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TaiwanDram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原文標題:公視教育劇Netflix同步播出 開發成電玩 2018/07/05 17:11/中央社/記者汪宜儒/編輯:陳怡璇/吳協昌/台北5日電 http://www.cna.com.tw/news/amov/201807050227-1.aspx 公視自製教育主題戲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自7月7日起與全球串流影音平台 Netflix首次同步播出,在播映記者會上公視也宣布,將戲首次開發為遊戲電玩「KIDZ」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以吳曉樂的同名原著小說為本,由導演陳慧翎執導,編劇蔣友 竹、簡士耕、洪茲盈、夏康真、馬千代、費工怡著手改編,讓書中9段故事轉化成5段戲劇 故事,以溫暖通俗加乘科幻驚悚手法呈現,探究在升學主義下變了調的家庭親子關係。 在戲劇之外,公視另推出懸疑概念遊戲電玩「KIDZ」,以《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為創 作骨幹,讓故事從一段不完整的親子關係出發,透過一名孤單少年拯救心靈發狂的母親為 開頭,透過解謎、探索、跑酷等元素,展開一段段尋求方法與力量的旅程。 預計7月13日釋出網頁試玩版,7月26日正式在遊戲平台Steam上架。 公視總經理曹文傑在記者會上表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公視睽違十年後,再度 針對青少年題材發展的戲劇,製作期長達3年。她說,這作品傳遞了孩子們對於獨立思考 、自主空間的需求,而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是否給予空間、讓孩子自由呼吸。 此外,曹文傑也說,劇中探究的除了是親子關係,在台灣當下社會裡,同時也闡述了一個 理念:「我們是否可以更寬待每一個人?」 與會的文化部次長丁曉菁,早先曾在金馬奇幻影展看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第一部 ,她盛讚「這作品把台灣戲劇帶到一個新的里程碑」。丁曉菁說,劇情碰觸了台灣當下的 教育議題,透過戲劇找到一個距離,可以跟自己、家庭、社會開始對話,開始思考人們究 竟身處在什麼樣的結構之下、又如何處理相對的關係。 劇中5個單元用了大量的年輕演員,包括王淨、劉子銓、王渝屏、王渝萱、吳兆絃等人。 陳慧翎說,要生一個這樣的「小孩」出來真的不容易,她感慨,台灣不是沒有人才、不是 沒有年輕人,這一批演員都光芒耀眼,「但我也汗顏,我們身為中生代,到底有沒有構築 一個很好的環境、舞台給他們」。 透過這次的作品,陳慧翎強調,小情小愛太多了、太多人做了,這部作品想訴說的是價值 的突破,希望大家好好想想生命的重點及存在的價值。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自7月7日起每週六晚間九點在公視與Netflix同步播出。 第二則為專訪文,如下↓ 專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監製於蓓華X製作人巫知諭:以擲地有聲的在地議題,產出國際水準的台劇 BY PUNCH ON 2018-07-05 https://punchline.asia/archives/50928 https://i.imgur.com/DThlfWD.jpg
公視繼《危險心靈》、《他們在畢業前一天爆炸》後再次挑戰教育題材,推出年度教育旗 艦大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光是劇名引用紀伯倫的詩句來談親子間的微妙關係, 及目前釋出的前導預告,就已經引起不少波瀾。對公視來說,該劇背後對教育的關注面向 與角度為何?想強調的對話又是什麼? 我們特別專訪到最初選擇吳曉樂《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進行改編的監製於蓓華,以及 全力執行改編與製作過程的製作人巫知諭,從最初的原創概念跟我們談起,觀眾即將看到 的微奇幻/科幻版的戲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如何煉成的。 教育題材是公視不變的關心 如何叩問問題是思索重點 公視節目部經理、也是本劇監製的於蓓華首先提起公視與教育的密切關係,她表示:「教 育一直都是公視最重視的議題之一,這點是不會變的。而且公視一直著重在探討兒少議題 ,怎麼去理解孩童與成人世界的關係,去尊重他們的自主性與個體,就像《他們在畢業的 前一天爆炸》講的也是成人對青少年有形與無形的暴力。只是公視每年的預算有限,也許 沒有辦法每年都做教育劇,但我認為對這個議題的關心在未來 10 年、甚至 20 年都會是 在的。」 〈必須過動〉 https://i.imgur.com/88g6YwT.jpg
而回想起與原著相遇的過程,於蓓華表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 2014 年出版 ,後來文化部在影視出版的媒合平台推薦一批適合改編影視的原著,寄到公視後我們一本 一本看,就看到了這本。其實看到這本書的心情是很難過的,其一當然是書裡的每篇故事 都讓人很心碎,其二更是感慨為什麼不管教改怎麼改,制度怎麼變,怎麼台灣的教育現場 都沒有變?主流價值完全還是一模一樣,父母和孩子的,都被既有的教育想像和學生的角 色束縛住。」 有了機緣,也需要一點運氣。於蓓華進一步提到:「我們在 2015 年看到這本書,2017 年公視的四大旗艦議題之一就是教育,我們確定有預算可以製作戲劇,就帶著編劇康真直 接去拜訪作者,討論改編的方向與執行。這個案子比較特別的是,公視會先自行先找編劇 共同把原著開發成影視劇本,再媒合導演一起來完成,跟公開徵案的模式不同。有趣的是 我們找的編劇自己是媽媽,一談之下跟作者的想法不謀而合,都不想要妖魔化父母。在吳 曉樂當了 8 年家教累積起來的故事中,她看到各種變形的扭曲的愛與關係,但我們都很 清楚,這其實不是父母的錯,而是親子雙方受到主流價值共同束縛,是社會擠壓的力量導 致親子關係的變形,所以我們都不希望變成控訴家長,而是也希望能處理到大人的焦慮從 哪裡來。我們雙方對這個核心有共識後,就開始談授權、進行劇本開發。」 〈貓的孩子〉 https://i.imgur.com/nzVA5rG.jpg
一進入劇本開發後,就不像起頭這麼順利了。畢竟原著是吳曉樂以旁觀者的立場來敘述每 個家庭發生的教育現場,而且每段故事都是持續在發生,沒有所謂的結尾,加上原著中的 家庭都是有能力負擔家教、大多是中產階級家庭,背景比較類似,所以劇本開發過程中包 括視角、敘事立場、故事頭尾、家庭與角色設計都要重新來過。於蓓華表示:「我們 2016 年初就見完作者,本來是希望以一年的時間進行開發製作,2016 年底上檔。在第 一稿的劇本完成後,本來已經要進前置,因為導演生病延期,卻也給了我們一個新的機會 重新思索劇本的可能性。」 從家庭劇到微科幻/奇幻 《孩子》劇本的奇幻旅程 談起劇本初稿,製作人巫知諭娓娓道來:「一開始的想法是比較貼近原著的,是部以女家 教主角為主線的偶像單元連續劇,會有男女主角生活與愛情的主線,又會有 5 個家庭的 交織,也有希望讓很多想轉換戲路的偶像明星演員有機會來客串,讓觀眾看到他們不同的 樣子。但劇本發展過程是很痛苦的,因為一直很想要把原著的故事提煉清楚,但又要發展 女家教主線,原作者其實也並不希望自己被寫進劇本,所以是要從無到有再塑造一個女家 教主角的。」 而在設計女家教的時候,巫知諭也提到原始的想法:「因為原本 5 個穿插的家庭都是比 較菁英的,才請得起家教,所以我們本來希望讓女家教的媽媽跟其他媽媽角色有非常大的 反差,很酷、很非傳統,所以設定她是非常另類、甚至搞笑的,原始的調性比較接近喜劇 調性的偶像劇。」 https://i.imgur.com/sx0F1sb.jpg
監製於蓓華補充道:「但當這些都加進去之後,大家反而覺得這樣好像缺了什麼。家庭劇 沒有不好,但公視除了產出好的作品外,也希望既然有這個預算可以注入產業,台灣的劇 種本來就比較窄,我們覺得有點『無聊』不是因為劇本故事不好看,而是因為我們好不容 易有這個機會,還要做家庭劇這個台灣常見、拿手的劇種嗎?」 本來因為定檔的關係,劇組已經很快準備要好籌拍這部單元劇,卻因緣際會因為陳慧翎導 演健康因素而暫停,意外開啟了《孩子》的奇幻旅程。巫知諭表示:「既然先暫停,我們 和導演也都覺得本來的劇本好像缺了什麼,我們就繼續思索問題在哪、到底如果要改該怎 麼改。」於蓓華也補充道:「我們當然願意繼續做有關教育議題的好戲,讓觀眾看得下去 ,但是能造成改變嗎?不知道,但我們希望是促進對話,而不是對立。」 同時,《黑鏡》的出現,對《孩子》竟造成意外的蝴蝶效應。於蓓華特別強調:「我們真 的從來沒有想要做成《黑鏡》,畢竟我們也沒有那樣的製作規模和預算,但會提到《黑鏡 》,其實是因為它擲地有聲地在叩問問題:『如果科技這樣發展下去,對我們的生活會造 成什麼影響、到底是好是壞?』我會提出大家去參考《黑鏡》,原意並不是要做科幻或奇 幻,而是既然我們要叩問關於教育的問題,我們能怎麼拋出問題,讓這個叩問更讓觀眾去 反思:『如果我們的教育方式、主流價值觀繼續維持不變,對我們的未來會造成什麼影響 、會是什麼樣子?』」 〈媽媽的遙控器〉 https://i.imgur.com/Sqc1eJi.jpg
沒想到《黑鏡》帶來了全新的想像,也促使公視加入熟悉類型的編劇後,全劇突破了寫實 的思維,而且不自覺地往科幻/奇幻的路線走去。於蓓華特別提到:「我們找了擅長類型 、且對原著有感的編劇加入,簡士耕當時就是因為對原著很有感覺,即使在很忙的狀況下 還是主動爭取想要參與這部劇,因為他自己對成人對小孩的捆綁、價值觀的束縛非常敏銳 。」 在這樣的「文化衝擊」下,最早就開始發展《孩子》劇本的編劇主筆夏康真也把〈必須過 動〉重新寫成兩個不同的故事,巫知諭表示:「一個是反烏托邦、一個是奇幻題材,大家 看了反烏托邦的都覺得很棒,導演也很喜歡,就誕生了現在的〈必須過動〉。於蓓華笑道 :「當她終於有機會跳脫寫實家庭的調性,她反而是走得最遠的。」 從單元劇變成詩選劇 讓核心議題更明確 巫知諭回想起自己接下製作人的任務後,一路都是跟時間在作戰:「我 2017 年初拿到原 本的劇本,覺得比較起原著訊息較為混亂,但想不出出路;後來因為導演休養的關係,也 因為大家都覺得少了什麼,4 月大家下定決心要重新調整劇本,但礙於預算時程,8 月就 要開拍,所以就廣找不同編劇進來,同步書寫不同家庭的故事。也因為原本劇本的 10 集 連續劇裡處理了 5 個不同的家庭,在重新分下去寫的時候仍然以 5 個家庭來思索,就變 成每個家庭兩集的規格。」 原本的單元劇以女家教主角來貫串,轉變成 5 個家庭的時候又該怎麼連貫呢?巫知諭提 到:「一開始想過用大家都在同一個社區之類的方式,彼此穿插。但後來我們重新定調故 事走向,因為劇主要還是要探討主流成功價值觀固著的影響,所以原著中比較著重在親子 關係緊張的故事我們就不選,選擇較能批判結構的故事。再加上新加入編劇後寫出來的劇 本,都帶有奇幻、黑暗、未來感,命題和調性已經很清楚,有內在的一致性,我們就不再 想用劇情去連,而是讓它變成詩選劇。」 〈茉莉的最後一天〉 https://i.imgur.com/UwXhIFQ.jpg
監製於蓓華也補充:「在參與編劇的過程中,很多編劇都特別提到這個機會很珍貴,因為 沒有商業劇和集權國家會選擇這樣的議題和切入方式,讓他們有機會正面去批判、挑戰主 流價值。其實這部劇不單只是討論教育問題或親子關係,其實更是去挑戰背後對成功單一 化的主流價值、以及在我們社會文化裡為什麼要把親子關係捆綁得這麼緊,最後導致關係 的焦慮、緊張與扭曲。」 巫知諭也提到最後 5 部的排程:「原本在安排是是先排〈必須過動〉,先從最黑暗的切 下去,把〈貓的孩子〉放在最後,還是希望大家看到最後有看到被救贖的可能——雖然原 作家一直覺得不可能有這樣的案例,但因為我有看到實際發生的新聞,才會這樣處理。最 後導演決定的目前排法,則是前 3 個比較在探討家庭本身的問題,第 4 個故事探討私校 學校體系的問題,第 5 個則走得最遠,直接是針對國家體制去探討,是循序漸進揭開我 們背後直指的命題。」 也因為原本的定調很清楚,就是挑戰主流價值、促成對話,監製於蓓華也語重心長地說: 「這其實本來就不會是部大眾路線的劇,我們也有心理準備,要挑戰主流價值自然會面臨 焦慮和壓力,但我想這就是公視探討教育議題要達到的目的,我們必須針對社會的問題去 叩問、去挑戰,有討論才有撼動既有架構、才有進步的可能。」 除了社會議題的探討,《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也以嶄新的切入角度和元素,達成公視 想促進影視環境改變的重要任務。監製於蓓華表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確定攻 上國際影音平台,7 月 7 日起確定會在 Netflix 與公視同步跟播,在全世界 191 個國 家同步播放,這是台劇的第一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因此不只在內容與議題上 跨越了疆界,也證明了只要有好題材、好創意與好製作,台灣絕對有能力製作出國際水準 劇集的實力,這對產業而言無疑是注入一劑強心針,多元化台劇未來的市場與觀眾想像。 (專訪文完) 補充或複習: http://tinyurl.com/y7og8qmc [內有已知的五個單元,參演卡司名單] 《你的孩子》全劇16支相關預告片 內有導演陳慧翎短訪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LhKX7btG59fb9XwV85bOyQ4W6Hjsh6yi 07/07 〈媽媽的遙控器 Mother's Remote〉(本週播出) 07/14 〈貓的孩子〉 07/21〈茉莉的最後一天〉 07/28 08/04〈必須過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24.0.23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aiwanDrama/M.1530793408.A.855.html
sodabubble : 遊戲上架日 比公視之友241期的原資訊早了幾天,期待 07/05 20:25
                 ↑指2018年七月份 月刊
QQfishing : 是第一部和網飛同步首播的台劇嗎?! 07/05 22:46
SHMPJ : 好像是第一部同步播出的 07/05 22:48
如果我沒有健忘症,這部確實是臺灣、也是公視第一部網飛同步首播的臺劇 (如果有誤,要跟我說哦 XD
mindy201 : 還有遊戲!真的很用心的行銷 07/05 22:48
真的很用心!
ashin1069 : 要在netflix看幫忙沖流量 恭喜 07/05 22:48
目前在Netflix上,已看得到《孩子》專屬頁面的國家有:馬來西亞、香港 (根據各地觀眾的資訊啦~ 距離首播不滿兩天,大家可以四處宣傳這個好消息了~
mindy201 : 想要一個單元看完再看專訪 一個一個來 比較有驚喜XD 07/05 22:48
大概猜得到大家比較少看這部的新聞或專訪文的原因,是怕被雷到XD   ※ 編輯: sodabubble (61.224.0.234), 07/05/2018 23:04:13
jack81082000: 要拍成黑鏡不是預算問題是你敢不敢拍的問題,拍出台 07/05 23:06
jack81082000: 灣總統在電視直播幹母豬要很多預算嗎?尺度不夠極 07/05 23:06
jack81082000: 限終究只是隔靴搔癢,激不起媒體跟風,危險心靈那 07/05 23:06
jack81082000: 麼久了也只是船過水無痕 07/05 23:06
ashin1069 : 要拍成黑鏡說真的預算也是問題...黑鏡的畫面 07/05 23:18
ashin1069 : 台灣不能播的沒想像中那麼多 但人家一集預算 07/05 23:19
ashin1069 : 300萬美金耶 07/05 23:19
mindy201 : 臺灣的奇蹟就是很多人才能用少少預算拍出厲害的東西 07/05 23:28
mindy201 : 像電影目擊者 預算少到讓人嚇一跳 可是說真的這樣也 07/05 23:29
mindy201 : 不是很健康啊 難以長久維繫(所以後來人家就去對岸拍 07/05 23:30
mindy201 : 電影了) 足夠的預算還是很重要啦 錢再更多 對工作人 07/05 23:30
mindy201 : 員來說也比較好 07/05 23:31
我說錯了,只好自肥,刪我自己說錯的推文。 這則專訪才對~ 如果需要全文轉錄至臺劇板,我再發新文po出來。 公視類型影集〈必須過動〉製作團隊聊科幻──《泛科幻獎》論壇紀實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43629 節錄: 而在科幻影集尚未普及的台灣,如何將科幻元素帶入影集,在台灣影視圈又可能遭遇甚麼 的困難呢?《泛科幻獎》論壇邀請到〈必須過動〉製作人巫知諭、編劇夏康真及馬千代來 聊聊科幻題材在台灣影視實踐的可能與困境! 科幻題材在臺灣——科幻影集在臺灣的可行性 「〈必須過動〉叫做『微科幻』,是因為沒有錢才叫做微科幻!」巫知諭開玩笑的調侃在 台灣影視圈時常碰到的預算問題,也分享其實導演是賠錢和整個團隊一起努力完成這部影 集。目前臺灣可能還沒能像好萊塢電影《阿凡達》的預算和成熟的技術能夠完整呈現出許 多複雜的科學理論,比如用特殊儀器去操控阿凡達龐大的軀體。而在缺乏技術與土壤的台 灣,雖然無法像好萊塢能夠置入許多高科技的元素,但可以嘗試抓住每齣戲想探討的核心 概念,「把角色寫深一點,或是讓硬體更深入,再去套上科幻的元素!」   ※ 編輯: sodabubble (61.224.0.234), 07/05/2018 23:39:16
mindy201 : 謝謝s大分享!好快就找到相關專訪喔~ 07/05 23:45
mindy201 : 看到上述那段話 就想到臺灣可以拍像這部印度片「孤 07/05 23:46
mindy201 : 島程式」這種類型的片,深度的探討科技對人的影響, 07/05 23:47
mindy201 : 但不一定要很多高科技或特效。 07/05 23:47
mindy201 : 預告 https://youtu.be/cWUXnI34o-A 07/05 23:47
mindy201 : (這部片劇本很厲害 環環相扣) 07/05 23:48
sodabubble : 我是在孩子粉專看到這篇專訪文的,從粉專去找很快XD 07/05 23:48
mindy201 : 拇指b 07/05 23:49
ashin1069 : 目擊者其實算很賣了但最後沒賺...可見台灣拍電影 07/05 23:51
ashin1069 : 更辛苦 07/05 23:51
mindy201 : 覺得目擊者要不是被某件事害到 以那麼高的品質 應該 07/05 23:53
sodabubble : 想看m大推的那部 偷許願:公視國際影展好了XD(公視:? 07/05 23:54
mindy201 : 要賣破億才對 但竟然還是沒賺 真的令人哀傷(我可是 07/05 23:54
mindy201 : 去戲院捧場了兩次 真的深深覺得在臺灣拍電影好難賺 07/05 23:54
mindy201 : 有時不是那麼用心拍的卻又......真的很難做) 07/05 23:54
sodabubble : 我家今年五、六月才裝MOD 訂閱電影199,95%以上是 07/05 23:58
sodabubble : 我爸在看,然後他片單類型主要是要他認識的演員/ 07/05 23:58
sodabubble : 中文發音/內容哈哈大笑居多 或他有興趣的劇情 07/05 23:59
sodabubble : 他時常說電影、戲劇、節目沒什麼好看的,我就跟他說 07/05 23:59
sodabubble : 節目製作發想籌拍難做,199元/一個月真的是皮毛而已 07/06 00:00
yangyx : 竟然還有遊戲! 看到Netflix同步多國上架已經很驚訝 07/06 05:53
yangyx : 公視真的是台灣電視的領頭羊 07/06 05:53
ashin1069 : 現在OTT盛行 台灣影視的對手早已變成全世界了 07/06 10:04
ashin1069 : 所以品質再加油一點也就不能怪台灣人自己不看 07/06 10:05
ashin1069 : 因為有更好看的東西時 正常人都會看好看的呀 07/06 10:05
ashin1069 : 但公視這檔一定得大力支持 好看又領頭 07/06 10:05
pink1104 : 推推 很期待 07/06 13:41
Hzy1004 : 總統幹母豬不用多少預算吧?不就請人扮總統跟請一 07/06 13:41
Hzy1004 : 隻豬 只是這種劇情 台灣沒人敢拍吧? 沒人拍就只好 07/06 13:41
Hzy1004 : 慢慢侷限在小情小愛小確幸 呵呵 不過這幾年格局有點 07/06 13:41
Hzy1004 : 突破了 07/06 13:41
mindy201 : 敢拍又如何?真的很多人對這種劇情有興趣?可能對很 07/06 15:44
mindy201 : 多人來說怎麼教育小孩、跟小孩關係怎樣比總統想幹什 07/06 15:44
mindy201 : 麼重要得多了吧?也不是那麼多人都執著於這些,也不 07/06 15:45
mindy201 : 是說不拍總統幹什麼就等於就都拍小情小愛,不想看只 07/06 15:45
mindy201 : 想批也是很簡單啦,不過我是覺得拍電視電影的人也是 07/06 15:46
mindy201 : 在工作、謀生,拍的東西看的人少,拍的人就很少,很 07/06 15:46
mindy201 : 自然,之前有些台劇被詬病是因為就算拍小情小愛也能 07/06 15:48
mindy201 : 邏輯不通、亂拍一通、人設亂跑。總之像s大說的,現 07/06 15:48
mindy201 : 在拍戲環境真的很艱苦,總說沒什麼好看的當然很簡單 07/06 15:48
mindy201 : 但是有認真拍的人其實不過就是希望被看見而已,看了 07/06 15:49
mindy201 : 再說總比還沒看就先唱衰好吧。 07/06 15:49
mindy201 : 愛唱衰是說某些人就是帶有這種偏見,電影板很多啦 07/06 15:50
sodabubble : 越接近開播日 越多天兵 未看首播就唱衰是...(無言) 07/06 16:10
sodabubble : 唱衰之人怎不反過來想自己做某些事前 就先被唱衰 07/06 16:11
sodabubble : 心裡也不好受 不是嗎 07/06 16:11
spaceegg : 有人的言論明顯故意來亂而已 不用理啦! 07/06 19:34
yeeandrew : 推推 07/07 21:19
silvia1983 : 推推 期待遊戲出來 07/11 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