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W-Philosoph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gregorsamsa ()》之銘言: : 突然想來問個問題 : 發現剛好跟樓上的問題有一些相關 : 簡單來說 : 承存在主義的後現代主義哲學 : 基本上是反對關於人的客觀知識的可能性的 : 同時也是反後設敘述的 : 但我的問題是 : 這樣一種敘述如何自己不同樣成為一種後設敘述? : 同時我們的人文科學所研究的客體是否根本不是人 : 比方說社會學的客體是社會 : 人類學的客體也許是關於人的歷史或說人的發展史 : 也就是說後現代主義作為批判主義的哲學 : 本質上是否是不建構的 : 它不關心本質 : 而是現象? 現代性指的是理性化,理性化有一種說法是公理化系統化的思考方式,中世紀時代認為真 理(真正為真的東西)是由神掌握的,到了14~17世紀的文藝復興時,認為人可以掌握真理 ,但到了啟蒙運動17~18世紀,認為人可以依靠簡單的公式掌握真理,好比說牛頓發明三 大定律,由上而下貫穿整體,剩下的問題只是細節,也就是說一套理論貫穿整體,剩下的 只是細節問題,這套理論越簡單越好,多餘的都是不必要的,這也是柯比億等現代性建築 大師在建築物時的方式,強調內部功能的完善,以及規劃,這跟巴洛克建築的又不同。 回到系統化公理化,一套理論能夠統整所有經驗,並給與適當的解釋,以及理論簡潔清楚 ,這就是現代性其中之一的特性,但之後出現了二戰,馬克思主義,以及孔恩出現,導致 人們對真理觀的看法又不同,比較是人民戴上有色的眼鏡看待事物,沒有眼鏡看不到事物 ,但有色的眼鏡卻會扭曲事物。 這點孔恩有提到愛因斯坦和牛頓的差別,愛因斯坦對時間空間的預設不同,拿得數學工具 也不同,一個歐幾理何,一個非歐幾何,那麼看到的東西當然不同。 但孔恩這裡是用解釋力強弱來說明典範轉移的現象,可是對後現代的支持者來說,比較不 會接受這個,因為這裡還是認為真理只有唯一的傾向,他們會傾向於兩個不同的畫派,好 比梵谷和達利的畫作畫風不同,畫派本身無法比較,但畫派內部還是有高下之別,好比說 我去模仿梵谷的畫絕對達不到梵谷的高度是一樣的道理,這也影響後現代建築或說哲學上 的後現代是從建築發展出來的,地方包圍中央的方式發展,不再有單一的價值,也不再只 是強調功能性和減少裝飾,而是各式各樣打破既定規範的方式,只是說後現代依然有不少 的問題就是了。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3.83.20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Philosophy/M.1540579850.A.4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