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Warfar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此文為回覆Nomic版友引《文明的度量》中的漢代觀察結果 (一)農業生產力相當發達,但看起來明顯比不上羅馬在尼羅河谷的灌溉農業。 (二)鐵器加工業也是如此,鐵器的推廣也較慢。 (三)金屬犁頭、耕牛、以磚襯井等農業技術上的發展至東漢才普及。 (四)高產技術或者機械的運用看起來也僅限於東漢的精英基層。 (五)從6世紀30年代成書的《齊民要術》可知在漢朝之後農業技術一直在改進,因此也沒 有理由可以認定漢朝的農業反而能比之後的朝代有更高的單位生產力。 (六)定居點的房屋質量與羅馬相當,但是規模較小。而總的來說漢朝的城市規模也比羅 馬小。 (七)羅馬的貨幣供應量大致是漢朝的兩倍。 (八)與宋朝的煤鐵使用、道路建設、技術革新、金融工具以及遠程貿易的水平相比,目 前關於漢朝的考古證據都只能說明漢朝沒有能相提並論的成就。 再此先針對第三點回答:鐵犁並非東漢才普及,西漢就已經大量使用 耕牛的確是到東漢才普及,這是因為漢武帝過度耗用民力,使武帝後的牛隻不足 所以並不是因為農業技術的落後 至於以磚襯井與機械運用請等下篇 由於不了解羅馬的尼羅河谷灌溉農業究竟有多發達 所以此文最後一篇會是計算漢代平均糧食畝產以做為比較標準 我承認宋代的確是中國古代的高峰 但漢代是否獲取熱量就低於羅馬我認為就有待討論 本文最先從中國漢代農具的發展開始 在戰國大力推廣鐵製農具後,鐵製農具在西漢已經取代銅製農具成為主流 鹽鐵論‧水旱 賢良曰:「農,天下之大業也,鐵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則用力少而得作多, 農夫樂事勸功。用不具,則田疇荒,穀不殖,用力鮮,功自半。 器便與不便,其功相什而倍也。縣官鼓鑄鐵器,大抵多為大器,務應員程,不給民用。 民用鈍弊,割草不痛,是以農夫作劇,得獲者少,百姓苦之矣。」 下表則是考古挖掘出來的鐵犁鏵及部份鐵犁壁分布(本文大部份圖取自《中國農具通史》) http://goo.gl/mnVqAC 從分布圖來看可以看出秦代目前只有陝西有出土(戰國時期也有出土,但數量少), 但到西漢連新疆、甘肅、遼寧、貴州、廣西、福建等邊陲之地都有出土, 說明此時鐵製農具已經推廣至全國。 出土鐵鏵圖:http://goo.gl/t5hCED 陝西依然是出土最多的地方,並且已經開始有功能的差異,大鏵多呈舌刃梯形, 高約30公分,重約7.5公斤,小鏵呈舌形,高11~18公分,前寬7~12公分, 後寬9~15公分,由於大多同時出土,說明有不同的功能分工 鏵主要分為 小型鏵:開溝播種的耬型鏵或是踏犁或套刃 中型鏵:起土、鬆土與翻土的耕犁鏵。 大型鏵:興修水利的開溝犁鏵或入土角小用於淺層除草鬆土的耘鋤鏵。 犁壁依形狀可分為四型:馬鞍形、菱形、瓦形和方形 馬鞍形只具有兩側翻土無法整地,開溝性能好翻土性能差。 菱形、瓦形和方形則可以翻土、碎土、通氣,是犁的重要發展。 雖也有部份銅犁鏵、犁壁出土,但數量較鐵製農具少,而岐山縣蒲村出土的銅犁鏵, 已經有現代鏵式犁犁壁的脛線、頂邊線、溝邊線及壁底線,是曲線和曲面製造, 工藝難度高,有長期使用磨出的縫隙,同時出土另一件則有鑄造缺陷, 代表漢代已有能力製造符合現代曲線曲面的犁鏵,但技術還不成熟,無法量產 拓片:http://goo.gl/npAsRB 接下來談耕牛與犁的形式 秦代就有推廣過牛耕,睡虎地秦簡‧廄苑律 以四月、七月、十月、正月膚田牛......其以牛田,年減絜,治(答)主者寸十。 漢初雖然沒有記載推廣牛耕,但政府很重視牛 二年律令‧田律 諸馬牛到所,皆毋敢穿穽,穿穽及及它機能害人、馬牛者,雖未有殺傷也,耐為隸臣妾。 殺傷馬牛,與盜同法。 談漢代牛耕的推廣與農業進步就一定要提趙過,他以代田法為核心, 配合農具改良與牛耕,是牛耕能推廣成功的重要推手 漢書‧食貨志 以趙過為搜粟都尉。過能為代田,一畝三甽。歲代處,故曰代田,古法也。 后稷始甽田,以二耜為耦,廣尺深尺曰甽,長終畝。一畝三甽,一夫三百甽, 而播種於甽中苗生葉以上,稍耨隴草,因隤其土以附根苗。故其詩曰: 「或芸或芓,黍稷儗儗。」芸,除草也。剄,附根也。言苗稍壯,每耨輒附根, 比盛暑,隴盡而根深,能風與旱,故儗儗而盛也。其耕耘下種田器,皆有便巧。 率十二夫為田一井一屋,故具五頃,用耦犁,二牛三人,一歲之收 常過縵田具一斛以上,善者倍之。過使教田太常、三輔,大農置工巧奴與從事, 為作田器。二千石遣令長、三老、力田及里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學耕種養苗狀民或苦少牛,亡以趨澤,故平都令光教過以人輓犁。過奏光以為丞, 教民相與庸輓犁。率多人者田日三十畝,少者十三畝,以故田多墾闢。 過試以離宮卒田其宮壖地,課得穀皆多其旁田畝一斛以上。令命家田三輔公田, 又教邊郡及居延城。是後邊城、河東、弘農、三輔、太常民皆便代田,用力少而得穀多。 代田法示意圖:http://goo.gl/vpjQ5Q (取自http://goo.gl/FFaCAQ中國古代農學) 代田法施作方法為先把田劃分為若干條甽,犁甽溝,溝土則在甽旁堆成壟。 種子播於甽中,種子生長期間不斷將壟土堆回苗根,直至壟平,次年則在壟上開甽, 重覆過程,故曰代田。 代田法有四個好處: 一、防止過度密集,作物可以獲得更好的通風與陽光。 二、防風坑倒伏與保墑坑旱。 三、方便除草。 四、達到輪作的效果,避免耗盡地力。 由於西漢中期的犁壁還處於馬鞍形向其他形狀過渡的時期,翻土能力較差, 此法可以降低農具的限制 為了犁甽,犁結構做了較大的改進,使漢犁已經具備犁床、犁柱、犁箭、犁轅 中國早期犁畫像及示意圖:http://goo.gl/1n74dS (圖一引自〈漢代犁耕駕牛方式和 用具初步研究〉 ,圖二引自《中國農具通史》) 根據地域的不同犁的形式也不一樣陝西、內蒙、甘肅的犁床和犁箭區分明顯 山東、江蘇的犁床和犁箭像用同一根彎曲木料製成,此種犁扣掉其他配件,很像古代的 耒耜,代表這是耒耜向犁過渡的形式。 如果用人力就是踏犁、長鑱,用畜力就是耬犁或耕犁。 文中的二牛三人則代表此時的方法為二牛抬杠 看畫像圖編號五,可以看出一人牽繩、一人扶犁,圖像沒畫的則是有一人要壓轅控制 犁耕的深度和穩定衡杠 二牛抬杠還不用牛軛,所以固定衡杠的方法是由頸索向後引繩套栓, 使轅與衡之間有空間,增進犁的穩定度 除了二牛抬杠,圖中看到一牛一馬和一牛挽耕,一牛一馬只能做為二年抬杠的補充 雖然有馬耕的記載 鹽鐵論‧未通 聞往者未伐胡、越之時,繇賦省而民富足,溫衣飽食,藏新食陳,布帛充用, 牛馬成群農夫以馬耕載,而民莫不騎乘;當此之時,卻走馬以糞。 但漢代牛馬價差頗大,以九章算術‧方程為例 今有二馬、一牛價過一萬,如半馬之價。一馬、二牛價不滿一萬,如半牛之價。 問牛、馬價各幾何? 答曰:馬價五千四百五十四錢、一十一分錢之六, 牛價一千八百一十八錢、一十一分錢之二。 縱然以居廷漢簡:用馬五匹直二萬......牛二六千(37.35) 馬一匹直4000,牛一隻直3000,價差還是不小 一牛挽耕則代表牛軛或類似牛軛的物件已經出現 西漢早期並不缺牛馬,但由於漢武帝大量征伐與其後的農村破產,造成牛隻大量消失 史記‧大宛列傳: 天子以為然,拜騫為中郎將,將三百人,馬各二匹,牛羊以萬數......牛十萬, 馬三萬餘匹,驢騾橐它以萬數。 漢書‧食貨志: 是後,外事四夷,內興功利,役費並興,而民去本......仲舒死後,功費愈甚, 天下虛耗,人復相食。 其後昭帝、宣帝與民休養,牛隻應有一定的恢復 從畫像石可以看出至遲到東漢初期,牛耕已經遍布全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3.38.21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431098101.A.E7A.html ※ 編輯: asdf95 (111.253.38.211), 05/08/2015 23:18:31 ※ 編輯: asdf95 (111.253.38.211), 05/08/2015 23:24:26
hgt: 這篇應該貼在歷史版才對 05/09 00:15
tucker: 就像是日本石高能計算動員力,農業生產力對戰史很重要! 05/09 03:52
BillHuang: 05/09 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