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Warfar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在1830年代,英國已經在印度站穩腳步,與沙俄在中亞展開大博弈, 由於懼怕阿富汗與俄羅斯聯手南下,EIC(東印度公司)乃決定向阿富汗開戰, 是為第一次英阿戰爭(1839-1842)。 英印軍在開戰之初迅速重創了阿富汗軍隊,可以說是所向披靡, 阿富汗統治者多斯特˙穆罕默德汗(Dost Mohammad Khan)在1840年投降, 但英國扶植的魁儡舒亞˙沙阿˙杜蘭尼(Shah Shujah Durrani)不得民心, 而英軍留駐阿富汗的兵力不足、部署不佳,蒙受反抗軍的頻頻騷擾, 許多英軍軍官在紊亂的情勢中死亡,士兵遇害者也不少, 英軍與反抗軍數次談判未果,反而多有在談判中互相嘗試襲殺對方(英軍死者頗多), 駐紮於喀布爾的英軍最後決定試圖撤退到另一個英軍駐紮的城市賈拉拉巴德。 由於先前英印軍允許士兵們的家眷與閒雜人等隨同進駐喀布爾, 撤退時英印軍的部隊僅4,500人(英軍700、印軍3800),隨軍人員卻有高達12,500人。 這一整隻隊伍─高達一萬七千人─在撤退途中遭到反抗軍的圍剿, 絕大多數的人員都在冰天雪地裡遭到槍林彈雨的血腥洗禮,或死或俘, 僅數十人(其中僅一名英國人)成功突圍至賈拉拉巴德並生還, 整個撤退與突圍過程發生於1842/1/6-13。 英印軍愚蠢的指揮官 William Elphinstone 少將後來在被俘期間過世, 免於回國後遭嘲弄批判。 115名被俘的英國人(軍官32士兵50女人12孩童21)和數千名被俘的印度人後來獲釋生還, 但仍有許多印度人未能獲救(英軍只暫時再次攻佔了喀布爾)。 這是英國此一時期最慘烈的敗仗,嚴重損害了EIC的信譽和實力, 被視為十幾年後印度民族起義的一個遠因; 該戰役被某些人視為與一個世紀後的新加坡戰役同等的英軍災難。 對比一下,1842年3月─阿富汗人殲滅數千英印軍的兩個月後─清軍在浙東與英軍激戰, 清軍傷亡上千,英軍卻只死一人、傷十餘人; 英印軍於同年夏秋之際重新打進喀布爾的報復行動動員了一萬四千人, 進攻與撤離途中死傷五百人以上,最後放棄繼續干涉阿富汗, 早一個月(1842/7)在鎮江投入的不到七千英軍卻僅戰死37人、傷129人就大破清軍, 逼使清朝求和。 不得不說清軍實在廢到有剩。 -- 民主本質上只是一種手段,一種保障國內安定和個人自由的實用手段。它本身絕不是一貫 正確和可靠無疑的。我們絕不能忘記,在一個專制統治下往往比在某些民主制度下有更多 的文化和精神的自由——至少可能想見,在一個非常整齊劃一的政府和一個教條主義的多 數民主的政府統治下,民主制度也許和最壞的獨裁制度同樣暴虐。 ~ 《通往奴役之路》,F.A.Hayek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30.152.5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445269265.A.6E4.html
YYOO: 你也不看看阿富汗和中國沿海地形的不同... 10/20 00:05
YYOO: 阿富汗這種地型連美國現在都搞不定何況19世紀 10/20 00:06
Lordaeron: 重點是,清末,號令根本出不了北京城,大家就大心酸的. 10/20 00:40
LUDWIN: 那種打傷隊列幾人就洋人開槍全線崩潰的要怎麼比啊 10/20 01:13
Yijhen0525: 所以說會敗應該就是看到洋人開槍就嚇死,然後全部跑 10/20 07:49
cobrasgo: 清軍是廢,不過地形也有差 10/20 09:03
makoto888: 阿富汗戰爭當時美軍不是吹噓說用衛星和紅外線尋找 10/20 09:38
makoto888: 地道的通風口熱源以剷除神學士? 10/20 09:38
Yijhen0525: 地道的隱密性太高了,隨便個偽裝入口根本就找不到 10/20 09:54
Yijhen0525: 美軍在越戰才踢過一次鐵板,除了叢林複雜外 10/20 09:55
Yijhen0525: 還有北越挖的地道,隨便用個樹枝樹葉蓋一下沒人知道 10/20 09:55
gfneo: 推 10/20 18:27
yonbun: 1840清朝正規軍已經無法打仗 連打太平天國成績都很差 10/21 14:18
killerken: 清朝對外的無知對英軍也有很大幫助 10/21 17:41
mackulkov: 在長江沿岸有海軍光環加成戰力會強很多倍吧 10/24 19:58
saltlake: 洋人川著水手服來犯 因為太萌了 害清軍見了腿軟 10/25 08:56
Howard61313: 19世紀的華生是英軍阿富汗老兵,結果21世紀的華生一 10/25 19:02
Howard61313: 樣是英軍阿富汗老兵..... 10/25 19:03
pennymarkfox: 英國不是有派兵參加isaf嗎? 10/28 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