像賽德克(seedig, sejiq, sediq)或泰雅(tayal, itaal, 'tayal)這樣。 或是假設如果今天漢語是由歐洲人記錄,客語跟粵語都是(tzung-ese)這樣(隨便舉例XD) 那種地方做田野,很難一次就把整個地區都調查清楚,都是先調查單點的語言, 文法、單字、構詞,最後寫好一本完整的 reference grammar 等等。 語言跟方言、語族的歸屬都是後來整理的結果。 在那之前,外來調查者就已經用了一樣的譯寫或是用文化相似性來稱呼這群人。 所以 Macrolanguage 一方面除了是因習歷史外, 在這些語言系譜定論之前,已經成書的文法書因為不確定其調查的語言, 以當代的分類系譜應定論為哪個語言,這時這個 macrolanguage 可能可以幫助編目。 (畢竟我記得 SIL 是從傳教起家,各種語言的文法書是歷史悠久又豐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1.18.12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W-language/M.1605547315.A.038.html
x23x: 感謝a大的解釋! 11/17 02:42
MilchFlasche: 感謝說明。我不是那麼喜歡「集合語言」概念 11/17 10:17
MilchFlasche: 不過anyway,有更多人認知個別語言相互通話度低、y 11/17 10:18
MilchFlasche: 以及稱呼個別語言時,能夠拿掉不必要的詞綴 11/17 10:18
MilchFlasche: 那樣就已經不錯了 11/17 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