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Te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一般人的品酩方式 - 注水溫度 - 盡可能的沸騰狀態(但其實實際離100”c差很遠)。 置茶量 - 第二/三泡茶乾還原剛好頂蓋卻又不會過度擠壓。 時間 - 注與傾之間約15~60 sec,每一泡之間約2~5min。 一般人的品薦標準 - 香氣 - 越高揚,越多細節為好。聚與散,香氣結構越札實為好(聚),有人喜歡 在札實的結構之上有飄眇之氣,。 湯水 - 滑v.s.澀,厚v.s.薄,甜v.s.苦,重v.s.輕,細v.s.粗。 也有人把 滑澀/輕重/細粗 畫為質的評量。 韻 - "同聲相應謂之韻”,香氣及水路都會隨著時間而變動。 香水分離的茶湯無法有韻, 為什麼該以紫砂一廠壺標準為茶壺的入門 ? - 以茶湯出發。 泡茶不是單純熱水+茶然後過濾。陶+熱水+茶就是會有一種融合感, 不同的陶土(瓷士)對於茶香/質的融出性都有不同,就算是瓷器,中國所生產的近 年白瓷(透明釉)所成現的效果就是跟台灣近年的白瓷(透明釉)不同,更要提"白瓷 不吸味所以最完整呈現茶香”真的是一個很大誤區。 器材不該單單只是為了讓茶 湯與茶乾分離 - 新手多把壺當作一個更簡易的過濾器,所以選擇多孔(或是球孔), 又或者是多人喝茶的場合裡,蓋碗無法掌握而選擇更大的壺。行茶的過程中使用 好的器材才能讓手法相得益彰。更重要的是香與水的結合所產生的韻味。 土胎與窯火 - 在網路上的討論常看到一些網友提起 “黑星” “紅土” “朱泥” "茄紫” “本紫” “降坡” 等土胎小名,單方面的接收商人所給的資訊卻不了 解這些名稱其實與手上的實物無法聯結。一樣的胎土在不同的窯火(溫)中所呈現 的質感完全不同,建議這兩者對新手來說應該一拼觀之(土+火),廠壺的好處在於 土胎與窯火的排列組合有限且穩定(相差不大),網路上所討論的泡茶效果也才能 有所對映。 某A網友拿著一把”黑星砂”2000年後廠外壺說這一把配福壽山好喝,就算按圖索 驥也幾乎不可能找到一樣的品項(更別提一樣的效果)。 而如果有人說70年代的紅土六杯標準46章與今春福壽山搭配適合,要找到一樣的 品項在台灣就非常的容易(但只能求得接近的效果)。 土胎最簡單的分法就是紅的/紫的/其他。台灣現在主流的說法,廠壺沒有朱泥而 只有”紅土”。而這一個紅土在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侍茶表現都有一 種一致性,而越早的普偏表現越好。但其實以紅土來說,不同年代的胎/厚薄/燒 制都有所不一樣,所以比較起來還是有些許的差異,個人偏好早期+(較)薄胎的表 現。而紫的(咖啡色)再細分還有茄紫(本紫)/清水/黑星/拼紫,其實細細喝,每一 種表現都有不同個性。個人推薦買這類清水泥料的廠壺,往越早買/近看土胎顆粒 越大的,泡茶效果越迷人。但總的來說,紅的高香,紫的軟水。 承先起後 - 廠壺是最早有量產的”擋胚”技術,看懂了廠壺的制作,對於新壺的 制作/分類才會有真實的了解,對於新壺所謂的”半手”/“全手”及全模具才會 真正的了解。然後再與更早(民初/清未)的手工壺聯結。再來就是窯火,從早期的 重油一次燒成到後期氣窯其新式仿壺的汽電混合or純電窯,表面所成現的火光(氣氛) 就是不一樣,在細節上的頸緣及蓋內的氣份就是辯識一廠早期壺的重點,也難以模仿。 但就泡茶效果而言,窯內氣氛會影響壺本身的成色,要硬講說仿壺用上的新土與早期 一致 - 但近年的窯燒所出來的成色本就不同,要與早期壺(或是古壺)成色相近,那配方就 絕對不會相同。 以下,給開始玩壺的人一些資訊。 開壺 - 80後期的廠壺,有些在賣家手上還未整理過,壺內還有很多土屎(修胚時的屑屑), 壺的表面還有些許的粗糙,應使使用海棉把內外清乾淨,然後熱水煮10min以上。 (煮到壺的毛細孔有開合的感覺) 如果是重泡養的壺,可以用小蘇打 or 橘子工坊(過酸氫鈉)泡洗,淡淡的泡半天 既可,(千萬不需要在泡的過程中加熱) 泡養 - 一把壺的泡茶特性在還沒有泡養前其實就會反應在茶湯之上,但泡養就是要求一 把壺的穩定性,所以也有茶友會覺得壺在養到潤(表面)之前都還會吃茶,而不會 正確的表現茶湯。對玩壺的人來說泡養有很多技巧,泡含養壺墊 - 怕圈足養出 一圈茶漬,淋壺 - 怕蓋身不一色,再龜毛點,每一次的清潔會以小刷清除所以 內外(包含蓋孔/壺嘴內)的所有髒污。 泡養不是為了要讓壺卡茶油,在漫畫裡那一種陶鍋煮了幾十年的鱉湯然後煮稀飯 都會有高湯味的情況在陶壺裡是絕對不能接受的。 清潔 - 一般的清潔方式是以內外淋熱水,然後倒乾後自然乾。極致龜毛的壺友會以布擦 表面+毛刷清裡壺嘴+牙線棒清蓋紐。 而廠壺的蓋紐通常是中空,會卡些許(茶)水,這部份是很多人會忽略的。壺本身 既使以熱水湯過,但土胎本身還是會吃點溼氣,就這樣收藏在密閉的空間裡,久 了異味會非常的重(類似倉味)。 大小 / 型制 - 以台灣球型烏龍茶來說, 個人經驗是6杯>4杯>2杯,而很多茶友又會覺得8杯>6杯 (但很少聽到有茶有覺得10杯才泡得出茶味茶質)。以物理性來說 - 我自已的規納 是茶在壺裡就是該一個伸展的狀態,如果連梗帶三四葉的台灣球型茶來說四杯真 的是不夠伸展再加上小壺掉的溫度遠比大壺來的快 (再沒有其他輔助的情況之下)。 總合以上,其實其他類型的茶不一定6>4>2,每一種(類)茶都有適合的大小, 而不是單純的視幾張嘴巴等喝茶而定。 但茶不是只有台灣高山or普洱,有些茶適合以小壺瀹之,但如果追求開闊的茶湯及 山場氣息,壺還是宜4杯以上。 發茶/試茶 - 如果想要比較一把標準壺1960/1970/1980/1990的差別,光是收集到同一壺型 /大小的壺就很廢工夫了,而在實際跑過這一個過程,挑茶才是對入門者最難的。 一只本來就濃妝艷抹的茶,香氣就是很粗壯,那在不同的壺裡又如何去期待, 更再其中找尋層次感? 個人心得是 - 試壺時置茶量會偏少些,一把逼茶的壺 會融(發)出更多東西。 (即使同樣名稱叫做六杯的廠壺,而不同土胎收縮比也不同,成品出來的大小 (容量)也不同,在做這麼細緻的比較的時候差那5cc的水就是差非常多,之前自 已也執行了很多次土胎的比較,但最後才發現其實都是建立於完全的不科學之上, 以上純提醒想要做類似實驗。) 明星商品 - 六字章 - 荊溪惠孟臣制(四腳)/荊溪南孟臣制/宜興惠孟臣制,這幾顆章橫跨了一廠前後,所以更具指標意義 六字章 - 荊溪惠孟臣制(大腳/小腳) - 這幾顆章都不只有一顆(對的),再更深入的網路上這一兩年正在深入討論中。 46中國宜興 - 46是指方章的比例四比六,跨度從60未一直到90年代都有,但60/70年代的章非常好認,所配的土胎也是。 37中國宜興 - 37所指的也是比例,跨度從70一直到90年代。其他同上。 紅蟳 - 矮肚平蓋形容螃蟹,而土胎遇水又會再轉變扁豬肝紅而得名。 請飲系列/祥興系列等.... elpam@ptt -- 1.這一年來莫名奇妙的來信要問新手入門壺的事。(一年十封有吧) 我回的煩了,請別在寄了。之後一律無視。謝。 2.文章慢慢湊起來的,不通順很正常,有空再改改。 3.以上資訊(or心得)只代表目前想法。請勿轉貼 elpam@ptt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40.221.2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ea/M.1514644902.A.F83.html ※ 編輯: elpam (111.240.221.25), 12/30/2017 22:43:52
juihua: 很棒的資訊,大推~ 12/31 00:10
sigwa: 寄信來問的通常是博士介紹的.... 12/31 00:35
isco: 大師開釋 12/31 01:50
macher: 超棒的總心得 12/31 15:41
Radiomir: 壺的毛細孔最後會不會被茶油堵住? 會的話又要怎麼清除? 12/31 16:38
Radiomir: 如果毛細孔被堵住是必然結果, 那是否用瓷器或玻璃就好? 12/31 16:41
瓷器經過泡養後也表現不一。玻璃就算了吧
FSLin: 讚讚讚 12/31 21:50
bdragon: 好文推~長知識了~ 12/31 23:38
lwei781: 推 12/31 23:47
spooky221: 長知識推~ 01/01 16:07
Ryuji: 推長知識! 01/02 21:36
noonee: 外行問一下 瓷器或玻璃的缺點是什麼? 01/03 14:36
沒啥缺點。或許把土胎/瓷or陶 想成樂器。就是不同的樂器去表現一首曲子。本就不同 而很多人講瓷器不吸味。但其實每一種瓷器(釉)泡出來效果其實差距也滿大的 x ※ 編輯: elpam (1.169.76.98), 01/04/2018 02:05:32
Radiomir: 第一次聽到瓷器也會吸味這種說法,永遠都不洗也許會吸吧? 01/04 13:00
我沒說"吸味",我用的是不同味道/水路。 最簡單最簡單的,你拿大陸燒的評鑑組就是跟台灣的評鑑組發出不同味道。 真的要說吸味 ,近來常試柴燒瓷器(匣缽),未養成前極度吸味。 ※ 編輯: elpam (1.169.76.98), 01/05/2018 00:23:04
bluejames: 推 01/05 00:28
z1288: 比較好奇 用銀壺 或是鐵砂壺煮水 再用茶壺泡茶..有差很多嗎 01/06 16:51
elpam: 差 很 多 01/07 13:15
lwei781: 推 都差很多 01/08 00:30
justcallit: 很多內文值得思索,感謝好文 01/09 22:30
justcallit: 常聽到茶界前輩推薦老瓷杯喝茶很棒, 01/09 22:44
justcallit: 請問您曾經試驗過新老瓷杯的差異嗎? 01/09 22:45
我簡單的心得,如果追求茶湯的醇和感/融和感/一體感,老杯是不錯的選擇。 反之如果想要讓每一只茶都可以分辯出細節,把層次拉開,那新杯較適合。
elpam: 老杯比較軟。但對試茶來說來的不夠開 01/09 22:57
※ 編輯: elpam (1.160.81.236), 01/10/2018 01:27:37
seanflower: 推好文 01/12 19:02
還是有人寫信問。不太想回 所以回這.. 如何學習什麼叫"廠壺" - 這過去三年內有一本"書"出現,網路上FB上有很多前輩 很深入的討論,如果還會學到錯誤的資訊,真的是你的八字有問題。 如何購買廠壺 - 初學者買廠壺真的是要看運氣,說實話,很多新壺泡你手上的茶比廠壺好。 但建議買廠壺的原因我已經寫在上面的....不用再問我。 實體店面買錯可以去退,現在網路買家很多,FB實在是一個非常好的管道(但也很多雷) 多看少買,看懂一半再下手。然後~~新手就從標準水平壺開始就好了。 如果你就是很單純的泡高山路線的,就買把80未六or八杯的水平開始吧。 瓷器 /玻璃- 瓷器的會不會吸味的討論真的很怪。 我上面寫的是....味道不一樣,講細一點,水路會不一樣,有些時候發香也會不一樣。 我可以想像對新手來說有點神奇,但 這對很多人來說實在是一個常識。 紅酒跟手工杯(杯型)的差別大家應該很容易認同, 因為杯子商都把香氣的"物理"變化畫出來了.... 真的還有問題想要做實驗的話,其實瓷杯很便宜,嘗識一下從不同管道買一些 不同產地的杯子,直接做比較, 一樣的30cc的白瓷+透明釉 - 德化/景德/潮汕/台灣,差距之大.... 瓷器的"材質"會有差,那當然玻璃的材質也會有差... ※ 編輯: elpam (111.240.225.158), 02/04/2018 00:49:15 ※ 編輯: elpam (111.240.225.158), 02/04/2018 01:00:45 2021/01 更新點資訊 寫此文時,市面上顯少見大把的46/37章高仿品。 所謂的非高仿就是一眼假,或是上手後總有些細節可以判斷出來。 但這兩個月茶友/壺友上門詢問的壺裡...就是有這一種東西 上面文章說如果買不到真貨是你運氣太差需要修正  誠心建議新手還是從綠標開始,雖然也有假的,但新手買到真貨機率大   白標期的普貨,雖然也有假的,但你買低價的標準壺 目前還很難買到假的  至於70及70前,請多看少買,跟對圈子很重要。  買壺是為了侍茶的,不要玩壺入魔。多花點錢跳過地雷,又不是要做買賣   別省少花大。 ※ 編輯: elpam (111.250.70.142 臺灣), 01/12/2021 11: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