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Warfar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傳教士曰: 看來你受國史館的荼毒不淺. 他有告訴你第二遠征軍的交換比是3:1嗎?? 在盟軍之友會理事長的贊助下還能打成這副德性. 一同戰鬥的新一軍交換比1:3. 美國人果然是老牌軍事強國, 東亞病夫過了手上就變成超級賽亞人. 來看: 本版1480篇: 那麼,讓我們來看看日軍的對手,東北正面是雲南境內的遠征軍,固然,美軍同意 幫助我們整訓三十個師進行反攻,可是受限於運輸能量不足,是有三十個師接收 了美式裝備,但僅限於少數輕裝備---自動火器與迫擊砲---及軍砲營的換裝,戰力 是有所提升,但還不是那麼可怕 西北正面是在雷多地區整訓中的駐印軍---新一軍---該軍的三個師不僅齊裝滿 員,且全面換裝美式裝備,火力強大,試將遠征軍與駐印軍砲兵火力列出作一比較: 遠征軍:九個軍砲營共十九個連七十二門七五山砲/七六野砲(第五軍山砲第三營 有三個連),師以下僅裝備迫擊砲(除兩百師外) 砲十團:一個德制一五零榴砲營(八門).一個俄制一一五榴砲營(八門) 砲七團:一個混砲營(一五零榴與俄制七六野砲各四門) 重迫擊砲二團:兩個營 駐印軍:各師砲兵轄七五山砲二營(二十四門).一零五榴砲一營(十二門) 砲四團:一零五榴彈砲(三十六門) 砲五團:一零五榴彈砲(三十六門) 砲十二團:一五五榴彈砲(三十六門) 重迫擊砲十一團:四二重迫擊砲(三十六門) 大家一眼即知,駐印軍僅一個師的火力便可與國內一個集團軍相比,但這還不是 最棘手的,最麻煩的是印度境內的英軍也正在增強,日軍估計到了一九四四年秋, 英印軍將有十個師的兵力可用於反擊緬甸,日軍西(英法爾)與西南(孟加拉灣)正面 的壓力也不輕 -------------------- 差是差在火力 傳教士曰: 國軍好爛 十萬打不過三千 事實:松山國軍兩萬 騰衝近五萬 哪來十萬? 且只有這兩個地方打仗嗎? 本版1482篇: 這可說是日軍在滇西與我遠征軍最後的決戰,雙方都付出慘重的代價,我軍新 三十九師整師打光,新二十八.榮一師打得元氣大傷,短期內無法整補完成,日軍則 自承傷亡達六千三百人(含龍陵守備隊),按日方記錄,連新投入戰場的第二師團,其 十六.二十九兩個聯隊(四個大隊)退下來總共只剩四百名不到的步兵,另外負責右 翼掩護的第四聯隊兩個大隊---一直猛攻我七十六師桐果園陣地---均只剩不足三 十名的戰鬥兵;而五十六師團雖未有記錄,傷亡也應不輕,換言之,雙方一時都失去 了進攻能力,戰場暫時平靜下來 ------------------ 這是對龍陵之戰的描述 兩個師團被打到元氣大傷退出戰局 當此事空氣? 傳教士曰: 對啊 國軍好爛 換裝完還是這種交換比 本版1483篇: 緬北之戰對我們而言真是場硬戰,遠征軍的火力其實並不如同一般人所認為的 那麼大---因為,空運物資太少,我們各軍所謂的”換裝”,僅是換了部分輕裝備,重裝 備上,只有三個軍砲營換發美式七五山砲,共二十四門---而日軍拼戰精神仍一如 往常般的強烈,兼之幾處要點工事堅固,我軍佔不了什麼便宜 日軍之敗仍敗於兵力不足,英法爾會戰消耗了三個半師團卻失敗,各戰線火燒 眉毛,卻只能分割大單位抽兵配屬增援,東拼西湊的後果,戰場上就是我們所見的 這種狀況:部隊番號極亂,細到營(大隊)級才能講得清;而四處起火得後果也使得 日軍無法集中全力擊破任何一路盟軍,事實上,若是當初第五十六師團擁有足額 的兵力,第二十集團軍應已被擊破,照此推演,只要有四個聯隊便可完全阻礙我遠 征軍的反攻 這場反攻,遠征軍共傷亡六萬七千多人,相當一百五十個步兵營(考慮當時我軍 各師不足額,一個營應只四百多人),等於投入的各師全數打光一次,與我軍相較, 日軍傷亡約在一萬六千人左右(自承傷亡一萬三千兩百人,但並未說明松山.騰衝 守備隊共約三千兩百人是否包含在內);我方代價極高,但戰略目標終於順利達成, 中印公路開通後,大量補給物資可快速的流入大西南地區,我軍才能夠接收到足夠 美援並大舉換裝,迎接屠宰日軍的一九四五年 -------------------------------- 傳教士:啥?才傷斃敵軍一萬六千多人?真爛! 請愛用google earth看滇西啥地形 謝謝! -- "上帝許諾亞伯拉罕只要祂在所多瑪找到十個正義之士,祂就不毀滅所多瑪, 我希望祂因為我們的行動而不毀滅德國." by 德國抵抗運動要角 崔斯考少將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25.0.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429035558.A.A43.html
oldfatcat: 你受國史館荼毒太深,結案www 04/15 05:12
Hartmann: 推 04/15 07:39
MotleyCrue: 傳教士XD 04/15 08:59
※ 編輯: AlbertSpeer (114.25.11.12), 04/15/2015 14:2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