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Te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茶葉製程的革新 1939年王德及王泰友兩位製茶前輩改良安溪鐵觀音製法(http://www.tres.go v.tw/view.php?catid=2284),創出半球形包種茶製法,在名間鄉廣為流行, 當時最高級的茶葉是埔中茶,每一布球重量為13兩。1941年半球形包種茶製法 流傳至鹿谷鄉凍頂,當時的凍頂山即是台灣的高山茶,「凍頂烏龍茶」盛名從 當時流傳至今,但是現在「凍頂式烏龍茶」已和傳統凍頂烏龍茶有所不同。現 行凍頂式烏龍茶做法,已從當年每一布球重量13兩增加至8斤、23斤,乃至現在 擠壓機的80斤。布球揉捻機、束包機、擠壓機的發明,主要還是在於團揉製程 的改良,反映的是茶園單位面積擴大、採收的產量增加。 1980年代,名間埔中李錦士先生及竹山劉銓益先生相繼採用工業用大型冷氣機 及除濕機,改善採收產量增加後導致的茶菁萎凋不足現象,這是日後發明多層 式基層架及溫控除濕系統的契機。台灣高山茶區因為易起雲霧導致日光不足, 對於日光萎凋及室內萎凋都有一定影響,導入溫控除溼系統後可以有效減少茶 菁水分含量,但也因此帶來新的問題。當茶菁過嫩,而除溼系統使用不當(室 溫低、濕度高),會讓茶菁不走水(伴隨攪拌次數不足,發酵作用無法進行) ,進而產生菁味。因此除溼系統的控制與茶菁原料及萎凋、攪拌次數有莫大關 聯。 2010年冬,竹山林其陸先生的仕羽公司引進擠壓機於團揉製程使用。剛開始在 竹山鎮的菘謐製茶廠及訓華製茶廠進行試用,後普及到竹山鎮杉林溪、番仔田 、三層坪茶區並在短短兩年內普及至各高山茶區。推究擠壓機在短時間內普及 至各高山茶區的原因,主要還是在於高山春季搶收時,擠壓機的高產量可以應 付一次大量搶收茶菁的團揉步驟。剛開始擠壓機試做階段甚至前一兩年內,透 過感官品評評審成茶,比之用傳統束包機及布球揉捻機(平輪)的成茶,前者 普遍較差。這是因為剛開始使用擠壓機時製茶師傅操作不熟練,擠壓的力道磅 數太大,做好的成茶就像傳統珠茶(bullet)一般,苦澀程度高。但隨著蓮花 型束包機取代傳統束包機和平輪之後,情況似有改善。在擠壓機和蓮花型束包 機之間取得平衡後,擠壓次數減少,增加蓮花束包機的使用,這是台灣擠壓機 越發普及而中國禁用擠壓機兩者不同之處。 不論是多層式基層架、溫控除溼系統或擠壓機的任何一者,都掀起了台灣茶產 業的革新。科技的進步、新技術的應用,只是在改變製程的方法,讓製茶成功 的機率增加,而減少製茶失敗的次數,不變的是茶葉的發酵程度。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8.60.24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ea/M.1477765429.A.3ED.html
y581122: 我是埔中村人耶 10/30 08:43
bluemkevin: 我不太能理解的是為什麼茶一定要揉成球型? 10/30 08:45
adrian84216: 方便攜帶跟減少損失吧 其實我覺得做成條形就蠻好的 10/30 09:14
harlan0404: 條型茶葉的耗損不是你能想像的 10/30 16:03
McQuail: 條型跟空氣接觸面積大,走味走得快保存不易 11/04 01:46
McQuail: 不過攜帶不便有時候反而會變成一種優點,有些茶改的老師 11/04 02:06
McQuail: 非常反對阿里山的茶農把小葉紅茶揉成球形的理由之一,就 11/04 02:07
McQuail: 是條形茶的運輸成本比較高,對於意圖魚目混珠的進口茶形 11/04 02:08
McQuail: 成比較高的成本門檻 11/04 02:08
o9887766: 條形茶不好包裝攜帶,是因為抽真空時沒辦法抽乾淨,抽乾 11/04 13:25
o9887766: 淨的話會碎掉,不抽乾淨又會有少許空氣在內影響品質,球 11/04 13:25
o9887766: 形就沒有以上的困擾,只是製程麻煩了一點 11/04 13:25
elpam: 要抽真空 才能保存。還叫烏龍茶嗎 11/04 13:55
bluemkevin: 條型茶抽真空看技術 11/04 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