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Warfar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captainprice (普萊斯上尉)》之銘言: : ※ 引述《carsen (carsen)》之銘言: : : 日本國立公文書館有一份第三十八師團香港攻略戰的戰鬥詳報,其中列出 : : 該師團本身參戰官兵合計為一萬三千餘人,其餘兵力為配屬部隊, : : 包含砲兵、工兵、瓦斯、架橋、輜重兵等等。 : : 三個步兵聯隊的參戰官兵人數分別為3038/2901/2890名。 : : 相關傷亡表 - http://imgur.com/a/Vt0VN : : (JACAR Ref.C13031769200、JACAR Ref.C13031788500) : 香港保衛戰日軍參戰兵力如下: : http://tinyurl.com/olb3mz6 (略去部分文字重新排版以便閱讀) : 師団配属部隊は独立山砲兵第10連隊(四一式山砲24門)、 : 独立山砲兵第20大隊(ボ式山砲9門)、 : 独立工兵第19連隊、 : 独立工兵第20連隊など(兵力 23,228名) ^^^^ ............ 這段話翻成中文為:  師團配屬部隊如獨立山砲兵第10聯隊、獨立山砲兵大隊、 獨力工兵第19聯隊、獨立工兵第20聯隊。 換言之,日文wiki並沒有把所有配屬部隊列出來。 : 至於此役日軍傷亡敝人不敢下定論 : 但是研究此役甚深的學者Tony Banham認為最可能的數字是死1996 傷6000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ttle_of_Hong_Kong#endnote_casualties2 該wiki最右邊的死傷列表,來源詳細為:  Not the Slightest Chance: The Defence of Hong Kong, Tony Banham, 2005, P.318. 內文為:  Japanese losses for the period of fighting are unknown. Estimates range from 675 killed in action and 2,079 wounded in action to 7,000 killed in action and 20,000 wounded in action. The Hong Kong News of 29 December 1941 put the figures at 1,996 killed and 6,000 wounded, which  - though probably on the high side -is perhaps the most believable estimate as the total attacking force (of the 20,000 or so that actually landed in Hong Kong) is best estimated at 13,000. (翻譯:日軍損失未知,估計範圍從675死2079傷到7000死20000傷。      The Hong Kong News<註>於1941年12月29日報導共1996死,6000傷。      相對於13000人的日軍攻擊部隊,也許是最可信但也可能偏高的) <註>The Hong Kong News(1941-1945)是日資的新聞媒體。  依carsen提供的第38師團暨配屬單位死傷表,共676死,1571傷。 Banham轉述The Hong Kong News的死傷表,並沒有提供來源與統計範圍。 基本上無法排除是否包含了其他單位死傷的可能性。  要以此推論第38師團暨配屬單位死傷表有造假低報的情況顯然很困難。  而且連Banham自己都不肯定這個數據對還是不對。 : 合理推測日軍發動大型攻勢前自然補滿甚至超編人員 : 或至少補近滿員以避免兵力不足難以推動作戰 補充兵力是正常現象。但是日軍參戰編制表是寫給自己看的。  除非日軍跟國府軍一樣普遍吃空缺造假,不然可信度很高。  基本上AlbertSpeer的論點是有些很奇怪的地方。  1. 假設日軍內部文件登記的參戰與戰損數字比實際情形為低,    但在推估日軍兵力損失時,又會拿滿編人數與    日軍內部文件所記錄的單位人數做比較來推測前一場的戰損。 2. 僅用少數單位的損失就推論全體的損失狀況。    衡陽會戰中第十軍幾乎盡數陣亡或被俘,    所以其他參戰的79軍、62軍、74軍、46軍也全軍覆沒?    這顯然是個欠缺根據的推論法。 日軍的戰鬥詳報數字,我也認為會比實際數字要來得低。  不過差額並不是日軍故意少報,而是統計面的技術問題。  前線單位受限於資訊傳遞的時差,往往掌握的死傷數字會偏低。  通訊被切斷或後送死於途中等通通都會成為戰鬥詳報的統計黑數。  由於日本的戶籍制度相對完整,所以可以依靠戰後統計去做修正。  而且透過分析可能干擾統計的因素,加上整個戰況的推演,  還是可以從戰鬥詳報推測出可信的傷亡範圍。  簡單來講戰鬥詳報並不是不可信,只是他相對粗糙而有缺陷。  但就算如此,也比"若干單位全軍覆沒所以其他單位也傷亡慘重" 之類的推論來得可靠。  AlbertSpeer在這串文中,不斷的以高估的方式試圖拉高日軍死傷。  不過在當時,國府軍要有效造成日軍死傷,只能依靠有限的火力去達成。  一但進入白刃戰階段,不管是就數字統計或戰後國府軍士兵的回憶錄,  都指出國府軍士兵是一面倒的被日軍壓著打。  這個現象的原因是國府軍的訓練程度與戰鬥經驗相比日軍相差甚遠,  而且戰鬥損失太大,有經驗的士兵往往不久就陣亡。  崑崙關一戰國府軍大多使用火力攻勢,對躲藏在掩體內的日軍殺傷有限。  當然這對當時的攻堅戰鬥來說是正常狀況。  優勢火力往往只能削弱或壓制,卻難以消滅敵軍。  然而崑崙關的國府軍似乎過度依賴火力,  最後衝鋒往往拖了很久,甚至有拖到日軍跑了還不知道的情況。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0.240.64.3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446699497.A.9A7.html